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行业优势培养资源勘查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2018-02-10陈冬霞吴胜和柳广弟曾溅辉
陈冬霞,吴胜和,柳广弟,曾溅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点强调: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近几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我国专业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认证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进一步突出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地位。当前,新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新工科”概念应运而生[2]。新工科建设内涵是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3-4],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又一次成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面向企业和行业不够,缺乏深入的产学合作,大学生基本的工程训练和工程意识不足,造成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5-6]。资源勘查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决策与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工程实践能力是本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传统的优势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利用石油行业的优势,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在资源勘查专业建设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形成了校企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多层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一、形成了校企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1.“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效果,学校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首先,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协议。在资源勘查专业建设过程中,分别与中石油大港油田公司、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延长油田股份油田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还成立教育基金会建立各界支持学校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的机制等。组成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构成的指导委员会,学校出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资源勘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15名校外专家来自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三大石油公司的研究院总院及分院,以及长庆、冀东、大港、辽河、华北、胜利、江汉、中原、河南等几大石油公司的分公司。每年专门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并不定期进行网络沟通和交流,征求指导委员会专家对专业发展方向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方案、实践教学方案、课程建设方案、毕业生调查等人才培养事项。在《本科生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试行)》中,鼓励专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实习指导、竞赛出题及评审、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过程。
2.“走出去”,培养一支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为建设一支工程背景深厚的师资队伍,学校制订系列政策引导青年教师积累工程经验。一是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引导拟入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完成博士后工作;二是制订《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意见》,将青年教师完成至少四周的企业实习作为获得教学能力合格证、独立主讲课程的必要条件;三是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科研攻关实施指导和帮助。
3.探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制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主要由三种类型组成,包括企业实习基地、校外课程实训基地和企业毕业论文(设计)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签署合作建设协议,全面规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制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和学校在合作育人中的权力和义务。
二、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多层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针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将工程实践能力按照不同的培养阶段划分为基础地质实践能力、油气地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油气地质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为了实现递进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由校内实践课程—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技能大赛组成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构建 “校内基础实验—野外实习基地—基础地质知识竞赛”平台,培养基础地质实践能力
校内基础实验平台包括普地-野外地质实验室、普通地质学实验室、构造地质学实验室、矿物岩石学实验室、沉积岩石学实验室、高级矿物岩石学实验室、生物显微互动实验室、地史—古生物学实验室等,为普通地质学、造岩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岩石学、沉积岩与沉积相等基础地质课程开展实验教学,同时开放给大学生科技创新、本科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和研究生实践项目。
野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北京周边基础地质实习基地和秦皇岛综合地质实习基地,其中秦皇岛综合地质实习基地隶属于教育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这些野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使学生加深对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理论的理解,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野外研究地层、岩石、构造、剖面测量、填图等基本工作方法。
知识竞赛是为了将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并有效利用的培养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基础地质实践技能,从2013年起,学院成功举办“普通地质知识竞赛”(3届)、“大地构造知识大赛”(4届)、“地质技能大赛校园选拔赛”(3届)等学科特色鲜明的竞赛活动,将本科生教育融入第二课堂建设,将课本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体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际专业技能。
2.构建“校内专业实验—企业实习基地—油气地质知识竞赛”平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校内专业实验平台主要是指以气相色谱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油气成藏模拟实验室、油气储层地质实验室、石油地质评价实验室、沥青化学实验室等主要支撑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现代仪器分析、储层地质学、油矿地质学、地震资料解释、测井资料解释、石油地质大作业、油矿地质大作业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同时开放给大学生科技创新、本科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和研究生实践项目。
企业实习基地包括油矿地质校外实习基地和卓越工程师班校外课程实训基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由“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实习基地”和“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实习基地” 两个部分组成。卓越工程师班校外课程实训基地名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疆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该基地主要支持卓越工程师班的现场实训课程。在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有包括油田勘探部署、录井地质、地层测试等10课程由现场教师授课。
首创了“全国油气地质知识竞赛”,涉及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等学科内容。既考查对于油气地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与创新的空间。
3.构建“校内创新实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油气地质技能大赛”平台,培养复杂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了“五位一体”校内创新实验平台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集野外地质、实体和数字岩心、地质分析测试、测井资料解释和地震资料解释等五个子平台的校内创新实验平台。以此实验平台为依托,构建了油气地质领域实践教学系列课程及运行机制,开设了一系列融分析方法、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油藏地质分析软件系统、石油地质综合训练等。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高年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从事创新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条件和软件工具。油气资源与探测实验室在“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机理”等方向,解决油气勘探重大技术难题的基础科学问题,培养油气资源与探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对本科生实现了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实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主进行实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建设了校外毕业论文(设计)企业基地,由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延长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校外毕业设计基地组成。在基地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由现场专家和校内导师一起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选题、资料收集与处理、论文(设计)研究、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首创了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并以该大赛和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举办的IBA设计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复杂工程创新能力。“全国油气地质大赛”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油气地质专业人才,比赛题目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和多解性。大赛以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育相结合,搭建了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平台。以石油地质知识和技能应用为基础,提出综合评价方案,主要涉及沉积相分析、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石油地质综合评价以及油藏评价等。大赛促进了油气地质类专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着重培养了学生地质技能及工程创新能力。
三、实践效果
通过全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专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使得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以校内实验平台为主体,成功申报了油气勘探开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本专业为主要依托建设的“新疆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 和“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油矿地质实习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实习基地”为“教育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工程背景深厚的师资队伍,目前,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有6个月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专任教师达到了91.3%。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及4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和油气田勘探)推广应用到全国十几所石油及地质类高校。在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等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中,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表现突出,获得优异成绩。
2017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审专家组进校,评价我校资源勘查专业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企业行业参与专业建设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效果尤为突出。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油气地质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人民日报,2013-12-17(7).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7.
[3]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1-6.
[4]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6.
[5]唐克,洪新.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4-77.
[6]傅水根,李生录.对我国工程实践教学的弊利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