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与归巢: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及社区照顾模式探析
2018-02-09袁芮
袁 芮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子女离家的老年夫妇越来越多,空巢家庭的数目逐步攀升。所谓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大于60岁,因最后一个孩子离开而独自生活的老年父母。①Gratton, B., & Gutmann, M.P. “Emptying the nest: Older man in the United States, 1888-2000”,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0(36).据统计,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②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截至2016年该数目已飙升至2.31亿,占比16.70%③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超过860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其中,接近一半(45.1%)的老年人为独居或与配偶一起居住。④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2014。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巨大。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空巢家庭占37%。⑤陈湘威,古宏文:《我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13(11)。老年空巢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户的比例在1999-2016年之间翻了一番,日益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之一。如何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使这部分老年人口中较为弱势的群体充分享受社会照顾,日益成为引起政府和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空巢现象的困境与成因
空巢老人面临诸多困境:第一,生活困难,这主要是由经济来源缺乏或单一化导致的;第二,安全堪忧,由于无人照顾,老人突发疾病时若不及时抢救,生命将会受到威胁;第三,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空巢老人来说则是更巨大的伤害,有些老人甚至会出现“空巢综合征”——情绪低落、沮丧,食欲下降,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之处,没有完全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研究显示,空巢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健康自评及生活满意度等各方面都与非空巢老人存在显著差异,其生活质量整体低于非空巢老人。①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人口学刊》,2012(3)。抑郁和焦虑严重影响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其中60-70岁、女性的抑郁患病率更是明显高于其他组别。②辛菲,刘晓芳,杨光,李晓枫,李国珍,王文斌,陈敏:《中国空巢老人抑郁患病率的Meta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4,31(2)。
空巢现象为何会严重困扰老年人群?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人的一生可分为八个心理-社会阶段,而每个阶段都蕴含着特有的发展任务,只有完成了该发展任务才能逐步实现健全人格,并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或适应性困难。老年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是处理“整合”与“绝望”的冲突,它是指为了应对衰老过程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当老年人回顾过去,可能怀着充实、坦然的感情整合人生经历,也可能难以接受自我、承认现实。③Erikson, E.H., & Erikson, J.M.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Extended version. New York: W. W. Norton, 1997.空巢老人与子女分离,家庭结构改变,亲子间的交流减少,使得老人对归属和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④Maslow, A.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1954.,生活满意度降低,感到孤独与悲观,整体心理状态欠佳。
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⑤Carter, B., & McGoldrick, M. (Ed.), The changing family life cycle: A framework for family therapy (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1989.,部分老年人也较难从退休离岗的变迁中解脱出来,不适应离退休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冷清、寂寞;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年青一代对此的回应。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家庭结构从“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子女难以再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在父母身边嘘寒问暖逐渐变得奢侈,只能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代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养儿防老”与“志在四方”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再加上现代建筑设计结构呈封闭式,增加了邻里距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居住环境更会加速老年人精神上的衰老。
