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产能利用率
2018-02-09韩国高
摘要: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不同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程度下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差异化效应,对“环保硬约束”如何有效治理产能过剩给出解释说明。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增加,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影响方向由促进变为抑制,只有适当的环境规制才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随着技术创新程度的不断提升,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技术创新程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了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有利于促进产能过剩化解。
关键词:环境规制;产能利用率;技术创新;环保硬约束;门槛面板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18(01)008410
一、 引言
现阶段,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面临“增长减速”的周期回落与结构调整升级的双重压力。国内国外多重因素共同制约着中国经济回升的高度,其中工业全局性产能过剩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也成为中央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产能过剩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政府屡次治理屡次出现反弹,为此专家学者们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原因也进行了大量研究。较多文献集中在产能过剩的体制性成因上,认为财政分权改革和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晋升体制等促使地方政府具有过度干预微观经济的强烈动机,通过低价供地、税收优惠、压低水电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来追求投资的高增长率。许多地方政府放宽环保标准,容忍甚至纵容本地区企业严重污染环境来换取投资,特别是对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的重化工业严重缺乏环保监督和污染管制,进而大大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各地均有大批未经过国家环境评价而违规上马的工业项目,生产成本外部化严重扭曲了生产企业的投资行为,加剧了行业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1]。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指出,环境成本问题是一种价格扭曲,不考虑环境成本就会导致价格失实,使得企业对行业利润误判,投资和产能相应增加,进而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因此,为化解过剩产能问题,积极推进资源要素市场改革,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范畴显得十分必要。环境规制实际是通过对企业施加环境约束,将环境污染成本纳入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纠正环境要素价格,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其产品结构、管理模式、技术水平等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消化增加的环境治理成本,继续在市场中生存下去[2]。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倒逼企业做出适当生产调整,对于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促进经济企稳回升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化解产能过剩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国内经济发展困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且还能够鼓励国内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进行环境技术研发和清洁生产设备投资,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实现产能过剩化解与环境治理的“双赢”。
国外学者较早研究环境规制与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环境规制影响资本形成(存量)与生产性投资(流量)的视角,所得结论并不相同。部分学者指出环境规制的增加会导致资本的边际收益下降,进而导致制造业的净资本形成和产能下降。例如Jorgenson等[3]通过模拟实施环境规制和不实施环境规制时美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情况来考察环境规制对经济活动的效应,指出资本存量决定了经济中的生产能力,环境规制将会对产能产生抑制作用。Greenstone[4]考察了环境规制对产业活动的影响,发现清洁空气法案成为法律后,环境规制促使环境未达标县的制造业活动下降显著。List等[5]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参数和半参数方法发现严格的环境规制将会减少新的污染密集型工厂形成,并且以往利用传统参数方法的研究显著地低估了环境规制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从生产性投资的视角来考察环境规制对产能的影响,主要验证了三个假说:①污染天堂假说,即污染性行业为规避高额的环境规制成本将会在环境標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来安排生产活动,环境规制将会抑制企业投资活动。Gray等[6]考察了环境规制如何影响造纸行业的投资决策,指出具有较高污染治理投资的工厂会在生产性资本上支出较少,并且生产性投资几乎被污染治理投资完全挤出。②波特假说,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政策不会增加企业成本,反而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Porter等[7]对此假说进行完善并对其机理进行阐述,指出合理设计的环境政策将会激发创新来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创新可以降低环境规制成本。环境规制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与创新程度密切相关。通常环境规制能够促进企业的投资活动。Leiter等[8]指出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投资具有正向作用,“创新补偿效应”占据主导,但随着环境规制日益严格,其对投资的正向作用逐渐减弱,“污染天堂假说”逐渐得到印证。③要素禀赋假说,即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类型和污染排放程度。如果从要素禀赋上获得的优势超过了相应的环境规制成本,环境规制是可以接受的,可以预期环境规制与投资之间具有正向关系。由于生产性投资最终也会形成产能,因此上述三个假说也可以看出环境规制与产能之间的关系,波特假说和要素禀赋假说都强调如果达到环境规制标准的成本过高使得环境规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由正转为负,则环境规制与投资之间可能会呈现非线性关系,这也为本文实证分析提供了参考性依据。
国内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定性研究上,主要认为环境产权的模糊与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缺陷使得地方政府放宽对企业的环境要求,纵容投资企业污染环境,极大地降低了私人企业的投资成本,进而使得企业产能投资过度与重复建设[910]。治理产能过剩需要保障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严格执行,防止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换取大量资本流入和产业转移,应制定实施长期稳定和严格的环境政策以缓解产能过剩[11]。杨振兵等[12]定量地考察了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指出环境规制导致成本上升和产出下降,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促进了需求,缓解了消费侧产能过剩,同时还能够拉动生产技术进步,优化要素投入结构,缓解生产侧产能过剩。韩国高[13]也指出环境规制通过遵循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两个传导机制能够提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因此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有利于缓解我国工业产能过剩。endprint
