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龙岩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采茶灯”传承探析

2018-02-08杨缦绮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龙岩市龙岩文化遗产

杨缦绮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数百年来,龙岩市“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一直以其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感情、明快的节奏、独特的韵味和清新的艺术魅力,在古今喜庆佳节上演绎着世世代代龙岩客家人的爱情与生活、生产与劳动、离合与悲欢[1]。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深受当地客家人的喜爱。在福建省内外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和演播,长演不衰而蜚声古今中外,已经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口头文化遗产”,成为福建闽西红土地上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1996年,在第26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龙岩市采茶灯音乐因作为我国体育代表团的入场曲而名扬海内外[2]。文章以福建龙岩采茶灯保护与传承为案例,通过分析龙岩采茶灯的历史源流、发展过程及现实传承状况,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

一、龙岩采茶灯流变与沿革

所谓采茶灯,是流行于广东、福建、湖北、江西、安徽、广西、湖南等南方诸省、区的一种民间歌舞文化。根据相关历史考证,采茶灯的曲调均由以源于江西省于都地区的《采茶瑶》为母曲,在长期的发展、传播和分化中,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的“采茶家族”。不同地区的采茶灯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在各省、区均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在广西称之为“壮采茶”“唱采茶”或“采茶歌”;在湖北、湖南则称之为“茶歌”或“采茶”;在江西则称之为“灯歌”或“茶篮灯”;在安徽和福建则称之为“采茶灯”[3]。不同地区采茶灯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大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形成并且逐步完善。

蜚声海内外的福建龙岩地区民间歌舞采茶灯,起源于明代龙岩赤尾山(今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美山村),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据考证,采茶灯歌舞主要源于当地人民的采茶活动,每到采茶季节,龙岩采茶女们就会上山采摘新的茶叶,她们在休息时,经常会聚于山上举行“茶寮”,演唱茶歌表达人们在采茶过程中的愉悦心情,配以与花蝶、茶园自然和谐相处的舞蹈。久而久之,舞蹈动作逐步趋于多样化,队形变化丰富,并和中国传统的龙灯舞狮一样用于各种喜庆场合表演,成为龙岩人民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吉祥歌舞[4]。明末清初,广东“采茶灯”传入福建龙岩地区,并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表演艺术家在保持采茶灯原有的优秀传统外,还不断吸收当地的民间歌舞和民间音乐,用以丰富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采茶灯。龙岩地区采茶灯的舞蹈基本步法就是借鉴吸收了闽西地方戏剧汉剧“花旦步”,并加以发展而形成自身独特风格的“采茶步”。到清代中后期,采茶灯开始盛行于龙岩地区。此时,采茶灯已经发展成为融舞蹈、说唱和戏曲为一体的表演形式,由男小丑、茶婆、茶公、武生和八位采茶姑娘共十二人组成。采茶灯表演的服装和歌舞都保留着古代中原的特征,受当时其他地区流行的“采茶戏”影响,戏曲的成分较多。新中国成立之前,采茶灯演员必须都由男孩子来扮演,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参加表演。到1952年,在温七九等当地民间艺人共同对龙岩采茶灯进行了改革,将采茶灯十二人组合中原有的男小丑、武生和小戏部分省略,将男扮女装的采茶姑娘改换成真正的少女进行表演,并且伴奏乐队变成龙岩当地的静板乐队,并配之灯仔鼓,选用《剪剪调》的曲调,表演队形和演员服装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5]。至此,龙岩采茶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唱戏的成分被剔除,演变为“采茶扑蝶”的纯粹歌舞形式,采茶姑娘在诙谐幽默的茶公茶婆率领下,一路上边采茶边扑蝶,呈现出一种欢快的劳动生活情景。

二、龙岩采茶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龙岩采茶灯是舞蹈技术与音乐艺术的典型结合。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农村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加上大众传媒在农村逐渐普及,使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生活方式以及娱乐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些因素导致龙岩采茶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人才队伍断层

