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好家风: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内生向度

2018-02-09白海燕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家风权力价值观

白海燕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1)

一、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内涵

(一)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性

本文探讨的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表现,其突出语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实践不仅是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更是人们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必要条件,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能力如何,都应该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形式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459-460其次,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追求。每一个公民,通过在本职岗位上的辛勤奉献,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每一个从业者、敬业者都是“中国梦”赖以实现的中国力量的承担者、中国精神的弘扬者和中国道路的坚守者。只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联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敬业观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前提。再次,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充分体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社会主义事业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人们从事职业活动,不仅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同时也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社会主义敬业观的核心是奉献社会,个人通过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服务群众把个人利益融入国家的整体利益之中,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二)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权力意蕴

领导干部所敬之“业”具有特殊性,这就是领导干部手中的公权力。行政决策、职务任免、资源调配,正是领导干部 “业”之所系、公权力之所用、人民群众利之所在。领导干部敬业,就是敬权,就是为公、为民、为责而敬权。

1.敬权当为公。一般意义的敬业强调“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但领导干部敬业则不能好之乐之,不能好于权、乐于权,而应畏于权、慎于权,必须是好于公、乐于公。一是必须把握公与私的界限。领导干部手执权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必须明白权力的界限。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依规行使,不能越雷池一步。二是必须把握权力与权利的辩证关系,权力应该受到权利的制约,受到监督,阳光运行。一旦脱离权利的制约,一旦成为监督的盲区,权力就会成为脱缰野马,权力行使者必将坠马身亡。因此,那些喜欢权术、专霸权术、玩弄权术者,那些打着敬业的招牌而谋取私利者不仅不是敬业,反倒是毁业败业的表现。

2.敬权必为民。领导干部敬业敬权的所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敬权究竟敬的是什么?为人民!用权到底为的是什么?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是为官与为民的关系问题。手握公权,主要是为民办事。为官就是为民,而不是为了更高的职务和更好的待遇。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是真敬业。把升官升职放在心上,把高官厚禄当作追求,不顾一切不择手段,这绝不是敬业而是伪敬业,是污名化党的事业。二是主人与仆人的关系问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领导干部敬业,就是甘愿当人民的仆人,躬身做人民的仆人。必须警惕那种表面做仆人、内心做老爷,言语做仆人、行动做官人,这是假敬业真害民。三是为官与发财的关系问题。领导干部敬业,要带领群众、组织群众让群众发财致富,而不是自己发财;敬业是要人民共同富裕在先,自己享受富裕在后;领导干部绝不能有高于群众、殊于群众的利益,只有同于群众的个人正当利益。

3.敬权须尽责。领导干部敬业必有责,敬权须尽责。一是尽到责,积极善用权力。当其位,谋其政,坚持原则,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大胆管理,真抓实干,有所作为。这样的领导干部任劳任怨,不避责任,直面风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竭力,这就是真的敬业。那种只求安稳、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畏首畏尾、冷漠不为的做法是对敬业的亵渎,其结果只会导致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二是不推责,不滥用权力。有权不能任性,用权必担责,权力与责任并生捆绑,受制度笼子框约。不以任何理由推脱滥用权力导致的后果,对滥用权力保持足够的警惕从而确保权力行使不偏离正确方向,这也是领导干部敬业的应然内涵。三是不失责,防止乱用权力。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筑起权力的防火墙,确保权力的神圣性,这也是当前特别挑战领导干部敬业观的悬顶之剑。

(三)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家风向度

家风是家庭成员稳定的行为特质,是一个家庭的文化风尚。领导干部的家风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对其官职权力的认识,敬业观与其家风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领导干部的家庭是伴随公权力及其实施的客观存在。能否做到敬权为公而不是为私?一己之私的存在空间就是家庭。可以说,家庭的存在时刻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敬业公心。领导干部也是人,领导干部也应有家庭幸福和谐,但领导干部集权力与家庭于一身,公与私,如此密不可分地纠结着、纠缠着,一不小心,有失偏颇,将敬业不再。私利诱惑公权,公流于私易而抗拒私难。是守公拒私还是假公济私,如何经营家庭成为领导干部为官敬业路上实实在在的大考验。

