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实现途径探索与实践研究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2-08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匠院校精神

焦宏涛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实体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理应在培养能工巧匠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用心打磨,追求极致的内在意识,工匠们在产品生产的每一步骤都精雕细琢,并且享受产品在自己手中诞生的乐趣。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普遍以就业为导向,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还比较缺乏。学生没有一颗“匠心”,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型人才,也就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的要求。

一、“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在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工匠精神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等方面。李梦卿、任寰等人认为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工作中[1]。叶美兰、陈桂香等人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应大力研究具备“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构成,找寻新时期人才培养对策[2]。刘建军论述了高度认同、专注专一等工匠精神内涵以及“工匠精神”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风尚等时代价值[3]。李宏伟、别应龙等人认为“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要重视其历史传承,也要符合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刘志刚、陈海涛等人论证了工匠精神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应用。可以看出,我国高职“工匠精神”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概念性、理论性方面的,缺少实证研究。

二、“工匠精神”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一)“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要求企业与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钻研,精益求精,发挥“工匠精神”,不断地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提升国家制造业水平,促进国家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的要求,将“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内化到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使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工作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二)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生更受现代企业的青睐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生产的产品,而品质是产品的灵魂。全球经营超过200年的企业,其成功的秘诀无一不在于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现代企业不仅仅重视毕业生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更加强调其职业素养。同时,不仅仅工商界呼吁培育“工匠精神”,学术界也陆续开展对“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这也就对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办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市场对高职人才质量的要求。

(三)“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数量由20年前的400余所增加到现在的将近1 400所,在校学生数量由一百多万人增加至一千多万人,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即“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是基础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方式,在学生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养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现代学徒制”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将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徒制相结合,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将告别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培养方式,实现学校企业双主体模式,促进传统的校企合作转向深层次的产教融合。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是我国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职业人才,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升级,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美誉度和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二)开展“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是核心

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职业精神相融合,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学校的专业教育当中,营造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应将就业创业指导课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从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将“工匠精神”内涵嵌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当中。思政实践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助推器。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联系实际,情景教学,让学生富有参与感,真切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时间的文化滋养中养成。高职院校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植入“工匠精神”的种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关键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关键是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这种精神。优秀的高职教师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从而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优秀的高职教师拥有高尚的职业素养,可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此,高职院校除了加强本校专职教师全方位的培训之外,也应该从校外大型企业、民间作坊中聘请能工巧匠,将校外聘请教师所在的企业与学校无缝对接,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从实践实习到教师指导,全面培育“工匠精神”。

四、培育高职人才“工匠精神”实践

(一)扬军人品格,育“工匠精神”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发挥退役士兵学生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常规学生管理,积极开展国防特色教育,探索半军事化学生管理,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大力弘扬吃苦耐劳、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军人品格,切实培养并践行了“工匠精神”,为进一步培养“思想觉悟高、价值取向正、行为作风硬、技术技能强、综合素质好”的高职高专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以思政实践课为阵地,广泛开展“工匠精神”养成教育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思政实践课管理制度,成立“工匠精神”示范班,组织学生定期听取全国劳动模范讲座,开展劳动技能实践、红歌比赛、劳动法规学习、专题讨论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课,用具体行动帮助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借助思政实践课,让社会主义劳动观教育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劳动学习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

(三)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职业素质能力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实施多项措施,全方位提升学校内外教师职业素质能力。首先,加大学校教师培训力度,选拔校内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教师通过国内进修、访问学者、企业挂职等形式,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其次,加强国际交流,选派教师远赴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院校、企业学习交流,加强学校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能力。再次,提升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制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定期组织教师赴郑州铁路局、郑州地铁等大型企业开展实践交流,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引进办法》,引进大批行业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广泛合作,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12月7日入选2017年度河南省现代学徒制省级试点院校。目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已与郑州铁路局、郑州地铁、郑州华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业就铁道机车、铁道车辆、音乐表演等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合作。学校与各企业就招工变招生、学徒班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学期安排、学徒顶岗薪酬、师资交流以及整建制就业等现代学徒制的核心问题进行全面对接,并确定了校企合作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成果目标,实现学校企业双主体模式,促进传统的校企合作转向深层次的产教融合。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专业素质强、综合素质高,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能工巧匠型的高职人才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两步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育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将“工匠精神”内化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当中,使学生拥有一颗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匠心”,这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猜你喜欢

工匠院校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