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社火研究

2018-02-08王瑞华毕啸南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隆德县隆德高台

王瑞华,毕啸南

(1.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与传播研究学院,北京100875)

1 隆德县元宵节社火的传统仪程与表演形式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端,六盘山山脉西麓。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总面积985 km2。总人口17.64万人(2016年),其中回族人口2.25万人,占总人口的13%1数据源于隆德政务信息网:http://www.nxld.gov.cn/Default.aspx.。隆德县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中原农业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融合之地。该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全国先进文化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的称号。这里民风淳朴古雅,“工书善画”之风历代传承,素有“家有藏书值千金”和“家有字画不算穷”的文化追求。

1.1 隆德县社火的传统仪程

隆德县各地传统“耍社火”风气浓厚,从城镇到山村,庄庄有戏台,村村有社火。据当地人介绍,每年一到腊月,隆德各村即开始筹备社火,一直到正月二十三前后,社火表演结束。

(1)筹备阶段。社火的组织者在隆德方言中称作“社火头儿”,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且有一定技艺的人担任,此人只是民间的组织者,并不一定担任行政职务。社火头儿确定之后,村里即开始筹措经费,制作道具,配备角色,组织排练。

(2)正月初一,社火敬神。隆德每年正月初一有迎喜神和迎财神的习俗,敬神活动结束之后,各村的社火队要在庙前表演,以酬谢神灵。

(3)社火“闹五穷”。在隆德县各地,正月初五这天多有社火“闹五穷”的习惯。是日,家家户户备好烟酒糖茶和挂红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136-137页。用的红色绸缎被面,等着村里的社火队来“禳院”以驱赶“五穷”,谓之“迎社火”或者“接社火”。而商铺则等着社火队送来一年的财运,所谓“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捧回元宝来”。

(4)上九迎神。上九,即正月初九,传为玉帝诞辰,这天也是隆德县沙塘镇、山河乡等地新年的第一个逢集日。这天一早,社火头儿要带着社火队前往村内的庙宇进香拜神,并在庙前进行社火表演。之后社火即可出庄,走乡串社演社火。

(5)演社火。社火表演的高潮集中在元宵节前后,各村社火队走乡串社,或被邻村邀请,或主动“送社火”,进行大规模的社火表演。

(6)烧社火。烧社火,意将正月耍社火时用过的一些纸类用具,如纸花、纸衣帽及临时绘制的用具,在社火队伍的簇拥下送到附近庙内或村外进行焚烧,表示今年正月的社火活动到此结束,人们各自进入正常的生产活动。而狮子、旱船、毛驴等道具则收拾保存以待来年再用。烧社火的时间由各村视具体情况而定,早则正月十五,晚则二月二,但多数在正月二十三,和当地的“燎疳”2燎疳是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节日习俗,多在正月二十三举行。白天人们上山搜寻柴草,天黑后在院落门前燃起火堆,隆德地区还要在火里撒上葱蒜皮和鞭炮,并把春节贴的春联、门神等撕下来一起烧掉。男女老少从火堆上跨过,认为这样可以燎去一身的病气。待柴火燃尽后,用扫把或铁锨扬灰以占丰年。一起进行。

1.2 隆德县社火的传统表演形式

隆德县社火的传统表演形式主要有说仪程、高台、马社火等。

(1)说仪程。说仪程是广泛流行于六盘山山区的一种社火表演形式,指仪程官在锣鼓的伴奏声中即兴高诵喜庆吉祥之语。仪程官,当地也称“春官”,是社火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司礼喊话。仪程词又叫“春官词”,一般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每句7个字,4句为一段,与锣鼓乐配合完成。

(2)高台。高台据说源于古代的敬神活动,其做法是在磨盘中心固定一个木杆,由小孩扮成戏剧人物的模样,固定在木杆之上,由多名青壮年男子扛在肩上游行。造型奇巧惊险,技艺精湛,集戏曲故事、装饰、绘画、纸扎、铁艺、力学等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高空造型艺术(图1)。