2.领导干部的家教决定着公权力与家庭亲情的分合选择。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妻子和子女对权力的利益诉求,决定着公与私的选择、为民为己的选择、尽责与失责的选择。选择分,就是过得了亲情关,让权力与家人“绝缘”“脱钩”,就是严管家人,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 这就是公私分明,努力维护权力的规范运行,既是敬业的表现,也是真正爱家人的表现,可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样的家教,呈现出的必将是清正廉洁的家风。反之,选择合,领导干部疼爱配偶宠爱子女也是人之常情,不能六亲不认,但很容易违规逾矩,混淆权力,给家人行方便拿好处,满足家人的私利要求,就是权力不守,难免贪腐不廉;就是见利忘义、贪赃枉法,结果不但自己身陷囹圄,还对家人生活和子女心理都会带来很大冲击和影响,败业毁家,教训沉重。

3.领导干部的家风标识敬业用权的坐标纬度。一个足够敬业的干部,一定是个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党放心的好干部吗?我们可以用家风这个纬度来衡量一下。其一,如果这个干部自身能够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而且能够严格要求亲属子女不奢求权力的好处,不贪图奢靡的生活,拥有清正廉洁的好家风,那么,敬业而又家风廉洁的干部,一定是敢用权、用好权、不滥权的好干部。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我们党践行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时代先锋,是当代社会的敬业楷模。其二,一个干部即便不够敬业,只要他的家风尚可,他可能是那种只求明哲保身但还不够担当有为的所谓“巧官”“官油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消极不作为的官僚主义表现。这样的为官避事者,潜在危害性也很大,但只要守住家风,不贪腐,虽算不上好官,也还不至于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印象。这是领导干部队伍中需要提升担当能力和素质的可塑成员。其三,如果一个很敬业的干部,未能很好管理子女亲属,也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家风,那么,敬业而又家风不良,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一定会是被亲情拉下水的干部,管不了家人的贪腐,就断送了权力的清白,绝不会有敬业的成就,也一定会被驱逐出干部队伍的。事实上,没有好的家风做依托支撑,也很难有真正的敬业功绩。其四,既不敬业又无良好家风者,那一定是混进领导干部队伍中的败类,这类人,不论其官至多高,都掩盖不了贪腐的本性,乱用权力,以权谋私,狮子大开口,全家齐上阵。正是不良的家风彻底暴露了他们的恶行,把他们打着党和人民的旗号而破坏党和人民事业的丑恶面目昭然天下。这是人民的公敌,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受到重创,在人民群从中造成恶劣影响,也必将受到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的应有惩罚。

二、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的内生逻辑

(一)传统修齐治平文化是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生成的传统基因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风家教,修齐治平,源远流长。古人汗牛充栋的家风家书文化遗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封建士大夫修身、齐家、为官的官德文化,也是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廉吏文化,是今天的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赖以生成的厚重文化渊源,可谓是自带的传统基因,为我们今天的敬业价值观提供历史借鉴。

1.守廉忍穷家风涵养古代官员敬业为民的胸襟。史上一些敬业官员立德立言立功,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家风家训资料,使我们能从家风的角度去审视这些贤相名臣的敬业规迹。北宋名臣范仲淹坚持为民请命,直言敢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不但是古代为官敬业的典范,还以清廉家风著称。据《言行录》载,“范公常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他为官一生、清贫一生,还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忍穷”,甘于清贫[2],正是这种清正的家风涵育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胸襟,保证了权力的正当使用。

2.守俭戒奢家风铺垫古代官员敬业形象的底色。为官要守廉忍穷,也得食人间烟火,这些官员为子女开具的生存处方就是要勤俭而不能奢侈,因此,守俭戒奢的家风就成为这些敬业官员形象的浓重底色。北宋名臣司马光为树立节俭的家风,特意写《训俭示康》教导儿子,“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曾国藩是晚清名巨。《曾文正公家训》记载:“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3]曾国藩极力培养子孙勤俭家风,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曾氏家风箴言。

