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士一体育思想研究

2018-02-09王恒王雷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

王恒 王雷

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of Zhang Shi-yi

WANG Heng1,2,WANG Lei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张士一体育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张士一体育思想的形成深受丹麦体操家J.P.穆勒体操思想的影响,表现为一种卫生体育观。张士一秉承“健康”是体育的第一要义;强调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坚持三育并重与学生均衡发展的理念,将终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和健康观念的形成作为其体育思想的最终归宿。张士一对我国近代体育师资培养、女子教育发展、教学理论的建构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体育史;张士一;体育思想;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5-0081-05

Abstract: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was mainly adopted to analyze Zhang Shi-yi's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of Zhang's thoughts on physical education was under deep influence of Denmark gymnast J. P. Muller and his gymnastics thoughts. It shows a view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believed that "health" is the first mea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isting equally importance of moral, intelligent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adhering to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lifelong sports concepts and the formation of health concepts were his ultimat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Moreover, [JP2]Zhang had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teacher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heory.

Key words: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Shi-yi;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张士一(1886—1969)原名谔,字士一,后以字行,江苏省吴江县人,1907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19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历任过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的英文系、教育系教授、主任等职,是我国著名的英语语言教育学家,对我国近代早期英语教育事业和汉语推广及统一问题作出过独到且突出的贡献。然而正是因为张士一语言教育家的身份以及在语言方面的贡献太过突出,遮掩了张士一亦是一名体育家的身份。目前国内对张士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语言教育方面,而对其体育思想和贡献则知之甚少。事实上,张士一在体育领域的研究与英语教学与研究相比也是不遑多让。早在1915年张士一就创办了江苏省教育会体育讲习所,并任该所主任。在此期间张士一依托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曾经留学的经历大力引进欧美体育活动和体育思想,如1920年出版的《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即是张士一根据丹麦体操家J.P.穆勒(Jorgen Peter Müller)的体操著作并结合自身体育经验所编译总结出来的代表作①。另外张士一曾就体育问题发表过多篇体育论著,包括《运动会与体育》《远东运动会后之剧烈运动谈》等,这些关于体育的论述,体现了张士一對体育的认知和态度。

1 张士一体育思想溯源:与J.P.穆勒体操的结缘

据悉,张士一早年身体柔弱,故在成年后一直重视身体锻炼,对体育锻炼之法尤其关注,特别是对丹麦体操家J.P.穆勒所创立的体操体系尤为认同。可以说,J.P.穆勒体操思想对张士一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出现过一段时期的穆勒体操热,究其原因乃是张士一所编译的《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出版发行后,引起大众的热烈反响,并大受欢迎,彼时《新闻报》亦不吝赞美之词地认为:“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一书久为东西各国体育名家所推重,今由张君谔摘其要义,达以浅辞加以个人经验之所得辑[1]。”这一时期人们争相练习穆勒体操,甚至视之为时尚,达到口口相传的地步。据《申报》载“余友王君告我,以每日清晨,宜择一空气清洁之地练习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余即依王君之方试之,初甚觉乏力,后经数月之练习,体已稍觉强壮。及至今岁夏令而精神昏迷之疾已不复发,饮食亦已增多,较之去年夏令则大相悬殊矣。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之奇效亦可知矣,阅者诸君若体质素弱者大可一试[2]。

从目前史料来看,张士一应为中国推广穆勒体操的第一人,在其早年所发表的相关体育论述中如《职务上多坐者之体育》[3]《十分钟体操》[4]等文皆受到穆勒体操的影响。文中所表达出的体操思想、技术动作、卫生观念等均与穆勒体操卫生思想有一定联系。关于张士一正式讲授穆勒体操可以追溯到1915年张士一在江苏省教育会附属的体育讲习所任主任时。据载:“先是张君士一愿授听讲员以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遂于八月一日至三日每日下午四时教至傍晚甫毕,并有徐君纫生、张君嘉寿、毕君云程襄助,为练习者矫正姿势。共计听讲员中,始终毕业于斯者得三十五人,并刊有简单说明分贻各学友,其热心殊不可及,合并志之[5]。”张士一随后为更好地推广穆勒体操更是先后在《中华教育界》[6]《英语周刊》[7]等杂志上发表有关穆勒体操的文章,详细阐述了穆勒体操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为1920年编译出版《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8]做好了撰文基础。正是由于张士一对穆勒体操长期专精的研究,使得其体育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穆勒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综合卫生体育观。

