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辍吟歌在水湄
——论浙大西迁遵义期间苏步青的诗词创作

2018-02-08唐燕飞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苏步青湄潭浙大

唐燕飞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既是一位精通逻辑思维的杰出数学家,又是一个擅长形象思维的出色诗人”[1],这是王增藩在《苏步青传》中对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评价。苏步青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古典诗词创作方面也表现出过人的学养与才华,留下了500多件诗词作品。在浙大西迁遵义期间,虽然生活艰苦、工作繁重,仍然吟咏不断,佳作迭出。上世纪80年代,苏步青为湄潭中学校庆题诗,其中“平生最是难忘处,扬子湄潭浙水边”一句,表达了他对在湄潭工作那段经历的深刻记忆与深厚情感。

1940年年初苏步青携家人随浙江大学师生迁到贵州遵义及湄潭,与著名生物学家罗宗洛一家合住在城南湄水桥边名朝贺寺的一所破庙里,一边担任数学系主任进行教学,一边兼任数学研究所所长,继续开展射影微分几何学等研究工作,近7年之久。

1943年2月28日,由苏步青、钱琢如等人发起,浙大在湄教师成立“湄江吟社”。开始社员为苏步青、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钱宝琮、胡哲敷、胡鸿谟7人,后来又增加了刘淦芝、郑晓沧2人,是为“湄江吟社九君子”。

苏步青在授课与科研之余,雅兴不减,吟咏出不少隽永诗篇。除了湄江吟社八次集会所作外,尚有不少叙事写景抒情及与亲友赠答唱和的作品。在遵义创作的这数十首诗词,多抒写其忧患之思、沉郁之情,深沉的忧世伤生情感、巧妙的意象选择与营造、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娴熟的诗词写作艺术,是其主要特色。

一、记叙生活境况,吟咏黔地风物

苏步青用诗词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他在浙大西迁遵义期间的生活境况,这是当时浙大教授们的普遍处境,所以他在诗词中的描写颇具代表性。

“乱里数迁居,犹得羁栖读故书。不待鸡鸣先起舞,何如,只恐秋风白鬓须。”(《南乡子》)这是叙写浙大为了躲避日军的破坏,进行多次艰难迁徙。先是迁浙西天目山、建德,然后是江西吉安、泰和,之后又迁广西宜山,1940年2月终落脚于贵州遵义、湄潭。尽管流离失所,苏步青仍然读书不辍,且每日闻鸡起舞,乃是为了不虚度光阴,生怕闲愁白发而一事无成。

“黉舍立三处,近蜀似依刘。十年旧雨重聚,杯酒为公酬。忆昔东西行役,公独任劳任怨,风月伴离愁。对菊倩吟句,此兴尚存否?湄潭好,鱼米国,可淹留。男儿磊落,何须泪洒古播州,且酌茅台香醑,应舞龙泉长剑,听我醉中讴。乱后故人少,况复断乡邮。”(《水调歌头·劝饮郑公晓沧,用朱锡曾韵》)①苏步青.苏步青业余诗词钞[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本文所引苏步青诗词,如非特别注出,均出自此书)

浙大将校址迁至遵义后,当时有文、理、工、农、师范5个学院,因房舍不够,便将校本部及文学院、工学院、师范文科设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及师范理科搬到湄潭,一年级新生则在湄潭永兴上课,是为“黉舍立三处”。苏步青在湄潭与阔别多年的老友郑晓沧相会,不但设酒宴接风,而且劝对方留下,认为男儿襟怀磊落,志在四方,不会因僻处遵义(古播州)而心有不甘。郑晓沧后果留在遵义湄潭,并成为湄江吟社九君子之一。

在湄江吟社第二次集会时,苏步青写的这首七律可说是他在湄地执教期间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先生疏放已忘年,时乱勉扶诗教鞭。开眼频忧尘世险,学文敢望古人先。

曾批奥蕴周髀句,懒窜支离汉历篇。两袖清风双短鬓,悠然坦卧海西边。

虽然心忧时乱世险,仍要传承诗文,勉力教学。曾经精研数学学理,如今却宁可悠然坦卧,疏放度日。这是他当时面对现实既愤激又无奈的一种表达。

浙大在湄潭借庙宇宫观上课,图书馆设在湄潭文庙,文庙左侧为文昌阁。闲暇之际,苏步青便去附近的文昌阁拾级凭栏,临风眺远。在《早春登湄潭文昌阁》一诗中,苏步青既写出了自己沿途所见景物:“红墙隐约出林端,野径荒凉拾级难。百曲流从危壁下,半天烟锁小城寒”,又写出了自己登临文昌阁时的心情:“穷边文废空留阁,避地人来独倚栏。落日休愁归去晚,花痕柳意待重看”。早春时节,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但由于国难当头,前途未卜,不免心情沉重,诗中充满荒凉寒漠之感。