微观、中观、宏观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就老人自身而言,对家人的归属、依恋与日俱增,工作与退休间的落差难以弥合;中观系统层面,子女“忠孝难以两全”,邻里关系淡漠,社会支持的能力较为薄弱;宏观的社会制度层面,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支持监护系统尚未建立健全,传统的孝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认知方式。上述矛盾与张力造成了当下的空巢困境。
图1 系统视角下空巢困境的成因分析
二、孝亲观念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一)孝亲观念的内涵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家庭照顾与社区纽带,奠定了我们应对空巢问题的本土化逻辑。“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它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价值体系当中的核心要素。而在这五者中,“仁”最为重要,它与信仰相连,是“全德之名”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也是个体行为的内在依据,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而仁、义的基础在于孝、悌,它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这是孔子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文化危机和孝亲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孝亲思想进行的发展。②李海梅,梁红燕:《论孔子的孝亲思想》,《谈古论今》,2009(6)。孟子也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人际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③万丽华:《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即孝的道德要求最高层次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伤害和侮辱父母,最下层次则是赡养父母。孔子的孝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儒家孝亲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恭敬。对于年老的父母,子女“孝”和“敬”是“老吾老”的实质所在,仅仅在经济上赡养父母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今之养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使父母没有衣食之忧固然重要,但这仅仅是儿女对父母应尽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是“下孝”;父母更需要得到子女的尊敬与爱戴,需要子女慰藉情感和寄托精神,这才是“上孝”(《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2.色难。孔子一再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态度,“以色事亲”是“养且敬”的进一步引申和升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如果对待父母内心充满诚意,自然会对父母和颜悦色,反过来,和颜悦色、心平气和亦能拉近距离、化解矛盾、培养对父母的敬心。作为孝子,应该善于观察父母脸色变化,了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之所需,给老人精神上的抚慰,则“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礼记·檀弓下》),这种精神上的“行孝”应当更加引起我们的重视。
3.及时行孝。为人子女不仅要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而且要关心父母、陪伴父母,使父母没有忧愁,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又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意即子女应当知道父母的年岁,喜惧参半:喜的是随着父母添岁加寿,为子女的能够尽更多的孝心;惧的是随着父母日渐衰老,孝敬报答父母的机会也就不多了。孔子此语更强调后一层意思,提醒人们要有行孝的紧迫感,切勿枉自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
4.谏止。孔子虽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遵从父母的意志,维护家长的权威,却不主张毫无原则地屈从“愚孝”,一味盲从、迎合父母的意见,相反,应当谏诤。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意思是说子女侍奉父母时,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耐心委婉地劝说,切忌简单粗暴。即使反复劝谏之后自己的意思还是不被接受,也仍然要恭恭敬敬地不去触犯父母,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显然,在孔子看来父母做事也不一定完全正确,父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孔子并不提倡完全听命或受制于父母。真正的不孝是“陷父于不义”,违背“义”的原则。
5.慎终追远。孔子提出“事死如事生”。要像侍奉生者一样侍奉死者。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慎终”,即应当认真地对待父母的死亡,把为父母送终当作一件大事来做,实质重于形式,既不可草草了事也不可一味厚葬。孔子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投入,其他的形式反而不重要。二是“追远”,即追念和祭拜故去的父母、祖先、鬼神。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说明孔子在祭礼中注重虔诚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视祭祀为孝亲的依据,他主张对死去的父母要服三年之丧,坚持三年之丧的理由完全出于人的血缘亲情之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三年之爱。
6.父母唯其疾之忧。孝还要求子女能够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以避免父母为子女操心劳神。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即做父母的只须为子女的疾病担心,其它方面子女都应当让父母放心。孔子把“唯其疾之忧”作为孝的一种理想境界。
7.无违。孔子的孝亲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顺,所谓顺,就是孝顺、顺从。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无违”,即不要违背。《论语·为政》篇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反复强调“礼”的重要性,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依礼而行方为孝。
