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的思考※
2018-02-08蒋鹏飞李怡琛周亚莎彭清华陈向东
蒋鹏飞 李怡琛 周亚莎 彭清华,* 陈向东
(1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湖南 长沙 410007)
中医古籍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中医书籍[1-2]。中医古籍整理是指对中国古代中医书籍进行校勘、注释、训诂等整理工作[3]。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历史,有灿烂的发达文明和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对克服人类健康问题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中医古籍的纸张在长时间的存放中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损坏,有的中医古籍甚至完全丧失价值,令人痛惜!所以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就显得相当重要,自1912年至今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中医界、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未停止过对中医古籍的整理。
1 中医古籍整理的意义
1.1传承中医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经历无数大小王朝的兴衰与战争,中医古籍常常毁于战乱,难以保存。有些祖传秘方,也常常因突然变故而遗失。中国古代藏书与古籍在搬运过程中,书籍也容易受到水浸、虫咬等破坏。以上种种因素,造成目前中医文化的不完整,很多重要中医古籍的遗失,严重影响了中医文化的传承。例如,华佗发明的麻沸散至今仍不能解析其组成,而《华佗枕中灸刺经》失传,对于中医针灸学的传承不得不说是个遗憾。相传有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至今也没有找到,甚至《黄帝外经》是否存在都成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些中医古籍是古代中医的智慧结晶,凝聚着古代中医为探索医学而付出的心血,是整个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地整理中医古籍对于中医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完善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本理论体系,但一些古籍的发现仍对中医理论有补充与完善的意义。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帛画《导引图》完善了中医推拿学的基本理论,其中描绘了44种导引姿势,捶背、抚胸、按压等动作还注明了所防治的疾病,《阴阳脉死候》的出土与整理,促进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完善了中医诊断学脉诊的相关理论。
1.3指导中医临床 中医的基本理论服务于临床,中医古籍的整理有利于中医临床的发展。例如,《灵枢·刺节真邪》中:“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的导引方法,至今对中医临床仍有意义,在临床上仍然行之有效。《金匮要略方论》中:“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矾石丸方: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的阴道纳药的外治法,至今有效。
2 中医古籍整理的方法
2.1版本 简言之,就是一部书不同的本子,中医古代图书经过多次的传抄刻印,形成各种本子的差异。例如,《黄帝内经·素问》缺第七十一卷,至今未能补齐。又如《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因战乱而散失,直至北宋才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经过校订,整理出《金匮要略方论》一书[4]。确切的了解中医古籍的版本种类、规格体例、渊源变迁,深入剖析中医古籍的名称、纂修姓氏、刊行年代,才能够推求其本源。以非刻非印区分,版本可以分为帛书、简牍、卷轴、抄本;以刊刻前后区分,可以分为原刊本、重刊本;以刊刻精粗区分,可以分为精刊本、通刊本;以刊刻司事区分,可以分为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以全残增损区分,可以分为全本、残本、修补本等。
2.2目录 指古代文献中将书籍的篇目与该书作者、内容、评价等简要叙述而写成的专书。目录学强调从学术历史的角度去研究中医古籍的思想、学术成就、学术渊源、学术流派、学科范围等[5]。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在《医学源流论》条目下写到:“国朝徐大椿撰。其大纲七:曰经络脏腑、曰脉、曰病、曰药、曰治法、曰书论、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论多精确有据。如谓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是以必望闻问三者参之。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读此可知此书基本内容与观点。所以目录明,整理中医古籍事半功倍。
2.3校勘 在订正的基础上,进一步补缺、辨伪、条理篇目等。例如,唐代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次注,即属此种。校勘可分为: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对校,即底本与异本对读,遇到不同的地方将两本对照,此法为校勘的基础方法。本校,即底本前后相印证,此法可将全书贯通,免于异本的影响。他校,即书中有引用前人的地方,用前人书中内容校之;书中有被后人引用的地方,用后人书中内容校之,此法利于互相参伍。理校,即推理校勘法,运用文理与医理进行校勘,此法对校勘者的要求较高。
2.4训诂 即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古代文献中的语言或者方言[6]。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王冰注解为:“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而《说文》中:“倍,反也。”所以原文本意为: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
3 中医古籍整理的建议
3.1开设中医古籍整理专业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对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仍然较薄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中医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中医古籍的整理对于工作者的要求较高,不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学、训诂学、中医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要求知识面广,国学根底深厚[7]。基于以上要求,目前能够胜任中医古籍整理工作的人特别少,所以急需开设中医古籍整理专业,培养中医古籍整理人才。从1979年开始,埃及的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四年制本科的古文物修复专业,并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比较而言,我国中医古籍整理在人才方面落后埃及很多,开设中医古籍整理专业迫在眉睫。
3.2加强中医古籍存放 爱护中医古籍 现存中医古籍很多都是纸张,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温度与湿度,有些地方气候潮湿,中医古籍的存放与保存的环境更应保持干燥,还要注意防虫。对于中医古籍的内容,有缺漏时要及时补上。还应通过影印等方式,保护中医古籍。
3.3推进中医古籍数字化 中医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医古籍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中医古籍数字化是对中医古籍内容的再现与加工[8]。中医古籍数字化是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适应了现在读者与市场的需求,而且可以更有效的保护中医古籍,免于翻阅时遭到破坏。同时,电子版的中医古籍存放简便,如能专门建立一个中医古籍的数据网络,对于中医的传播与发展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吸引更多的青年才俊学习中医,热爱中医。
[1]顾漫.中医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
[2]孙光荣.中医古籍整理入门[M].湖南:中医古籍整理河南湖北湖南协作片印,1984:1-35.
[3]周少川.论百年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史的梳理与意义[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35,45.
[4]孟永亮,梁永宣.北宋校正医书局编校医籍概述[J].中华医史杂志,2014,44(4):206-210.DOI: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4.04.002
[5]王世伟.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2).
[6]于群.论训诂学对古籍整理的重要作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5):44-45,13.
[7]曹亦冰.从中国大陆当代古籍整理的现状看其类别、方式方法及走向[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1):1-7.
[8]陈爱志.数字化古籍对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影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