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76)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2018-02-08高敬辉杨才德王双平金芝萍马列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神经节高血压病器官

高敬辉 杨才德 王双平 周 勇 金芝萍 赵 晶 马列胜

(1 七里河区中医院针灸科,甘肃 兰州 73005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10期)

全球大约10亿人正在受到高血压的困扰[1]。2002年调查数据表明,我国>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18.8%,保守估计我国约有2亿多人患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人数的1/5[2]。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一个最突出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将导致多个靶器官损伤疾病,如:冠心病、心衰、中风、微血管病以及肾脏损害,危害甚至高于高血压病本身。因此,有效控制血压并防治高血压病引发的靶器官损伤是治疗高血压的关键。故研究有效控制血压并能同时防治高血压病引发的靶器官损伤的治疗思路及方法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作简要综述。

1 高血压病的诊断

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血压增高,伴有心、脑、肾和眼底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00~140 mmHg(最高读数)和舒张压60~90 mmHg(最低读数)。血压持续等于或高于140/90 mmHg时,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有眩晕、头痛、心悸等,以及表现为神经官能症症状的失眠、健忘、耳鸣、情绪波动等[3]。

2 西医病理机制

目前认为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有: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证明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正相关。目前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致病机制[4]有以下几种:(1)血管内皮紊乱学说;(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3)内分泌学说;(4) 遗传学说; (5) 钠与高血压; (6) 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与高血压;(7) NO与高血压;(8) 其他因素:如肥胖、吸烟、饮酒过多、低钾摄入等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另外,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也易患高血压病。

这些病理机制均会造成循环血量的异常增加和动脉血管、微血管的异常收缩而使血压增高,以应对器官组织对营养、氧的需求。

3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的病位、病因、病机与肝的关系密切。病机主要是风、火、痰、虚、瘀为患,病位在清窍,与肝、肾脏关系密切。因情志不遂,肝气郁遏,五志过极化火。或因思虑劳伤,心气郁结,亢盛为火。火热内盛,或阴虚阳亢,发生高血压。若火热蕴于体内,周身脉络皆损,因此,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相关经脉及脏器的病变。火热熏蒸气血,耗伤气阴,终致阴虚阳亢,脏腑失调。《内经》曰:“年六十,气大衰,九窍不利。”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逐渐虚衰,风、火、痰、瘀等留滞不去,致气阴渐虚。气血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病的不寐、面红、口苦、口干、眩晕等症状均以肝阳上亢症状为主,肝火亢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是最常见的证型。

4 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

4.1 治疗目标 主要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应当治疗所有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其他并存的疾病。

降压目标:原则是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降压达标。一般应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缩压应降至150 mmHg以下;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降至130/80 mmHg以下,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低于140/90 mmHg。

4.2 治疗策略 一般按低危、中危、高危及很高危进行分层。评估患者的危险,在危险分层的基础上作出短期及长期的合理治疗方案。应反复测量血压,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进行全天候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决定是否开始治疗方案。

4.3 常用药物 目前新指南推荐以下药物都适用于高血压的初始及维持治疗 (IA):ACEI/利尿剂(噻嗪类/氯噻酮/吲达帕胺)/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ARB。

4.4 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的原则[5]是:(1)选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上可以互补的药物;(2)避免联合应用降压原理相近的药物;(3)联合治疗应较单药治疗提高疗效,加强靶器官保护;(4) 减少及抵消不良反应;(5) 长效和长效药物联合应用;(6)简化治疗方法,尽可能降低费用。依据DASH原则,WHO ISH 1999年主张合理的药物联合方案[6]具体如下:(1)利尿剂和ACEI或ARB;(2) 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3) β受体阻滞剂和双氢吡啶钙拮抗剂;(4)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5) 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阻滞剂。

5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5.1 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对于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目前没有一个各方均认可的统一标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很多中医前辈分型不同,治疗方法多样。蓝福平[7]将高血压病分5型:心肝阳盛,肝肾阴虚型,肝风内动型,阴阳俱虚型,脾胃气虚型。韩学杰[8]将高血压病分为4型: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气血两虚证。李秀峰等[9]将高血压病分6型:肝阳亢盛,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脾虚肝旺型,脾虚及肺、脾肺气虚型,痰湿壅盛型。曹晓琳[10]将高血压病分为4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气阴两虚型,痰浊壅阻型。顾月珍等[11]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4型治疗:肝阳上扰型,阴虚阳亢型,肾精亏虚型,痰浊上扰型。张朝曦[12]将高血压病并分为7型:肝阳上亢,热毒亢盛,痰浊内阻,气滞血瘀,肝血不足,中气不足,肾阳不足者。处方为辨证用药常用方。

目前,不论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方治疗还是专方依据不同症状加减治疗,在临床当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利用中药治疗高血压一般服用药物疗程较长,取效缓慢。很多患者因无法坚持治疗,顺应性较差。

5.2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5.2.1 针刺疗法 康明明等[19]取穴双侧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等治疗高血压,总有效率92.5%。俞华[20]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内关、三阴交等,总有效率94%。于慧等[21]对1989—2012年3月1日国内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共初检出372篇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18篇文献 (共1462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在降压疗效方面与西药相同。

5.2.2 放血治疗 吕德可等[22]采用双耳交替放血,总有效率88.8%。古丽努尔[23]取百会、脑户、双侧血压点 (经外奇穴)、大椎等穴位,点刺放血,总有效率为94.6%。

