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图书开发瓶颈与功能实现方式*
2018-02-08□文│刘鑫
□文│刘 鑫
当前,移动互联技术与智能终端设备日益普及,数字化阅读方式蓬勃发展。交互式理念的发展与成熟,为突破图书开发瓶颈提供了理论支撑。借助交互式理念指导,引入数字化阅读交互性特征,既能拓展纸质图书影响力,也能满足读者深层心理需求,从而实现纸质图书出版的全方位创新。
一、交互式图书的概念内涵与设计原则
要探索交互式图书研发与实现方式,先要弄清其基本概念内涵与设计原则。
1.概念内涵
从词源学角度看,“交互”一词源于英文词汇Interaction/Interactive,具有广义和狭义内涵。狭义上,意指人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信息交流过程;广义上,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人与产品间一切相互作用皆可称为交互。从理念运作角度看,它通过“接触—反馈—输入”,实现“接受—处理—输出”等一系列过程,进而达成人与物有效互动。实际上,交互性元素融入图书设计与出版并不新鲜。据考证,早在16世纪,带有交互意味的立体书就已出现,之后出版界还出现过贴纸书、香味书、全息嵌入等类型图书。数字时代,新技术、新理念为交互式图书研发注入了新动力,为图书交互技术探索提供了新平台。
2.设计原则
概括地说,交互式图书设计原则包括可读性与愉悦性、整体性与实用性、便捷性与富媒体性等。
可读性与愉悦性。可读性是衡量图书设计成功与否的基本要求,是考核图书设计满足阅读功能的重要标准。交互式图书设计不仅要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还能帮助并方便读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愉悦性是拓展图书内容、延伸互动交流的重要结果。把握愉悦性原则,能够培养读者阅读兴趣,鼓励读者探索尝试,提升读者享受阅读环节,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局面。例如,安徽教育出版社新型交互教辅运营服务平台——“e起扫”App客户端,作为交互式图书研发的技术平台,通过教学应用系统、时代资源库、智慧课堂的有效整合,保证平台上传图书的图像传输效果和排列节奏,确保字体连贯性,注重通过点、线、面结合强化整体视觉感受,提升交互性图书设计的良好视觉效果。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图书具备可读性,也凸显图书的触觉及视觉设计,通过音视频、游戏、互动界面设置,提升图书互动效果,使之更具愉悦性、便利性。
整体性与实用性。整体性从书籍自身性质与内容出发,注重将图书内容与形式放在整体中系统把握。实用性强调图书使用价值,要求超越早期图书单纯“用”的功能,弥补了“用+美”元素的偏差,提升了图书的文化内涵,更融合了个性化的需求,使得图书向人物交互的基本路向发展。例如,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打造的“优乐互动”系列品牌语音图书,强调图书各个环节之间的整体把握。图书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中凸显表现力和视觉连续性,引导读者流畅地进入阅读状态。无独有偶,安徽时代漫游公司的“豚宝宝”互动教学软件,强调图书的信息内涵,兼顾图书的精神追求,满足低龄儿童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未来同类型图书产品研发开辟了更多的可能性。
便捷性与富媒体性。富媒体性的特征不仅在于提供图文、音视频、动画等多样化媒体内容,更在于赋予读者以重要的自主选择、自由创造、无限延展的交互式体验。富媒体性是对移动互联技术促成内容网络由“窄”变“宽”变革的回应,富媒体互动阅读理念强调以书籍为载体,以移动客户端为平台,整合多样化用户体验。富媒体性内容包括标注、多样页面套用、音视频、图文互动等内容。而便捷性则强调了交互图书“轻阅读”的特色。也即依托强劲的网络传输技术,利用方便小巧的移动互联终端,存储大批量内容并完美呈现直观内容。可以说,上述二者是交互式图书开发中最为关键的模块,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交互式图书开发的需求因素与制约瓶颈
人、行为、场景与技术因素构成交互式图书开发的完整系统。交互式图书的开发,就是要满足上述四种需求,破除技术因素的限制,实现图书设计的可读性与愉悦性、整体性与实用性、便捷性与富媒体性。
