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解题: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
2018-02-08杨黎红刘五景
杨黎红,刘五景
(贵州师范大学a.教务处;b.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自提出以来,备受学界关注,成果相当丰硕。但不可回避的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包括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涌现的研究热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相关研究却显得薄弱,这方面成果也相对偏少。此现象值得重视,原因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作为目的(目标)与方法(途径、手段、平台)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不能厚此薄彼或者厚彼薄此;其二,就二者内在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无疑更加重要,起着基础性平台作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当代青年,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1]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素质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要达成此目标,一个基本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起码应当匹配最基本(合格)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建设成为推动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一环。换言之,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成功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显然无从谈起,或沦为“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求。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围绕此问题依照“问题→原因→解题对策”路径展开思考(需要说明的是,鉴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本文集中讨论的是企业政工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及主流媒体从业者),抛砖引玉,以期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企业政工队伍人数减少、素质下滑。主要是针对国企而言,此情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企改革浪潮中尤为突出和明显(不可否认,此现象至今尚有一些后遗症),整个政工队伍的人数占企业所有员工总数的比例日益萎缩,其规模堪称“小”而“不能再精”。在一些政工人员被“闲置”、沦为“摆设”甚至纷纷另谋出路、“下海畅游”的情形下,要发挥企业政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然已成“纸上谈兵”。随着近年来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加强,长期以来困扰企业政工队伍发展的“老龄化’“边缘化”“断层”等现象虽不同程度有所缓解,但未能得到根治,反而还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譬如,许多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素质过硬、立场坚定的老政工干部大多早已或者临近退休,而政工队伍的新生力量则尚未成长起来,导致“青黄不接”,要么许多人不太乐意选择和从事此类工作,这可以从近年来政工人员招聘不尽理想的情形中窥见一斑,“对口的招不来”“招来的不对口”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待遇偏低、身份认同困难、学历不高、经验不足等缺陷,更是使得网络时代搞好企业政治工作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准有待提升。目前,尽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人员庞杂、门槛过低、素质参差不齐仍然是不争的事实,成为最短的“短板”。高校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虽然愈发庞大,但事实是该队伍的整体专业性素质仍然不高,学历层次依然偏低,特别是专家型的人才普遍匮乏[2]。同时,一些高校管理者的理论修养欠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水平和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进而在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解读和精神领悟本领上存在“不到位”“不深刻”“疲于应付”等现象,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打擦边球甚至折扣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譬如,早在十年前,教育部(教社科[2008]5号文件)就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客观地讲,该举措对于搭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论与实践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升该队伍的整体素质必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理应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严格遵照执行。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度被视为“及时雨”的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又如何呢?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机构设置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3]。除了机构设置的不规范与名称的五花八门外(这固然与之前教育部在独立设置二级机构的名称没有统一要求有关,但也表明在该问题上存在共识不足、意见不统一等现象),最大的问题是目前已经独立设置的二级机构数量普遍偏少,甚至一些重点高校在执行中央政策时也大打折扣,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高校领导仅仅热衷于课题经费的申报、高楼大厦的修建、高端人才的引进等,而对该政策似乎不大“感冒”,所以积极性不高——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高校领导在马克思主义修养方面存在水平欠缺、自觉意识与政治担当不够等事实。对此袁贵仁曾经专门强调:“要进一步健全教学科研机构,尽快建立直属学校领导的独立的二级机构”[4]。
3.主流媒体从业者的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不强,缺乏社会担当。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5]表明了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目前社会上存在众多传播媒体(最典型的是关于“两个舆论场”的划分——如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很早就注意到,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但并非所有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从业者都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能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自觉担当起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神圣使命。换言之,部分主流媒体从业者的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不强,缺乏社会担当。2013年6月27日 XX晨报以“上大学成高风险投资:欠钱上学不如初中去打工”为题,仅凭几个极端案例就武断地下结论:“上大学是最大一笔失败的投资”。试问,作为在“守土”问题上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媒体,发表如此不负责任的报道究竟想向公众传达什么样的新闻信息?难道仅仅要告诉人们一个冰冷“事实”,即宣传读书“无用论”,因为它极有可能成为“人生最大的一笔投资败笔”。殊不知,该事件属于概率极小的极端个案,不能代表社会普遍现象(且其背后或许有着相当复杂又不为人知的原因),因此该结论是武断的、缺乏科学依据的,除误导和毒害不明真相的人们(尤其是天真少年),还能有什么更“好”的结果?该现象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部分主流媒体的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不强、缺乏社会担当。倘若对如此守土失职、缺乏社会担当的现象坐视不管,岂不是与我国一直大力提倡的科教兴国战略相违背?其实,在笔者看来,该报道完全可以通过对更多相关案例的实证调研,深刻剖析和揭示隐藏在此类案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对社会转型期的冲击、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甚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欠佳”等的深刻反思,从而得出客观理性、令人信服的结论,实现“剧情逆袭”,同样可以为激发、弘扬社会正能量贡献力量。当然,此类现象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人民网还专门发表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网络舆论“愈战愈勇”,搅动社会人心;而官方媒体屡屡“失明”“失语”,容易陷入新的一轮思想僵滞。“自为”的民间舆论场,时现乱象,网上谣言满天飞,哀伤太多,戾气太重;“自律”的官方舆论场,则趋于自我边缘化,而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6]如果代表着官方立场出场的部分主流媒体依旧陶醉于高高在上、自说自话,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装聋作哑视而不见、轻描淡写,或过分迷恋“新、奇、险”以吸人眼球,或只满足于做“印刷体的微博”,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并在“守土”问题上有所作为、勇于作为的话,那是严重的失职和失责,必将辜负党和政府的重托,也会失信于社会和人民,永远担当不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