3.守德好学的家风成就古代官员的敬业美名。历史上的敬业官员,多主张留德行而不是留钱财给子孙。以俭养德,远罪丰家,德遗子孙,受益无穷。司马光在家训中写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德行养成的前提是明礼好学,“绵世泽不如行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就成为家庭教化的诉求。如《颜氏家训》明确提出“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4],回应世人对读书而贫穷的人生境遇的质疑,足见其对读书好学修身养德的重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是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生成的内在基因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的集中体现。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家庭观是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生成的内在基因。

1.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决定了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人民性,昭示家风向度生成的内在必然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所倡导的人生目的,决定了党的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人民性。正如党章所指出的:“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正因为如此,领导干部家风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事业的人民性,而不能成为腐蚀这种人民性的负能量。革命年代共产党人“崇信共产主义者,知有主义不知有家”舍家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家为公,在人民事业与家庭之间、国与家之间、公与私之间做出断然选择,为敬业观的家风向度做出最亮丽的诠释。

2.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决定了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服务性,决定家风向度生成的理论应然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确立了人人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反映并保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主体是人民,权力服务于人民的需求,以人民满意为评价尺度,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权力的终极目标,这就内在地决定了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服务性。服务性就是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权为民所用,服务群众为第一要务。正因为如此,领导干部必须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服务、作表率,就要务必重视家风建设,慎独慎微,勤于自省,管好家人,任何时候不滥用权力,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清正廉洁,不谋私利,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

3.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决定了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社会性,呈现家风向度生成的现实指向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家庭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进行的形式”,是多层次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5]80。理解这一论述,“家庭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呈现的基本观点。家庭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应该放在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加以考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关系,就会有不同的家庭观念。当前,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与社会的互动功能更加凸显领导干部的家庭功能,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社会性突出,领导干部家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可小觑。评价领导干部的敬业,直指领导干部的家风,这就是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生成的现实指向性。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对社会亿万家庭的风气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而且关系着群众对党风政风的评价,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问题。

(三)革命家风文化是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生成的红色基因

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以他们的英雄壮举展现了舍家为国的红色家风风范。和平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他们的高风亮节为我们树立了社会主义家风的典范。这些都是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得以生成的宝贵的红色基因。

1.舍家为国的红色家风成就革命者敬业丰碑。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革命者们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谱写撼天动地的英雄诗篇,英雄们留下的红色家书,是他们爱国敬业撼人心扉的诠释。夏明翰在狱中写给母亲:“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6]英勇就义时年仅28岁,在他牺牲前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有年仅20岁的七弟夏明霹、21岁的五弟夏明震、26岁的四妹夏明衡英勇牺牲,满门英烈,撼天动地。我军著名高级将领左权曾在1937年给叔父的家信中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7]。将军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血洒战场。这些红色家书传递的就是“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舍小家为大家、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追求,承托起革命者爱国敬业的丰碑!

2.清贫朴素的红色家风打造人民公仆的敬业形象。“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是方志敏清贫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无数共产党人家风的真实写照。毛泽东主席吃穿用极其简朴,他的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一件睡衣穿了20多年,打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也是用了又用,打了53个补丁[8]。周恩来总理穿的睡衣也是补了又补,他不允许工作人员去给他添置新的,甚至出国访问穿的也是打补丁的内衣。担任总理26年期间,总共只穿了3双皮鞋。周恩来身后没有留下任何私人财产,一生积蓄都交了党费[9]。正是秉承着这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公仆精神,一代共产党人的无私敬业形象永远伟岸地挺立在人民群众的心间。

3.不搞特权的红色家风展现领导干部的敬业情怀。毛泽东不允许子女搞特殊化,更不允许儿女以他的名义、地位、权势去为自己谋私利。他在毛岸英不幸牺牲后说过,“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大事”[10]。一句“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透出的革命情怀令人哽咽。周恩来也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定下包括“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家规[11]。“端正党风从自己做起,从严格要求家属做起”是习仲勋的家风[12]。“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是曾志一生光辉品格和严格家风的写照[13]。“艰苦朴素、不搞特殊”仍是焦裕禄后人恪守的焦氏家风[14]。严格管好子女不搞特权的家风很好地展现了领导干部甘做公仆、一心为公的敬业情怀。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生成的时代基因

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空前迫切。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领导干部必须在改进作风上发挥示范作用。从严管理干部,这是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家风向度生成的时代基因。