上述文献为本文研究环境规制对治理产能过剩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考察环境规制对产能的影响方向时,通常建立线性模型来考虑二者之间非负即正的关系。然而,环境规制强度对产能产出的影响实际上是基于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导致企业进行生产行为的调整,环境规制强度的高低可能会对企业生产行为调整产生非线性影响,简单地使用线性关系来描述环境规制与产能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不准确的。另外,从“波特假说”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程度能够影响环境政策与企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现有文献在解释环境规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时也通常强调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发作用[14],但却较少考察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对环境规制与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实际上技术创新程度的高低也会影响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发挥[15]。因此,本文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产能利用率置于统一的研究框架下,采用非线性的面板门槛模型来考察不同环境规制强度和不同技术创新程度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差异化效应,对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环保硬约束”如何有效治理产能过剩给出解释说明,为现阶段实现产能过剩化解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提供理论依据。
二、 环境规制影响产能利用率的逻辑框架
环境与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类似,其成本的高低将会对企业生产投资决策产生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及环保制度缺陷等导致工业产能严重过剩,也加剧了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多制造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缺乏对环境的有效保护。传统观点指出环境规制政策将会促使企业必须投入要素对污染进行治理和预防,进而会增加成本,加大企业生产负担,降低企业以牺牲环境换取来的高盈利水平,这无疑是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进行生产决策增加限制条件,削弱其综合竞争力以及生产上的创新投入,不利于企业创造新需求增加产出。如果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或者创新水平较低,仅以满足环境规制基本要求为目的消极应对,环境规制所带来的遵循成本将会挤占企业正常的生产投资进而造成生产规模缩减,产出下降。“波特假说”对这种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指出合理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将会激发企业通过内部挖潜与技术创新来应对环境规制标准提高所带来的遵循成本。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等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进而使得企业利润上升[16]。事实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逐步在环境规制政策下寻求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绩效的机会,因此环境规制将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出增加。从“波特假说”可以看出,只有适当的环境规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创造新的需求,进而有助于产出增加和产能利用水平提高,过低和过高的环境规制强度都不利于企业进行生产决策。沈能和刘凤朝[17]指出只有环境规制强度超越特定门槛值时,“波特假说”才能实现。较低的环境规制引起的污染治理成本占企业总成本比例较低,不足以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等的创新,反而会由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增加挤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利于新需求的产生和产出增加。随着环境规制强度不断加大,污染治理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断升高会倒逼企业不得不寻求技术创新途径来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在满足严格环境规制标准的同时保持盈利,“创新补偿效应”占据主导[18],进而有利于企业产出增加和产能利用水平提高。原毅军和谢荣辉[2]则指出环境规制强度也应在一定限度之内。环境规制强度过高会导致企业无力承担成本上涨,重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污染治理的积极性,环境规制超过一定限度会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适当的环境规制能够促进产出增加和产能利用水平的提高,进而缓解产能过剩,环境规制强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产能过剩的化解。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规制对产出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政府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要求企业各种污染排放必须达到排放标准,迫使企业不得不严格执行环境规制标准,增加治污支出或者改进污染治理技术来降低污染排放量,进而加大污染治理成本。在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下,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或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增加产出和利润,使其经济收益远超过环境规制所带来的遵循成本,可以用更多的治污支出来达到环境规制标准,即实现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与此同时,环境規制政策要求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和预防,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环境规制标准被整合进入企业生产流程各环节过程中还涉及原有生产技术与现有生产技术转换成本的增加[19],这些成本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挤占企业部分技术创新资金,包括对企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费用等,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具有风险大、投资高等特点,开发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研发实力较强、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企业多具有资金优势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最终“创新补偿效应”占据主导的可能性较大,进而促进产出增加和产能利用率提升;而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并且资源有限的企业面临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反而增加了生产运行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降低了市场竞争力,造成产出和产能利用率下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作用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相关,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发挥得越明显,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越强。
