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裸贷”源起追问

2018-02-09周小李刘琪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网贷借贷校园

周小李 刘琪

自2016年“裸贷”这一网络词汇突然横空出世,其所挟裹的高利贷、色情利益链以及涉贷女大学生自杀案,骤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为此,教育部与银监会于2016年4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然而至2017年上半年,仍旧有女大学生因“裸贷”而债台高筑并遭遇色情报复的事件发生。[1]“裸贷”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挑战着人们的认知极限和社会的道德底线。涉贷女生将赤裸的身体影像资料作为抵押物,网贷平台则公然实施色情传播和胁迫性交易(所谓“肉偿”),对于一个传统上视性与女性身体为私密与隐讳的国度,校园“裸贷”不啻史无前例、惊世骇俗。

“裸贷”一经问世,即引发媒体及学界的关注与反思。关于“裸贷”的成因,人们比较普遍地认为,一是消费主义蔓延所导致的女大学生爱慕虚荣心理及超前消费行为,二是法规与监管缺失所导致的网络借贷平台野蛮生长与唯利是图。还有研究者从社会学与传播学的角度予以剖析,认为“裸贷”折射出了新媒体条件下底层青年的心理压迫、社会价值观错乱以及影像传播的恶意与异化。[2]这些观点客观中肯,但是均未直接回答如此显在的问题:为什么女大学生的裸体影像能够被当作贷款抵押物并成为网络贷款方牟取暴利的工具?本文围绕这一问题的追问,旨在从经济、文化及教育等角度反思校园“裸贷”的源起。

一、为什么是“裸体影像”:女性身体的商品化

女性身体具有“被看”的商业价值,虽古已有之,但在以阶级斗争为主的革命年代几乎难觅踪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期后,这一价值再度被捕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女性身体不再是男性化的革命者形象,而是拥有性感曲线、苗条身材、白皙皮肤及迷人面容的所谓“现代女性”。这样的女性形象深为日渐发达的服务业、传媒业及影视业所追捧,经由这些行业的宣扬与运营,各种消费年轻貌美女性身体的产业链逐渐形成。

较之其他身份的女性,女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可被榨取的经济收益更大。女大学生拥有的身份符号,不仅包括年轻漂亮,还含有象牙塔所赋予的纯洁与知性。这种身份符号有别于传统上“被看”的女性形象,更新鲜、更刺激、更有品位,因而其商业价值也更大。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环境下,将女大学生身体形象商品化的不仅仅是网络贷款平台,还包括网络直播平台、网络社交平台,甚至一些金融或购物平台。这些平台以不同方式、各类名目引诱女大学生拍摄、录制、上传甚至交易自己的身体影像,通过吸引网民的关注以获得更高经济收益。比如:网络直播App平台以“女大学生主播”为招牌聚揽人气,支付宝开辟“校园日记”特许上传女大学生大尺度身体影像,等等。

在利益驱动而相关网络制度不健全的情形下,一些不良商家不惜违背道德底线和法律规定,去获取能使其利益最大化的“商品”——女大学生裸体影像。网络借贷平台对借款的女大学生,之所以采取几乎零审核、借款额度更高以及为她们连续提供更多“熟人”借贷等举措,其用意即在于,当其还债无望之际引诱其“裸贷”。较之于贷款,女大学生提供的裸照甚至色情录像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因为其具有可复制性,能够被反复或批量出售,而且在网络世界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其销售也相当便捷、快速而隐蔽。譬如,仅以某网站为例,“借贷宝裸条10G”文件已被下载超过12万次。[3]而每下载一次,出售者可以获得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收益。据此估算,一个“借贷宝裸条10G”文件就能为一个网络贷款方带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经济收入。

所以,驱使“裸贷”这一怪象赫然问世的原动力,是伴随市场经济沉渣泛起、封建思想回潮的女性身体商品化消费市场。这个市场所产生的对于青春女性身体的猥琐需求,驱使“裸贷”色情产业链得以野蛮生长。

