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世价值”思潮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研究

2018-02-08陈娅田宗远甘代军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思潮

陈娅,田宗远,甘代军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贵州遵义563099)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场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是党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争夺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近年来以“普世价值”为首的西方不良思潮再度活跃,把高校作为其渗透的战略重地,费尽心机,借势设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普世价值”推销热,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基于此,本文分析“普世价值”思潮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带来的挑战,探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的策略,以期为更好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普世价值”思潮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普世价值”思潮源于西方基督教,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资产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和谋取利益的思想武器。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大肆宣扬其所谓的“普世文明”,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普世价值”四处推销[1]。目前,关于“普世价值”的内涵学术界还没有统一定论,主要分为大众话语层面、学术话语层面和政治话语层面[2],本文所研究的“普世价值”属于政治话语层面,是指企图颠覆我国政治方向、基本道路和根本制度的一种西方错误思潮。它宣称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民主、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抽离这些普世价值和基本政制架构的“现代化”,是剥夺人的权利、腐蚀人性、摧毁人的尊严的灾难过程[3]。在其本质上,它是一种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经济侵略和霸权主义掩饰、服务和辩护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4],换句话说,就是为资本主义利益服务的话语工具。

“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泛起有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当社会主义的火焰即将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扑灭之时,在东方大地上的社会主义中国逐渐屹立在世界资本主义面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即将扑灭的社会主义火焰又熊熊燃起,蓄谋向中国发起一场“不战而胜”的战争,开始把自己包装成捍卫人权的“卫士”向中国发难,“普世价值”成为“和平演变”的变种。2005年,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个别自由派知识分子以“普世价值”中的“民主”为理论武器攻击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007年,在某些报刊和网站的推动下,“普世价值”思潮开始扩散。2008年,“普世价值”思潮借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和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等时机大肆鼓吹、到处炒作,误导了很多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此后,诸多权威学者对“普世价值”进行了批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一思潮的传播,使其一时间偃旗息鼓。但这一思潮不甘寂寞,常常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围绕新的主题再次沉渣泛起。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普世价值”思潮企图把党的十八大精神歪曲为“普世价值”,甚至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说“莫言获奖应该看成中国作家跟普世文明交流沟通的一个典范”[5]。在我们提出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普世价值”混为一谈。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治理”这一概念最接近“普世价值。”[6]2015年,“普世价值”思潮宣称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个论断“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表明只是囿于目前的条件、环境还不成熟,中国领导人只好暂时使用“共同价值”这个概念。[7]“普世价值”思潮恶意解读中央的重大决策无非就是想借机再一次升温回暖。

“普世价值”思潮在中国的渗透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8]说到底就是企图改变我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方向,按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来改造中国,这就涉及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拿出应该有的态度,高明应对。

二、“普世价值”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的挑战

高校是“普世价值”思潮进行渗透的首选之地,其传播内容的迷惑性、思想观点的新奇性、宣传方式的隐蔽性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

1.大学生价值观被异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难度增加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普世价值”思潮把高校大学生作为侵蚀的主要对象,将其价值理念转化为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于那些渴望学习、急于了解外面世界又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学生来讲,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极具蛊惑力,容易使学生对“普世价值”所宣扬的文化产生崇拜,陷入其渗透的陷阱中。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曾指出:“以往支撑我们发展的传统的亚洲道德、责任和社会观念,正让位于更为西方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中心的生活观。”[9]深刻道出了西方价值观念的严重危害。当下,一些关于“普世价值”思潮的错误观点已经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发酵”,部分大学生开始盲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盲目信奉西方的民主自由,一味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思想蔓延,价值观被严重异化,给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增加了难度,如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把学生推向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切实关注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积极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影响,意识形态工作任务繁重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普世价值”思潮自我美化成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打着“捍卫自由、追求民主、保障人权”等旗号在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煽动学生罢课、闹事,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发表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变》的谈话中曾多次强调:“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东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西方国家对中国也是一样,他们不喜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0]今天,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西化”的图谋有增无减,他们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妖魔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旨在降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近年来,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存在夸大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倾向,这种倾向貌似“普世价值”思潮改弦易调之术,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此可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工作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要肩负起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还要勇于揭露“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面具下的险恶用心,筑好防御墙,消解“普世价值”思潮给青年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网络舆论战场被侵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一位美国学者曾说,“过去我们手里挥舞着原子弹使人们害怕,现在我们控制着互联网使人们喜欢,这就为传播西方价值观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11]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普世价值”思潮利用手中的信息强权不遗余力地美化它所推崇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毫不客气地误读、攻击它“势力范围之外”的意识形态,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言:“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12]网络的出现极大满足了“普世价值”思潮进行传播扩散的需要,既可以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也不需要付出高额成本,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信息发布技术在网络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普世价值”思潮大肆侵占我国的网络舆论战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2009年7月5日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部分学生正是因为受到国际互联网上反动信息的唆使和挑拨才参与了行动,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了严重危害。前不久,“驻澳解放军将澳门居民殴打致死”的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据悉,造谣者从美国把信息发至香港,途经多个国家,其行径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仍然用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工作方式来解决意识形态中的问题已变得力不从心,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争夺网络舆论战场中的主导权。