三、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考虑到不同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技术创新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本文建立环境规制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利用门槛面板模型来考察我国环境规制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模型实际是在环境规制影响产能利用率的过程中确定若干个关键点进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间,在不同区间内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不同。以往文献对类似问题的处理主要采用分组检验或引入交叉项等方法,但分组检验需要对整个样本进行分组,这种分组通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分组也缺乏统一标准。引入交叉项是建立包含有交叉项的线性模型,但交叉项的引入会带来多重共线性问题,使得模型的估计不再准确。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无法解决“门槛效应”的显著性检验问题[20]。Hansen[21]提出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通过门槛值的检验对行业进行内生性分组,继而对各子样本区间内环境规制效应的门槛特征进行估计和检验,保证门槛值的可靠性和样本分组的客观性。进一步建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在门槛值所划分的不同分段区间内,关键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会显著不同,即在不同的子样本区间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方向或影响程度会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本文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来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对制造业各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分别以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建立如下计量模型:endprint
其中,i代表制造业行业,t代表时间,ηit和μit为随机扰动项。I(*)为示性函数,γ1,γ2,…,γn和δ1,δ2,…,δn为特定的门槛值,cuit为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reguit为各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式(1)中的门槛变量为环境规制强度,式(2)中的门槛变量为技术创新水平。如果门槛值的选择合理并且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那么两个模型当中的系数α11,α12,…,α1(n+1)和β11,β12,…,β1(n+1)在符号或大小上应显著不同。模型中的变量invit、profitit、crit、innovit和openit分别代表各行业的投资水平、盈利情况、市场结构情况、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所有变量均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在变量前面加上ln来表示。
(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1999—2010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皮毛、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等。
1.不同产业标准体系中环境数据的对接
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治理设施本年运行费用、工业废气治理设施本年运行费用等环境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鉴于2001年前后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划分不同,本文参考韩国高[13]的做法将1999—2000年16个制造业行业拆分为中国现行的28个行业,实現产业分类体系对接。
这一指标不仅避免了利用单一指标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的缺陷,同时又能够从污染治理投入和污染治理效果两个方面考察环境规制强度,单位产值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越高,行业污染排放强度越小,说明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越高。
4.其他控制变量
技术创新水平(innovit)利用各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替代。技术水平落后是产能过剩形成的重要原因,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对缓解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23],因此技术创新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产能利用水平提升。各行业投资水平(invit)采用投资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衡量,其中投资额利用固定资产原价的差额计算得到。投资增加在拉动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潜在生产能力积累,某一时期产能集中释放将会导致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产出规模缩减进而影响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行业对外开放度(openit)采用行业的出口交货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来衡量。对外开放度越高,国外市场吸收制造业产品的渠道越畅通,市场需求增加有助于产能利用率提高。行业盈利水平(profitit)采用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来衡量。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盈利水平提高将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利用水平。行业市场结构(crit)利用勒纳指数PCMit来衡量,PCMit=(VAitWit)/Fit,VAit、Wit、Fit分别表示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由于从2008年开始国家不再公布各行业工业增加值数据,因此本文假设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与工业总产值的增速相等,利用2008—2010历年工业总产值的增速近似估算得到2008—2010年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工资总额和总产值。勒纳指数越高反映行业的垄断程度越强而竞争程度越低。市场集中度较低的原子型市场结构更容易出现过剩产能,相比垄断行业产能调整速度较慢,因此市场垄断程度越强或竞争程度越低越有利于产能利用率提升[24]。
四、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问题,在建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常见的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分为相同根情形下的同质单位根检验和不同根情形下的异质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LLC检验(相同根)、IPS检验和FisherADF检验(不同根)等方法来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建立面板门槛模型。
(二)以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的分析