(二)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
孝亲思想为发展居家养老(或称社区养老)来支持空巢老人提供了伦理学基础。儒家讲的“孝”不单是指孝顺父母,并且还要扩充至行孝于天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整个社会因而将变成一个人人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温暖的大家庭,这离实现孔子大同之世的愿景也就不远了。“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孟子也有类似的表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教导人们在孝敬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老人,这体现了子女对长辈的孝顺之情与“人不独亲其亲”的大爱情怀。孝敬自己的父母天经地义;推己及人,尊重关爱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则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博爱精神。
孝敬“人之老”,其前提是“老吾老”。“老吾老”是人之常情,珍视恩情,悉心回报,会拥有和睦家庭与温暖内心。只有有了“老吾老”的孝心才会有“以及人之老”的博爱。孝敬“人之老”,更是要求后辈对老人表达出多一份的尊重、宽容与仁义。恭敬、耐心地对待空巢老人;及时、即时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友好、适度地提出生活建议。我们可以将孝心扩大,把身为子女的孝道转化为仁爱之心,放到“人之老”身上,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演绎。
现阶段中国老人对成年子女强烈的情感依赖和照顾期待已很难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是由邻里或社区提供的支持。邻里间的守望相助能发挥包括情感、工具和认知三方面在内的支持效用。首先,情感性支持。邻里可以成为空巢老人的情感伴侣,让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和美好。比如多花点时间陪伴空巢老人;疏导空巢老人的消极情绪,和他们一起分享积极情感与经验;见面时嘘寒问暖,热情、友好地打招呼表达关怀与恭敬;耐心、虚心地聆听老人的人生感悟,既是尊敬也是学习。第二,工具性支持。主要是指为空巢老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比如钱、物、工具等。部分空巢老人经济拮据,邻里可以以募捐、借钱等方式周济,帮助老人渡过难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生活琐事也会成为老年人必须面对的日常难题,小至上下楼梯、上街买菜,大至如何安全使用煤气、天然气,年轻人的举手之劳有时可以为老年人解决大问题。第三,认知性支持。如前文所述,空巢老人在生命的这一阶段需要处理“整合与绝望”的人生任务,对自我有一个准确而清醒的认识是处理好这一任务的关键所在。如果被冷落、被边缘化,老人很容易丧失自我的价值感,对人生充满失望与绝望。如果邻里能给予空巢老人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丰富其精神生活,无疑将会对空巢老人适应来自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产生极大助益。
多项实证研究表明,邻里支持有助于从物质资源、人际关系、日常活动、基本服务、饮食起居等多个方面促进空巢老人的社会融入①Yuan, R., & Ngai, S.S.Y., “Social exclusion and neighborhood support: A case study of empty-nest elderly in urban Shanghai”,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012, 55(7).;也有助于提升空巢老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维持良好情绪。②顾红霞:《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及社会支持》,《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8)。在邻里支持的三种形式中,情感性支持是空巢老人最迫切需要的,但同时也是支持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③孙龙,雷弢:《北京老城区居民邻里关系调查分析》,《城市问题》,2007(2)。孝敬老人,不仅是让他们吃穿不愁,更是陪伴、精神慰藉与情感交流。④初智巍:《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4)。失去了生计能力的老人尽管多数只能依靠子女供养,但他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之后,更多的是渴望从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子女甚至邻里的尊重和关心。孝心扩大将是爱心的累积,在众多爱心的推动下,敬老爱老的氛围将会更浓厚,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更好地配合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⑤李爱芹:《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组合环节》,《中国民政》,2007(3)。,共同增进空巢老人的福祉。
三、社区照顾与社会工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其宽厚仁爱的价值理念和源远流长的现实经验证明了它在中国人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浓缩到社区的情境里,这一准则就具体化成为邻里支持对于社区空巢老人的价值与意义。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人们更加专注于各自的私人空间,而忽略了彼此之间的纽带关系。⑥Giddens, A.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回顾孝亲观念的内涵思想,我们发现,邻里支持可以成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潜在力量,唤醒邻里意识并深入发掘现代社区中邻里的作用将有助于弥合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的空白。⑦袁芮:《混合福利视角下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分析》,《社会工作》,2016(2)。
