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传统美学整体观看古诗翻译中的主语隐匿

2018-02-08孙疆卫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整体观原诗主语

孙疆卫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3)

古诗词翻译一直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经查询知网,绝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词的韵律及意境再现等方面,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古诗词中的主语隐匿。对原文中主语隐匿的忽视,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通常会使原诗的主语被符码化,最终导致原诗中的含蓄化、不确定性及模糊性更加弱化。本文旨在探索整体观下中国古诗词原文中主语隐匿所产生的效果,并探讨保持原诗主语隐匿特点的英译方法,以求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诗词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美学一直很重视事物的整体观,其中,不难找到古诗词主语隐匿的原因。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家们无一不将追求事物的整体感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整体感中展示着美感。

1.“道”与“和”中的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辜正坤在翻译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道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道并不是不具体的,相反,道作为一个事物,它反映事物的镜像,展示物质,包含事物的精化”[1]。事物的形象是“道”的具体体现,因此,这里的“形象”并不指事物具体的存在,而是“道”各种体现的总体。老子这里想要表明的便是“道”的整体观。

如同“道”“和”在中国传统美学观中也指示整体的概念。“道”直接强调整体观,而“和”尽力在阐释整体是如何实现的。“和”指的是和谐,只有通过系统与和谐的方式才能实现整体的美[2]。

通过以上思想,很明显古人们认为天、地与人构成了活动的整体。艺术的任务便是通过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展示这个整体,而美在展示整体的过程中显示出来。就中国古诗词而言,主语总是被省略,这使得叙述者直接出现在景物中,景中有人,人中有景,整体感应运而生。

2.意象与意境中的整体观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古诗词中最常提及的两个术语。从审美角度,两者皆传递了整体观的概念。意象的精髓便是情感与景色的整体[2]。因此,意象是主观与客观有机的组合,它取决于世界上物体的客观存在,但诗人将情感植入到了其中。比起意象,意境是较大的整体,它展示了人与天的整体性。

两者相比而言,意象是单一的而意境是整体的,一首诗里可以有数个意象而意境是数个意象内部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有机状态。此外,意象强调情感与景色的统一性,而意境更强调不同意象之间的联系性,只有当不同的意象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时,意境的效果才能实现。通过隐匿主语,不同的意象之间才能容易互相联系。

二、中国诗词中的主语隐匿

在中国古诗词中,主语经常被隐匿,或者极少使用人称代词,这种现象并非偶尔发生,其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美学观中。正如钱穆所言,东西方最大的差异便是西方较注重个体,而东方则强调整体。此观点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已有体现。

1.读者与诗的直接沟通

中国古诗词特点之一便是很少使用人称代词,这在格律诗中尤为明显。避免使用人称代词使得原诗中隐匿的主语、事物或描写的景色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之中: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隐匿的主语渲染了诗中的环境,使外部所有的现象内在化[3]。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本诗为王维的《鹿柴》,描写了诗人在山中散步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诗的第一句可以理解为:“我在山里没有遇见任何人,但却听到了一些登山人说话的回声”。诗的主语是诗人本人,然而,通过省略“我”,本诗成功地将读者与山结合到一起,使读者们感觉空山不仅仅是一个地点状语,而更像是读者身临其境的一个地方。这种结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语的隐匿赋予了读者直接的感受。如果使用“我”,则切断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似乎诗中所有的情景仅仅是诗的描写,与读者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本诗将主语隐匿使诗的情感与意境普遍化。没有了人称代词的制约,读者可以直接参与到诗中,欣赏到诗中的美妙。下面这首诗是个较好的例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在五十多岁初游庐山时写下了此诗,展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向读者传递出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中没有具体的主语,使得读者成为了整首诗描述中的主要参与者,似乎读者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瀑布的壮观。在翻译过程,如果加上叙事主体,这种效果会大打折扣。

2.“积极歧义”所产生的微妙效果

在诗中隐匿主语所产生的歧义有时并不影响对诗的理解,相反会反映出原诗中的微妙与细腻的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积极的歧义”,以下这首诗可以更好地解释说明。

遣怀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三十多岁时创作此诗,诗中第一句清晰地展示了诗的感情基调:诗人怀才不遇,只能借酒消愁。然而,诗的第二句迅速改变基调,十年过去了,诗人悔恨过去饮酒度日、浪荡青楼的堕落生活。诗中通过对主语的隐匿,读者从第一句诗开始便被直接带入诗里,陶醉其中。当读到结尾时,似乎是读者本人从自甘堕落中突然清醒,诗的效果轻松实现。如果诗中加入主语“我”,似乎是一个清醒的叙事者在描述一件事情,作者便不能直接感受到诗人在流放之年的那种轻率与突然从现实中清醒过来的感受。

三、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中的主语隐匿

既然主语隐匿在古诗词中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能够保持原诗中隐匿的主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隐匿所有的主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持原诗词风格,实现原诗意象与意境的重现。经过对多个译本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译文中保留原诗隐匿的主语。