2 张士一体育思想内涵

2.1 对“健康”全新认识

张士一通过对国人长期的观察认为国人健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为:首先,国人体质衰弱。张士一认为,“吾国男子之髅背弯腰、面黄肌瘦、行路则踯躅不前,做事萎靡不振者比比皆是。而女子则姿势不良、体格瘦弱更甚儿童”。其次,国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常识。张士一指出“中国人亲体之衣多日不易,于是衣里积秽,使皮肤失排泄之功用,然饮食则富者婪膏饫,逸者因肉食而病肥,居处则从事华丽,而于空气之流通,用具之清洁反置不顾,诸如此类皆可见卫生常识之缺乏”。第三,国人缺乏健康的休闲体育活动。张士一认为“游息为体育上所不可少者,然苟不合于法,则非徒无益亦且有害。欧美各国以游泳、击球、出猎、骑马、划船等运动为普通游息之法,是以其体力日益增进。试观我国则普通游息之法为打麻雀、喝花雕或以青楼为乐土,其身体焉得不弱[9] ”。所以张士一在其《人人须有之体育智识》一文中亦认为“健康”观念是人人都必须了解之基本常识,应该首先采取措施改变国人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健康的意识和行为。为此张士一在其《国民体育之研究》以及《国民体育之常识》中就根据国民健康之弊病,提出了应以“养成运动、清洁之习惯”的体育卫生保健之法,并且尤其强调体育及清洁卫生的作用。张士一认为健康的三大要素即:1)“须消化器良,使易于消化食物而滋生养”。2)“须心脏良,使利于呼吸以助血液之行动”。3)“须排泄器良,使易于排泄渣滓而存其精华”。而体育的作用即是使“消化器与血液循环器及排泄器三者皆良[10]”。另外,张士一认为:“清洁卫生为健康之最贵因,人身污汗,一经运动尽从肤孔排泄而出,若不洗涤,必复由肤孔收入,百病因之业生也[11]。”事实上,张士一将体育与清洁卫生相结合的健康思想深受丹麦体操家穆勒的影响,其在体育论著中也多次提到穆勒体操法,并视之为具体的体育保健手段,如在《国民体育之研究中》说道“最近所行之米勒派为确多实效,其派每早先行肌肉运动,然后全身洗澡、然后全身摩擦”。通过对穆勒“My system”[12]“My breathing system”[13]等相关著作进行回溯研读发现,張士一健康思想是在中国当时具体国情背景下以自身经验对穆勒体操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对穆勒体操在中国的推广和施行作出了巨大贡献。

2.2 坚持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的教育观念

我国已故著名体育教育家徐镳先生曾是张士一的学生,他认为张士一在上世纪20世纪初就与黄炎培、陶行知、郭秉文等人因不满当时的教育制度,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希望以此彻底扫除重文轻武的旧观念,以洗刷东亚病夫之名[14] 。通过对张士一著作进行研读发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在其诸多有关教育的论著中。张士一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德智体的兼备是学生乃至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今日社会所最要者曰生计问题,而欲解决此生计问题则非空言所能办到。试问吾有优美之品行,健全之体力,高尚之学问与否,苟无此三者虽曰言解决生计问题亦不可得也[15] ”。另外,张士一还认为德智体的兼备是评判一个人甚至一所学校是否优秀的标准。他指出:“择交由广义言之,则凡看书、阅报、起居、动作凡与吾所接触者皆宜谨慎,此外若习惯、心理、生理、运动、卫生等各种学术无不与吾人身心学问有密切之关系,均宜注意之,而好在此间夜校之宗旨,青年汇之设施皆一依此三育为根本,则诸君将来造就之宏定无限量[15]。”张士一还指出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将学问、道德、体育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他说:“一则思想必籍学问为辅助,二则思想必含有道德观念,三则宜思何以强壮其身体……俾所思者不致忘却,而思想之习惯不致间断,鄙人行其良久、觉获益颇多[16] 。”