1.需求因素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交互式图书属于出版技术前沿和出版发展趋势。目前来讲,中国出版集团、凤凰出版集团等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密集挂牌,加强创新性研究,着眼于相关的应用研究,旨在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例如,在凤凰集团融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强看来,开展智能出版、智慧印刷、数字化发行,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推动内容、技术、平台、人才融通,需要创新以资本为纽带的模式。这启示我们,交互式图书开发要注重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节点作用,要巧妙地将二者整合,实现价值最大化。换言之,出版商要考虑交互式图书开发对于生产成本、图书质量、生产效率、图书运输的影响;销售商要考虑图书上架、销售、批发过程的行为影响,不能执着于利益诉求而罔顾图书基础价值的实现。
图书品牌与设计理念互动。交互式数字技术平台使阅读和创作两种行为能够同时发生,读者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对于图书品牌的树立、设计理念的要求更高。一方面,交互式图书品牌要深入人心,就需要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可识别度。借助交互理念和现代技术,交互式图书能展示品牌独特性,从而影响读者情感变化,提升品牌形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购买冲动。另一方面,交互式图书的读者群体个性化特征显著。针对读者不同的消费需求,设计理念要根据需要和使用习惯进行改变。交互式图书设计理念既要对上述需求进行调研,了解使用者独特的使用方式,也要完善互动性的、可复制性的设计结构、辅助构件形式、视觉形象呈现方式等。同时,还要考虑读者参与图书阅读而产生的图书的多样化阅读效果。上述设计理念的多样性、动态性可以嫁接到同类图书产品的研发上,稍作改动并加以循环利用。
盈利模式与用户体验增值。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王健所言,交互式图书的开发与实施,涉及硬件、平台、教育机构等多个不同领域的各方协调配合,需要“顶层设计”。而从该出版社交互式图书研发试点情况来看,盈利模式尚不明晰、用户增值体验需求较大仍然是首要制约要素。例如,2017年以来,该出版社在“发布端融合+用户端精准”的基础上,打造一套“教育出版云平台”,开发的交互式图书、电子书包被上海市各区学校应用。然而,交互式图书与电子书包综合推进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投入项目,无论是政府买单,还是企业贴补,收入都极为有限。从事上述业务的企业,依靠卖硬件维持生计,尚未形成成熟盈利模式。这启示我们,良好的交互设计才能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对于图书的兴趣度、忠诚度,带动出版社、图书公司相应业务的增长。同时,经过增值后的交互式图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全新的阅读体验,让图书设计者的创造灵感被进一步激发,使得交互图书的设计更为出色。因此,必须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同时切实考量用户增值体验。
2.制约瓶颈
技术研发的硬制约。交互式图书设计的技术关键在于平台搭建、接口设计与数据交换。交互式图书开发必须搭建一个网络服务集群平台,依托该平台设置清晰接口,集成到统一的后台服务中心。而实现上述业务的重点就在于数据交换的顺畅,既要完成用户基础数据、图书内容信息数据的上传,也要通过数据整合与交换,为交互式业务系统开展提供全面的基础性数据服务。例如,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出了一套全新的媒体融合整体解决方案——蓝海(RAYS)。该系统把“阅读”变为“链接”,把出版角色串联起来,让出版也像互联网一样,实现“交互”,把读者大数据还给出版单位。但是,类似的标杆性企业相对较少,出版融合发展突破性进展相对滞后。换言之,当前国内交互式图书的研发,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述技术的限制,影响了图书产品水平与服务质量。
内容场景的软束缚。任何图书都受制于使用场景约束,通过场景化阅读与读者深度粘连,是交互式图书设计的初衷。然而,无论数字化阅读未来如何发展,内容仍然是根基。换言之,图书阅读的不同使用场景下,需要不同的设计理念与策略,更需要完备的内容和因地制宜的内容场景转换。显然,在这一点上,既有互动式图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法律出版社着力探索交互式图书研发,读者阅读、使用《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只要扫描本书所附二维码,就能利用应用程序进行数字检索、智能匹配,在近千个指导案例中迅速查找所需内容。交互功能的开通,对于每年出版6册的“刑事审判参考”纸书的销售也具有拉动作用。没有购书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购买线上检索工具,进行相关案例的检索。这样,可以为出版社带来额外收入。然而,类似的相关功能开发却捉襟见肘。
三、交互式理念下图书功能开发的实现方式