图1 高台

(3)马社火。西北地区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根据史料记载,隆德在明朝时曾是藩王的牧马场[1]15,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环境造就了马社火这种特殊的社火表演形式,它应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结合的产物。马社火不讲求过多的队列变换,舞者的姿势固定,表现出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表演特色。此外,马社火的脸谱化妆别具一格,是隆德民间脸谱艺术中的精华(图2)。

图2 马社火

(4)舞狮。在隆德人眼中,狮子是典型的神兽,象征吉祥威猛,传说狮子在正月入庄进户可以驱逐疫病。所以在社火队中,狮子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在场地表演时,狮子有时也作为清场的一种手段。顶狮的是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领狮的人扮成武士,持彩球或者“连枷棍”“流星锤”等逗引。在震天的锣鼓声中,狮子腾跃翻滚,表现跳跃、登高、打滚、拜年等各种动作。

(5)踩高跷。隆德高跷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高可达2 m,表演者装扮成戏曲人物,立于高跷之上,列队行进,以装扮俊俏、姿态潇洒为美。武跷高约1 m,除了普通行进之外,还要做出压腿、劈叉、跳跃、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且常伴有滑稽性表演。隆德县神林乡辛平村的“辛家高跷”已相传5代,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已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跑旱船。旱船又称“花船”,用木头、竹子扎成小船模型,用花朵、彩纸做成船舱,用彩绸做成船围。表演时,艄公挥动船桨,船姐儿以小碎步前后移动,旱船随着鼓点左右摇摆,表现行船、搁浅等动作,演员表情生动,故事情节诙谐逗趣。

(7)跑毛驴。跑毛驴又称“跑驴”,是隆德社火中最为诙谐喜庆的表演形式。传统毛驴以竹子为骨,黑纸糊身,头戴红花。表演的女子将毛驴分前后两截系在腰上,另有1名男子跟随。表演时,女子模仿毛驴徐行、奔跑,甚至耍赖等动作,夸张滑稽。这种表演形式的由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与当地以毛驴娶亲的传统习俗有关1被访谈人:马三和,男,1980年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电视台编导,从事社火大赛新闻采访、视频编辑工作十余年。访谈人:王瑞华。访谈时间:2017年2月10日。访谈地点:隆德县电视台采编室。;有学者认为表演者代表的是回娘家的女子及其丈夫[1]254;也有学者认为源于明代故事《柜中缘》,即淘气送母亲回娘家[2]。

(8)地摊戏。地摊戏又称“地摊子”,是隆德乡村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地摊戏一般在晚上演出,在空地上摆一张桌子,观众围成一圈观看。地摊戏所表演的剧种为秦腔和眉户,虽然演出场地简陋,服装道具简单,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也有固定曲目,重唱腔,少科白,演出时全用当地方言土语。代表曲目有《张连买布》《拾黄金》《二进宫》《绣荷包》等。

2 新中国成立后隆德县社火的发展变迁

关于隆德县社火的起源,在调查中未发现详细的史料记载。据一般的民俗学研究资料,学者多认为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与土地神和火神的崇拜以及祭祀活动有关,其具体表演形式与古代腊祭、傩仪等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据《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周西灌口二郎生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范成大所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从现存的民俗志资料来看,至少在清代,社火就已成了元宵节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调查中,仅有少数文化学者对隆德县社火起源时间有过大致的推测。原隆德县文化馆副馆长张国勤1张国勤,男,1960年生,原隆德县文化馆副馆长,高台马社火固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隆德县六盘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创始人。从事文化馆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30多年。编辑出版了《追逐红飘带》《隆德民间艺术》《隆德民间社火》。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认为大约在清末民初,而隆德县苏氏社火脸谱传承人苏维童2被访谈人:苏维童,1945年生,苏氏社火脸谱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伍笔堂”创始人。曾自费出版家传《苏氏社火脸谱》,创作历史民俗画《大过年》《闹正月》。访谈人:王瑞华。访谈时间:2017年2月11日。访谈地点:隆德县文化城伍笔堂。先生则认为始于北宋,但二人均未能提供确切的文字或者实物证据。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民众只将元宵节耍社火看作一项传统的节日习俗。再加上调查中未见正式文献记载,故而此处仅依靠民众的口述史和零星的文字记录,从20世纪50年代,即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进行梳理。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结束

