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初探※
2018-02-09吴范武江春花邱昌龙贾永森崔建美
闫 昕 吴范武江春花 曹 颖 邱昌龙 齐 峰 贾永森 崔建美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近年,由于中医专业学生中医思维弱化与临床实践能力不足,以致难以满足毕业后就业要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各中医院校围绕“重经典,强临床”教育理念,纷纷出台相关举措推进教学改革[1]。学生缺乏对中医原创思维的理解和感悟,为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重经典、强临床,是中医知识传承、中医人才培养及中医优质教学的必然要求。
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兼具基础与临床双重性质,其发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内容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而独特的辨证思维方式和遣方用药特色,不但对温病这一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有指导意义,而且其所载常用方剂对临床其他各科相关病证的诊治亦有重要实践性。为了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温病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及临床实践能力,特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程、多形式、多环节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温病学热情的同时,对于中医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指导学生课前参与教学准备
1.1 强化《温病学》经典条文背诵 《温病学》教材中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各论温病和原文选读。目前的温病学课时只能满足讲授前两部分,对原文选读较少涉及,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经典课程认识理解不足,不能真正理解温病学中的精髓[2]。因此,教案中划定温病四大经典: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中的重点条文,明确掌握、熟悉和理解的学习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背诵,课后复习,使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参考借鉴某些中医药院校实施的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制度,突出原文记诵及理解,培养中医原创思维,以结合临床灵活应用为最终目的,将其纳入期末考核评价体系。
1.2 督导学生多途径预习将学知识 重视预习环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顺应学生当前喜好,建立微信群,授课教师及时向群里推送相关学习内容,发布教案,布置预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如手机APP、网络课程、温病名家刘景源教授经典视频教程等多种方法课前学习,预知学习重点,标记存在疑问之处,并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带着问题上课,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如此,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对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完善教案讲稿,优化课堂设计等亦有重要作用。
1.3 指导学生参与建立温病学病案试题库 鉴于古今临床差异、经典理论的指导作用、温病学中一些方剂在当今临床杂病中的广泛应用及经方神奇疗效,均可在病案中得以体现,因此案例式教学在经典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遂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馆相关图书、知网维普等数据库、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历等,搜集温病学古今典型医案以及温病学经典代表方药在现代杂病中应用验案,以古今、温病病种、温病与杂病进行分类,参与建立补充完善温病学病案试题库,用于课堂案例式教学及期末病案分析考核等。运用浅显易懂、疗效显著的医学验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了解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的差异,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领会提高。
2 带领学生课堂参与教学过程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对于温病学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仍主要以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即以课本为中心,以经释经,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内容重复单一,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厌学。
参与式教学是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中医经典案例式教学、模拟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首先在教学中大量引入案例,以案例为主线,不断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深入学习理解所学知识,培养辨证思维,用案例导入理论知识,使抽象、枯燥的古文经典变得具体而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对于某些特定相对简单的章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师提前发布教案及视频等学习资源,规定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规定章节内容的学习,课上通过问题的提出-讲解-互动来达到教学效果。模拟教学是将标准化病人(simulate patients,SP)与典型病例诊治情境有机结合[3]。我们在学生中选择合适的SP进行培训,模拟病人与医生角色和场景,“医生”通过四诊搜集病史,归纳出主诉,根据温病学基本理论,分析出病名、病因病机、证型,并拟出治疗方案,进行模拟教学。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能力,使批判性继承创新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 引导学生课余参与临床实践
