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方式演变中的体育意识与体育形态研究
2018-02-09赵翼虎黄亚玲
赵翼虎 黄亚玲
Research on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sports form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lifestyle: from consideration of cycling purpose
ZHAO Yi-hu 1,HUANG Ya-ling 2
摘 要: 以我国自行车骑行目的的变化现象为缘起,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共时性和历时性角度对人类不同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体育意识与体育形态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以探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相应的演化路径,指出:体育意识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变革,在当代,“环保”、“和谐”、“自我实现”等文明理念将会逐步融合到体育意识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健康”“自由”“人本”是体育功能的本质,也是体育意识的不竭之源,体育形态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此才会“驻根”,才会健康成长;“以人为本”理念是当代及至以后体育形态发展的“养分”,它与当代文明理念的融合势必会促进全球层面上更高层次体育形态的生成。
关键词: 生活方式;体育意识;体育形态;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5-0027-04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cycling purpose in China as the origin, using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lifestyles,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sports form i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from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evolution path. It points out that sports consciousness changes with the evolution of human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rmony" and "self-realization" civilization concept gradually merge into the field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endow them with new connotation; "Health", "freedom" and "people-oriented" are the essences of sports function, and also inexhaustible sources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form must be based on them, and it will have healthy growth;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s the "nutri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form in contemporary and later,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concept is bound to generate higher sports form at the global level.
Key words: lifestyle; sports consciousness; sports form; humanism
现在中国人骑行自行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代步、健康或是环保?2016年11月30日在参考消息网站上颁布的《中国人为兴趣和健康回归骑行》的文章中指出,“据日媒称,自行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以前是老百姓的代步工具,但随着汽车的普及,骑车出行的人数骤减,自行车沦为‘穷人的交通工具。不过最近,因为兴趣和健康而开始骑行的人增加了,还出现了提供随停随取服务的租赁自行车。中国这个自行车大国正在不断进化”。文中还指出了自行车骑行人数的增加“有利于保护环境”。可见,中国自行车骑行人数经历了由多至少、由少渐多的这么一个变化过程,骑行行为人数的变化反映出人们选择自行车出行的目的变化——由单纯的以代步为目的向多重目的(代步、健康、环保、兴趣)转变。在这一目的的转变过程中,“健康”“环保”和“兴趣”理念凸现并相互联系在一起。代步是自行车的本质功能,而“健康”“环保”和“兴趣”则是骑行自行车的衍生功能,这些衍生功能均是通过骑行自行车的身体运动所体现的,人们认识到这些衍生功能并促使他们产生骑行行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关键在于这些衍生功能的当代生活价值。就体育而言,在各文明时代不同生活价值观下,生活(存)方式、体育意识和體育形态是怎样存在并反映价值观的?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又如何进行着自身的演化?
本文以我国自行车骑行目的变化现象为缘起,探寻人类不同文明时期生活(存)方式对体育意识、体育形态形成的影响及各自的演化路径,旨在为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 自然生态生存方式下的自然体育形态
在原始文明时代,原始人的“竞技”活动可以说是他们生产劳动之余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这时的竞技体育是十分原始和蒙昧的,反映出简单社会中人们那种拙蛮的身体需要和非常贫乏的物质条件[1]104。人们的生产方式以采摘渔猎为主,劳动之余通过欢舞来抒发、宣泄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在这些生存活动中,孕育着体育的雏形。在这一时期,现代文明意义上的体育以融合的形式隐藏于原始人的生存活动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体育,但体育的形态却依附在原始人劳动之余的舞蹈和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宗教仪式中。
2 物质分化生存方式下的阶级体育形态