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表演艺术人才的发展与传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采茶灯发源地美山村,正统的采茶灯传人已经寥寥无几,再过几年,可能元老辈的民间艺人就无从寻找了。另一方面,采茶灯的表演市场不景气,年轻人都不愿意花心思去学习这种民间舞蹈,导致采茶灯艺术人才队伍出现断层现象,人才青黄不接在无形之中危及采茶灯的可持续发展。

(二)观众不断流失

过去,由于通迅方式和传媒传播不够发达,农村生活节奏缓慢且单调,从而为龙岩采茶灯提供了扎实的群众基础。没有观众支持的舞蹈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舞蹈需要观众的支持、喜爱和捧场,然而面对西方流行文化以及港台流行文化在传统媒介中的强势地位,致使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处于边缘地带。这就使得龙岩采茶灯市场表演需求日益萎缩,甚至面临着发展中断,无形之中导致更多的观众流失。长期以来,采茶灯的主要市场在农村,然而随着影视等行业在农村的迅速发展,新的娱乐形式占据了采茶灯的很大一部分市场,许多农村年轻人为求生存而去外地打工,他们对传统的采茶灯艺术没有兴趣,导致农村传统市场不断萎缩,在龙岩采茶灯观众的构成上,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观众日渐减少[6]。

(三)文化内涵流失

新中国成立后,龙岩采茶灯被改造成为采茶扑蝶,去除了传统的茶公茶婆说唱和小折子表演部分,进而导致其原有的底蕴和内在精神被逐渐消解。特别是乐队的演奏,传统采茶灯的内容远比现在丰富且独具特色,只是因为没有记载保留,许多有特色的技艺就慢慢地丢失了。与此同时,由于许多采茶灯民间艺人忙于打工或经商,再加上村中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导致农村会跳采茶舞的人越来越少,难以集中进行练习,使得其内部艺术基因和文化不断发生内涵式地消失和变异,从而给采茶灯舞蹈艺术发展带来剧烈的阵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龙岩采茶灯传承与发展对策

(一)龙岩采茶灯应坚持改革创新

如果想要将我国优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与发展,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本身进行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并不只是简单的扬弃,必须从题材上、形式上、情节上加大创新与改革力度,从而让土生土长的龙岩采茶灯实现真正意义上去芜存菁的传承和发展,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创造出满足“工业现代化”以及“文化市场化”发展的各种需求,从而创作出经典的采茶灯,不断满足人们的观赏和审美需求。首先,要不断创新题材。题材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范围之内,可以将人们生活中各种喜闻乐见的事迹、童话或题材进行改编创作,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语言应不再局限于客家方言,而应采用普通话进行采茶灯表演,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可以听懂、看懂。其次,要不断创新舞蹈表演形式。在保持其体态律动的基础之上,提取其经典舞蹈动作元素,并将其与现代舞蹈、民族舞蹈的动作元素进行融合创新,从而在丰富其舞蹈动作、语汇的同时,使舞蹈表演更加符合当下的舞台审美观念。例如,儿童舞蹈《茶丫》就是通过吸收运用其“采茶幻一”的舞蹈动作元素的基础之上,加入小朋友俏皮夸张的动势,使孩子们通过舞蹈表演,将上山采茶的茶童和才吐新绿的茶芽双重角色转换完美表现,这样的舞蹈创新让人为之眼前一亮。最后,应在题材和舞蹈创新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创新,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再创造或者丰富。例如,《茶歌》在保留原有曲调的基础上,提取开头两小节“啦嗦咪嗦啦”进行再创造,使曲调变得更加悠扬温柔,仿佛将一段爱情故事向人娓娓道来。

