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象宸从《内经》理论应用苦参治疗不寐经验初探※
2018-02-08马永剑
马永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宁夏 银川 750002)
丁象宸教授临床治疗失眠,辨证与辨病结合,对于部分患者,在遣方施药时,常加入一味苦参,疗效倍增。结合历代本草书籍载述,通过对丁教授典型验案分析,将丁教授治疗经验做以总结。
参看本草书籍所载苦参性味主治等。《神农本草经》载:“苦参,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本草新编》载:“苦参,味苦,气寒,沉也,纯阴,无毒。入心、肝、肾、大肠之经。治肠风下血,热痢刮痛难当,疗狂言心燥,结胸垂死;赤癞眉脱者,祛风有功;黄胆遗溺者,逐水立效。扫遍身痒疹,止卒暴心疼,杀疥虫,破症瘕,散结气,明目止泪,解渴生津,利九窍,通大便。第过于迅利,宜少用为佐使,不宜多用为君臣。至称益肾、安五脏、定心志,不可信之辞也”。以及《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得配备草》 《本草经集注》 《本草崇原》等历代本草,未载述苦参可以治疗失眠。
丁象宸教授认为苦参苦寒沉降,具有祛邪安脏作用。邪去脏安,五脏安定,神志得养,则寐寤如常也。丁象宸教授应用苦参,多见于湿热内盛,脾胃肝胆湿热,或厥阴相火妄动,以及部分阳盛阴虚(阳盛为主)证型患者。
1 苦参治疗失眠的认识
1.1 主治皆湿热为患之病 湿热阻滞中焦,气机壅滞,阴阳不得交通,胃气壅滞,胃不和则卧不安。应用苦参,实法《内经》半夏秫米汤,祛除中焦脾胃壅滞之痰湿实邪,邪去则阴阳交通,营卫调和,卫气得以入于阴,五脏安和能入寐。即所言“主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所结之邪气散,胃气降而和,症瘕积聚除,阴阳交通,厥逆得复,则五脏客邪除,卫气得入于阴而寐。
1.2 清相火 养肝胆 苦参苦寒,直入肾经,直折亢盛之相火,其性降,相火平,湿热去,阴自复,阴阳平和,心肾水火既济,神不受扰,心志定、神志安故能入寐。即《本经》所述主治“黄疸、补中明目、止泪、溺有余沥”,此皆肝胆相火为患所致,苦参能治之,故能安然入寐。
1.3 泻阳坚阴 不寐之因,有责之于阴虚阳盛者。苦参苦寒直折,泻去阳盛之热使从小便去而阴得以固护。苦参苦寒坚阴,功同黄柏。《本经》所述主“逐水、溺有余沥”实为苦参苦寒直折泄热,又可利小便使热从小便出。热盛则肿,热胜血败肉腐为痈,苦参“除痈肿”乃泻阳热以坚阴,热去、结散则痈肿消。
同时丁教授指出:苦参毕竟苦寒沉降,祛邪以安脏,中病即止。初用量可多,随邪之多少而斟酌其量,不可久用蛮用,以免伤脾气,败胃气,乏生升之气,反致中寒痞满,或化燥伤阴。
2 医案举隅
患者王某某,女,42岁,主因“失眠1年余”于2014年3月4日就诊。患者失眠1年余,自购市售治疗失眠药心神宁,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和安定等药物,疗效欠佳,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寐差多梦,饱食则夜更难入睡,入暮不敢多食,烦躁易怒,易汗出,进食则汗出如淋,头汗多,易生口疮,口干苦饮少,能食,易腹胀,大便不调,或黏不爽,素腰酸困。月经经期素提前1周,量少质稠,色深,白带素多,色黄质稠,阴痒。脉濡滑,舌苔厚根微黄。诊断:不寐(湿热内盛,胃失和降,相火妄动,心神受扰)。治法:清热祛湿,和胃降逆,降泄相火,清心安神,方药:龙胆草10 g,生地黄10 g,栀子6 g,黄芩10 g,车前子10 g,柴胡10 g,泽泻12 g,赤芍10 g,炙甘草6 g,茯苓10 g,枳壳10 g,法半夏6 g,苍术8 g,生薏米20 g,川牛膝10 g,苦参20 g,5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饭后半小时,晚睡前1小时2次口服。患者初服药大便略稀溏,无黏滞不爽,睡眠改善,5剂服尽,已能安然入睡,情绪亦较前明显改善,后就诊随证加减,前后服药30剂,饮食睡眠改善如常,二便调,经调带减,无明显不适而告愈。