老犹栽竹忧人俗,穷不废吟希句工。桃李满园春好在,五湖归计未应空。

这首《春日感怀》是苏步青到遵义湄潭后的第三年所作,故有“小城三度见东风”之叹,接下来用柳宗元和山简的典故,抒发超脱的情趣。“老犹栽竹忧人俗,穷不废吟希句工”则通过种竹吟诗的举动表达自己在困境中高雅不俗的追求。

干戈岁久梦乡疏,每到秋来忆故居。几树江枫丹叶后,一灯夜雨白头初。

哀时文字因人读,种菊庭园课子锄。湄水无潮复无雁,不知何处得家书。

七律《湄江秋思》写自己因避乱于湄潭多年,每到秋天总会被引发思乡之愁。在悲愤与无奈中,一边诵读哀时的文字,一边教孩子在庭园锄土种菊。

除了种菊,还种菜。苏步青当时与日本籍夫人松本米子及六个孩子住在破庙里,因战时物价飞涨,生活拮据,便在庙旁开辟了一块地种菜,一家人“长期吃番薯干蘸盐巴度日”[2]。苏步青曾经写了一首小诗,聊以自慰:

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

丰歉谁能补,辛勤共尔论。隐居那可及,担月过黄昏。

这块地是全家菜肴的主要来源,所以疏通渠道接雨水灌溉田地,扎密栅栏防备鸡豚来啄食菜叶,辛勤耕种,自给自足。

清苦的生活,使苏步青在睡梦中也备尝乱离及困顿之感。且看他的《纪梦》(并引):

清明前一夕,梦漫天火光,仓惶挈眷出走。卜居太白峰边,新屋三间,中室与家兄云謇合作书斋,意豁如也。或曰:“从仙台望太白甚高,今傍顶无乃太燥乎?”启户视之,则碧水盈渠。邻有郑晓沧先生自渝来,以牙膏相赠。闻竺校长遣人送釜一,刻中央研究院字样,归见喜而寤。

太白峰边卜客居,仙台别后意何如。乱中欣得联床话,梦里空残满架书。

峰火漫天悲故国,流离无地入华胥。艰难犹见颁膏釜,口腹从今味有余。

诗及引记叙了他的一个梦境:因峰火漫天而携家人客居太白峰,与兄长营建书斋,书籍满架。邻居郑晓沧以牙膏相赠,校长竺可桢又遣人送来一釜,上刻中央研究院字样。自己大喜之下,从梦中醒来。苏家子女较多,用食浩繁,生活的压力很大,梦到他人赠送牙膏及锅具,当是日有所思,可见其家中日常物品之匮乏,连基本的口腹之欲也难以满足。读之令人鼻酸。

这种清苦艰难在《鹧鸪天》中也有体现:

住惯黔中湿漏天,只将离恨上诗篇。句清终让过潭月,屋小浑如载酒船。

年又换,岁空添,梅花无梦到愁边。甫能消得残冬雪,犹欠东君几日寒。

黔地阴雨天气,自己虽已习惯,但还是难免会思忆江南,将离恨寄寓诗篇。屋小似船,行动局促,此处恰到好处地化用了黄庭坚《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一句。

虽然过着贫寒劳累的日子,但苏步青对湄潭这座小城充满了感情,曾经作《望江南》进行咏叹:

湄潭好,黉舍是邻居。不辍弦歌离乱里,常明灯下晚勤初,十室九图书。

中外事,万卷任翻舒。到处相逢雅语密,一城高僻俗尘疏,谁信在江湖。

苏步青还写了不少诗词来描写湄潭的风光景致与物产。如《湄潭茶场八景》以八首绝句分咏湄江旁湄潭茶场的八处景点:虹桥夕照、隔江挹翠、倚桐待月、树阴垂钓、竹坞听泉、紫薇山馆、杉径午阴、莲台柳浪。此八景乃是浙大学者们在湄潭茶场发现并命名,故而与西湖十景之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游七七亭》:

单衣攀露径,一杖过烟汀。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

客因远游老,山是故乡青。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七七亭”是临湄江山顶上的一座小木亭,又叫“织女亭”,有双重含义:一是“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国破家亡,观此亭可不忘国耻;二是浙大人西迁离家万里,与家人犹如牛郎织女,天各一方,临此亭而引发相思。苏步青游七七亭,既遥想故乡青山如画,又北望中原,感叹战火未休,难回故里。

《试新茶》(三首)、《临江仙·试新茶》则从形(皱漪雪浪纤纤叶)、色(翠色清香味可亲、一瓯绿泛细烟浮)、香(香细了无佛室尘、清香逾玉露)、味(苦余犹得清中味)等对湄潭特产茶叶进行了生动描写。

二、营造特殊意象,表达客居心境

诗词写作在苏步青虽为余事,却也是他情感的投射、思想的结晶,为人们了解乱世时期一位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艺术参照。在苏步青的诗词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意象,一是“梦”,二是“鸥”。

郑晓沧在《浣溪沙·奉和苏教授步青宠赠》中曾将苏步青与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相提并论,称其“诗余欲乱叔原词”。“诗余”是词的别称,叔原是晏几道的字。此句意谓苏词与晏词风格相似,几可乱真。晏几道家道中落,身世坎坷,其词充满了忧愁和悲伤,冯煦评之为“古之伤心人”。晏词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以梦写情。《小山词》260首词作中,有57首均写了梦境。苏步青在湄江吟社九君子中擅长填词。吟社第一次集会时,命以朱熹“无边风景一时新”七字为韵吟咏,其他几位或作古风,或作律诗、绝句,独苏步青填了一首《满江红》。词云:

欲试单衣,寒食近,时还清冷。春正好,河桥台苑,柳晴花暝。细雨青回溪畔草,斜阳红如墙头杏。对空山、寂寂鹧鸪啼,行人听。

追往事,伤流景;千万缕,难重省。怕残宵远梦,被莺催醒。未请长缨投彩笔,先教华发窥明镜。望江南、休说赋归来,荒三径。

这首词上片写初春时节景象,以“细雨”“斜阳”“空山”突出“清冷”之感受,下片触景生情,回忆往事,勾起对故乡江南的缕缕思念,沉浸在“怕残宵远梦,被莺催醒”。此处之“梦”,为思乡之梦。

在吟社第四次集会时,苏步青填了一组三首《南乡子》,其中有两首即写到了“梦”:“归梦几时无?醒后依然万里余”写返乡归家之梦,梦醒后仍是身在异乡,离家万里,于是不禁感叹:何时才不再做这归家之梦?“纤指弄哀筝,回首念年一梦惊”追忆当年与夫人松本米子相识时,对方手拨琴弦的动人场面,而如今烽烟四起,客居他方,回首青春年少时光,恍如一梦。

在吟社第七次集会时,苏步青填写了两首《南柯子》咏重阳节。其一云:

重露成涓滴,微飔拂捣衣。六千里外待归期,不道重阳才过雁已稀。

塞上殷勤梦,鬓边自在丝。休教破帽任风吹,记取玉人相念菊花时。

词的上片推己及人,揣想家人在家乡思念自己,感叹鸿雁渐稀,难以传递音讯。下片写自己频繁梦到边塞,令人联想起南唐中主李璟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又令人联想起明代薛论道的《塞上重阳》:“荏苒又重阳,拥旌旄倚太行,登临疑是青霄上。天长地长,云茫水茫,胡尘静扫山河壮”,希望能够扫除入侵者带来的征尘与战火。这是由于身处战争时期的离乱之梦。

此外,“晓梦逐残月,朝露恋朝阳。鸿来燕去何事,人世太匆忙”(《水调歌头·1940年在遵义》),“求是园中桃李,烟雨楼头归梦”(《水调歌头》),“年又换,岁空添,梅花无梦到愁边”(《鹧鸪天》),“万里家乡隔战尘,江南烟雨梦归频,永怀三户可亡秦”(《浣溪沙》)等词句均写到了梦。