2.3 对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正确认识

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取得成绩榜第一而举国欢庆,而张士一却认为对待竞技体育之一时成绩应保持冷静态度。针对当时国人普遍观点即“我国之运动可以称霸远东”,张士一理性地分析到:“吾人于远东运动会所见之运动,是否即为完全之体育,曰否[17] 。”在张士一看来,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应区别对待,竞技运动只是少数人之运动,而不从事于竞技运动者则千倍、万倍于此数也,所以国民健康的基础应该寄于学校体育之上[18]。并在随后的《远东运动会之剧烈运动谈》中说道“原夫运动之道贵在普及,而其影响乃可遍于全国”。所以张士一认为应该首先做好学校体育,通过学校体育的作用增强学生体质,这样国民体质才可全面提高。张士一尤为看重体操在学校体育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认为生理卫生及基本体操是体育之本,若体育无根本则不能有耐久力,或可取胜于暂时,终究必归于失败。所谓基本体操者能使肌肉发达,骨节活灵,内脏健强,故非先习此不可[17]。

张士一对竞技体育也进行了论述,在其眼中竞技体育非是体育之道,张士一曾说竞技体育有两大危险,“一为教授不得其法之危险,二为无可预防之危险,剧烈运动之危险往往为一时所能见[19] ”。正因为竞技运动受伤比率较之体操更高,所以张士一认为从事竞技运动时应该首先注意用科学的方法练习;其次注重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无论成功与否有赖于基本体操的科学方法[18] 。当然竞技体育在张士一眼中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对竞技体育业曾做过积极的评价,说到:“竞技运动富于比赛性质,故当于开会之时,其最足以唤起人之兴味,激发人之好胜心、自爱心。及鼓励合法之竞争行为者,要惟剧烈运动为最善[19]。”

2.4 倡导终身体育

张士一针对当时各学校学生难以长期坚持体育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状进行了批评。他说到:“(体育)虽然奋发激励不难也,难在有以持久而成功耳。吾观学校运动会后学生之练习运动者必较多于平日,此非奋发激励之明征欤,然而今日少若干人,明日又少若干人,其向之从事于运动,既以运动已过,而漫焉置之矣。其向不从事于运动者,亦不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卒以疲惫困苦而中止[18]。”所以张士一认为体育运动“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不懈保持体育运动的态度,方可维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张士一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放在首位,首先应该破除不运动的习惯,继而形成运动的习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体育运动之信仰心。另外,张士一还提出运动习惯和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强调在体育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且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法”的使用。如他指出:“不运动之习惯既已破除,运动之习惯即当有以养成之。尝见人之初习运动者过于欲速而反不达,是以欲养成习惯者宜取渐进之法。于开始之数日,只须将各种动作之形式,分程学习之,至其形式已得,即可连贯练习之[3]。”可以说张士一较早地对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指导法进行了论述,其运动习惯和兴趣养成之观点与我国今天终身体育思想的表达亦有一致之处。