1949年8月3日,隆德解放,当时行政区划属甘肃省平凉地区31958年,隆德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此后,隆德县经历了一系列社会政治活动,这些都对社火表演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隆德县志》记载:“1953年,全县有大小社火队130余家。”[3]533当时隆德县全县编47乡,154个行政村,可见,隆德县绝大多数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有自己的社火队。“50年代末至‘文革’期间,社火被禁止。”[3]533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当时的情况并非如资料所写,社火并未完全中断,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民间上演,内容为顺应时代环境而产生了一些变化。

2.1.1 秧歌成为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社火中的一些表演形式,如跑旱船、跑毛驴等终止,秧歌却一枝独秀,成为社火队中最主要的表演形式。

隆德秧歌历史颇为悠久,清宣统元年刻本《固原州志》即有记载,可见当时秧歌还是与社火并称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秧歌却融入到社火之中,成为社火中最主要的表演形式。这是因为1942年“新秧歌运动”在延安出现,秧歌迅速成为全国上下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而隆德本身就有扭秧歌的传统习俗,当地民众很自然地将秧歌与社火结合起来,将其变成社火中的一种表演形式。

2.1.2 敬神上香等宗教活动被剔除

社火最早本是一种娱神的活动,与祭祀祈福有关,而在隆德当地,社火又与当地的民间信仰和春节节俗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社火敬神习俗。但新中国成立之后,敬神等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明令禁止。这一时期,社火中原本的敬神活动被彻底剔除,此时的社火表演专注于表达人民群众的喜悦心情,彻底实现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

2.1.3 民间戏曲内涵淡化

在隆德县的传统社火表演形式中,无论是地摊戏,还是高台、马社火、踩高跷,都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戏曲文化和民间文学内涵。隆德主要的民间戏曲形式包括地方秦腔和眉户等。这里人人爱看戏,人人爱唱戏,无论大人小孩都能“吼一嗓子”,人们也把对戏曲的喜爱和痴迷融入了社火表演中,高台、马社火和高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大多来自民间戏曲。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戏曲展演场所被禁止,民间戏曲的才子佳人等主题被批判,民间戏曲的生存土壤逐渐萎缩,戏班规模大幅缩减。“60年代初,随着大精简,县专业剧团解散,历史剧目全部禁演,古装道具被焚。尔后,普及‘革命样板戏’,区、县、社基层组织文艺汇演,参加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大,均属空前。”[3]552在这种社会文化大环境下,社火中与民间戏曲相关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几乎全部消失,地摊戏被样板戏所取代,社火秧歌队中也出现了李铁梅、阿庆嫂等样板戏中的主人公形象。

2.1.4 社火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政治热情高涨,社火也不再单单是民众自发组织的民间节日习俗,而是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仪程词,从传统的恭贺新年、表达祝愿转变为对新中国和国家领袖的歌颂、对国家政策的宣传。除了仪程词之外,在社火表演队伍中,还出现了手持镰刀斧头的领队,以此表达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骄傲之情。

旭日东升百苗生,中国出了毛泽东;

毛泽东来真英明,领导人民翻了身。

四九年来大解放,来了救星共产党;

共产党呀毛主席,领导我们闹革命。

接的接来迎的迎,社火来到医院门;

医生态度真感人,个个好比白求恩1口述人:陈维新,1942年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神林乡村民,世代居住在隆德乡村,熟悉民间戏曲、民间故事与社火组织。。

2.2 “文革”结束至20世纪90年代末

1976年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过几年的恢复发展,隆德县社火再次以勃发的态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2.2.1 传统社火表演形式的复苏与发展

