APP下载

温肺宣肺止咳法及方治疗亚急性咳嗽273例总结

2018-02-10孙增为齐春雷魏秀敏李春民李春玲张旭红姜晓松赵小华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温肺款冬花脉象

孙增为,齐春雷,魏秀敏,李春民,李春玲,张旭红,姜晓松,赵小华

(承德县中医院,河北 承德 067400)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和学习。依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版标准[1],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指咳嗽为3周-8周,慢性咳嗽>8周。亚急性咳嗽指咳嗽3周-8周,最常见的原因是感冒后咳嗽(又称感染后咳嗽)、细菌性鼻窦炎、哮喘等。主要表现为咳嗽迁延不愈,刺激性干嗽或咳白痰,是我国北方临床常见病,属中医久咳范围。选择2012年5月-2018年5月本课题组治疗亚急性咳嗽273例,现总结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年龄分布 2岁-10岁患者76例,11岁-20岁患者50例,21岁-50岁患者51例,51岁以上患者96例。

1.2 性别 男性108例,女性165例。

2 治疗方法

2.1 依据咳嗽症状不同,分类治疗。

2.1.1 主症 外感后咳嗽3周以上,多表现为咽部燥痒,异物感,刺激性干咳或痰白量少难咳,舌淡红或红,无黄痰或脉象无滑数有力等肺热、痰热证者,且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除外肺炎、肺结核,肺癌等)。采用温肺宣肺止咳法,方用止咳散加减。基本方:荆芥10 g,紫苑10 g,炙百部10 g,白前10 g,苏叶10 g,桔梗8 g,款冬花10 g,射干10 g,蝉蜕7 g,炙甘草8 g。儿童用量酌减。加减:舌苔厚腻,纳差,加炒莱菔子10 g;白痰多加半夏10 g,陈皮10 g,炒白芥子8 g,炒莱菔子10 g,炒苏子10 g;黄痰或脉象滑数有力,减款冬花,加瓜蒌30 g,浙贝10 g;如尺脉沉细,畏寒,遇冷则咳加附子9 g(先煎)。儿童用量酌减。

2.1.2 主症 咳嗽3周以上,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咳嗽激烈,油烟、灰尘、冷空气、异味,讲话等容易诱发咽痒、咳嗽、咳少许粘痰,或伴胸闷、憋气或夜间咳剧,甚至不能入睡或见凉风则咳,舌淡红或暗红或淡,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紧滑,或脉象偏无力(西医属变应性咳嗽、咳嗽变异型哮喘、非哮喘性支气管炎等气管敏感性咳嗽)。只要无黄痰或脉象无滑数有力者,且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除外肺炎、肺结核,肺癌等)。用温肺宣肺止咳平喘法,采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基本方:射干10 g,炙麻黄10 g,干姜8 g,细辛8 g,款冬花10 g,紫苑10 g,半夏10 g,五味子10 g,杏仁10 g,防风10 g,炙甘草10 g。或桂枝15 g,白芍15 g,蜜麻黄10 g,干姜8 g,细辛8 g,半夏8 g,炙甘草10 g,五味子9 g。加减:黄痰,加生石膏30 g,浙贝10 g;白痰量多,加莱菔子10 g,白芥子8 g;咽痒明显,加荆芥10 g;脉沉细无力,怕凉,加炮附子8 g(先煎);口干,加白芍12 g。儿童酌减。

2.1.3 主症 咳嗽,有痰,色白或黄,胸闷,舌质淡红脉滑。宣肺化痰止咳。基本方:蜜麻黄10 g,杏仁10 g,炙甘草8 g,桔梗9 g,紫苑10 g,陈皮12 g,半夏9 g,茯苓15 g,紫苏子10 g,莱菔子10 g,炒白芥子7 g,瓜蒌15 g。 加减:黄痰,加黄芩7 g,浙贝母10 g;遇冷咳嗽,加细辛3 g。

2.2 煎服法 每日一剂,先浸泡1小时,水煎3次,每次30 min,3次药汁混合,分3次饭后口服。7剂为1个疗程。1个-6个疗程疗效观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订制。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咳嗽在两周内未发作。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206例;好转:59例;无效:8例。2.1.1、2.1.3大多在1周-3周治愈,2.1.2大多在4周左右治愈或显效。