三、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工作对象中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受这种影响自觉遵守、践行和维护的程度。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有利于应对“普世价值”思潮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

1.充实意识形态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利用好这一阵地。但现实的问题是,这一阵地并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在课堂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没有与实际相结合,仅仅就教材上的内容反复强调,理论生硬,政治味太浓,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教育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课堂内容较为单一,仅宣讲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西方不良社会思潮避而不谈或涉及不深,更没有讲清楚错误思潮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对错误思潮认识不明、分辨不清、理解不透,误认为意识形态姓“资”姓“社”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使已经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也无所适从。为此,充实教学内容是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的关键,必须把握好两点:

第一,让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活起来。列宁曾说:“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法影响自己的听众,尽可能地使某个真理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实践依据,而每一个历史实践依据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鲜活例证。意识形态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想要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将生硬的理论与鲜活的例证结合起来。要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不是空洞的,是有血有肉的,是生动活泼的,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道路、理论、制度的正确选择,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让“普世价值”思潮沉寂下去。课堂上除了向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还有必要增加学生对“普世价值”思潮的认识,教会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其本质,揭露其渗透的真正目的和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用西方资本主义暴露的问题论证“普世价值”思潮的虚假性。今天的中国已经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若遵循“普世价值”思潮,只会让中国处于国家分裂、国内混乱、国际依附的无序状态。时下“普世价值”思潮试图用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权、宪政”等概念替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8],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堂给学生讲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讲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价值观不是抽象的,更不是西方的概念,揭露“普世价值”思潮误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目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提升意识形态在实践领域的执行能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目标的实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语境下,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合理诉求的满足程度是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一味地强调学生要认同、遵循、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如提升意识形态在实践领域的执行能力。

第一,提升意识形态在社会实践领域的执行能力。国家层面要着重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转型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拓宽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信任和支持的基本面,增加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度。如果过分夸大价值领域的分歧和矛盾,或者以青年学生思想层面的波动为由过分渲染“普世价值”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动摇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立场。

第二,提升意识形态在学校实践领域的执行能力。思想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合理诉求,对大学生面临的诸如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进行指导,切实帮助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困境。同时切实关注大学生自身的个性与思想问题,针对不同特点学生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引导学生用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获得感和受益面。理论的自信最终来源于实践的检验,提高意识形态的实践执行能力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并自觉遵循、维护和践行。

3.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

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以政治话语为主,具有严谨规范、沉稳庄重等特点,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既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有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习近平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不能和群众谈心,你说的话群众听不懂,怎么会有感召力?怎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14]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构建一套符合青年学生特点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把主流的思想、观念、价值讲成学生想听、乐意听、听得懂的话,并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用学生想用、正在用、喜欢用的语言符号丰富语言表达方式,运用接地气的言语向学生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不乏有大量大众化、群众性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价值观的养成对于青年的重要性时,以“系扣子”作比,“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勉励广大青年要迈好人生第一步;谈到中国道路时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形象生动地表明了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谈到“中国威胁论”时引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彰显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之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的同时,一定要避免由于过分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而盲目使用西方话语来阐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经验的做法和倾向,避免落入“普世价值”思潮的话语陷阱。

4.构建以网络为主的舆论斗争战场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的出现打破了意识形态领域传统的斗争格局,成为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重要舆论战场。目前,个别网络意见领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批评甚至否定的态度,他们通过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在高校鼓吹“普世价值”,企图阻挠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在高校的传播,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新一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向往自由,他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也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而拒绝运用“网联网+”等新技术,那么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有可能被其他意识形态(如“普世价值”思潮)夺走。眼下,我们必须开拓创新,引领潮流,构建和完善以网络为主的舆情监督、服务和引导体系。首先,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信息的采集、传播、利用能力,构建网络安全屏障,建立能够防御各种社会思潮恶意渗透的“防火墙”。其次,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降低信息传播的随意性,特别加强对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和网站的管理,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第三,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主题网站,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网络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占领网络阵地,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实现互动,及时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第四,精心组织网上斗争力量,积极建设强大的“网军”,引导和培养一批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有较强引导、担当和说理能力的意见领袖,特别是学生团员、党员要积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发挥学生同辈影响的作用。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问题,反映的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程度,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高校阵地建设和管理,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积极防范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活动。

[1]钟哲明.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51-57.

[2]郝立新.认识“普世价值”问题应注意区分的几个层面[J].政治学研究,2008,(6):113-115.

[6]侯惠勤.再辩“普世价值”的理论实质[N].光明日报,2017-05-19(03).

[4]林伯海.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与西方“普世价值”论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37-40.

[5]刘书林.“普世价值”论包裹的“私货”[J].人民论坛,2013,(3):32-33.

[6]李春华.关注“普世价值”思潮新走向[J].人民论坛,2015,(1):40-43.

[7]汪亭友.“共同价值”不是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J].红旗文稿,2016,(4):8-10.

[8]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1-5.

[9]维平.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J].发展论坛,2001,(5):18-19.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4.

[1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9.

[12]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5.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21.

[14]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N].求是,2010,(10):1-6.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普世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想“陷阱”与消解之道——论“普世价值”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挑战冲击及策略应对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