在其诗作中,“梦”字也随处可见:“干戈岁久梦乡疏,每到秋来忆故居。”(《湄江秋思》)“纵得书来家万里,也教魂梦役关山。”(《偶成》其二)“乱中欣得联床话,梦里空残满架书。”(《纪梦》)“终古闲情雷塔照,一春幽梦越溪烟。”(《写奉同人郢政》)“小阁流莺朝梦促,离亭芳草夕阳多。”(《送春》)“兵甲年年成梦寐,箪瓢乐道许追随”(《初冬偶成》其一)“故国莼鲈成幻梦,异乡霜露入须眉”(《初冬偶成》其三)“雁荡山边越水涯,空劳别后梦中思”(《初冬偶成》其五)……梦境,成了苏步青的抒写情感的一种方式。他以梦来追忆前尘往事,抒写忧国忧民、思乡怀人之情,表达乱世如噩梦、人生如幻梦之感,这是一种郁结情感的宣泄方式。

苏步青诗词中还有一个常见的意象是“鸥”。这是在古典诗词中具有相对固定文化含义的一个意象,隐涵了漂泊无依、忘却机心、清高自适等意蕴。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李商隐《赠田叟》:“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黄庭坚《登快阁》:“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等诗句。

苏步青随浙大数次搬迁,居无定所,后来虽然在遵义湄潭安顿下来,但始终有客居之感。这种感受形诸文字,便是“鸥”意象的频频出现。如他的《夏日遣兴》:

穷居身世似沙鸥,疏懒偏怜夏日愁。读罢槐阴看转午,兴来笠影伴垂钩。

闲云叠处千苍狗,旧雨逢时早白头。欲向荷亭逭残暑,溪堂枕簟晚风秋。

诗中他感叹自己穷困漂泊的遭际犹如江上飘渺无定的沙鸥,虽然倚槐乘阴、临江垂钓,在炎炎夏日寻找一份闲适悠然。但天边白云变幻,又令他深感时局的动荡、世事的无常,最后只能期待秋风送爽,让自己的心情获得宁静。

在祸乱频仍、忧患重重的战争年代,希望与鸥鸟为朋,远离网罗与伤害,在这偏远小城里,筑巢自安,磨砺心志。在《送春》中,苏步青表达了这样的意愿:

山城风雨晓来多,尽逐花香上薜萝。春晚轩窗人困顿,日长篱落柳婆娑。

忘机渐喜闲鸥社,苦志偏怜拙燕窠。欲忆钱塘昔游处,断云遮雁奈愁何。

在《贺新郎》中,苏步青表达的是强烈的思乡之情。整首词感叹山河破碎,举目所见,尽是疏桐衰柳、落日西风等肃杀景象。自己身在黔地,只能独倚栏杆,看鸥鸟在湄江盘旋飞舞,回忆当年泛舟西湖,在画舸上目送鸥飞的情景。最后思乡之情转为无限怅恨,只能借酒浇愁。

佳节重阳后,渐萧萧、风度疏桐,雨沾衰柳。寂寞东篱霜初下,不道花肥人瘦。又恰是、黄昏时候。独倚栏杆鸥飞处,但斜阳红浸平波透。返景照,闲窗牖。

江南尚得山为友,叹青山、一入黔中,半成荒阜。燕子无情归去尽,空剩尘梁似旧。雁过也,乡书乌有。落日西风笙歌远,问当年画舸犹存否?千叠恨,一杯酒。

国土的沦陷、家园的丧失、时局的动荡、生活的艰难,让苏步青内心总有一种难以排遣的感伤。就在来湄潭后不久,苏步青刚出生的小儿子便因营养不良而夭折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苏步青在黔期间的诗词多悲凉之音,为何总是有世事如“梦”、身世如“鸥”之感喟。

三、运用各种手法,体现精湛诗艺

苏步青曾经谈到他与古典诗词的渊源:“一辈子同数学打交道,从前整天把时间花在教书、备课和写论文上。所以每到夜晚睡觉之前,总要把自己从小喜欢的唐诗、宋词拿来读它半个小时,然后再去休息。这样做,往往,可以避免数学思维老是在脑子里纠缠不休。时间一长,也学起吟诗填词来了。”[3]他从小酷爱古诗文,曾经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常“骑在牛背上一首一首地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更是我酷爱的读物”[4]。苏步青13岁开始学写诗,有极为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他的诗词作品,善于用典及化用前人诗文,在格律方面也非常严谨,并能采用不同的诗歌技巧进行创作。