1976年后,隆德社火表演一改秧歌独领风骚的表演方式,传统的高台、马社火、跑毛驴、跑旱船又回到了社火表演的舞台,社火技艺得到恢复和发展。

以高台技艺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台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进步。木杆被钢筋材质的铁杆所取代,增加了高台的稳固性和安全性;肩扛手抬的行进方式被拖拉机等机械动力所取代,增强了灵活性和机动性;高台层数由原来一两层增加至五六层2近年来,由于高台要进城表演,受高压线、路桥限高等的影响,高台一般只设计三层到四层。,高度可达8 m以上,承载6人以上,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性和观赏性,还出现了利用转盘所做的旋转高台。

2.2.2 新的社火表演形式的出现

除传统社火表演形式的复兴与发展外,20世纪80、90年代,隆德县社火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表演形式。

第一,舞龙。隆德县“舞龙”大约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表演时,导引者持火球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发龙身游走飞动。

第二,装彩车。20世纪90年代,隆德县委、县政府开始要求各机关单位在元宵节装扮彩车,与进城参加社火表演的社火队一起游行展示,从而使得装彩车逐渐成为社火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彩车制作集民间书画、剪纸、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车上装饰彩灯、山水等,两旁悬挂标语。由于隆德县书画氛围浓厚,民间工艺及书画能人辈出,隆德县彩车构思奇巧,制作技艺精湛,深受隆德县及周边县市人民的青睐。

2.2.3 社火的表演规模和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

20世纪80至90年代,隆德县社火的表演规模逐渐扩大。据统计,当时全县“共有200多个社火队、1万多人参加演出。每年正月十五社火队到乡镇、县城及临县巡回演出”。 “1999年,春节组织了社火大奖赛、元宵灯会、焰火晚会3个大型活动,有26个乡镇、县直单位53家社火队、3 000多人参加表演,盛况空前,观众达6万多人”[4]。

在此期间,隆德县社火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不仅有电视台前来录制播放,而且隆德县社火队在相关比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隆德县委、县政府从1995年开始连续举办年俗文化节,其中以元宵节的社火比赛与展演作为压轴节目,进一步扩大了隆德县社火的社会影响力。

2.3 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动、社火大赛的持续举办,隆德县社火延续了上一时期的发展势头,在保留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迹象。

2.3.1 将社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据介绍,隆德县在2008—2010年间对隆德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地毯式普查,确定的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超过50项,其中与社火相关的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台马社火,省级项目隆德民间社火脸谱、地摊戏、辛家高跷,市级项目社火仪程和县级项目跑旱船、舞狮、跑毛驴等。政府通过投放专项资金、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建立社火非遗项目传承点和传承基地等方式,支持民间社火艺术的发展,先后建成多个高台马社火传承基地和展示基地。2016年年底,隆德县还在高新区专门配置了花车和花灯制作车间,为花车和花灯制作提供了场地保障。

2.3.2 城市社火的出现与发展

隆德县乎每年的县级社火大赛促进了城市这种广场表演式社火的发展。与乡村社火相比较,城市社火的表演主体既有各乡镇的代表,也有城镇居民,其受众更广。从组织者来讲,城市社火的组织者更多样化,既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力量,也包括民间权威。此外,城市社火表演的仪式性内容减少,无祭祀酬神等活动,娱乐性和观赏性增强。

2.3.3 社火表演出现规模大于内容的倾向

近年来,各个社火队为了能够在社火大赛中拔得头筹,出现了追求宏大规模的倾向。以2017年社火大赛为例,全县总共有9支社火队参加展演,表演人数达3 500多人,为历年之最。大赛持续了3个多小时,5万多名群众观看了社火表演,引发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在观众随机访谈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人们对于传统技艺的怀念和赞叹,尤其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如数家珍地回忆着辛家的高跷、神林的毛驴、大庄的扛社火,感慨技艺的失传和社火中文化内涵的逐渐丧失。

对社火表演规模的追求也促生了一些新的现象,包括租赁社火道具、租赁社火表演人员以及对社火表演者发放现金补助等,甚至有人将办社火看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或者赚取外快的方法,如不及时加以引导,恐怕会逐渐丧失了民间社火的本来意义。