1.家风见“大”,领导干部家风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时代赋予了领导干部敬业价值观的家风向度。首先,领导干部家风状况成了群众观察评价党风政风的一面实实在在的镜子。这样的时代,群众看领导干部,不听你冠冕堂皇的讲话,不看你数字堆积的政绩,不欣赏你电视里正危襟坐的形象,他就看你的家人,看你的家风,从你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表现来判断干部是否廉洁奉公,进而衡量干群关系,评价廉政成效。事实上,焦裕禄、谷存昌、杨善州,这些党的优秀干部正是以其醇正清廉的家风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撑起了党与群众心连心的光辉形象。反之,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违法违纪的领导干部多是家风败坏,出现“夫妻店”“父子兵”“兄弟连”“全家腐”现象,领导干部家人利用其手中权力搞寻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引起广大群众的极其愤怒和无比反感,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执政基础。其次,领导干部家风对道德文明建设具有强大的公共示范效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己不正,焉能正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群众都看在眼里,见样学样。正人先正己,廉政先廉家,社会风尚的好转,必须依靠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做表率,实现领导干部良好家风号召力与群众良好家风建设执行力的良性互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领导干部家风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家风不是领导干部的私事小事,家风见大,家风连着党风政风民风。

2.家风见“真”,领导干部家风是防腐向廉的试金石。家庭观念,人皆有之,领导干部,概莫能外。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人情世故,恰恰是领导干部这普通人的一面,最能检验其是不是“真”的敬业干部。首先,因“难”见真。领导干部最难过的就是亲情关、家属关。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往往与放任或放纵亲属子女相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堡垒就这样从内部不攻自破。为了满足亲属私欲,他们忘记了党性和原则、不讲法纪、抛弃传统美德,公权力完全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其结果是夫妻、父子乃至整个家庭被押上被告席,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其次,因“爱”见真。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家风不治,见私忘公,不仅为广大群众所诟病,还使得家庭跌进罪恶的深渊。那些将自己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者,看似护犊子,结果是毁孩子。苏荣、刘铁男都是在铁窗前泪流纵横,悔不当初,说是自己坑害了儿子。纵容是害不是爱,家风差,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这就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搞好家风建设才能保证干部及其家庭远离祸殃,“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再次,因“己”见真。领导干部如若为政不端、为官不廉、品行败坏,怎么能管得好配偶子女?领导干部如若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又怎能管不好配偶子女?真爱家人,就要严于律己、一身正气、以身作则,这样才过得了亲情关,才是防腐向廉真敬业。

3.家风见“微”,领导干部家风是防微杜渐的过滤网。家事很多时候确实是小事、琐事、鸡毛蒜皮,但这些事却关系到正己正家,真的不是无关紧要、不伤大雅、不影响大局的“小节”“小问题”!因为领导干部位高权重,身处关键岗位,掌握大量公共资源,觊觎其权的行贿者往往从这种琐事中切入。真可谓“家里那点事有时不经意可能就溜过去了”。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内容,因此,家事要用公心来过滤,“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家风显其微,就是要慎权慎微,慎独慎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始终警醒,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防微杜渐,远离诱惑,为民务实,守住职责。

三、领导干部践行敬业价值观的家风向度审视

领导干部践行敬业价值观,做爱岗敬业的楷模,必须重视敬业价值观内在的家风向度,以家风向度审视领导干部的敬业表现。因此,领导干部应该以古代官员守廉、守俭、守德家风为历史镜鉴,学习革命前辈舍家为国、严家为公的红色家风优良传统,着力培育“中国好家风”,那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体现优秀传统家风特质的、承继革命红色家风的、与当下的社会家庭生活相适应的以“防腐向廉”为核心的当代家风。领导干部好家风建设要珍惜中国好家风的传统基因、厚植内在基因、光大红色基因、把握时代基因,加强“用权为民、廉洁自律、朴素为荣”的家风建设,做到爱妻有界、爱子有节、孝老有则、帮亲有度,把齐家作为“能不能当官”的前提条件,把齐家作为“是不是个好官”的检验标准,成就领导干部为官敬业的人生理想。