开发邻里支持的本质是完善社区照顾。英国于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了社区照顾的概念,它包括“在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被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和“为社区照顾”(care for the community)。①Walker, A. Community care: The family, the state, and social policy.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1982.它提倡运用社区自身资源,注重衔接正式照顾与非正式照顾两个维度的支持网络,使老人得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受到有尊严的照顾;同时这种开放式的照顾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院舍照顾带来的非个性化和社会分隔,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入。作为除亲属、朋友之外最重要的非正式支持系统,邻里被视为不可或缺的福利提供者。②Evers, A., & Wintersberger, H. (Ed). Shifts in the welfare mix: Their impact on work, social services and welfare policies. Vienna: Eurosocial,1988.动员邻里力量照顾空巢老人,有助于构建在地支持网络,发扬社区互助精神,灵活、及时、方便、人性化地回应老人的需求;就社区层面而言,将互尊互爱、互助互济融入社群生活,亦有助于积累社会资本,建立关怀型的社区。
开发邻里支持的核心是肯定社区活力。正式照顾体系对服务使用者的筛查评定很难真正做到以需求为本,往往流于服务导向或风险导向,即把受照顾人士所能享受的服务限于既定框架内,或让高风险人群优先获取帮助与支持。③Mandelstam, M. An A-Z of community care law.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998.反观社区自身特点,对社区需求的把握则更为敏锐,反应更为快速,形式更为多元。开发邻里支持,有利于更好地帮助社区当中有需要的人士,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加强社区建设。为此,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包括志愿精神、资金来源与制度建设。首先,弘扬志愿精神,提升共同体意识,强化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以时间银行为例,它以自愿为基础、以等时存取为原则,将为老服务用小时数固定下来,以便自己需要时提取相应的服务。时间银行具体践行了“以及人之老”的传统道德,目前广泛流行于美国、比利时、意大利、日本、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内地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地也已开始了初步探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运作的透明度、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方面都将有机会获得进一步优化。其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一定的社区参与利益机制。以国内方兴未艾的社区基金会为例,它的成立基于地区居民解决本地问题的共同愿景,提倡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的精神。④崔开云:《社区基金会的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江淮论坛》,2015(4)。社区居民既是捐赠人又是理事、代表,直接参与社区项目的策划、评审和决议。社区基金会是对传统民政系统扶贫救困职能的有效补充,它从社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项目化、专业化的形式提升邻里的社区参与,推动社区的多元共治,激发社区的内在活力。再次,开发邻里支持还须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特别是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制度体系建设。只有充分确立专业人员的职业地位,明确其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引领并带动社区力量。下文将以社会工作者为例加以阐述。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以提供社区照顾为核心的社会服务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有需要的社会群体,提高其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的事业和活动。社会工作者作为基层实践者,在这项工作上具备天然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宣传者和整合者的作用。作为宣传者,以社会倡议的方式在社区内弘扬尊老敬老的氛围和风气,引导社区成员反思自己对老年人的行为、态度是否恰当、适切,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改善。作为整合者,联结社区当中年轻一代(或其他社区成员)和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熟悉彼此,增进交流,不断浓厚社区当中敬老爱老的氛围。善于识别社区当中边缘化程度较高、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空巢老人,并给予特别关注,并倡议社区中的其他成员提高对其的重视和关照程度,可以考虑以结对子的形式有重点地实施帮扶。
完善社区照顾的关键是以增权为目标,多层次、系统化地改善空巢老人的个人处境与家庭、社区环境。增权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意指赋予并充实个人、群体的权力,充分肯定服务使用者处理自身事务的主体性地位。依照压力管理的理论,实现建设性增权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改变不幸的事件;(2)改变对不幸事件的想法;(3)不再考虑并转移注意力。显然,空巢现象短期之内具有不可逆性,我们很难再回到四世同堂的境地,所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在于转变老人心态,改善家庭氛围,发展邻里支持。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供与完善社区照顾。
(一)微观系统
