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亮教授从风论治眩晕的经验总结
2018-02-08胡柯洋张怀亮
胡柯洋 张怀亮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河南 郑州 450000;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眩晕的主要特征为目眩和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甚至昏倒等症状。西医认为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错觉[1]。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认识有很大进步,但在治疗上并未有所突破。张怀亮教授多年来潜心钻研中医理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从风论治眩晕的学术经验与思想进行分析。
1 眩晕的病因病机
眩晕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其病因主要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年高肾亏、久病体虚、跌仆外伤等。眩晕的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认为眩晕和肝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完素提出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首倡痰火致眩学说;虞抟于《医学正传》中有“血瘀致眩”的说法,认为瘀血停留,导致经脉不通,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发为眩晕;《景岳全书·眩运》强调“无虚不作眩”,指出气血亏虚,清窍失养,从而导致眩晕[2]。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虽有所不同,但总结起来不外虚和实两个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的亏虚,脑失所养;实者为风、火、痰、瘀的有余,上扰清窍。正所谓“无风不作眩”,张怀亮教授主张从风论眩,认为风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直接致病因素,既可外来,也可内生,同时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他邪而致眩,风邪致病最为多见,是外邪致病的先导。
2 风与眩晕的关系
风在中医学中有内风、外风之异,自然界中凡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特性的外邪,称为外风,而由机体内生的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称为内风[3]。从外风致眩的角度来看,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头为诸阳之汇,风邪上乘头目,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发为眩晕;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邪侵袭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眩晕;风为百病之长,他邪易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上干脑窍,清阳不升,导致眩晕。因此,外风即风邪,是六淫之首,是导致眩晕的基本致病因素。从内风生眩的角度来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内风与肝关系密切,也称肝风内动。若肝气郁结,化火亢逆,暴怒伤肝,肝风上扰,或劳伤肝肾,水不涵木,风阳上犯脑窍,发为眩晕,证属肝阳化风;若热病极期,热邪炽盛,火热亢盛化风,风阳循经上冒而致眩晕,证属热极生风;若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久病耗伤,津液亏损,筋失濡润,阴不制阳,风阳升动,则生眩晕,证属阴虚风动;若久病耗损,或失血过多,生血不足,血不荣络,虚风内动,导致眩晕,证属血虚生风。此外,风不仅可以单独发病,还可夹杂火、痰等病理因素致眩。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火暴升,火邪上炎,扰乱头目,发为眩晕,证属风火上攻;因饮食起居失调而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则痰浊、水湿中阻,上干脑窍,易生眩晕,证属风痰上扰。由此可见,外风和内风是眩晕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外感风邪和肝风内动相结合,则外风有所依附,内风有所相助。在治疗上也应内外并重,疏散外风和平息内风并举,内外兼治,适得其法[4]。
3 典型医案
案1杜某,男,52岁,农民,以“发作性头晕、头痛2年,加重3天”前来就诊,近两年来头晕反复发作,时有两侧太阳穴及后枕部胀闷痛,平素血压150/90 mmHg,口苦,心烦急躁,眠差,多梦,身乏力,纳可,饮食无偏好,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四诊合参,证属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治以平肝息风,清热活血。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药物如下:天麻10 g,钩藤30 g,石决明30 g,栀子12 g,黄芩9 g,柴胡10 g,白芍15 g,牛膝15 g,益母草15 g,桑寄生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夜交藤15 g,炙甘草10 g。水煎服,7剂,日1剂,早晚分服。药后症减,守上方加减就诊三次而愈,至今未发。
按:肝有升发条达之性,肝阳易亢而化风,若肝木过旺,风气过盛,上扰清窍,加之患者为中年男性,有高血压病史,故见头晕、头痛;肝经郁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烦急躁、失眠多梦的症状;肝胆火热,胆热上泛,则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都是肝阳偏亢的表现。总之,患者为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上干清窍,引发眩晕。证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故以天麻钩藤饮平潜肝阳,补益肝肾。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咸寒质重,凉肝除热,可增加平肝息风止眩之力;栀子、黄芩清泄肝火;柴胡疏肝解郁,缓解心烦急躁的症状;白芍酸甘,柔肝敛阴;牛膝引血下行,合益母草活血利水,增加平降肝阳之功效;桑寄生补益肝肾以固本,生龙骨、生牡蛎共奏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效;夜交藤宁心安神,改善睡眠,甘草补益脾气,调和诸药。纵观全方,以平肝息风为主,同时兼补益肝肾,宁心安神。既补肝体,又助肝用,肝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药证合拍,其疾自愈[5]。
案2冯某,女,35岁,教师。2017年6月11日初诊,主诉为头晕间断发作1个月。1月前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胁痛,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心烦易怒,纳差,失眠,二便短小。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辨证为肝气郁结,血虚生风。治则为疏肝解郁,养血熄风。方用柴胡四物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炒枳壳10 g,黄芩12 g,炒白芍15 g,当归15 g,川芎10 g,醋郁金15 g,炒白术15 g,煅磁石30 g,茯苓15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朱砂(冲服)2 g。水煎服,7剂,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头晕好转,胁痛及乳房胀痛消失。眠稍差,心烦急躁,时有阵发性潮热汗出,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守上方去柴胡,加川楝子9 g,黄柏30 g,淫羊藿15 g,合欢皮30 g。7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服上方后诸症明显好转。
按:肝喜条达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七情郁结,肝血耗损,虚而生风,故见头晕,目眩,头痛;肝失条达,肝气横逆,出现胁痛;肝郁血虚,冲任失养,表现为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心肝血虚,容易生热,躁扰心神,表现为心烦不安、夜寐多梦;舌淡红、苔白,脉弦细,体现肝郁血虚。因此,患者为肝郁血虚,虚而生风,上扰巅顶,导致眩晕。方以柴胡四物汤加减,可疏肝郁,养肝血,达到疏肝解郁,养血熄风的效果。方中柴胡疏肝郁,黄芩降肝火;当归主入血分能补血,气味芳香可行气,补中有行,是治疗肝郁血虚的要药;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和营;炒枳壳、醋郁金行气解郁;川芎辛温走窜,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活血行气之效显著,补血而不滞血;党参可益气补血,配以炒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煅磁石平肝降逆,朱砂可清心安神,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气血兼顾,肝脾同治,气调血行。二诊时患者阵发性潮热汗出,心烦急躁,故去柴胡之升散,代之川楝子疏肝清热,以防柴胡劫肝阴。更加黄柏、淫羊藿清相火,温肾阳,合欢皮可增加养心安神之功效。如此配伍,共奏疏肝解郁、养血益气、平肝息风之功效。
4 结语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眩晕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我们要予以重视,应进行积极的治疗与预防。张怀亮教授认为眩晕病有轻重、缓急之分,致病因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在治病过程中要做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6],其从风论治眩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关于眩晕病的学说,展现了中医药在治疗眩晕病过程中的显著疗效。同时,张怀亮教授还指出,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平时要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保持情绪的稳定,饮食要做到有度有节,避免过度劳累,尽量戒烟戒酒,从运动、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综合调节,积极预防眩晕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