2.4 影响因素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火的发展主要受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两者对社火的影响有所侧重。新中国成立后,社火活动在表演形式、规模和内容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改革开放之后,社火主要是以经济因素作为背后推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寻找外面的生活,从事社火表演的人员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被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脱离农业生产而成为城镇居民,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被撼动;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的普及,带来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形式,也对传统社火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3 隆德社火的现代功能

隆德县社火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地方文化内涵,现已发展成为地方文化的醒目标志和情感的切实载体。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隆德县社火在民间社会中依然起着基层社会整合、伦理教化、文化传承、娱乐宣泄、政策宣传等多重功能,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3.1 基层社会整合功能

隆德社火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当地人在社火筹办和表演中表现出强烈的共同参与意识和群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社火不仅是一种民间节日文化展演,更是基层社会整合的有力推手。

第一,组织具有整合村社力量的功能。隆德社火历来以“社”为基本组织单位。所谓社,即古代社会以自然村落为基础所建立的一种基层组织单位,后逐渐延伸发展成为乡村的基层社区组织和社会行政管理组织。每年腊月到正月期间,各村在社火头儿的统一调配下,集全村之力筹办社火。大家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在欢声笑语中为这场民间盛宴的上演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每年的社火表演不仅有利于保证村社力量的延续,更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村社内部关系。

第二,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色彩。表演形式和表演人员之间,要以整体为重,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社火表演就是一次生动的村社集体主义教育,人们在这场表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同劳作,如何将个人融入到村社集体当中。

第三,表演仪程具有强化村落意识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每年“上九迎神”之后,隆德各村的社火队就开始走乡串社演社火,这是强化村落意识的大好时机。不同村庄的社火队你来我往之时,都会相互进行一番善意的“为难”,这种“为难”主要表现为仪程官之间的“对诗”1对诗,即在两个社火队相遇时,两队的仪程官分别在各自的锣鼓伴奏下高诵仪程词。具体形式可一问一答,也可就同一件事物分别进行唱诵,最终对答不上则视为认输。。双方村民均为本村的仪程官加油打气,因本村仪程官的妙语连珠而大声叫好,为他村仪程官的口误或停顿而暗自欢喜,在一次次的对诗表演仪程中,村民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的村社归属,更强化了其村落集体意识。

总之,隆德社火的组织和表演反复强调着个人作为村社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强化着他们对于生活与环境的独特经验,不仅能够凝聚村落力量,更能不断强化村落内部的团结意识,表现出较强的基层社会整合功能。

3.2 伦理教化功能

隆德社火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惩恶扬善的主题,宣传着忠孝节义的主流价值观,规范着当地民众的行为和心理。

首先,社火组织方面讲究长幼有序,各负其责。每村的民间社火能人也备受尊崇,他们或精于社火脸谱绘制,或精于社火道具制作,或擅长某种社火表演形式。整个社火准备和演出期间,全村民众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乡村文化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地方伦理文化的影响。

其次,社火表演内容方面。隆德社火的表演内容具有深厚的民间戏曲和民间文学底蕴,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推崇。此外,隆德地摊戏的《张连买布》《拾黄金》,高台中的《盗仙草》《三打白骨精》,马社火中的常见主题《杨家将》《桃园三结义》《穆桂英挂帅》等,这些故事构成了当地人对历史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认知,其中蕴含着远远大于故事情节本身的伦理象征意义。通过对这些有限的民俗资料年复一年的选取、创新和展演,人们逐渐将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忠君爱国、善恶有报等传统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处事原则。

总之,隆德社火将当地的主流价值观念以社火表演的形式直观展现出来,有利于对民间道德观念进行正面引导,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积极向上、和谐进取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3.3 文化传承功能

隆德社火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根植于隆德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同时又是保证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手段。这些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故事、戏曲、手工艺、表演技艺等,它们构筑了隆德人共同的文化知识库。

熟悉当地文化的人通过社火中的人物装扮,能立刻辨识出其所代表的人物以及所展演的故事情节,同时,他们也扮演着地方文化传承人和传播者的角色,将隆德民间戏剧和传奇故事传播给不熟悉社火故事的外地人或当地年轻人,不仅实现了地方文化在当地的代际传承,同时也促进了本地文化的向外扩展和传播。