(一)奠基敬业基础

齐家是为官的前提。好家风是权力的“紧箍咒”。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其“敬业”区别于一般“爱岗敬业”的地方就是不能“爱权”,只能“爱责”,依法用权履行职责,必须自己给手中权力上一个“紧箍咒”,这个“紧箍咒”就是廉洁齐家,严于用权。如果一个人当官的目的是为了钱财,那必定要跌入疯狂“爱权”而滥用职权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把当官作为满足贪欲、获得私利的捷径,迟早是要完蛋的。如果一个人明确了“权为民所用”的道理,当官只能依法用权而不能随意“爱权”,那他首先要筑起的第一防线就是自己身边的亲人,不能因疏忽对子女亲属的管理而自毁于“权力”。领导干部若没有好的家风,是注定做不了好官的,敬业便无从谈起。领导干部只有严格自律并管好子女,才能看护好手中的“权力”,保证为官敬业的宗旨不得偏移。这就必须想清楚自己为官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教育子女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给子女留什么、不留什么。只有把这些身后事想明白了,才具备了为官敬业的前提,也有了培育好家风的自觉性。家风连着党风,家事连着国事,为官必先“齐家”。

(二)承托敬业形象

好家风是贪官的绝缘体。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官”什么样?恐怕没有人同“有钱”“有财”“炫富”联系起来,与钱财联系起来的一定是那种大搞钱权交易的贪官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家风问题,正是因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是领导干部敬业形象的重要承托。习近平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指出:“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清清爽爽、义无反顾地去当官。”清清爽爽、清清白白就是干净朴素的形象,就是“不受”“不污”的形象。人民群众衡量领导干部为官敬业的最直接的指标就是领导干部的家人和家风。古代官员能做到忍穷,革命者能做到清贫,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领导干部的物质生活自然不会一穷二白,但也绝对不能奢华。尤其要管好亲属子女,“不要被老婆‘拉下水’、被孩子‘拉下水’、被身边秘书和其他身边人如七大姑八大姨‘拉下水’”,就是要能过“亲情”关,就是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这样才能承托起人民群众心目中一心敬业的为官形象。

(三)成就敬业功绩

好家风是干部的安全网。首先,做到“齐家”,意味着领导干部对手中“权力”有了清醒的认识,明确了宗旨意识、政治意识,就能更好地依法行使职权,增强服务意识,就保证了“敬业”的方向。其次,做到“齐家”,意味着领导干部对手中“权力”的敬畏,就是对责任和使命的敬畏,也是对群众百姓的敬畏,更是对道德和法律的敬畏,能够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就提升了“敬业”的素质。再次,做到“齐家”,意味着释放更多的“敬业”动力。领导干部就要敢于担当,意气风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好家风能为领导干部铺垫一个安全网,他们可以甩开膀子当为有为,即便在推动发展中出现无意过失,也不必担心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一颗丹心勇往直前,勇闯改革深水区,杜绝为官不为的不良现象。最后,“齐家”成就“敬业”功绩。廉洁齐家,就是修身律己,严格要求家人防微杜渐,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是对家庭的负责、对家人的爱护,同时也是对“权利”的呵护,就是“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亲民爱民的服务意识的体现。拥有这样的担当,就能实现领导干部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成就敬业功绩。这样的领导干部,是好家风建设的领跑者,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必将以廉洁家风撑起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蔚蓝天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贺清龙.范仲淹清廉忍穷家风清正[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11-07(7).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24.

[4]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15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浩气长存夏明翰[EB/OL].[2017-09-16].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64/145588/8967896.html.

[7]承载历史记忆 弘扬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15-07-09(7).

[8]身教的力量[EB/OL].[2017-09-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8/c_126278506.htm.

[9]周恩来的朴素岁月[EB/OL].[2017-09-01].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301/c138891-20647903.html.

[10]毛泽东的好家风[EB/OL].[2017-09-29].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629/c85037-27222160.html.

[11]周恩来的十条家规[N].人民日报,2015-04-21(18).

[12]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N].人民日报,2016-01-25(4).

[13]沈黎明.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的曾志[J].党史纵览,2006(3):37-38.

[14]“严实”之风从家始[N].人民日报,2016-04-07(4).

猜你喜欢

家风权力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