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移民对原生家庭的影响分析
2018-02-08缑杰
缑杰
摘 要:在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重创后,原有社区的结构及功能遭到破坏,而政府在灾后恢复正常秩序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其一是就地恢复新的社区,其二是移民建立新的社区。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家庭结构的研究付之阙如,成为诸多灾后亟待解决问题中的空白地带。据此,本文在对甘肃省舟曲县泥石流自然灾害后的XY社区做过田野调查后,对这一隐性问题进行了挖掘,发现灾后社区重建后,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都有所改变,且有向现代化家庭方向发展的趋势,但调查发现这种家庭结构与现代化家庭结构却是“形似而神不似”。
关键词:灾后移民;家庭结构;现代化家庭
1 绪论
在中国社会,家庭这个基本的社会初级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的伦理社會发源于家族家庭生活,中国社会与西洋社会的差别来源之一是中国人家族家庭生活的繁荣。费孝通对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则有“差序格局”的经典论述。家庭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总起来说,家庭成员、一定的居住空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等是形成家庭的必要条件。而自然灾害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家庭成员数量及家庭结构,成为家庭关系变动的不可抗拒之力。
对灾害用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学术研究,肇始于全球受灾威胁较大的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社会学的发源地法国在其后的30年才跟上这个步伐。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有较多的著述,而大多数学者对灾后重建、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后心理抚慰及社会秩序的恢复等诸方面情有独钟,而本文则从宏观上讨论家庭关系及家庭结构。
意大利学者Boileau etal认为灾后“不仅家庭在自然灾害的考验下更坚牢,而且这种团结还伸展到亲戚与朋友。Drabek也同样认为在在灾害中家庭成员有伤亡的比没有伤亡的家庭更团结,家庭关系也更和睦,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也更强了。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在一个移民家庭,其家庭内部会出现反向社会化的现象,她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后喻文化”。国内学者对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的变动有着广泛的描述,贺雪峰通过对全国多地农村的实地考察,对比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家庭结构及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变化,从农村土地所有制和老人赡养危机的角度,分析了家庭代际关系及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凃力在对5.12地震后什邡峡马口村的调查取证后,从灾民心理、家庭关系出发分析了灾民的社会网络建构,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周晓虹在对全国进行抽样调查后,验证了玛格丽特关于“后喻文化”的观点,提出了适用于中国本土化的术语“文化反哺”,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状做了经典描述。
2 案例选取及研究方法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由于地处秦岭山脉北缘,自然地理环境特殊,自然灾害频发。2010年8月7日,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受灾人口达9412户、4.7万人,死亡1508人,失踪257人。由于居住社区的大量毁坏,对于灾后居民的安置,舟曲县政府共部署了三个点,分别是在舟曲县城老城区上重建起的小区、位于县城白龙江上游 13 公里处的峰迭新区和位于兰州以北秦王川盆地的兰州新区安置点,本文所有经验材料均获取于在老城区上重新建起的XY社区安置点,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使用了访谈法和观察法。
3 灾后移民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影响分析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整个社会的微观体现,因而不能抛开家庭谈社会,也不可撇开社会而言家庭,二者的关系就像洋葱和其每个葱瓣一样,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自然灾害就像进入洋葱的液体,侵蚀着每个葱瓣,改变着整个洋葱的结构。以下,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拟从三个方面说明灾害对原生家庭的影响及重构。
3.1 家庭结构核心化
中国家庭有重视纵向关系的传统,表现在家庭结构和模式上是大家庭和“世代同堂”,即子女婚后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组成世代同堂的大家庭。这种居住形式在受灾前的舟曲尤其是农村社区表现更为明显。而在灾后移民社区,住房形式的改变是导致大家庭解体、小家庭兴起的动力和灾后移民社区家庭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根据当地舟曲灾后政府的住房分配制度,灾后房屋的分配都以无记名的摇号方式进行,且XY社区的住房面积大都在80m2左右,只适宜3—5人居住,这样一来,不但使原有生活社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趋于破碎,且直接改变了原有家庭的家庭结构。