不仅如此,每年的社火筹备和表演也是对民间手工艺者和艺人的一次集中检阅。例如装彩车的创意造型,表演人物的精细装扮,高跷、舞龙、舞狮的动作难度和表演新意,均是对民间手工艺者和艺人的一次严峻考验和一展身手、传徒授业的机会。徒弟们在师傅的指引下,学习各种制作技巧、装潢知识、表演步法,实现民间工艺和民间表演技艺的有效传承。

3.4 娱乐宣泄功能

隆德社火早期可以说是一种标准的娱神节目,但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社火的出现,社火的娱乐宣泄功能变得更加明显,既愉悦表演者的身心,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隆德社火的娱乐宣泄功能,首先体现在其生动而诙谐的表演风格上。在隆德社火的传统表演形式中,最有趣的当数跑毛驴。整个表演充满了强烈的喜剧色彩。表演者打破世俗身份界限,全力“丢丑”1丢丑,隆德方言,大意可理解为搞笑。,逗乐观众,娱人娱己。从这一角度来看,社火表演在新旧交替的时刻,为人们提供了尽情释放的机会和情感宣泄的窗口。

隆德社火的娱乐宣泄功能还体现为全民亲身参与。“社火表演,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作为主角来全身心参与的狂欢机会”[5]。每年腊月伊始,隆德各村的社火筹备工作即拉开序幕,即使是襁褓之中的孩童,也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感受着社火的氛围。城镇居民虽少有装扮社火的经历,但传统的社火进城表演和近年来的社火大赛均为他们提供了近距离观看社火的机会。对于隆德人而言,这种亲身参与其中的欢乐是民俗活动最根本的魅力之所在。在电视、手机、网络等大众传媒日益普及的今天,隆德人还是如此热衷于社火表演,这恐怕是最根本的原因。

3.5 政策宣传功能

政策宣传功能是近些年随着社火大赛的举办和城市社火的出现,隆德社火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功能。主要以彩车为依托,以横幅、标语为主要形式,多以宣传国家政策,乡镇机关工作亮点、工作决心等为主。在正月十五社火大赛这样一个特殊的表演语境中,民间和官方的力量汇聚于此,社火标语不失为宣传国家政策方针的有效手段。

4 隆德社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隆德社火也在政府、民间团体与文化学者、民众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尝试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4.1 高台马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新产物

如前文所述,高台和马社火是隆德社火的两大传统表演形式,而近年来频频见于官方报道中的“高台马社火”,则是在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也是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整合(图3)。

图3 高台马社火

21世纪初,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隆德县高台马社火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当时负责隆德县高台马社火非遗项目申报的隆德县文化馆前副馆长张国勤1赵世荣,1951年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村民,新和村业余秦剧团的发起人,隆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摊戏县级传承人。介绍,“2005年准备申报非遗时,考虑到马社火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就把马社火跟高台社火联合起来申报的高台马社火。实际上是高台社火和马社火之间的一个结合。”他的说法代表了当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过程中的一种考虑,将隆德当地传统的社火表演项目整合起来,冠以新的名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无疑可以凸显隆德社火文化在关陇文化圈中的独特性。

非遗项目申报成功之后,隆德县政府与文化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高台马社火的传承与保护:"确定各级传承人,确定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党国智,并分别确定了市级和县级非遗传承人名录;#建立传承基地,依据高台马社火资源的分布情况,在山河乡王庄村、奠安乡旧街村等地分别建立了高台马社火非遗传承基地;$举办传承人培训班,邀请区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相关人员讲授高台马社火装扮技巧、服饰脸谱及各种注意事项;%建立“六盘山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免费向市民展出大批高台马社火及相关的民间艺术精品。

此外,为应对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及城镇化对马社火传承的不利影响,当地民众创造性地将高台与马社火相结合,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台马社火”,将高台搭在农用三轮车上,以塑料泡沫做成马的造型,小演员骑坐马上。在此后的社火展演中都能看到类似的表演形式,既顺应了时代发展,又不失传统文化的魅力。