按:此例患者,湿热内盛,流于三焦,扰动厥阴,相火妄动,心神受扰,阻滞脾胃,热蒸脾湿,则口舌生疮,胃热故能食汗出,营卫化生于脾胃,湿滞热蒸,营卫不和,卫气不和,剽悍滑疾,见开而出,不循常道从下焦出,随汗而出,夜不得入于阴护卫阴脏,胃气不降反上迫肺脉,扰动心神,故不得入寐。湿滞脾气,故腹胀便黏不爽,湿热下流,带脉失约,故带下黄稠,阴痒腰困俱是湿热之邪为患所致。以龙胆泻肝汤合四妙丸加减,入苦参一味,一药多用,正如李时珍云主 “养肝胆气,安五脏,平胃气” “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 “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蚀”等功效。
《黄帝内经》所载不寐与卫气、胃气、跷脉以及邪气有关。与发病最为密切的为卫气,胃。胃与卫气、正气又紧密相关,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卫气的正常运行与胃的功能正常密切相关,卫气的行进伴随着胃的功能的发挥,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营卫在人体之中,如环无端周行不已。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太阴也,是以五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藏之气得胃之养,胃不和,胃气不得承顺而亢害,则五藏失养,神不安,卫气不得入阴护养藏阴,故目不瞑。胃不得承顺,邪滞于内,厥气客于藏府,此为实,卫气不得入于阴,阴气虚藏不得养为虚。至于跷脉一端,其乃少阴之别,少阴主肾,肾主水,肾者胃之关也,俱与胃有关也。《黄帝内经》对于不寐病机不外乎虚实二端,并出不寐之治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祛其邪。周国琪等[1]研究认为《黄帝内经》对失眠病机分为“正邪客脏、水气上逆、火热炽盛、五脏气滞”四种。焦俊杰等[2]研究《内经》认为“失眠的本质因素则是阳明通道壅塞,阳明逆而不降,是发于心而根于胃”。余学庆等[3]提出“《内经》认为造成失眠,其总的病机为阳不人阴,并以阴虚阳盛为多,以及“气血虚弱、邪扰营卫、经络阻滞、水火失济而形成的阴阳失调、阳不人阴证”。李楠等[4]基于《内经》研究认为卫气失常,神机不和是抑郁障碍共病失眠的基本病机,包括卫气郁滞,心火失用;痰瘀入络,邪结难愈;昼不精则夜不暝三方面。蒋涛等[5]结合《内经》失眠论述从中焦脾胃论治疗效确切。王玉贤等[6]研究《内经》认为“气血盛衰,厥气客入,客邪阻遏”为失眠病因,提出“补虚泄实,和合阴阳;通达经络,调和营卫;驱逐邪气,安神定志”的治疗思路。刁丽梅等[7]研究《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不交是失眠病机的纲领,阴虚者补之,阳盛者泄之,外邪阻碍者通之,是失眠总的治疗原则”。可见《黄帝内经》所言失眠因于实邪者有多端,其中有湿热阻滞脾胃以及胃肠燥结,邪气客于胃,扰乱胃气,胃失和降,不得承顺,承乃顺,亢则害,胃气不承顺反亢盛上逆,扰神,不能传糟粕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下焦气化失常,卫为所阻,营卫不得通行,故腹满不得卧而眠,此即胃不和则卧不安。苦参一药正乃泻脾胃之湿热,决渎脾胃之壅塞以祛其实,苦寒坚阴以益虚,使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而安卧。
数学核心素养是基于数学知识和计算、测量、推理、分析、建模和统计等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态度.它也反映了学生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数学,了解角色和价值. 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构成了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