进入农业文明时代,阶级开始分化。普通民众的生产方式以农业耕种、饲养牲畜为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掌握的物质资料极度贫乏。他们只能在农闲或节日期间凭借一些民间活动来慰藉情感和祈求上苍,民间体育孕育其中。农业文明时代的普通民众并没有产生创立民间体育的意识,体育也尚未从民间活动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形态。相反,上层统治阶级通过占据大量生产资源,依靠剥削过着的有权有钱有闲生活,他们为维护政权,利用宗教来奴化民众意识,采用军事来压制民众反抗,为自身娱乐创设宫廷游戏,为传承统治设置贵族教育,此时,宗教体育、军事体育、娱乐体育和体育教育形态已初具萌芽。统治阶级模糊地意识到体育的存在与重要性,并且实施着体育的诸多衍生功能。我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六艺”中的“乐”“射”“御”,中世纪欧洲贵族教育体系“骑士七技”中的“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等内容均反映了统治阶级这种模糊的体育意识,但这种体育意识只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在宗教、军事、娱乐、教育形态中的模糊功能映射,体育依然依附于这些形态中不能自成体系。农业文明时代中的体育意识具有模糊的工具属性,其主要来源自于上层统治阶级意志,所以此时的体育形态处于依附的阶级形态,具有特权的性质。
3 物质主义生活方式下的工具体育形态
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二元对立。伴随着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科学文化取代宗教文化在社会中取得了主体地位。科学进步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逐步增长却并不丰裕,对生活物质丰富的渴望与追求表现为人的主体需要,追求更多“物质拥有”的生活方式得以形成。在竞争机制下,资本家努力扩张自己的资本,生活被“如何积累更多的资本与财富”所占据,工人阶级处在被剥削的地位,其身体、精力、时间与自由被无情地工厂制度所剥夺。
在随后的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社会财富大幅提升并惠及各个阶层。人的主体需要从“物的数量”转向追求“物的自尊”,生活方式转变为对物质的奢侈性消费,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尊重,彰显区别于他人的“尊贵”与“幸福”,认为人生的意义莫过于对物质拥有无止境的追求。此时,资产阶级对全球的自然资源疯狂掠夺而不计后果,工人阶级则努力追求物质的进一步“丰富”以期成为中产阶级,工人、中产阶级和资本家全部对物质产生了精神上的依靠,形成了“物质主义”生活方式:人们生活的空间与时间被“对物质疯狂索取”所侵占,人逐步为物质所“奴役”。
在“物质主义”生活方式下,人的体育意识被“工具、手段”所蒙蔽,认为体育应该像“物”一样为人所用。体育被意识为“物”和“工具”也同时意味着它已经从其他社会现象的依附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此时,体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形成了学校体育(以手段论为主)、竞技体育(以政治功能为主)、体育产业(以盈利为主)、群众体育(以体质观为主)等形态。这一时代的体育意识主要来自于国家意志,是明确的对体育衍生功能的应用,所以此时形成的体育形态是体育与诸多社会领域形态的机械组合,突出了体育的“物性”表现。此时体育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受工具主义思想作用的结果,所以称这一时代的体育形态为“独立的工具形态”。
4 后物质主义生活方式下的人本体育形态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由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其作为一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也渐渐显露出来。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人和国家已不能脱离“地球村”的视野而独立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人类发展的命脉被牢牢地联结在一起。人开始正視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物质主义”生活方式是造成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在“自掘坟墓”,从而开始倡导“物质享受的合理化”,认为合理化的物质需求是文明的、道德的,而铺张性的、无节制的物质需求是不文明、不道德的[2]92。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的节俭,注重与他人的和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20世纪90年代期间,针对工业文明进程中肥胖、高血压等“文明病”的产生,“过劳死”现象的增多,吸毒、自杀等“社会病”的蔓延,人们也开始正视健康与生活质量问题,从而反思沉溺于物欲的生活方式,关注的焦点从身外的财产转为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依据绝对的物质财富,我们不太可能变得更加富裕。……现在重要的是富裕的质量” [2]93。而“富裕的质量”是以身体健康为底线,以生活质量为核心内容的,健康休闲的理念在提高生活质量的价值观下开始盛行。
在工业革命中,人类对物质的单纯追求使人们品尝到了“人性物化”的苦果——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全面性在这一过程渐渐地被消磨殆尽,“生存机器”的感觉吞噬了人们的“幸福感”,人们开始在“重寻幸福”的过程中反思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自我实现”的需要渐渐从模糊中清晰浮现。人们开始关注自我存在的意义,认为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不仅是为了生存,而在于为社会做了什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什么。人的能力有大小,不能奢望所有的人都能为人类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每个人都应有一份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这份“社会责任”做好,就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人生从而能够被赋予价值与意义。人生的幸福不可能仅在自身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对象物中实现。人要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在这种相互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实现愉悦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丰富个人的人生经历,才能够凸显人生意义[2]94。