二、为什么是“大学女生”:“反智”与“厌女”的恶意凝视

数起女大学生因深陷“裸贷”而自杀或休学的事件,经互联网报道和各类新媒体的传播与发酵,引发整个社会关注与议论。同时,女大学生再一次被打上了贪图享乐、自甘堕落、浅薄无知等负面形象标签。然而,“裸贷”的另一个事实却几乎被忽略,这就是深陷“裸贷”者除了在校女大学生,还有其他身份的女性群体。据澎湃网记者调查发现,网上泄露的“借贷宝裸条10G”文件信息共涉及161位女性,年龄最小者1999年出生,最大者1969年出生,其中在校学生91人,占比63.2%;“裸贷”者除了在校女大学生,还包括参加工作甚至已婚的女性。[4]不可否认,裸贷的主要参与者是在校女生,但无论是恶意销售裸照还是相关新闻报道,“女大学生”一词都被拿来当作标题的关键词,其用意都是为了吸引更多受众,提高销售额或点击率。有研究者统计分析了2003年至2010年百度资讯频道以“女大学生”为标题的新闻报道,发现新闻报道量从2003年的674篇激增到2010年的1800篇,报道主题占比最高者为女大学生“身体”,且关于女大学生负面形象报道超过其正面形象报道约34%,带有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5]当不良网络贷款平台将“裸照”与“女大学生”捆绑销售,一些大众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同样有失专业精神,它们故意忽视参与“裸贷”女性身份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将女大学生视作“裸贷”唯一关联者,以最大限度博取点击率,追求新闻轰动效应。

新闻报道对“女大学生”议题关注度的日渐提升,毋庸置疑包含着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但其对女大学生负面形象的偏重与热衷,则不仅仅出于经济的考量,还包含着对落后性别文化的迎合。当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十年,“妇女回家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贬低女性价值的论调即开始出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青年知识女性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一种讽刺、贬低甚至丑化高学历女性的文化现象却反而逐渐蔓延,如“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女博士是第三类人”“女生学历越高越嫁不出去”等。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对“傻白甜”“白富美”等女性形象的大加追捧,儿童般天真无知的品性附加上天使面孔和魔鬼身材,成为广受认可和赞美的女性形象。这种融“反智”与“厌女”于一体的落后文化的回潮,对当代青年知识女性尤其是高校女生而言,成为一种无形的但是作用巨大的身体规训。这种规训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以福柯所言的“全景敞视主义”机制对女大学生实施权力“凝视”。这种“凝视”贬低知识意义,抬高身体价值,“一步步鼓励年轻女性将身体形象作为建构自我认同、维护人际关系、获取社会资源的最有效证券”。[2]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对女性本性与生理特色的颂扬,但实际上却是对女性发展与崛起的压制。它希望女性在精神与身体上都停留于“长不大的孩子”阶段,只作为男性的附庸、玩物和社会的二等公民而存在。

所以,“裸贷”是社会转型时期累积的陈腐性别文化与互联网新媒体碰撞后应运而生的产物。“裸贷”以最猖獗、最赤裸裸的方式,扯下了象牙塔中知识女性的最后尊严,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借助网络掀起了一场围观、嘲讽、羞辱女大学生群体的大众狂欢。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反智”与“厌女”的文化情结及其恶意凝视还存在,类似于“裸贷”的现象就会阴魂不散,借助各种名目卷土重来。

三、高校何为:抗拒的乏力

自2013年开始,作为“新生事物”的网贷公司尤其是P2P网贷平台,因其更为便捷的操作程序和更少约束的经营权限,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2007年全国网贷平台仅有1家,到2013年增加至523家,2015年增加至2824家,至2017年5月已达5896家;与此同时,网贷问题平台也由2013年的76家增加至2015年的1054家,至2017年5月共收录问题平台达3748家。[6]相当数量的P2P网贷公司将校园作为营利的主战场,因大学生信用卡被银监会叫停且大学生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大学校园遂被视为一个拥有上万亿消费潜力的巨大市场。这些网贷公司招募大学生为工作人员或“熟人”,在校园内摆摊设点宣传超前消费之时尚、网络贷款之便捷、分期偿还之轻松,校园操场、街道、餐厅、教学楼、宿舍甚至厕所,均成为网贷广告张贴之处。而且这些广告还存在虚假宣传问题,往往有意隐瞒网贷高额的利息、管理费以及逾期不还的风险。腾讯公司对校园网贷所做的调查显示,近78%的大学生听说过网贷,仅有29.5%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尝试网贷。[7]面对大举进军校园跑马圈地的网贷平台,金融监管系统、工商司法部门、教育管理机构以及高校自身均未能予以充分的预警和及时的应对,在数起涉贷大学生自杀事件曝光后,这些部门才开始采取相应的行动。