4.2 城市社火:以政府为主导的社火文化

城市社火,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以城市为主要展演场地,以道路行进和广场表演为主要形式的社火表演活动。

隆德地区城市社火的出现与隆德县元宵节社火大赛的举办密不可分,几乎“每一个行政村甚至村民小组都有自己的社火队,都会来参加展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隆德县委、县政府牵头,举行一年一度的隆德年俗文化节,城市社火大赛作为重头戏,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一种有别于传统乡村的新的社火文化正在形成。

第一,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同。乡村社火是民间力量和村落凝聚力的体现;而城市社火的组织者以“春节文化活动领导小组”的名称出现于政府文件之中,具体包括县委、县政府等单位,是政府官方力量的体现。

第二,受众不同。乡村社火的受众即本村及邻近村庄的村民;而城市社火的受众以城镇居民为主,近年来还包括外来的民间文化爱好者和新闻媒体工作者。他们基本不参与社火的组织和表演,仅以观看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第三,组织形式不同。乡村社火以民众自发、社火头儿主导、全民参与决策的方式进行,主要以口头约定为主,少有成形的文字记录,对表演效果也无统一要求;而城市社火的活动组织和计划以官方文件的形式下发,层层传达至各参演企业、乡镇和机关单位,并详细规定社火的表演时间、地点、主协办单位等,参演单位需专门组织人员进行排练,以保证表演效果。

第四,表演程式内容不同。城市社火表演以彩车游行、道路行进和广场表演为主,表演前无上庙敬神等仪式性活动,增加了领导致辞讲话和为社火表演者“挂红”的环节,表演强调社火表演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可见,城市社火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均由政府部门完成,行政力量的介入难免会出现片面追求规模化、成为衡量政绩之标尺和商业色彩渐浓等问题,但若以保持地方文化多样性和延续民间艺术生命力为考量,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能够恰当运用,合理整合民间和官方力量,避免沦为行政管理的附庸和过度商业化,城市社火定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3 “马社火”+“乡村旅游”:陈靳乡新和村的发展实践

新和村马社火装扮历史悠久。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村老一辈艺人翟元汉等人的指导下,新和村又开始装扮马社火,涌现出赵世荣、翟士刚等新一批马社火艺人。他们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马社火装扮技能和表演传统。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以及黄牛改良补助政策的实施,村里的马匹数量锐减,春节期间的马社火表演规模也逐渐萎缩。自2013年起,新和村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乡村”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依托当地深厚的马社火民俗文化传统,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经济的致富新路。

4.3.1 借助社火大赛,装扮马社火,宣传乡村文化旅游

新和村马社火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如隋唐盛世、贞观之治等,设计马社火的表演形式,屡次在元宵节的隆德县社火大赛上荣获大奖。特别是2017年,除了仿古马车和杨门女将之外,在社火队伍的最后还跟着两辆现代样式的白色马车,上书“传承非遗,文化隆德”和“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新和”标语,12名村民乘坐马车,手举乡村旅游的牌子,宣传新和村文化旅游事业,引起广泛关注。

4.3.2 将马社火元素融合进村落布景中,构建村落文化氛围

在新和村,随处可见马社火和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它们以墙画、牌楼、雕塑、仿古建筑等各种形式,融合在村落布景当中,格外显眼,为吸引游客构建了别具一格的村落文化氛围。村口牌楼高高耸立,沿街墙面绘满色彩艳丽、简洁生动的传统社火表演形式(图4),广场、花园还装饰有社火脸谱雕塑,仿古文化长廊两侧,仿古马车随意布景其中,彰显马社火的表演传统。