5.2.3 敷贴治疗 经多人实验证明,服用降压药配合穴位敷帖对治疗高血压有着显著的作用。张魏等[24]将30例门诊1、2级高血压的病人加用穴位敷贴治疗,总有效率在84%以上。陈红梅等[25]采用服用降压药物同时应用中药贴敷双侧涌泉穴。证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降低。高血压主要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心悸恶心、耳鸣乏力等消失或明显好转。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来看,近年来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针灸和中药治疗高血压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临床并未广泛使用,主要原因是高血压病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变,中成药的临床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降压中成药也没有合理使用。其实在治疗效果方面,目前专家共识认为单纯以血压指标评价疗效很不够,还应对靶器官的损害的逆转有一个评估,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理应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5.3 埋线治疗最新进展 穴位埋线,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这是埋线法产生的理论基础。与传统针灸不同的是,穴位埋线结合了现代医学理论中的放血、创伤修复理论,将针灸疗法中的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疗效综合,延长了针刺时间及针感效果。穴位埋线早期因埋线工具限制及线体的排异反应等在临床中没有大量开展。而近几年微创埋线疗法的出现,埋线工具、线体、操作方法的改进,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同。

唐氏[26]在病变的特异反应点上运用穴位埋线疗法,虽总体有效率稍低 (57.90%),但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血压升高。人民解放军4891部队医院埋线治疗,总有效率80.00%。温氏[27]在辨证分型选穴的基础上选取敏感反应最明显的穴位埋线,总有效率91.67%。郑氏[28]在百会、风池、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穴等为主穴埋线治疗,总有效率92.00%。武氏[29]以双侧血压点、心俞、肝俞、肾俞埋线,经随访发现血压平稳,且以轻度高血压患者效果较好,一般不用服用其他降压药。柏氏[30]以双侧血压点、心俞、肝俞、肾俞为主穴埋线治疗,总有效率98.33%。王氏等[31]取心俞、膈俞、肝俞、血压点埋线,总有效率87.50%。张氏等[32]取双侧曲池、足三里、降压点、太冲等穴位埋线后,降压总有效率89.40%。秦氏[33]取双侧足三里、曲池、穴位埋线治疗瘀阻脑络型高血压3个疗程后,治疗组降压和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8.60%和85.70%。徐氏等[34]在治疗颈性血压异常时选双侧颈穴1和颈穴2,总有效率96.36%。血压平均下降 (1.91±0.15)kPa,治疗前后血压有显著性变化 (P<0.05)。此外,杨氏[35]通过制备药线埋藏于所取穴位,总有效率93.33%。田氏等[36]取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双侧心俞、肝俞、肾俞、血压点为主穴,随证配穴埋线并结合降压西药,治疗总有效率为84.80%。胡氏[37]、李 氏[38]、张氏[39]等均用穴位埋线配合口服降压西药治疗,发现综合治疗组在降压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李氏等[40]采用穴位埋线配合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病,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为85.00%。文氏等[41]以太冲穴为主穴随证选取配穴埋线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疗效突出,总有效率为97.40%,更能有效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马氏等[42]发现穴位埋线结合药物治疗在动态血压情况、血压昼夜节律改善良好,能更好地减轻或去除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症状。

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病的机理研究偏少,目前已知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①复合刺激作用: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综合刺激疗法,“留针”可产生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经脊髓后角上传至大脑皮层,从而提高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人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来调整脏腑,使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②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线体埋入穴位后可使肌肉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43]。③产生良性诱导:埋线后可在大脑皮层区建立新的兴奋灶,从而对病灶产生良性诱导,缓解病灶放电,保证大脑皮层感觉区细胞机能的正常作用,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44]。此外李氏等[45]认为,其降压机理可能为较长时间刺激穴位使神经内分泌效应得到调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抑制交感神经反射,降低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醛固酮含量、心钠素含量、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调节微血管舒缩作用及灌流状态,通过反复刺激以恢复微血管应有的良好紧张性状态,降低细小动脉的外周阻力,改善左心功能等使动脉血压调节达到新的平衡。

6 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高血压最新进展

星状神经节是由第6、7颈部神经节构成的颈部节和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有时还包括了第2胸神经节和颈中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广泛分布C3-T12节段的皮肤区域。在功能上属于交感神经节。目前,多认为星状神经节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中枢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其通过调节丘脑的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机能而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星状神经节的穿刺具有一定的风险,针刺和针刀等反复穿刺也会增加风险次数,近年来,星状神经节穴位埋线广泛应用于临床,应用新的穿刺手法回避了上述的风险,并且增强了良性刺激的时间和疗效,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可和使用。

对星状神经节采用埋线的方式干预,不仅在临床上降低患者血压水平,而且使血压水平稳定在一个正常的区间。同时通过配穴的埋线,调理气血,使靶器官的损害减至最低。机体的反应机制可不用启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为缺血的器官供血。所以AngⅡ和ALD水平均降低。

7 总结

在过去的几十年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专家们逐渐发现,单纯的降低血压是不够的。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减轻或逆转患者的终末器官损伤,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寿命。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和研究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高血压措施的研究正在由单纯的降低血压向改善高血压并发症转变,新一代理想的治疗高血压方法应该具有长效、高效、选择性高、平稳降压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能逆转心脑血管损害、保护靶器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穴位埋线从根本上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并能控制影响血压波动的危险因素如失眠、焦虑、便秘等,从而有效改善高血压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以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高血压,不仅在临床上降低患者血压水平,而且使血压水平稳定在一个正常的区间。同时通过配穴的埋线,调理气血,使靶器官的损害减至最低。机体的反应机制可不用启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为缺血的器官供血。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治疗高血压所具有的优势可为未来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神经节高血压病器官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类器官
ORGANIZED GIVING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甲泼尼龙与神经节苷酯治疗急性脊髓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