(二)建立龙岩采茶灯文化保护机制

民间传统舞蹈是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过程中发展而成的一种古老的艺术,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7]。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的优秀文化,就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非物质文化财富。首先,应构建“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考虑,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都应强力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8]。龙岩市应该按照国家和福建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工作要求,将采茶灯的保护工作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当地文化整体发展纲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合理的采茶灯文化保护管理机制。各级领导应该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龙岩采茶灯及其相关剧团创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生存空间。其次,构建“市场开发”的保护机制。市场驱动在民族传统舞蹈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经济新常态下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应坚持面向市场,积极培育从作品创作到商业盈利的立体化、链条化以及市场化的民族舞蹈文化产业链,从策划、制作、发行、营销等产业环节促进民族舞蹈文化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化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将采茶灯纳入当地旅游体系中,赋予当地旅游资源新的生命力和内容,既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游客的民俗文化审美体验活动的开展[9]。

(三)大力培养龙岩采茶灯艺术传承人

艺术传承人培养是民间舞蹈生存的关键,没有优秀艺术传承人的民间舞蹈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没有传承人,采茶灯就失去了发展的力量和精气。如果不培养接班人,一旦掌握某一技艺的传承人不在了,如果没有后继人才,这个项目就会消亡。[10]所以,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建立采茶灯艺术传承人培养的长效机制,为专业表演剧团和业余社团输送优秀艺术表演人才,使其后继有人。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对采茶灯老艺人的传统表演艺术进行抢救性传承,通过老艺人手把手的辅导,不断提高新一代艺术家的表演水平和演出质量,抓紧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采茶灯传承人,如可以在龙岩学院和龙岩艺术学校开设相应的采茶灯舞蹈专业,并且聘请采茶灯老艺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传授,从而为龙岩采茶灯培养出更多的新生表演力量,让采茶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与此同时,应加大采茶灯艺术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力度,充分发挥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对采茶灯的普及化教育,从而培养当地中小学生学习采茶灯的兴趣,进而挖掘和培养更多的采茶灯幼苗,进而实现艺术后继有人。近年来,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积极将采茶灯纳入校本课程,让采茶灯文化真正走进了学生课堂。同时,为了充分发掘和培养龙岩市采茶灯青少年艺术表演人才,防止“人走技失”的情况发生,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联合新罗区文体广新局、新罗区广电宣传中心、福建万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龙岩采茶灯研究会共同举办“寻找小小采茶灯接班人”活动,活动共分为海选、复赛、新罗TV少儿春晚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海选阶段分龙岩实验小学、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和新罗TV三个专场进行。迄今已举办了海选2场,有近300名学生报名参加选拔。小选手们通过独舞、双人舞、诵读配舞等表演形式,将采茶灯元素融入表演中,使节目内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富有童真童趣。

(四)加强龙岩“采茶灯”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

龙岩市各级文化单位应本着弘扬本地区民间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深入山村访艺人、寻找搜集戏谱、整理资料,把龙岩采茶灯的历史沿革、唱腔、器乐等资料收集绘制成册,在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需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艺术表演家、研究专家及广大采茶灯爱好者在内的全社会来共同保护这一灿烂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和采集采茶灯。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对采茶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采集,尽可能获取采茶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相关数据资源,进而为采茶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奠定良好基础。其次,构建采茶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运用数字技术对采茶灯舞蹈实施数字化采集和复原,并且以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储存在相应的网络数据库中,进而实现对采茶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永久性保存。最后,建设数字化采茶灯虚拟数字博物馆。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建设采茶灯虚拟数字博物馆,使社会公众获得一种逼真、震撼的体验,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达到欣赏和学习采茶灯目的。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必须是深深扎根于广袤而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而且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节奏以及公众的文化需求。我们应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力度,才能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盛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猜你喜欢

龙岩市龙岩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龙岩市妇联打造社会服务“心品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GPON技术在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活态文化
对“学生惧怕阅读理解题”现象的再思考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放不下的老区情——记龙岩市老促会原会长谢克金
龙岩:“三色”发力 崛起提速
龙岩成为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