3 张士一对我国体育事业的贡献

3.1 培养体育师资人员

江苏教育会在成立之初就开始着手解决体育师资人才的匮乏,并将培养体育师资人员作为主要目标。教育会成立伊始就指出“美人大学问家、大事业家无不精力强盛,体格壮伟,而吾国学问愈高事业愈大者体格亦愈疲弱,则体育不讲之过也。今欲养成此项人才则苦于教员难得方法不完,教者无以为施,而学者无所于受[20] ”。张士一有感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依赖于国民体质的强健,而国民体质的强健则需要更多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故在江苏教育会体育传习所任主任时就特别注意对体育师资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体育传习所以培养体育教师和公共体育场指导员为目的。所招收的学员要求在20岁以上35岁以下,曾有体操教学的经验和基础,品行端正,文理清顺、体格健全。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涵盖科目齐全,包括了体育原理、体育史、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社会服务论、游戏场设备法、柔软器械体操、游戏行进、田径赛技击等科目,并且制定了上午授理论、下午实习的教学模式,培训期为期4个月[21]。在此期间,张士一为保证教学质量以上课程均聘请了中外名师授课,如麦克乐、柯乐克、王正廷、郭秉文、俞凤宾等均为传习所授过课[22]。再次,在教学原则方面张士一要求注重以下原则:1)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2)以健康为本,技术为用;3)对体育教学内容兼容并蓄;4)三育并重共同发展;5)兼有军事常识发展军国民精神[20]。张士一最后说到“举上五端用告学者,国弱救之以强,才乏兴之于学,将使吾举国前途康强逢吉果,有志者盍兴乎来[20] ”,号召有志之士尽快加入。

3.2 促进女子教育发展

张士一对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也作出诸多贡献,张士一曾受聘于立群女学等多所女子学校教授英文和体育等课程[23],希望以女子教育的发展而促进女子地位的提高。张士一认为美国社会发达的原因在于美国女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亞于男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是基于美国女子受过良好的教育,保证了她们拥有较为平等的社会地位。中国女子不应该仅局限于“贤妻良母”的身份和角色,而应该走出家庭,接受教育,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实现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解放。张士一说到:“男女均是人也,虽有生理及心理之不同,而其天赋之能力,要皆足以发达而利用之,女子固能为贤妻良母,然岂仅能为贤母良妻而已哉[24]。”张士一对那些认为中国女子只能做贤妻良母的男权主义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观于今日美国女子之发达,可知男女家国之说甚不可通,且言男子教育者初未尝言贤父良夫也何,何于女子教育必以贤母良妻为鹄,而灭杀女子之能力哉[24]。”张士一认为为使中国之进步并持续保持国际竞争力唯有“女子教育之宗旨亦不可不放大其范围,使男女有同等发展之机会[24]”。

3.3 对群众体育发展和民族体育发展的洞见

张士一认为群众体育开展的方向应以为健康为目的,并且强调运动项目选择的实用性,这样才能够切切实实地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使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锻炼中来。张士一说到:“岂知在中国今日,第一国民须有实在之体力,足以应用于生活之上。习跑不必定有长圆形之煤粉屑,习跳不必定有跳架沙地,练习者既稍有门径,而务使实在之生活情景中练习之,如是而其运动乃可真实有用矣[24]。”针对当时社会上关于日本军国民体育和美国竞技体育谁更能适合中国群众运动之开展做出评价,他认为日本注重军国民主义体育是看重全民皆兵的实用性,而美国的竞技运动是“日趋于比赛性质,而渐失实用之意义[24]”。张士一指出“中国现各学校所有运动大概皆传自西人,然一国教育上原动力若永久依籍外人,绝非正常之道[17]”,中国群众体育发展应该走出自己的道路,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国民应该注重练习基本体操和坚持冷水浴保持卫生外,还应大力发展国术、技击、拳艺等。“以吾国拳术一艺,夙所特长,外人知其奥者尚少,实为吾国之国粹,庶可以拳术为我国体育之特别方法,而此特别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是而我国之体育,庶有成效[17] ”。

3.4 对课程和学术的箴言

张士一拥有英语语言教育家和体育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对教育具有独特而全面的认识。张士一先生在教育上的双重身份,为其充分理解教育本质、掌握教育规律提供了便利和优势,在高度总结和凝练两个学科的共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构建和完善。尤其在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对教学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作出了论述,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与教学理论,完成了教学理论从个别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张士一认为教育的目标以培养人才为使命,目标的设定应结合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为立足点,教材的选择应以目标为导向[25]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方法要服从于整个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目标指导下的有意义的活动,张士一为此提出了直接法,并广泛运用到英语和体育教学中[26]。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研读发现,张士一的直接法类似于今天教育学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和示范法,旨在通过学生运用知识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达到加深理解并形成和熟练运用技能技巧的方法 ADDINNE.Ref.。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张士一认为教学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和特点[27] ,遵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并从记忆的规律、记忆的容量、遗忘的曲线、学习的迁移四个方面论述了英语与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基础。