本文对门槛变量进行门槛个数检验,检验门槛变量存在单一门槛、双门槛或三门槛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当以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时,单一门槛检验和双门槛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模型没有门槛或者存在单一门槛的原假设,说明模型存在两个门槛值。在三重门槛的检验中P值为0160,应接受模型存在两个门槛值的原假设,因此当以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时可以确定模型存在两个门槛值,分别为-3849和-1100,均位于95%的置信区间内。
在上述检验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来实证检验环境规制与行业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估计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以发现,当环境规制强度(lnreguit)不高,低于门槛值-3849时,环境规制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并不显著;当环境规制强度(lnreguit)位于两个门槛值-3849和-1100之间时,加大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显著地促进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当环境规制强度(lnreguit)高于-1100时,继续加强环境规
制强度将会对产能利用率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制造业的行业环境规制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确实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当环境规制强度较低时,环境规制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对企业总成本而言相对较小,企业往往没有任何动力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制度创新以应对环境规制[13],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较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效应不明显,因此环境规制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当环境规制强度超过门槛值-3849而尚未达到门槛值-1100时,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增加,环境规制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逐渐明显。环境规制不断提高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意味着成本的不断增加,利润在逐渐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产出将会下降,即为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环保投入来实现节能减排,达到环境规制标准。根据“波特假说”,更加严格且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将会促进企业创新并抵消遵循环境规制的成本。技术创新的引进能够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率水平,其所带来的收益将会超过企业为满足环境规制要求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企业的边际治污成本也随之降低,进而实现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促进企业产出增加和行业产能利用水平提高,这也为政府部门着力实施“环保硬约束”来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重要依据。2013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将强化环保硬约束监督管理作为产能过剩的重要化解对策之一。201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也提到强化环境硬约束推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其目的都是要纠正环境成本所带来的价格扭曲问题,对产能过剩行业提高环境保护标准,严控各种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项目准入,对这些污染严重行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标准,强化环境监管和加强调控力度,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倒逼其调整生产投资决策,进而促进整个行业过剩产能的化解,实现我国工业产能过剩化解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然而环境规制的强度要把握得当,当环境规制强度超过门槛值-1100时,继续增加环境规制强度将会严重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为了达到较高的环境规制将会承受高额成本,“创新补偿效应”已经无法抵补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而且为了实现节能减排,达到严苛的环境规制程度,企业可能还会挤占研发投入来进行污染治理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污染末端治理,导致生产规模缩减,整个行业产能利用水平下降。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endprint
表4是各制造业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与门槛值大小之间的关系。将我国制造业行业划分为弱规制、中等规制和强规制三个行业组,不同的分组当中,环境规制强度与行业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在弱规制组中,环境规制对行业产能利用率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尚不显著;在中等规制组中,环境规制对行业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强规制组中,环境规制对行业产能利用率具有负向作用。从表4可以看出,弱规制组别中绝大部分行业均为我国制造业中的产能过剩行业,这些行业具有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的特点,是当前我国进行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动态监测的重点行业。长期以来,这些行业为各地经济增长、税收和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支撑产业,因此地方政府对这些行业多疏于监管,甚至纵容其污染环境,加速行业产能扩张,环境规制强度较低。在这些行业中加强环境规制也多流于形式,监管和处罚力度远远不够,地方重发展、轻保护现象较为普遍,违法违规开展项目问题十分突出,环境规制并没有实质性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的动力严重不足,因此也并没有对行业产能利用水平起到促进作用。如当前京津冀地区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面临巨大的去产能压力,这些行业都曾经是支撑京津冀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据2013年环境保护部的调查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300家钢厂,超过七成环保设施不达标,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现象严重,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出台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明确要求削减周边钢铁产能。各方对环境治理的高重视度使得治污减产势在必行,环保已经成为未来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硬约束”,环保能力较差、生产设备不达标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因此,对于这些低环境规制行业,未来进一步加大环境规制强度来倒逼企业进行生产投资调整和技术水平改进是有效治理产能过剩的关键,这也是政府部门提出“环保硬约束”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原因所在。