二、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存在问题探因
关于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之原因,笔者拟从外因与内因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1.从外因来讲,是基于多重因素交织与叠加的不良社会“综合征”的总体性爆发。首先,30多年国企改革一些“后遗综合症”的持续发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有企业改革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30多年的探索,国企改革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迄今为止,国企改革并未令人满意。”[7]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看,“国企改革并未令人满意”的直接表现便是,国企改革30年来,由于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的长期缺失使得诸多企业在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业务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建设如何协调、规范、平衡、优化等方面容易出现波动偏差、甚至走向误区。随着国企“抓大放小”“效益优先”“保值增值”等改革目标和理念的执行,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队伍愈发被视为企业“包袱”“累赘”,被严重边缘化、靠边站甚至提前下岗,造成大量企业政工人员在企业兼并、机构精简等浪潮中纷纷流失。虽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减轻企业负担,但更大问题在于企业政治工作被极大削弱(尤其是政治工作的精神生产力被严重贬低),党对企业的领导权、控制力、影响力等都可能受到巨大冲击、造成严重伤害。当然这一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已有明显改观。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某种偏差和失误。建国69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成绩斐然,但也不可否认存在某种偏差和失误,比如“重业务轻党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轻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等弊端依旧存在。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角度看,这种偏差和失误更多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关政策的执行常有拖延、折扣现象发生。除如上文提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推进受阻外,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阵地的高校同样还面临诸多问题,以“思政课课时”为例,一些高校或取教育部规定之最低值、或变相减少、或明目张胆削减和压缩,这既严重打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使得他们日益被“边缘化”,也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队伍建设层面存在“软肋”和“瓶颈”。比如,困扰高校多年的辅导员队伍“进、出口”畅通、职业提升问题虽有所改善,但多年以来老调重弹的“万金油”“两张皮”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此情形也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实质性伤害,不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推进。
3.相关主管部门履职不到位,存在不作为和“懒政”现象。主要指相关主管部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等层面存在的履职不到位或不作为现象,从而导致其监管职能的缺失、缺位。长期以来,“部分主流媒体的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不强,缺乏社会担当”的现象的确存在,类似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就不得不引人深思:此现象频发的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产生此类结果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是否有相关严肃的事件追责机制(包括自查和倒查追究机制)的启动?为何在许多关键、敏感、重要问题上频频“乱发声”“发错声”?可见,主管部门在引导公众思想意识、培育积极向上和健康理性的社会主流意识层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就是说,通过加强对主流媒体及其相关从业者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的教育、培训和监管,督促他们发出理性声音和正确意见,引导社会大众学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冷静、客观、理性了解、认知和评判社会的热点问题、热点现象和热点事件,从而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不管哪一家主流媒体从业者出现差错,主管部门都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纵容甚至姑息养奸,应当及时启动相关追责机制并迅速严肃处理,以公开透明的方式给党和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外因固然重要,不能忽视,但终究为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对事物发展及其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内因来讲,造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弱化之局面,大众化队伍建设的不协调尤其是自身知识的落后、水平的欠缺、能力的不足,最终导致无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胜任新要求,此应为根本性因素。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一直以来,由于大众化队伍在知识和水平、素质和能力、方式和方法等层面存在问题,使得工作理念、机制、途径等方面日益“僵化”和“落后”,使得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在适应网络新形势、迎接网络新挑战、胜任网络新要求等层面逐渐暴露短板和软肋,无法与时俱进。仅以高校为例,目前“学生管理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总体上还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化水平要求,甚至一些教育人员低于一般从教人员的基本要求和水准,其在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水平等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8],在此种情形下,要做好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谈何容易?其难度可想而知。