近年有学者提出“回归学术本位”培养中医创新人才[4],而体现中医学术水平,承载中医精华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辨证思维正是中医经典课程的特质与优势。然而中医经典课程多被定位为临床基础课,在学生即将接触临床之时作为理论课程来进行课堂讲授,学生对于其重要性没有深入的认识,由此经典课程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众多中医药院校师生的普遍问题。中医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从实践中来,总结形成理论,再去指导实践”,其理论具有明显传承性,实践性较其他医学门类亦更加突出,因而实践教学是医学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医院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师承教育、临床见习、临床带教等,现实中由于名医资源、临床基地有限等种种原因并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作者所在大学刚刚搬迁至新校区,地处偏远,就医不便,且在多次下课被学生围住寻医问药的经历后,突然意识到在校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教具群体,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尝试引导学生为学生看病,教师做监督指导,现场实践教学,以此作为已有实践教学形式的重要补充。依托中医学院门诊部,初步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 建立温病学实践教学基地 导师门诊带教 实施门诊教师导师制,由学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授课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进行门诊带教,每名导师负责5~7名学生,让学生观看望闻问切诊疗过程。学生需整理跟诊记录,收集内科、妇科、感染科等门诊温病典型案例,每周进行书面总结,完成《温病学见习手册》。导师对实际接诊病例进行分析,与讲授内容联系对比,将典型病例及时记录入教案。
3.2 指导学生参与诊疗 视情况在征得就诊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学生参与四诊过程,带教老师进行补充,鼓励跟诊学生尝试独立开具处方,带教老师提出有效建议,进行现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生对于患者服用处方后疗效进行跟踪汇报分享,体验经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3.3 开设温病学学生模拟医生诊室 3~5名学生一组组成“会诊小组”,在“医患双方”自愿前提下,由“会诊小组”讨论共同开具处方,导师不参与诊疗意见,只在最后对处方安全进行检查把关。学生可在“患者”复诊时了解自己诊疗方案的疗效,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并不断思考提高。
成立以温病学为示范的经典理论与临床门诊,引导帮助学生提前体验作业创业状态,开创“学生给学生看病,教师把关”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出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通过微信群交流平台进行经验分享,老师进行启发式讲解,培养学生运用经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推广。
4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向之一即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依托的大学生自主科学研究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5]。我们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温病学自主创新项目,依托本学院中西医结合重点实验室、制剂室等作为温病学实验教学基地,结合我院导师制及学院教师在研科研情况,指导本科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研究,开展专题科研实验教学。在开课初即建议相关命题,涉及温病学典型证候模型、方药疗效和作用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或文献研究等,由学生查阅文献,自愿自由选择命题,导师进行指导、协助、监督。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培养其创新及科研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了解剖析中医经典理论更多更客观的内涵,加深学生对经典理论的理解,学会撰写科研论文,并初步计划纳入学分制,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思维培养需求,受到普遍好评。
5 参与式教学法效果评价
学期期末组成考核小组,实施学生温病学成绩新考核方案,形成考评结果。①以参加课堂问答、SP模拟实践及讨论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病篇》中经典条文背诵,占总成绩10%;卷面成绩占总成绩50%;临床实践占总成绩的30%,以《温病学见习手册》和温病学病案试题库抽签现场答题的表现作为考核点。②对新教学法实施的问卷调查,主要从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参与式教学法实施建议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收集有效信息,以进一步完善温病学教学和临床创新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方案。
温病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参与教师加强自身经典理论的学习及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定期集体备课,力争实现课堂讲解内容最优化。
本校中医学院本科生温病学课程教学设定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理论教学中穿插翻转课堂、模拟教学、案例式教学,以活跃授课形式。让学生参与临床实践,“早临床、多临床”,以实践教学丰富理论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培养了学生健康意识、创新意识、交流表达能力、批判性继承能力等,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创业能力、建设“教师/医师双师型”优质教师队伍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他中医经典课程及临床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1]曹敏,许能贵,林培,等.“重经典、强临床”理念下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2):8-11.
[2]郑旭锐,周永学,杨景锋,等.“3+2”培养模式下的温病学教学改革[J].中医药导报,2015,21(21):116-117.
[3]曾兰,孔明望.“课堂教学-模拟教学-临床实践”温病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医教育,2014,33(4):23-25.
[4]王永炎,张华敏,王燕平.回归学术本位培育中医创新人才[J].中医杂志,2011,52(24):2071-2074.
[5]吕朴,崔冉亮,戎凯,等.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课题实践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