(三)以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变量的分析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关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进一步以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作为门槛变量对环境规制与产能利用率的模型进行估计。首先,对技术创新这个门槛变量进行门槛个数检验,检验门槛变量存在单一门槛、双门槛或三门槛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当以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变量时,可以确定模型存在两个门槛值,分别为-5838和-4199,这两个门槛值均位于95%的置信区间内。
在上述门槛个数检验的基础上,本文再次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来实证检验环境规制与行业产能利用
率之间的关系,估计结果见表6。可以发现当技术创新水平(lninnovit)不高,低于门槛值-5838时,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当技术创新水平(lninnovit)位于两个门槛值-5838和-4199之间时,环境规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能够显著地促进产能利用率的提高,系数为0025。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即当技术创新水平(lninnovit)高于-4199时,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達到0075。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水平对环境规制与行业产能利用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当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时,企业创造超额利润的空间较小。环境规制强度增加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污染治理设备的购买或更新,污染治理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而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生产率的可能性并不大,从而使得企业不得不缩减生产规模来维持运营,因此环境规制的提高不利于行业产能利用水平的增加。在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lninnovit)高于门槛值-5838之后,随着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环境规制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增强。实际上,环境规制给所有污染企业带来了“遵循成本”,想要达到环境规制强度所要求的标准并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即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引进新工艺来降低环境规制的边际成本效应,或者研发新技术生产出符合环境规制标准的绿色高质量产品,进而创造更多新的需求,实现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提高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由此假设2得到验证。伴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会弥补其遵循成本效应,环境规制会发挥对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这也成为政府部门寻求“环保硬约束”来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的又一个依据。
五、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选用1999—2010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当以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时,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逐渐增加,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呈现正向不显著、正向显著和负向显著的影响,其中需要重点关注落入弱环境规制组别中的产能过剩行业,较低的环境规制使得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这也印证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纵容环境污染、监管责任缺失加剧了行业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未来环保已经成为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的硬约束。当以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变量时,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也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即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逐渐提高,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产生了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当技术创新水平较高时,环境规制的增加将会激发企业研制更加绿色环保的高质量产品或能够降低污染成本的新工艺,促进新需求或产出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导致整个行业产能利用水平提升。上述分析结果对中国制造业不同行业的环境规制政策和产能利用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作用。
首先,加强环境硬约束对产能过剩的化解作用,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制造业行业的污染特征以及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不同效应,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不利于促进产能利用率提高的行业,不应盲目地使用环保约束手段,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对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促进产能利用率水平提高的行业,则应该重视环境约束在提高产能利用水平过程中的作用,在市场持续低迷、行业发展不景气的现状下,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用生产成本的提高倒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积极开拓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尽快让企业摆脱开工率低、库存高企等生产困境,促进全行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当然,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必须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需要建立环境硬约束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不能操之过急,要多运用排污权交易、环境补贴等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适当运用环境标准、污染排放限额等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前者相比后者更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环境规制成本过高可能会打击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为维持自身生产运营可能会选择利用偷排偷放污染物来规避高额的环境污染成本,进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和市场秩序混乱。而对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对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产能过剩行业,往往是地方政府疏于监管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应大力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制定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标准,通过环境规制政策提高这类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发挥市场优胜劣汰作用。逐渐明晰环境产权,完善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制度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并保证其有效执行,将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发挥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作用,特别是对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和突击检查,加大惩罚力度,实现污染严重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促使其进行生产调整。endprint