网贷平台对校园的大肆占领,从根本上讲是消费主义对大学生实施的一种规训。这种规训将物质消费与个体尊严相捆绑,向经济并未独立的大学生灌输满足物欲的应当性与必要性,怂恿那些消费能力极其有限的大学生通过购买新型电子产品、时髦服装或高档化妆品来获得认同与尊重。经由这样的规训,“穷”带来的窘迫感、自卑感已经远远超过了“裸”所带来的羞耻感、无尊严感。面对如此规训,且不谈国家出台了何种规章制度,仅着眼于教育主体自身,则当自问:高校做出了怎样的抗拒?显然,高校针对消费主义的抗拒是乏力的。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高校正积极行动,预防与处理不良校园贷款,但这些行动如若不能触及价值观层面,则大学仍有可能面临不良市场经济与落后价值观的侵蚀并沦陷其中。

四、对策与建议

不良网络贷款对高校校园造成的负面冲击,警示政府网络监管和金融监管机构应联合建构更高效、更有力的防范与惩治机制,对网络借贷平台的上线严格把关,对其运营模式予以严密监控,及时准确地甄别出其中的不良借贷平台,并联合执法部门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规操作。

网络贷款在高校的野蛮生长,警示高校应重视抗拒当今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大学应与世俗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尽可能远离经济社会中蔓延的财富神话与成功学;应批判性审视普罗大众追捧的消费观、荣辱观及生活方式,回归大学的本真——传授与创造高深知识,引领学生深入知识世界,于其中获得真知灼见与理性思维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赋予大学生力量,以抗拒世俗社会消费主义至上风潮的腐蚀。

面对一些女大学生深陷“裸贷”难以自拔甚至走投无路的事实,高校除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指导工作的通知》,还应特别重视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四自”精神以及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有助于女大学生批判性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回潮的落后性别文化,理性抗拒消费主义文化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异化。“四自”精神在互联网时代对于青年女性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帮助她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针对女大学生的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可望收到立竿见影的实践效果,能够使女大学生面对外界诱惑和侵害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如何依法维权。

事实上,校园“裸贷”背后所存在的社会事实,不仅只是不良网贷对大学校园的野蛮侵害,还映射出网络时代高校学子精神世界与生活状态的原子化状态。深陷巨额网络贷款的男女大学生,从其借出第一笔贷款到债台高筑,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过程,除了借贷方和大学生本人外,基本上无人知晓,也无人干预。传统大学校园里沟通对话、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如今遭遇冲击甚至面临瓦解。大学生内心孤独,人际关系疏离,一旦面对外界的侵蚀与冲击,就有可能出现行为失范。这种现象警示高校,应为互联网时代的学子建构关怀性服务组织,如贴近日常生活且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各类社团、咨询服务或心理辅导机构、经济帮扶或法律援助部门等,将每一个个体与他人相关联,并保持互动与互助,在高校校园内筑起另一性质的“互联网”。这一网络可望增强大学校园抗拒外来风险的能力,并在良性社会制度设计欠缺的情况下,为校园内的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总之,面对触目惊心的校园“裸贷”现象,我们不应过度苛责涉贷女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应更多地从经济、文化及教育自身的角度予以审视与反思。在此市场经济有待完善、文化生态日益复杂、价值观趋于多元的社会转型时期,又有多少人能够完全避免物欲诱惑、价值观迷惘甚至道德底线的挑战呢?互联网技术正在全面革新传统生活方式,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发展阶段,个体人性、良知及操守的维护,可能更为依赖先进的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每日经济新闻.武汉女大学生借5000元滚成26万裸贷何时休?[EB/OL].新浪网,http://hb.sina.com.cn/news/n/2017-04-12/detail-ifyecezv3252024.shtml,2017-04-12.

[2]盖琪.“微时代”与“裸贷”: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媒介文化症候审思[J].探索与争鸣,2017,(2).

[3]网传“借贷宝裸条10G”文件 大连两名女孩裸贷信息泄露[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ln.chinanews.com/news/2016/1214/21860.html,2016-12-14.

[4]借贷宝10g女生裸贷照片外泄 聊天记录不堪入目(组图)[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05/14/22010781_612154176.shtml.

[5]董天策,罗小玲.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6]网贷档案[EB/OL].网贷之家,http://www.wdzj.com/dangan.

[7]智酷调查:中国大学生分期网贷真实需求报告[EB/OL].腾讯网,http://tech.qq.com/a/20150121/011525.htm,2015-01-21.

猜你喜欢

网贷借贷校园
P2P网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网贷平台未来亟需转型
网贷十年:迎来“去伪存真” 时代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无效
中国网贷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