4 病例举例

患者张某某,男,69岁。农民,承德县六沟镇人。2014年2月7日初诊。主诉:咳嗽个1个半月。现病史:1个半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咽痛、发热、周身疼痛,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给予抗生素静点,清肺化痰止咳等药物口服治疗,发热退、咽痛消失,但仍咳嗽,间断应用止咳化痰药口服,时轻时重,受凉明显,持续不愈。现主症:咳嗽、咽痒,胸闷,少汗白痰,偶有少许清涕,无发热汗出,怕冷,纳食可,大便正常。

既往史:两年来每到冬季感冒后咳嗽数月不愈。

查:两肺呼吸音清,心率 70次/分,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弱。

胸部X线片:两肺及心膈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

诊断:咳嗽(肺寒,肺气不宣)。

治疗:温肺宣肺止咳。

处方:止嗽散加减:荆芥10 g,紫苑10 g,炙百部10 g,白前10 g,苏叶10 g,桔梗8 g,款冬花10 g,射干10 g,陈皮12 g,炙甘草8 g,细辛5 g。

7剂水煎服,日一剂,煎三次,每次30 min,三次药汁混合,分三次饭后口服。

2014年2月15日二诊:用过药后,咳嗽消失,无胸闷无咽痛,患者深感惊奇,数十天咳嗽7剂而愈。稍乏力,怕冷。舌质淡红,舌苔白,脉沉弱。

给与补中益气汤加细辛5 g。7剂水煎服巩固。

5 讨论

西医对亚急性咳嗽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止咳、镇咳、抗感染、解痉、抗过敏、激素等,疗效不理想,停药易复发,部分病人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进行各种检查,增加了患者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亚急性咳嗽属于中医久咳范畴,中医采用辨证治疗,对此类咳嗽有较大优势,疗效好,副作用小,不易复发。但无人提出临床实际中哪类中医证型多见。

本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总结,询问咳嗽初期用药史,多有早期无黄痰,无发热不恶寒而恶热、口鼻干热、口鼻生疮、咽痛、喘呼热气、大便干结等肺热指征时,即应用止咳镇咳、清肺、凉润药物,如甘草片、羚羊清肺丸、清肺化痰颗粒、抗病毒口服液、清热解毒类冲剂等,违反中医辨证论治规律。通过临床观察,亚急性咳嗽患者,中医四诊:白痰者多,黄痰者极少;舌质多淡红、淡白者多,舌质红者少;脉象多沉、弱,迟,而滑数者少。依据中医辨证,属于肺寒,肺气不足,邪气留恋,肺气不宣证多;痰热证极少。(依据治疗咳嗽“无热便是寒”原则)认为亚急性咳嗽,久治不愈病因为发病之初宣肺散外邪不够,过早应用止咳、镇咳药、寒凉清泻、凉润药、兜涩药(现今治疗咳嗽的中成药中清肺、止咳、镇咳药品种多),造成闭门留寇,邪气留恋于肺,或治疗失当,损伤肺气,余邪未尽,肺失宣肃,或素体肺气不足,其他脏腑失调,影响肺脏宣肃功能等,形成久咳[2]。提出亚急性咳嗽病机属肺寒、肺气不宣,余邪未尽,或素体肺气不足,阳气不足,不能抗邪外出,或脏腑失调,形成脏腑咳。治疗大法应为温肺、肺宣止咳,并调治脏腑。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亚急性咳嗽患者,凡见脉象偏弱、偏沉,无明显滑数之象,无明显黄痰,无明显舌质红,舌苔黄干,无发热恶热,口鼻生疮,鼻热,口气热,大便干结等肺热、痰热证,依据“咳嗽治疗,无热便是寒”原则,给与以上温肺、宣肺止咳系列方治疗,大部分病人治愈或显效,且能减少复发。符合《内径》“形寒寒饮皆伤肺”的病因,温肺治疗久咳紧扣病机。总之,通过临床观察,亚急性咳嗽患者,真正肺热证者少,肺寒、肺气不足者多,温肺宣肺止咳法应用广泛。供同道参考。

猜你喜欢

温肺款冬花脉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奇特款冬花润肺化痰奇
寒性久咳试试盐敷疗法
止咳良药款冬花
温肺降浊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化痰止咳款冬花 等
温肺降浊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款冬花的传统功效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