其次,应加大制造业创新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环境规制政策促进产能利用水平提升的过程中离不开技术创新的作用。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高投入、高耗能和高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制造业的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产品没有竞争优势,研发投入比重偏低阻碍环境规制对产能过剩的缓解作用。对于没有达到技术创新水平门槛的行业,即使环境规制设计合理恰当,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水平的配合也很难对产能利用率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和引導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产品质量和产品服务。在环境规制政策初步开始实施的过程中,考虑到企业成本上升问题,政府应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积极扶持排污企业,特别是针对整体实力较弱、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的企业,环境规制挤占了技术创新资金,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其技术投资和补贴力度,为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在研发活动税收和融资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强化环境规制对排污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补偿环境规制给企业所带来的遵循成本,利用技术创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参考文献:
[1]冯俏彬, 贾康. 投资决策、价格信号与制度供给: 观察体制性产能过剩 [J]. 改革, 2014(1): 1724.
[2]原毅军, 谢荣辉. 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8): 5769.
[3]Jorgenson D W, Wilcoxen P J.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U. S. economic growth [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21(2): 314340.
[4]Greenstone M.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industri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1970 and 1977 clean air act amendments and the census of manufactures [R]. NBER Working Paper, 2001, No. 8484.
[5]List J A, Millimet D L, Fredriksson P G, et 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manufacturing plant births: Evidence from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estimator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3, 85(4): 944952.
[6]Gray W B, Shadbegian R J. Environment regulation, investment timing, and technology choice [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8, 46(2): 235256.
[7]Porter M E,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4): 97118.
[8]Leiter A M, Parolini A, Winner 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European industries [R].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No. 200904.
[9]江飞涛, 曹建海. 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1): 5364.
[10]王立国, 鞠蕾.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 26个行业样本 [J]. 改革, 2012(12): 5262。
[11]江飞涛, 耿强, 吕大国, 等. 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6): 4456.
[12]杨振兵, 张诚. 产能过剩与环境治理双赢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的产能利用率分解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5, 37(6): 4252.
[13]韩国高. 环境规制能提升产能利用率吗?——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J]. 财经研究, 2017, 43(6): 6679.
[14]王杰, 刘斌. 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3): 4456.
[15]李斌, 彭星, 欧阳铭珂. 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4): 5668.
[16]颉茂华, 王瑾, 刘冬梅.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J]. 南开管理评论, 2014, 17(6): 106113.
[17]沈能, 刘凤朝. 高强度的环境规制真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 [J]. 中国软科学, 2012(4): 4959.
[18]蒋伏心, 王竹君, 白俊红.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双重效应——基于江苏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7): 4455.
[19]王竹君, 温玉涛, 周长富.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 [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2(3): 813.
[20]沈能. 环境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门槛效应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6): 1216.
[21]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2): 345368.
[22]韩国高, 高铁梅, 王立国, 等.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 [J]. 经济研究, 2011(12): 1831.
[23]王立国, 高越青. 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J]. 财经问题研究, 2012(2): 2632.
[24]程俊杰. 中国转型时期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财经研究, 2015, 41(8): 131144.
责任编辑、 校对: 高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