4 结语

张士一对穆勒体操的引介是中国体育学人继洋务派引入近代欧洲兵式体操后对西方体育的又一次探索和选择,也使得中国国民在继德国和瑞典的兵式体操后,增添了丹麦体操作为新的选择,也为20世纪30年代国民接受丹麦布克(Niels Bukh)体操奠定了基础。张士一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穆勒体操思想的影响,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张士一多学科的背景和经验使其将学科之间的共性进行迁移和开发,促进了对体育的进一步认识,使其能够脱离单纯的体育视角,以教育的高度来审视体育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抓住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张士一与同时代的诸多关注体育的学者一样,都同时兼具着“体育家”这一身份,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精英都以关注体育现象、审视体育文化、发表体育见地来实现民族振兴和国民素质提高,另一方面亦说明这些社会精英也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诠释体育作为 “完人教育”的理想。

注释:

①由于国内对Müller其人没有统一的译法且J. P. Müller定居英国后将其名字改为Muller,故本文根据音译将其译为“穆勒”。

[HT5H]参考文献:

[1]佚名. 文化教育[J]. 新闻报,1920-11-16.

[2]谢仁. 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之奇效[N]. 申报(上海版),1925-09-05.

[3]张士一. 职务上多坐者之体育[J]. 大中华杂志,1915(1):1-6.

[4]张士一. 十分钟体操[J]. 环球,1917(1):6-8.

[5]佚名. 小学教授法讲习会闭幕[N]. 申报(上海版),1915-08-06.

[6]张谔. 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简单说明[J]. 中华教育界,1916,5(10):1-6.

[7]张谔. 米勒氏“余之体操法” [J]. 英语周刊,1917(新年号):25-27.

[8]张谔. 米勒氏十五分钟体操[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9]吴邦伟,屠鼎镇. 我国今日体育之需要:张士一先生演讲[J]. 南京高等师范日刊,1919(264):2-3.

[10]张士一.人人须有体育之智识[J]. 学生会会报,1915(2):17-22.

[11]张士一.国民之体育常识[J]. 环球,1916,1(4):48-49.

[12]Muller, J.P. My System[M]. Charleston: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1.

[13]Muller, J.P. My Breathing System[M]. Philadelphia:David Mckay Publisher,1914.

[14]徐镳. 张士一老师和我国的体育事业[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86(3):6.

[15]张士一. 记青年会半夜学校之同乐会[N]. 申报(上海版),1917-04-22.

[16]鲍冠春. 张士一演说词[J]. 学生杂志,1915(12):39-43.

[17]张士一.远东运动会感言[J]. 学生会会报,1915(4):16-18.

[18]张士一. 运动运动会后之剧烈运动谈[J]. 中华学生界,1915,3(7):1-4.

[19]张士一. 运动会与体育[J]. 中华教育界,1915,4(7):1-5.

[20]佚名.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旨趣书[N]. 申报(上海版),1916-11-24.

[21]佚名. 体育传习所简章[N]. 申报(上海版),1915-11-10.

[22]佚名. 体育传习所之组织[N]. 申报(上海版),1915-11-23.

[23]佚名. 立群女学之近讯[N]. 申报(上海版),1922-12-21.

[24]张士一. 留美教育杂碎[J]. 教育杂志,1918,10(4):15-20.

[25]张士一. 英语教学的基本步骤[J]. 教育丛刊, 1935(2):1-11.

[26]张士一. 英语教学上的“四熟主义”[J]. 教与学,1935,1(2):103-125.

[27]張士一. 教育为生人能力的科学[J]. 都市教育,1918,10(34):1-6.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
浅谈抗大对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长征时期张闻天对俄界会议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中央顾问委员会期间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经济工作的特点及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