防治老人出现“空巢综合征”,这意味着要协助空巢老人疏导负面情绪、转变思维观念、以及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首先,疏导情绪,排遣老人的郁闷心绪,善于运用“倾听”和“澄清”等专业工作手法和技巧,达到“正视空巢”的目的。因为只有积极面对,才能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其次,对老人进行心理辅导,从思想上摆脱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过度的心理依恋。例如,引导老人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鼓励其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亲子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适当,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水平,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另一方面,促进“横向关系”的发展,夫妻相伴,关注彼此的需要与感受。再次,发掘潜力,寻求资源。鼓励老人及时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替代性角色,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二)中观系统
家庭层面,提倡“老吾老”,鼓励子女从精神和物质上支持老人,不以地缘阻隔为由切断与父母的联系。节假日的问候,回家与父母谈心、做家务,都是很有必要的。提倡父母与子女保持宽松、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子女在情感上和理智上体贴父母的习惯,这样即使子女“离巢”,也会增加与父母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从而在源头上避免了老人“空巢综合征”的发生。
邻里层面,首先,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区氛围。恭敬、耐心地对待空巢老人;及时、即时地为空巢老人提供支持;友好、适度地向空巢老人提出生活建议。其次,可以通过组建支持性小组,鼓励有相同背景的老人在一起分享经历、分担忧愁。此外,对于其他尚未正式面对“空巢”问题的中老年人,向他们传播“自我关照”的理念。例如,要善于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年轻时为自己准备充足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对以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充足的准备。又如,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广交朋友,逐步减少对子女心理上的依恋。
(三)宏观系统
在宏观的制度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包括使能者、整合协调者、促进者、发动者、中介人,等等。首先,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如:个人及家庭咨询(澄清老年案主及其家庭的需求和能力,以及识别那些能够用以满足需求的资源),成人日间照顾(提供个人及家庭咨询、延展服务和中介人服务、支持性服务、小组工作服务,以及照顾计划服务),支持与治疗小组(安排小组活动),等等。其次,促进各社区街道逐步建立支持监护网络,对空巢老人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为其建立家庭档案。发动邻居、民警、志愿者等做网络的支持人,定期探望空巢老人,及时发现需求与问题。为空巢老人的家庭安装救助门铃,补贴困难家庭聘请钟点工等。最后,建立并完善应急救助信息系统,通过自动联网报警系统,独自在家的老人,如果突发疾病,只需一按事先安装在老人常坐的沙发、床边、卫生间马桶边的硬件按钮,或者通过可穿戴设备发出信号,社区应急中心将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报警人的详细资料,并采取紧急救助措施。此外,这个应急系统还可包括煤气泄漏、防火急救、防盗和防抢劫功能,等等。
图2 完善空巢老人社区照顾的系统化策略
四、总结
尽管空巢现象日益构成对传统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的严峻挑战,中国社会强调家庭照顾与社区纽带的文化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们应对空巢问题的本土化逻辑。以儒家思想中的“孝亲”观念为例(例如:恭敬、色难、及时行孝、谏止、慎终追远、父母唯其疾之忧、无违),它为我们解决空巢问题提供了一套基本准则,特别是肯定了邻里支持对缓解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要作用。
提倡邻里支持,完善社区照顾,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有助于弥合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的空白。孝敬“人之老”,其前提是“老吾老”。“老吾老”是人之常情,珍视恩情,悉心回报,会拥有和睦家庭与温暖内心。只有有了“老吾老”的孝心才会有“以及人之老”的博爱。尽管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空间距离,但这并非不可逾越,正如古语“游必有方”所言,要时时处处为父母着想,外出时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到父母,切实安顿好父母,保证老人物质上和精神上无忧无虑(如临行前安顿好老人、告知父母去向);在异地要安分守己不让父母操心。子女在外,应当时时刻刻牵挂父母,正因为不能长期在父母身边尽孝,故而应更多地向父母表达精神上的关爱。一旦父母出现意外状况应当及时赶回、在所不辞。
孝敬“人之老”,亦是要对老人表达多一份尊重与宽容。孝亲思想的一些原则可以成为邻里为空巢老人提供社会支持过程中的指导性原则。首先,恭敬、耐心地对待空巢老人。行路时,不要因为他们走得慢而面露厌烦之色,对他们的话语多些耐心,即使没有时间,也请将声音放低一点、温柔地告诉他们。身为别人的子女,你我的每一份帮助都是孝义的完美体现。因为你在关爱别人长辈的时候,你的父母也在获得别人贴心照顾。其次,及时、即时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孟子·滕文公上》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邻里的作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再次,友好、适度地向空巢老人提出生活建议。空巢老人可能保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能难以迅速准确地采纳和使用新技术,邻里可以在尊重老人意愿的基础上向其提供建议。最后,充分发挥社区活力,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相应的专业人员职业制度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整合邻里的力量,增进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营造关怀型的社区。
提倡邻里支持,完善社区照顾,是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是要汇聚整个社区的力量与资源。作为基层实践者,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的输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入手,以增权为目标,多层次、系统化地改善空巢老人的个人处境与家庭、社区环境,让爱归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