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爱三有”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
2018-02-08张利涛马伟鹏
张利涛,马伟鹏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2017年12月,青海省委教育工委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青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教育的实施方案》,决定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四爱三有”教育活动。“四爱三有”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青海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有力抓手,是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南。
一、“四爱三有”的科学内涵
“四爱三有”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四爱”具体包括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青海,这是对领袖、对党、对祖国和对青海深厚情感的凝聚;“三有”具体包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标杆和指南。
1.“四爱”:情感和价值认同的凝聚
热爱领袖,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紧密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成长成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毅力,坚决惩治腐败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袖。热爱领袖,就是要拥护领袖,忠于领袖,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热爱党,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光辉形象。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和领导全党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1]。通过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领带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伟大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与国民党的“合作”与“斗争”中,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逐步“掌了权”,成为“执政党”。共产党人并没有因为取得成就而骄傲自满,而是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将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总结为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2],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热爱祖国,就是要胸怀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流血牺牲。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苦难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无数爱国志士为了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史。
热爱青海,就是要迎难而上,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而奋斗。青海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爱国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建设家乡之志不应有所减弱。
2.“三有”: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方向
有理想,就是要志存高远、心怀天下。“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和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以理想信念引领自身成长成才。“理想信念是统帅人们思想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人们前进的伟大力量,是引导人们努力拼搏的强大精神支柱。”[4]没有远大的理想信念,遇到困难时就会畏缩不前,甚至轻易选择放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消极的影响。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在面对困难时愈挫愈勇、迎难而上,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有所作为。
有本领,就是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增强本领。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也是人生的上升期。只要努力学习,就能不断进步;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将学习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在实践中创造价值,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思想认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5]实践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桥梁,不经过实践的梦想,只是一种空想,甚至是幻想。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本领,才能有效提高实践能力;增强本领是干大事、干成事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本领的增强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有担当,就是要认清使命、勇于担责。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认为,当前大学校园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6]。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前大学校园里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眼中只有一己私利,缺乏大局意识,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理念,善于通过伪装和表演达到自身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师生往往还对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冠以“能力强”“有眼力劲”等美化标签。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坚决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实现我国由社会主义大国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转变而奋斗。
二、高校开展“四爱三有”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四爱三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具体化,“热爱领袖”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戴和拥护,“热爱党”体现了全体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肯定,“热爱祖国”和“热爱青海”体现了对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的感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必备的素质要求。将“四爱三有”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全过程,对于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一段时期内党的政治生活的重点。将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四爱三有”中的“三有”突出反映了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青年就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这里的“青年”,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四爱三有”不仅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且在情感、价值观方面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四爱三有”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真正使十九大精神“入教材”“入课堂”“入头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成长成才。
2.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防线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通过丑化英雄、诋毁领袖、否定革命、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历史成就与发展成果、美化反面人物、美化侵略历史等行径实现其‘虚无’的目的。”[8]西方媒体往往以所谓“解密”的形式,别有用心地歪曲、丑化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和党的形象,让一些不明真相的青年学生信以为真,动摇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执政基础。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危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坚持将“四爱”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是非观,增强对领袖、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自觉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3.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9]青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四爱”是对领袖、对祖国的情感认同,对党的政治认同,对青海的地缘认同。热爱领袖,就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的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为广大青年学生创造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平台;青海为青年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天地。坚持“四爱”,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政治立场。“三有”对青年学生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提出了具体的素质要求。“四爱三有”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三、“四爱三有”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途径
“四爱三有”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将“四爱三有”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则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者。“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0]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等方式,让“四爱三有”在青年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主阵地。“灌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11],对大学生进行“四爱三有”教育,必须坚持理论灌输。将“四爱三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通过“基础课”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教育;通过“纲要课”对党史和国史的教育,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概论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热爱领袖”的教育;通过时事政策课对青海基本省情的教育,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热爱青海”教育的目的;通过“原理课”的唯物史观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是人民群众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人民群众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将“四爱三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宣讲“四爱三有”的内容就可以了,而且还要在考核评价环节体现“四爱三有”的内容。
2.融入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广大青年学生远离庸俗、媚俗、低俗和低级趣味的文化,以高尚的思想文化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这是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价值追求,更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价值创造能力。将“四爱三有”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目的,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将“四爱三有”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在重视校园硬件建设的进程中强化人文氛围;在教育规范化的进程中保持个性的品质;在大众化的进程中保持精英品格;在行为世俗化的进程中保持高尚人格”[12]。
3.融入实践教学,实现实践育人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将大学生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本领。传统的理论灌输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短期内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却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理想信念。实践教学为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当大学生融入被创设的情境中,就会不自觉地被渲染的氛围所感染,身临其境,亲身经历的事情总是令人难以忘却。因此,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将“四爱三有”融入实践教学,就是要让“四爱三有”成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通过实践教学,让广大青年学生意识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祖国、可爱的青海人民都十分值得新时代的大学生去热爱。
4.融入校园管理,实现服务育人
高校教师承担着主要教学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但是教育是一项系统过程,高校所有的教职工都扮演着不同的教育角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向、同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学生工作不仅是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事,看似与教育教学工作无关的宿舍管理员、食堂工作人员、保安等后勤服务人员和保卫人员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将“四爱三有”融入校园管理,就是要求包括专任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四爱三有”的精神实质,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四爱三有”的基本要求。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的高校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在管理和服务中用“四爱三有”的精神感染和感化学生,对大学生形成示范效应。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四爱三有”主题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四爱三有”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而且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管理。通过教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