交互式理念指导下,图书功能开发要突破瓶颈,拓展实现方式,就要提升版式设计水平,强化全媒体制作,提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沉浸式阅读体验。要夯实用户、技术、行业基础支撑,充分发挥阅读平台的接口价值。
1.变革图书呈现方式,加强读者互动体验
逐步改变图书版本传统呈现形式,用非线性文本结构代替传统封闭性结构,用开放性文本代替封闭式文本,使结局与情节不再一一对应,使内容链接更为松散、破碎,使版本不断演化。同时,不断完善版式设计管理,通过图书排版控制跟踪、版本库完善,提升版本管理水平,通过网络储存、协同创作的技术支撑,彰显网络式分布特征,通过在传统排版技术基础上融入多媒体信息嵌入、关联及展示技术,探索云服务方式为图书排版提供辅助服务,提高创作效率与内容质量。继而,借助版式更新变革读者阅读体验,让读者不再仅限制于文字想象图书内容,而是通过文图、音视频等渠道接收信息,依据阅读兴趣与审美倾向自由切换文本内容,实现文本再创作。例如,美国黎明(Dawn)出版社出版的《田鼠和牧场》(The Mouse and the Meadow),就将增强现实(AR)技术与数字工具相结合,使图书版式设计更为灵活,将二维版本图书借助三维形式展示出来,提升了版本多维层次。图书还增加了音视频元素,读者可以通过下载“快速反应(QR)促销码”感受数字AR,拓展了版本设计多样性。2016年,美国作家艾布拉姆斯创作的S.一书在版式设计上更颠覆了传统想象。该书在内容上包括三重结构,其中第三重内容结构是读者自身,读者可以选择扮演图书管理员、借书人或是侦探。在翻阅图书时,读者可正看、倒看、翻看,通过拼凑线索,享受阅读体验。此外,该书装帧设计主体为“馆藏书”,样式为仿造旧书,纸页泛黄,部分有咖啡渍、霉斑等;融入印专色、压凹、压纹、烫黄白黑、铆钉装订、模切、餐巾纸彩印等工艺,确保开本、底色、文字与原版一致,为交互式图书版式研发提供了优秀范例。
2.完善全媒体制作技术,确保与内容有效衔接
强化图书全媒体导航与展示技术。在电脑PC端、手机客户端、手持阅读器等阅读设备实现全媒体阅读功能,完善标注、评论、书签、互动、广告显示等附属导航功能;通过视频、着色、虚拟翻书、游戏机制引入,强化图书数字化展示效果等。通过加强图书存取技术,实现适时分段存取、节点存取;通过完善云服务接口标准,健全查询导航技术水平;借助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描述图书结构,突出自描述数据、应用间交换数据、结构化数据、数据语义格式分离的灵活性;通过健全图书阅读辅助功能,在图书发布过程中明确阅读权限、阅读价格、推送路径、销售信息,确保全媒体图书阅读从内容到技术真正落地。2013年,惠普印度实验室推出了视频书(Video Book)解决方案,通过视频互动提升纸质图书全媒体设计,依据输入文本选择视频算法,实现了纸质图书全媒体效果展示。该项技术在班加罗尔和艾哈迈达巴德学校试点测试互动效果明显,已被印度教育主管部门列入国家未来学校、无界限学习的重要探索项目。
3.满足个性化需求,注重读者阅读体验
细分用户市场,提炼用户增值服务需求,确定交互式图书功能开发优先级。要充分考量阅读环境、便捷性、交流度、阅读效率等因素对读者阅读需求的影响,明确从基本型、期望型到幸福型的阅读需求变化。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更新分享图书内容,并根据读者点击、评论、停留等信息反馈,实现作者与读者即时交流。与此同时,提升读者在文本预设节点间自由切换,赋予读者以作者职能,自由完成作品创作,实现作品走向多样化,并通过增加阅读“热点”记录功能,鼓励读者加入音效、旁白甚至对话,引导读者购买相应软件,自编插画、自写故事,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图书”开发实现新技术与传统图书的融合,实现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的有效互动,进一步延伸图书增值服务产业链条。
结合场景分析,设置讨论专区、互动交流模块,并借助圈子模式,制定图书推送策略,依赖朋友推荐、书本评论、推荐好友、评论全书等途径,实现读者场景阅读功能。也可以通过开发远程图书共读APP,鼓励家庭成员远程共读,深度创作故事,提升图书即时共享水平。2017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龙源集团推出了“名刊会”产品。该产品定位于移动端内容消费,通过精品推荐阅读实现内容延伸,通过编辑推荐放大了视听体验,充实了阅读内容,通过短文音频内容拓展,为阅读人群提供浸入式阅读场景,这种探索值得交互式图书版式设计者借鉴。
四、结语
移动互联技术发展与智能终端设备普及,引发读者对交互式设计图书的需求增多。交互式理念下,图书研发既要充分考量装帧设计独特性,破解场景与技术难题,也要强化设计交互性,创作交互式富媒体图书,提升用户阅读体验,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当然,交互式图书必须重视内容生产,注重电子书与电子交互世界的平衡,不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拘泥于游戏互动、动漫效果,导致读者阅读体验的缺失与变异。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