图4 新和村马社火墙画

4.3.3 打破传统,发展体验式民俗文化旅游

按照传统,新和村马社火仅在每年的正月期间装扮,近年来,村里打破常规,设置了专门的表演人员,可根据游客数量和要求,随时装扮表演马社火,游客还可参与其中,亲身装扮马社火人物。“刚好正月十五那一天来了银川的几十个游客,白天在县城组织观看了社火,中午在这里用餐,晚上我们安排了一场地摊社火,他们领着老婆孩子耍社火,也挺好。”1被访谈人:张龙廷,男,1981年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隆德县六盘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负责人。访谈人:王瑞华。访谈时间:2017年2月10日。访谈地点:隆德县文化馆办公室。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变化本身。对于传统民间节日文化而言,变化是永恒的旋律。隆德县近年来的社火发展,无论是非遗语境下的高台马社火、社会大赛场上催生的城市社火,还是新和村以马社火为依托发展的乡村旅游,都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尝试,既保护和传承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又顺应了时代和历史发展,体现了传统和现代文化与观念的融合。

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5.1 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生态移民工作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隆德社火的原生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由此导致隆德社火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5.1.1 传统文化内涵逐渐弱化,艺术水平整体下降

随着老一辈人年龄增长甚至离世,年轻一代又多外出求学或者务工,社火表演后继无人,熟知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的人也越来越少,社火表演看似场面越来越宏大,道具越来越精致,可艺术水准却大打折扣,很多细节的表演动作包括表情已所剩无几。“现在的社火没有老古社火的那种情节和情景展现,细节特别少,现在已经把耍毛驴变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追求大场面,由于时间的关系压缩了细节,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已缺失了”1被访谈人:赵小龙,男,1976年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村支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台马社火县级传承人,“美隆文化发展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访谈人:王瑞华。访谈时间:2017年2月12日下午。访谈地点:新和村村委会。。

5.1.2 出现某些不和谐因素

社火表演中不和谐因素的出现,是伴随着以政府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火大赛和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主要包括:

(1)官方理念与民间认同之间的偏差。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高台马社火”这一名称的理解上。在访谈中,民众大部分熟悉高台、马社火,但对“高台马社火”这个综合性名称的认同度不高。对于我们前文提到的新的高台马社火形式,他们也认为这只是高台的一种类型而已,还未形成独立的社火形式,“高台就是高台,马社火就是马社火,没有啥高台马社火”。

(2)城市社火的政治色彩浓厚,出现了片面追求规模化、场面化效果的倾向,这种倾向,改变了传统社火作为民众自发组织的民间节庆民俗的性质,长此以往,必不利于城市社火的正常发展。

5.2 解决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的解决思路:

(1)建立隆德社火文化的活态传承机制。近年来,隆德县通过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保护社火文化。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单纯只依靠静态的展示是远远不够的。民间文化的鲜活个性,要求我们在真实的表演情境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手把手地进行文化内涵的教育和表演细节的传授。这一工作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文化的浸润,才有可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文化精髓,因此,建立传承机制时还需考虑其延续性。

(2)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宣传隆德社火文化。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渐普及的形势下,应不断尝试合理利用现代传媒。2017年元宵节,隆德县广电局通过“晚安隆德”的微信公众号在网上发布元宵节灯谜,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3)吸引社会机构与资金,合理整合官方与民间各方力量。近年来,社火大赛组织文件上,不仅发布社火组队名单,甚至还规定了每个社火队的主要表演项目。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取性,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但如何避免行政力量的过度干涉是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入类似民间文化产业公司、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等的第三方,形成对于政府行政力量的有效约束,可以有效整合政府和民间各方力量,避免伤害民众的文化积极性,促进隆德社火的良性发展。

6 结束语

隆德社火,因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而享誉关陇,其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内涵、伦理教化与政策宣传价值、基层社会整合与娱乐宣泄功能,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显得尤为珍贵。在调查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隆德民众对社火文化的热情,以及外地文化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关注。近年来,在隆德县各方力量的推动下,隆德社火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虽然其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但对周边地区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梁喜太.隆德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15,254.

[2]李鸿儒.隆德民间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82.

[3]宁夏隆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隆德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533,5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新时期地方文化发展概览(下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732.

[5]安德明.认同与协商:街子乡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

猜你喜欢

隆德县隆德高台
记一次写生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连片特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危如累卵
隆德县县属国有企业发展现状浅析
世界名校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隆德县渝河北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中了美人计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