XY社区,拆迁户赵姐:我家原来住在自己盖的七层小楼里,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泥石流来了,我家被淹了两层,幸好家人都没事。后来政府把我们的房子征走了,分了我们十几套房子,现在我们每家一套,剩下的卖出去了。我们兄妹几个住在不同的楼栋里面,平时见面少了,逢年过节聚一聚。我觉得这样挺好,矛盾少了,也更自由。
由此可看出,灾后房屋的分配使原有的主干家庭及联合家庭结构在外力的倒逼下趋于瓦解,家庭结构呈现核心化,向直线性和一元化的模式进化。且家庭关系不仅在家庭以内,而且跨到家庭之间,这是家庭关系复杂的又一原因。由于扩大家庭同代夫妇为了得到更好的楼层和户型,彼此之间矛盾不断,这又从情感层面增加了家庭情感的分化,最终导致小家庭的出现。
3.2 代际之间观念的碰撞和文化反哺现象的凸显
受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及社会客观条件下,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承模式是以“父为子纲”的模式进行,梁漱溟有“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的论述。上文论述过,急剧的社会变迁是导致这一现象普遍出现的原因,而在灾后移民中,这种现象表现的更为明显。灾后移民使得原来生活在自建房屋的居民住进楼房,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老一辈人在面对新器物时显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见过大世面的”年轻一代在代际互动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文化反哺”现象应运而生。
XY社区,拆迁户张叔:我们家自从搬过来住进楼房,儿子负责了家里的装修,还有家电的购买,他这几年在外打工,在一个装潢公司里,这方面懂得比较多。我们老两口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他(儿子)装的有些东西我还不会用,生怕弄坏了,还得跟他(儿子)学习,有时候他去外面了,我还得打电话教我们怎么弄,以前还真小瞧了他。endprint
由于灾后很多原来居住于农村社区的居民住进了楼层,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及日常用品的更新,使得触碰过现代新器物的年轻一代人的观念和技能在这场生活的变故中显现了出来。这样一来,代际关系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代际之间的冲突加剧,另一种则是亲代向子代学习,代际之间交流频率的增加,为家庭关系添加了润滑剂,有利于代际关系的调节,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
3.3 家庭第三代成为家庭的核心
舟曲县受地理和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土地资源承载力非常有限,生态承载力也十分脆弱。泥石流打破了当地本就脆弱的生产方式,农民几乎全部丧失土地,农村的妇女和老人从农耕劳作中退出。当地过度饱和的小商业使得竞争格外激烈,很多商铺纷纷倒闭。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结束,零工的机会也急剧减少。当地人很难在这里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
XY社区,灾民刘姐:以前种种地,现在没地可种,就是看孩子,做务。老公去外地打工了,要个把月才能回来一次。这边要是给小商铺做服务员一个月就是1000多块钱,还没有休息,一天要干至少10小时。要是做建筑打零工,女的才80一天,还特别累,中途不能请假,我们女的在这里根本找不到活,只能等孩子长大上学,我也出去打工。
灾后舟曲县秉持着“城镇人员减载,农村劳务输出”的原则,将生计恢复的部分任务重心放到了劳务输出上。劳务输出必然导致家庭内部空巢现象的发生,虽然有的父母将子女带到打工地点上学,但是高额的借读费和外地简陋的生活条件使绝大多数父母放弃了这个想法,通常家中的女性做出妥协,承担起家务和照顾子女的责任,而放弃出外打工的机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的窘境将灾民更多的寄希望于教育的身上,家庭更加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根据调查了解,XY社区内的购房户几乎都是为了子女教育从其它乡来的。家庭关系的核心从长辈转移到晚辈身上,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网络的联系核心。
4 讨论与结论
灾害对受灾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深远漫长。本文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讨论了灾后由于居住地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家庭关系及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必然性,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家庭数量增多和第三代人的家庭核心化等现代化家庭的一些特征。而现代化家庭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家庭。但是在泥石流灾害这种外部条件的压力下,XY社区在形式上实现了现代化的家庭结构,这种迫于外界压力所形成的结构明显是畸形和不足的。
参考文献
[1]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W. 古德,魏章玲译,家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2
[3]章友德:城市災害学:一种社会学的视角[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
[5]马春华等,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J],研究报告,2011.2
[6]杨善华,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4.3
[7]郭强,灾害中的家庭[J],灾害学,2002.3
[8]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J],社会学研究,2010.3
[9]李永祥: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0.3
[10]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资金安排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0])93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