且看他在湄江吟社第一次集会时所填《满江红》(见前文)即化用了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晏几道《木兰花》:“墙头丹杏雨余花”,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鹧鸪啼处远人行”,张先《天仙子》:“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又还被莺呼起”,朱孝臧《还京乐》:“脉脉窥华发,清霜飞上明镜”等词句。“长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彩笔”典出钟嵘《诗品》,“三径”典出陶潜《归去来兮辞》。此词虽大量化用前人词句,但毫无生硬之感。同时,通过典故的巧妙组合,形成浑然天成的整体,使作品显得典雅蕴藉,韵味隽永。这也可见出苏步青对古诗词烂熟于心,所以能随手拈来,信笔写出,典故章句的运用如盐着水,“不着痕迹,不知者若自其口出,知之者益觉其深厚”。[5]这种化用及用典在苏步青的诗词中较为常见,几乎每一件作品都存在,在此不一一分析。

苏步青诗歌中还喜欢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技巧,这使诗歌的创作增加了难度,也更加富有情趣。如他在湄江吟社第二次集会时所作的四首七律,就采用了难度较大的回环顶真体。即每首诗末句最后一字是下一首诗首句第一个字,最后一首诗的末字又与第一首诗首句第一个字相同。四首七律的末字分别为“船”“钱”“先”“边”,这四个字又分别成为其下一首诗的首字。回环相连,趣味盎然。

边疆难得对琼筵,满坐春风一粲然。离恨偶添人散后,归心直共鸟争先。

岂无桃李芳菲节,欲看河山锦绣年。马首东旋应有日,诸公同泛六桥船。

船头浊浪远连天,三岛陆沉霹雳前。鲛女如花填碧海,龙媒似电逐苍烟。

谩夸蜀锦回文巧,且上吴峰立马先。更拣西湖佳丽处,有谁肯借买山钱?

钱弩射潮事已迁,胥涛犹自撼年年。曾传禹甸翔鳞地,偏凿胡儿饮马泉。

终古闲情雷塔照,一春幽梦越溪烟。盛衰离合知多少,堪笑鸱夷逐舸先。

先生疏放已忘年,时乱勉扶诗教鞭。开眼频忧尘世险,学文敢望古人先。

曾批奥蕴周髀句,懒窜支离汉历篇。两袖清风双短鬓,悠然坦卧海西边。

又如他在湄江吟社第四次集会时所作三首七律,均为首句用韵,三首诗韵脚相同,均为“亲”“滨”“春”“尘”“人”,且在每一首诗首句分别用了“可相亲”“味可亲”“渺难亲”来开头,整齐一致中又富有变化,其作诗之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客中何处可相亲,碧瓦楼台绿水滨。

玉碗新承龙井露,冰瓷初泛武夷春。

皱漪雪浪纤纤叶,亏月云团细细尘。

最是轻烟悠扬里,鬓丝几缕未归人。

翠色清香味可亲,谁家栽傍碧江滨。

摘来和露芽方嫩,焙后因风室尽春。

当酒一瓯家万里,偷闲半日麈无尘。

荷亭逭暑堪留客,何必寻僧学雅人。

祁门龙井渺难亲,品茗强宽湄水滨。

乳雾看凝金掌露,冰心好试玉壶春。

苦余犹得清中味,香细了无佛里尘。

输与绮窗消永昼,落花庭院酒醒人。

在为湄潭茶场八景进行创作时,吟社其他人均采用的是七律或七绝来吟咏,只有苏步青一人写了8首五绝。其中《紫薇山馆》《倚桐待月》《柳阴垂钓》《莲台柳浪》为五言律绝,《隔江挹翠》《虹桥夕照》《竹坞听泉》《杉径午阴》为五言古绝,与王维《辋川集》吟咏辋川别业诸景20首均为五绝,且律绝与古绝相间的方式类似。这也体现了苏步青对古人优秀诗作的熟悉与学习。

四、结语

苏步青虽然是一位数学家,但在他的诗词中却散发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人气息。所谓“诗必穷而后工”,在湄潭执教的这几年是苏步青前半生中生活最艰难的一个时期,但他秉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在这期间创作了不少优秀诗词作品,使之成为自己在湄潭这段人生轨迹的真实记录,也为我们了解这位学人的心路历程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性史料。

猜你喜欢

苏步青湄潭浙大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谈数学学习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苏步青教授谈学习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谈学习数学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湄潭茶园
鉴赏
贵州湄潭:建管护运 四好通途 致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