三、网络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之解题对策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努力实现企业政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其素质。作为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是一门科学,拥有自己的独特规律和专业要求。没有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底蕴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为基础,开展此项工作就会举步维艰甚至适得其反。时至今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传递给人们的信息,绝不能只停留于党的方针政策的“直白”“独白”,因为这样的照本宣科已然失效(或者说效果不大),而要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理论精髓与强烈的时代意义,并使之具体融入到人们的心灵中去,融入人们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去,以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果。倘若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就有可能大打折扣。针对当前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暴露出的各种问题,需要党和政府尤其是企业相关部门明确职责、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努力实现企业政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即努力通过专业化的理念、措施、制度设计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努力建设一支“专、精、尖”的新时期高素质专业化企业政工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才能确保国企党的领导始终不变质、不褪色,始终姓“公”。为此,要以实现企业政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目标,加强并不断提高整个企业政工队伍在教育投入、人员聘用、职业培训、职称评聘、保障措施等方面的专业化建设水平,着力稳定队伍、不断提升素质,为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力量。
2.稳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家化建设,优化其专业水平。“专家化”即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做好“经师”,更要学会当好“人师”,实现“经师”与“人师”的完美结合,如此才能使大学生们先成人再成才、既成才又成人、实现成人与成才并举,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经师”和“人师”的结合并举,是因为当今时代,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已经远远不够,既跟不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也无法给予当代大学生全面、细致、丰富、营养的“精神食粮”。所以,还要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师”,能够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遭遇的各种疑难困惑、思想疙瘩、人生挫折等方面予以积极指导和精神引领,鼓励他(她)们学会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理性思考和勇于担当。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权威和资深专家——能够为人们学习中遭遇的困惑答疑解惑,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方面的得力助手,能够对人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热点、疑难问题予以专业化水平的指导并及时排忧解难。由此可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家化必将使他们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修养并积极实践,并使之有益互补、相得益彰,其马克思主义专业水平也得以优化和提升。笔者认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活学活用网络语言、网络思维,对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还应当提升境界,努力使之“信仰化”,即确保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成果的真诚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重要观点、方法精髓、理论实质等了如指掌,通过理性思考和批判思维,做到坚信但不迷信、服从但不盲从、认可但不曲解,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化广大学生,从而为顺利实现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3.着力提升主流媒体的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使其勇于社会担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理论掌握群众,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9]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神圣使命内在地要求我们着力提升主流媒体的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使其勇于社会担当。具体来讲,就是要使它们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原则和理念,增强新闻媒体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宣传、积极引导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将大道理融于小人物、小故事、小细节之中,学会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力争通俗但不庸俗(更不是粗俗)、深刻但不费解、客观但不冷漠,通过方法灵活多样的话语表达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意义呈现,引领大众理性洞察世事时情,实现有感召力的传播,自觉地做到习近平同志所讲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自觉担当起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众所周知,今天的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程度,不仅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学科偏好以及自身的认识程度有关,更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时代性、传播主体的差异性密切相关。所以,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媒介传播中,除充分考虑广大受众的兴趣、爱好、利益需要、价值取向以及信息接收习惯等,广泛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尤其是网络、手机、自媒体等新兴传媒技术,对不同类型的受众展开有针对性的传播外,还要充分发挥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优势和理论魅力,不断积累和弘扬社会正能量,以责任和担当增强主流媒体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使“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良性互动与理性共鸣,在奏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和最美音符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到最广泛的信服和认同。在笔者看来,为了更好地做到社会担当,主流媒体还应当自觉思考如下问题:受众对不同类型传播媒体的认同度如何?他们最重视、最期待的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在受众看来,哪种类型的传播者更适合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活动?受众对目前的传播者最大的意见集中在哪些方面?对失实报道如何追责?对主流媒体的社会监督如何开展?谁来监督?是政府部门,还是媒体本身?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吗?等等。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无疑有助于主流媒体在网络时代主动拥抱网络,实现集体式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觉醒,从而真正地解放思想、勇于社会担当。
可见,网络时代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是在坚持党性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四力”即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0]为此,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既要善于及时准确把握社会的时代脉搏,熟练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手段,积极抢占社会舆论的制高点,同时人人都要争做“专家”,高举“观点为王”的旗帜,自觉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网络舆情的正确意见领袖,有效激发和弘扬社会正能量,从而推动整个主流媒体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得到改善与提高,进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良好社会风气,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喜闻乐见中逐渐接受与认同马克思主义,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