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编辑学研究的六个务实性问题
2018-02-08韩生华马国仓
□文│韩生华 马国仓
“编辑学”《辞海》词条释义:“研究传播媒介中的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凝聚于各类出版物、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等中的编辑劳动的性质、任务、方式、价值进行阐述,并对编辑工作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与影响予以分析。”[1]简单说,编辑学就是研究编辑工作的学问。
编辑工作是基于编辑实践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作为新闻出版业的基石,如何做好编辑工作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出版单位市场竞争的核心所在,更是作为个体的编辑和群体编辑队伍素质提升的基础因素所在。出好书、办好报(刊),巩固“高原”、攀登“高峰”,编辑工作至关重要,编辑学研究自然不能缺位。新形势下,只有加强编辑学研究,编辑工作才能更好、更有力地服务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当下,新闻出版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文化方向、坚定文化自信,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挺拔出版主业、引领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成为包括编辑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目标追求。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新的目标下,编辑学研究的着力点在哪里?观照当下编辑工作实践,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当是时代赋予编辑学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承编辑优良传统
在我国,编辑工作是个古老的行业,几千年的编辑实践,留下许多优良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这些优良传统在延续中华文明的同时,本身也在实践中积累传承、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无论古时还是当今,无论在历史流变还是当下实践,编辑始终都是出版业的中心环节。《史记》《汉书》《四库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现代汉语大词典》等,许许多多流传久远、为人称道的“大书”背后,无不蕴藏着编辑传奇的智慧、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厚的专业素养、忘我的奉献精神、执着的责任担当以及可敬的职业情怀。而当下出版业存在的“短平快多了”“传帮带没了”“工匠精神少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多年积淀下的优秀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传承不无关系,编辑学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任重道远。
二、提升内容编辑质量
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普及、行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使得出书办报办刊变得更为容易,但另一方面,导致编辑的门槛变低,也使精品出版难上加难。“有数量、没质量”的现象困扰着出版业,困扰着编辑工作,更困扰着编辑工作者。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一个年出书50多万种的出版大国,出版物市场供给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还没有很好解决“好不好”的矛盾。尽管行业聚集有一大批优秀编辑群体,他们加工推出了大批优质精神产品,但面对我国13亿人口的出版大市场,书报刊消费市场始终存在精品佳作供给不足或供应不畅的问题。与此同时,把关不严造成导向偏差,选题雷同形成重复出版,同质跟风致使恶性竞争,编辑不精导致错误百出等问题也严重困扰着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内容编校环节,编校质量尚不尽如人意,正式出版物中类似“奥巴马”变成“奥马巴”、“致辞”成为“辞职”等低级编校差错频现。以图书出版中的编校质量为例,万分之一的差错率是图书编辑工作的编校质量底线,但这样的底线却不断被少数出版单位刺破,每年开展的图书质量抽查中,总有一些图书编校差错惊人,被予曝光,责令收回。这些都使“无错不成书报刊”成为社会热议焦点,既给编辑工作蒙羞,更让编辑工作者脸红。出版强盛的重要标志是精品,编辑功成名就的秘诀在精品。多出精品,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加工者,编辑工作中如何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并保证不出残品次品并杜绝废品毒品,让精神产品市场精品纷呈、佳作满眼,编辑学需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进行研究。
三、培养编辑人才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强国战略,并把人才强国战略置于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2]出版业是“电脑”+“人脑”的创意产业,如果把“电脑”看成是硬件,那么“人脑”则是软件。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电脑已极大普及,影响行业发展主要因素则是“人脑”,即人的劳动,也就是编辑的创造。编辑的创造长期以来都是出版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产品决定市场,出版产品体现的是编辑的创新劳动,所以,某种意义上是编辑的创新创造决定出版市场,进而影响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行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是破解出版高质量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建设出版强国、繁荣书报刊市场,没有一支有创新能力的编辑队伍,一切都是空谈。也正是由于书报刊产品生产中人的重要作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了出版行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编辑强则主业强、行业强,精品“大书”的出版史某种意义上就是编辑大师的成长史,编辑们的名字和他们编的书同样让人耳熟能详,远的如司马迁、班固、解缙、纪晓岚;近的如张元济、陆费逵、鲁迅、巴金、叶圣陶、邹韬奋、郑振铎、范用、周振甫等。