1.角度的转变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通过添加人称代词,译文会因为所添加的人称代词所产生的主观性而使译文偏离原诗所要表达的意象和意境。译文会迫使读者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从而减少读者与原诗的直接交流,读者的主观性继而损害原诗的隐匿性及审美效果。鉴于此,可采取更加客观的角度来避免审美效果的损失。中国古诗词擅长通过景致与映像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因此,可将原诗词中的映像或画面转变为译文中的主语,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此诗是诗人李白《静夜思》中的第一句,诗的内容较为平淡与简洁:一轮明月照在了诗人的床前,诗人却认为是霜。如果字面翻译,译文为:Before my bed I find there is a pool of light,/I wonder if it is the frost upon the ground”.如此翻译,尽管意义表达正确,原诗中若隐若现的那种诗人处于半睡半醒的朦胧之感却丢失了。译文中使用“I”让读者们感受到叙事者很清醒地讲述某件事。

因此句所要描写的画面是月光,因此,可以将月光直接做为译文中的主语,而将原诗翻译为:

The luminous moonshine before my bed,

Is thought to be the frost fallen on the ground.[4]

此方法在许多描写景致的古诗词中被使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写的是船在河上孤独地飘着,直到画面的尽头。很明显,是作者本人看到了这个画面,然而使用“孤帆”而不是“我”作为译文的主语,才能更好地保存原诗中的隐约感 ,因此,此句译为:“the lonely sail merges between blue water and sky,/with only leisurely-flowing river descending heavenly high”[5]。同样的道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江人未还”译为“the same fortress of Han and the moon of Qin,/see the soldiers ten thousand miles away fighting”[5],此句中月亮、关卡成为译文中的主语。

2.使用感官词语

尽管他人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一定会带有叙述者的偏见或产生隔阂感,但通过眼睛观察或通过耳朵听到的事物相对是直接并且客观的。因此,使用感官词语可以较好地保留原文中主语隐匿的特点。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此句是王维《新睛野望》中的第一句,描写了雨后清新的景致。诗人通过描写,向读者展现出了如此般景致:雨后,田野是如此之广阔与干净,甚至看不到一点灰尘。鉴于此,眼睛可以被当做一个客观的视角,将此诗译为:

It's clearing up after the rainOn the champaign open and vast.As faraseyes cansee,Theairis fresh and free from dust.[6]

岑参的“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翻译,使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到诗中描写的景致:

What riot do crows run,veiling the setting sun!

As far as eyes can see,there are two houses or three.[7]

综上所述,既然在译文中使用人称代词会破坏原诗词的整体性,译者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感官词来避免原诗意象与意境之美的损失。

3.使用特殊句法结构

英语句法结构众多,这恰好为汉译英翻译时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来保留原诗词中的主语隐匿。诗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表达诗人的情感,中国的古诗词中存在着大量表达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诗句,当翻译这些诗句时,出于英语主谓结构的特点,似乎译者无法避免地使用人称代词,使用感叹句翻译便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例如: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是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的第二句,写于诗人自愿远离朝廷赴杭州的途中。此句描写了月亮升起,月光照映到布满了露水的草地上,露水闪闪发光,如同珍珠的情景。通过使用感叹句式,可将此句翻译为:“whatalovelythirdnightoftheninthmoon”[6],比起直接译为:“I really think the moon is lovely”,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方法可以运用到大量的诗词翻译中,例如,将“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译为“whatapity at dust the beautiful and fragrant petal have fallen”[5]。

此外,还可以使用非谓语动词结构进行翻译。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以译为“parting from home a stripling still and coming back old already,I kept my vocal speech tone unchanged,with temple locks grizzled and scanty[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译为“beingastranger all alone in a strange land far away,I think of my parents all the more on a fair festival day”[4]。“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可以译为"Plodding out in straw cloak from day to day,coming back by ditchside pathway"[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译为"to take a broader vision for a thousand mile,/entails you to climbaflightmoreforawhile"[5]。尽管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将主语隐匿,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原诗词中美的损失。

使用形式主语也是在译文中保留原诗客观性的一个主要方法。例如,将“蓬山此去无多路”翻译为"to the three fairy isles it is not a long way"[7].将“相见时难别亦难”翻译为"it's difficult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7]。

四、结语

主语隐匿是汉语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能够增进作品中人与自然的整体与统一感,加强诗中的隐约感。因此,在古诗词英译时,尽管受到英语主谓表达形式的限制,译者有必要保留原诗中的主语隐匿特点。本文从中国传统美学整体观着手,通过对多个译文的分析,为译者在翻译中国古诗词中主语隐匿这一特点时提供了一些借鉴,包括转变译文的主体角度,使用感官词语,使用例如感叹句、非谓语动词及形式主语等特殊句法结构,希望原诗中主语隐匿这一特点能引起译者的关注。

猜你喜欢

整体观原诗主语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峨眉山月歌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身体整体观及其生态哲学意蕴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改诗为文三步走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