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信用服务机构突围的关键点

2018-02-08李国迎

浙江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信用机构体系

□李国迎

传统中小服务信用机构突围理应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脉搏,找准自身业务定位和领域,加速提升市场化信用产品研发能力

随着我国信用建设进程的加快,信用体系向社会各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服务经济金融逐步延伸为服务整个社会,并成为社会运行重要的基础设施。信用服务业伴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深入化,使得科技引领成为现代信用服务业的典型业态。传统信用服务行业,尤其是传统中小信用服务机构面临的经营压力与日俱增。

不难发现,传统中小信用服务机构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业务类型单一。往往以提供评级认证类服务为主,业务集中度高,抵抗风险波动能力差。其次,数据来源渠道窄。采集手段有限,主要依赖于历史业务的积累,仅反映主体信用少数维度,或者数据获取成本过高,不能形成持续有效的来源。再次,信息技术实力弱。信息化投入不足,缺少专门的技术团队,不具备现代信用产品开发能力。当然,传统中小信用服务机构也在谋求转型,但蜕变为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信用服务机构,也要跨越门槛。

当前,传统中小信用服务业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传统业务萎缩,新业务开展方向不明。传统以信贷评级或以财务分析为核心的信用业务,在以多场景数据融合、多维度信用刻画的现代征信技术冲击下,业务面临萎缩,而如何去转型、转向何处,又没有明确方向。即便拓展新兴信用服务,也要对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深刻的研究或理解,而且产品若不能实现一定规模使用量级,维持盈利也十分不易。二是数据积累有限,数据深挖能力不足。信用数据是信用业务的原材料,信用业务具有天然的“资源”密集型特点。拥有信用数据越多的机构,其用于训练信用模型以及开发产品的能力越强,也越能校验产品性能和表现。传统中小信用服务机构,在有限的数据面前,挖掘能力和支撑挖掘的基础均不具备,而以信息展示或简单的统计分析为主,产品价值深度不够。三是信用产品同质化倾向重,应用场景窄。由于对信用市场和信用产品把握不足,产品同质化倾向重,往往模仿市场上大机构的产品,鲜有自身特色化内容。大多数中小信用服务机构也没有完善的业务体系,使得信用缺少了实际业务的承载,应用场景有限。

针对上述挑战,传统中小服务机构突围理应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脉搏。传统中小信用服务机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大趋势,因此要注意研究信用体系建设的逻辑,而信用体系建设初始起步、加速发展、成熟稳定等阶段建设的侧重点均不同。如起步阶段,更注重重点领域信息归集整合、平台建设及基础服务提供,加速发展阶段则突出数据量、涵盖范围以及特色创新的内容,而成熟稳定阶段则是做精做细的程度、应用的深度和管理的规范性。因此,应密切关注全国、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对政策法规和建设任务理解到位,这样才更容易找到发展机会。

传统中小服务机构突围还应找准自身业务定位和领域。目前社会中的信用产品供需双向不足,此时更要发挥信用产品创造信用需求的理念,找准自身定位,在细分行业里精耕细作,通过对行业知识的理解和行业信用信息的挖掘形成竞争力。政府更多提供公共信用信息和公共信用产品,服务机构可以在政府涵盖范围之外做互补性定位,比如一些民生热点的行业领域信用建设完全有广阔的施展空间,像租赁行业、家政行业、共享经济、物流外卖等领域信用建设不完善,可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纵深发展的领域。

传统中小服务机构突围还需加速提升市场化信用产品研发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是信用服务机构未来市场化竞争的重要依靠。政府扶持信用服务业不是维护传统信用服务机构利益,不是保护落后,而是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创造更适于信用服务业发展的条件。提升研发能力具体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或研究需要,有选择的采集或购买数据,在挖掘方法、结果校验上多下功夫,提供更为便利化移动端的用户使用方式,形成专业化的研究能力。

猜你喜欢

信用机构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中国网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