和以往相比,一方面,当前行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多元、传播方式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形势下出版业走出去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十分紧要和迫切。另一方面,编辑职业作为青灯黄卷、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职业,结缘编辑,就意味着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准备和勇气。成为一名优秀编辑,既要有专业水准、知识储备,更要有岗位情怀和职业梦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并非一件易事。所以,在编辑人才建设中,无论作为源头的学校对编辑人才的培养,还是出版单位在职岗位人才的培训,除了提升编辑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作为编辑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要通过远学先辈大家,近学身边标杆,千方百计培养造就合格编辑、优秀编辑,并且要让好编辑讲好故事,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自身成才经历、心路历程、编辑经验、细微往事,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编辑职业,实现人生多彩梦想,也成就出版行业。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的那样,能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编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四、拓展编辑内涵外延
互联网时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和舆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理解的“出版物”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印刷成品,而是具有多元面向、多种传播载体、可具视听、互动性强等特点的新兴出版物。[3]时代在飞速地变,编辑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就不能不变、不得不变。出版融合转型的实质是编辑的融合转型,“出版物”发生了质的变化,编辑的职能自然也在转化,这就使得当今编辑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的编辑工作必须要“+”上互联网,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学会与时俱进,积极拥抱互联网,学习和利用好互联网技术与平台。也就是说,编辑要善于在网上找选题、找项目,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编辑加工书稿,用网络渠道开展产品营销,即要在网上展开与作者、与市场、与读者的全面互动。与此相对立的是,直到现在,一些书报刊编辑固守长期以来已习惯了的传统出版思路,满足于简单的编辑加工,既不从市场需求出发,对选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也不开展相应的宣传策划和营销活动,更不用说加上互联网,开展与作者和读者的线上互动。针对编辑工作发生的深刻变化,编辑学也必须研究时代和技术乃至环境对编辑工作造成的冲击、带来的变化,从理论层面廓清编辑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内涵外延,指导和引领更多的编辑进行更多更好的探索和实践。
五、完善编辑服务职能
书报刊编辑作为书报刊出版活动中最为积极、最具核心的因素,进入新时代,他们在书报刊出版活动中的角色已经大大不同于过去,书报刊编辑在作者、市场、读者之间扮演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服务的职能进一步加重,编辑不再是“坐商”,在家坐等书稿,而是真正的服务商,除了要承担内容开发、信息采集、排版、页面设计等工作外,还要策划选题、调研市场、做好宣传、强化营销等,上要服务好作者,下要服务于市场、服务于读者,才能保证正常书报刊出版活动,也才能保障书报刊的市场传播和社会效果。编辑既然是内容提供商、内容服务商,那么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编辑的服务就应该在哪里。以报刊出版为例,当前,读者在网上,受众在网上,市场也在网上,读者是编辑工作的终端,更是编辑拥有的核心资源,作为新形势下的传统编辑从业者,必须要摒弃传统中那种对市场和受众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互动的想法和做法。事物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现在的编辑还不重视服务,那么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产品被市场抛弃,自身被时代抛弃。如何完善编辑服务,是编辑学研究的新领域。
六、认识编辑社会价值
如果说,以前对于编辑的社会价值人所共识,那么,现在对编辑价值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人甚至提出了“未来出版社的价值将为零”和“编辑的价值在逐渐降低”的观点。《中国出版》杂志曾专门就此展开争鸣,业内人士纷纷撰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编辑工作在新兴出版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价值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建伟还认为,来自大数据的内容挖掘技术只能成为编辑选题的辅助,规避技术风险依然要靠编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盲目的技术崇拜最终只能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4]《中国出版》杂志社的这次讨论在业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引发了编辑学界很多专家和学者的持续思考。的确,在互联网时代,即使纸没了,但书报刊内容还在,内容不死,编辑永存。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离不开编辑环节。不是吗?当前诸多新媒体纷纷从传统媒体挖人,所挖之人正是传统媒体培养的成熟编辑,这足以从另一个视角表明,在新媒体时代,编辑社会价值依然,甚至还会走强。编辑学及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澄清谬误,提振信心。
当然,新形势下编辑学研究的务实性问题还很多,比如:编辑从业环境如何改善?编辑基础理论研究如何夯实?编辑人才流失现象如何遏制等,这些都有赖于编辑学理论研究者和编辑从业者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