后物质主义生活方式在人们对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反思中初步萌芽:鄙视物质享受的奢侈与浪费,奉行物质享受合理化;告别“经济富裕”而“时间贫困”扭曲生活,追求“慢活”和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再迷恋过度的物质占有,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进入21世纪,在后物质主义生活方式思潮影响下,人们的体育意识有所转变,由工具论转向本质论,由国家意志层面向人本质层面和全球意志层面二维转化。在人的层面上,认识到体育就是生命存在,它的本质价值并不是带来物的产出,而是对人的全面改造。就是说,体育不仅仅是人类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从根本上说,体育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过程”[1]145。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是人的基本权利,选择体育就等于选择了健康,从而提高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在全球意志层面上,认识到体育的本质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逐步与“健康、环保、和谐”等人类发展理念相结合,上升至一个全球、全人类的文明境界。体育的形态将由此发生二维转变,从个人的角度,回归体育的“健康、自由”本质形态;从全球人类的角度,体育将其本质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融合,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浸润到体育的具体形态之中,形成以学校体育(以目的论为主)、竞技体育(教育功能)、体育产业(以服务为主)、群众体育(健康娱乐观)、休闲体育(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等更高级的体育形态。这种形态将是人本思想在个人、全球社会层面上的二维折射,是人本精神穿插其中的融合形态。
5 生活(存)方式与体育意识及体育形态的关系分析
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首先作用于事物的器物层次,使事物的功能发生更新与变迁,引导着人的需要的变化;其次作用于社会的制度层次,事物功能的改变促使着社会结构发生变革,以适应实现事物新的社会功能的需要;最后作用于人的价值观层次,引起人们对某一事物功能變化的认识、判断、认同与内化,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内在“规范化”的生活方式。从共时性的角度看,“规范化”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会影响到当代体育意识的改变,社会体育意识决定了体育的抽象和具体形态。各个历史时期生活(存)方式、体育意识和体育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人类的生活(存)方式经历了从自然生态—物质分化—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物质从贫乏到富有,精神从物质到后物质的发展过程。紧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体育意识在来源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上层阶级意志”到“国家意志”再到“全球意志”的变化过程,体育意识在本质上也从“模糊工具论”经“明确工具论”过渡到“本质论”,体育意识来源的变化意味着体育权利的逐步解放,从上层阶级的专属特权转变成人的基本权利,体育意识本质的变化则体现了人类的需要从“物的需求”到“物的自尊”再到“自我实现精神”的跃升,验证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应的,体育形态则从这一历史进程中由“依附”走向“独立”再到“融合”,由“自然”“阶级”“工具”走向“人本”。每一时代的生活(存)方式都会通过体育意识的折射反映在当代的具体体育形态之中,生活(存)方式、体育意识和体育形态有着相关联的演化路径。
6 后物质生活方式对我国体育意识和体育形态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后物质生活方式的思潮势必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所启示。虽然后物质生活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语境中形成,但其所倡导的诸多理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自由”等目标相契合,这种契合为西方后物质生活方式能够作为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发展前景范式提供了合理的切入点。
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还未能脱离“物质主义”范畴,体育发展形态也应属于“独立的工具形态”。具体而言,我国的体育发展正处于一个“弱干强枝”的尴尬境地,“弱干”是指体育的发展忽视了体育的本质价值,群众体育(健康娱乐观)发展嬴弱,“强枝”是指过分注重体育衍生功能的利用,体育“物性”价值浸透在各种具体体育形态之中并过度发展,体育总体形态发展不均衡。
西方后物质生活方式思潮的兴起至少可以从一个外部的视角给予我国体育意识和体育形态的发展以新的启示:
1)体育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代,“环保”“和谐”“自我实现”等文明理念将会逐步融合到体育意识中,赋予其新的内涵。
2)“健康”“自由”“人本”是体育功能的本质,也是体育意识的不竭之源,体育形态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此才会“驻根”,才会健康成长。
3)“以人为本”理念是当代及至以后体育形态发展的“养分”,它与当代文明理念的融合势必会促进全球层面上更高层次体育形态的生成。
体育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系统,它的发展必须要与人类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我国自行车骑行目的的变化也明确了这一点。在体育的发展过程,势必要和当代的“文明要素”紧密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正确的体育形态,保证体育的健康发展。我国体育的发展,必定要以体育的本质为“根”,促进群众体育这个“主干”的发展壮大,使各“条枝”充分吸收“以人为本”和当代文明理念“养分”,才能促进新的“条枝”——更高层次体育形态的健康成长,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03-104.
[2]胡连生. 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流生活方式的转变[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3):92-95.
[3]孙科,等. 试论体育形态的演化:象征·意义·生成[J].体育科学,2012,32(5):79-86.
[4]谭长青,等. 论体育形态的演化:动作·活动·游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35-39.
[5]胡连生. 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现代西方社会价值理念的转向[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41-44.
[6]肖焕禹.休闲体育的演进、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取向[J].上海体育学报,2010,34(1):6-11.
[7]卢风.超越物质主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4):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