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高职师范院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研究

2018-02-08陈海莉李泽琼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校本少数民族

王 露,陈海莉,李泽琼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毕节551700)

国外校本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第一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菲吕马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有关人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学生为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1]另一名学者斯基尔贝克则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一线教师参与,教师的自身意识和能力都会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

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王斌华《校本课程论》、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这些著作对校本课程的概念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环节等进行了梳理。吴刚平在其《校本课程开发》中指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基于现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以学校教师为主要研究者与实施者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及层次;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视角的差异性;第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科目;第四,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影响因素、开发过程、理论体系等方面;第五,研究的类型主要涉及理论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大省,当地各个民族的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丰富资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证研究等方式对贵州高职师范院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进行调查,探究贵州高职师范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选择根据方便性和目的性的原则,选择少数民族众多的贵州省4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别为G学校、T学校、Q学校、B学校。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查找相关的少数民族资料、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资料。

2.实证调查:通过观察、访谈、录音等方法对高职师范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二、调查结果分析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课程设置现状

(1)贵州高职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常规化。遵循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政治思想与文化基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形式与政策(贵州省情)等;第二类艺术才艺修养课程,包括视唱练耳、音乐、舞蹈、美术、玩具设计与制作等;第三类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班级管理、社会教育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幼儿语言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等课程。(2)课程设置具有学校间的个体差异性。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如学生的培养层次、学生的来源、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基础条件等,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有些许不同。(3)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价值未被充分重视。高职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常规化,缺乏具有民族文化的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不明显,只零星体现在活动中。通识教育及选修课程中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2.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薄弱

教师是高职师范院校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知识结构、课程认知、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贵州高职师范院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教师学历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G学校有硕士学历及以上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5.3%;Q学校硕士学历及以上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5%;B学校硕士学历及以上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0%;T学校硕士学位及以上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0%。这说明,贵州高职师范院校教师学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教师课题研究能力较弱,课题开发的意识不强。(3)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认识不清。高职师范院校教师主要以汉族为主,对少数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主要通过电视、少数民族节日、学校大型艺术活动等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单一且认识不深入。

3.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

1980年我国《关于加强民族志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文。[2]少数民族后代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前提下,开发利用本地域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师范院校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较少,比较零散,只是在课程教学、社团活动中零星地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意味着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不系统不全面,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待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还有待开发。

(二)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影响因素

根据文献资料的分析及实证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学校课程愿景、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培养目标导向、教师校本课程研究开发能力、民族文化开发的难度五个方面。五个因素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学校的课程愿景直接决定了对校本课程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的力度及培养目标方案的制订,教师的校本课程研究开发能力与民族文化的开发难度息息相关。

1.学校课程愿景

多尔在《课程愿景》中指出,课程是复杂的,是灵活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依赖于学校整体的课程愿景。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校长的课程愿景。校长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校长的支持与参与程度。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系统的过程,校长的支持与参与能够协调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政府与学校,少数民族地区与实地调研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成为教师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引路人”。三、教师教育理念。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种思想启迪另一种思想。”教师是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研发者,也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理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四、教师及学校行政人员的认可及参与程度。高职师范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受到多方面的压力,行政人员及教师的认同与参与程度能够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力的保障。

2.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

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能否成功直接与学校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政策的引导与鼓励,是教师及行政人员保持对校本课程开发兴趣的保证;二、经费的投入与支持,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三、学校基础设置,如图书馆、办公室、会议室等硬件设置是高职院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重要场地。

3.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

高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说、唱、弹、跳、画、手工制作为核心能力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课程设施,课程设置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内容。因此,高职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4.教师校本课程研究开发能力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目标的编制、课程的具体实施效果及课程评价。教师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另外,教师的学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研究能力也是影响高职师范院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和研究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专业自觉对民族文化进行筛选、分类、编制、开发、利用。

5.民族文化开发的难度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增加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根据不同的属性可以分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节日、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音乐、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手工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择难度。高职师范院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把本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对象,这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开发难度的影响。

三、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建立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

1.大力引进人才。近年来,贵州省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一届的贵州省人才博览会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到贵州就业、创业。通过聘请民族历史研究者、民族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民间歌舞能手等方式建设独具特色的教师队伍。[3]

2.鼓励高校在编在岗教师提升自身的学历。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提升学历水平。完善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在编在岗教师继续深造,提升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3.建立校际、校内教师学术交流圈。在校内或者校际间成立一个学术交流共同体,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学术成果展示平台,给予经费及政策的支持,促进校际、校内教师间的学术交流。

4.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建立科研评级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将实践与研究相结合,以研促教,以教带研。

(二)成立民族文化传承专项基金

(1)在高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打造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如手工艺剪纸大师工作室等。聘请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大师工作室的外聘教师,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能够更好地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下去。(2)组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研究团队。文化需要以教育为载体传承与发展,鼓励教师团队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优势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及研究者在业余时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将田野调查的结果转化成校本课程开发的蓝本。

(三)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

任何一种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都应该与一定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有一定的本土文化资源作为支撑,才能在本土的教育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4]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教育性、多样性、文化性等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少数民族高职师范院校应积极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如少数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村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宣传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搜集保存少数民族文字、语言、舞蹈、音乐、风俗、手工艺等文化遗产。(2)鼓励少数民族教师、学生深入挖掘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高校可通过组织少数民族节日展演等方式传播少数民族文化,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自身的学科学习相结合,创新创造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路径。(3)多样化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编排方式。收集大中小型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影视剧集,编制少数民族文化影视欣赏课程。(4)鼓励学生将少数民族文化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发展自身的技术特长如手工制作剪纸、蜡染等。

四、结论

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背景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学校是高职师范院校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路径。高职师范院校只有改变发展思路,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建立教师学术学习共同体,才能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的高职师范院校。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校本少数民族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