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堡港口新城
2018-02-08马中军
马中军
(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43)
1 汉堡港口新城历史
汉堡港始建于1189年,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自19世纪后期开始设置自由港区,成为一个具备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和运输自由,集内河港、海港和自由港于一体的港口。汉堡港曾是二战时重要的战时交通枢纽及工业区,这使它成为盟军轰炸的目标,70%的仓库和90%码头储存库被毁。1945年后,港口迅速重建。1956年,货物集装箱的发明作为重要的现代化变革,需要更大、更深的港池,以适应大型集装箱船。于是,易北河南岸被选为新的专用集装箱码头。现代船舶的大型化趋势亦使新码头的建设向深水岸线发展,于是现代化码头迁往有较深岸线的易北河干支流。虽然原有码头、港池、仓储仍在使用,但其工业区位的重要性持续下降,随着中心城产业的转型、城市结构优化,老港口地区逐渐衰落。
汉堡城市发展所制定的目标是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并提升城市在工业、交通和贸易等方面的影响力。汉堡港口新城原基地为废弃的港口、仓库码头及天然气厂,这里曾是汉堡城市发展的发电机。城市发展需要新的空间,汉堡市计划将紧邻仓库城的部分旧港区建设成港口新城。1990年,官方背景的港口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负责收购旧港口的地产。1997年完成“港口新城”大规模开发项目的可行性鉴定,汉堡市议会通过港口新城计划。1999年,港口新城总规划国际竞标,由Kees Christiaanse和ASTOC组成的设计组获得第一名。2000年,通过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动工。2004年,港口开发有限公司改名为港口新城有限公司(HafenCity Hamburg GmbH)。它是代表政府的项目管理人,同时也是港口新城的土地所有人和基础设施(地铁除外)的投资人。
2010年,港口新城东部地区总体规划修订方案公布。通过更新与开发后,港口新城将为汉堡城市中心区新增157 hm2的规划面积,其中陆地面积126万m2。到2025年建成居住、办公、商业和文化休闲混合的滨水城市综合区,使汉堡城市向南延伸,面积扩大40%。建成后可容纳12 000人居住,提供45 000个工作岗位。这是汉堡未来城市的梦想,为21世纪欧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模式,也是欧洲近20年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图1)。
图1 汉堡港口新城鸟瞰(来源:www.Hafencity.de)
2 汉堡港口新城与仓库城关系
2.1 仓库城历史
汉堡是德国北部重要工业中心,航运枢纽。汉堡仓库城的创建,可追溯到130多年前。汉堡在1871年并入德意志帝国之前,一直是不征收关税的自由贸易港,但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关税统一政策之下。为了避免汉堡赖以生存的自由贸易受到威胁,1881年汉堡与中央政府达成妥协——城市放弃自由贸易的特权,回报是设立世界首创的“自由港”区,并建立免税仓库城。市政府选定紧邻港口的位置,将仓库城(Speicherstadt)建成占地26 hm2,世界上最先进、最大的桩基仓库建筑群(图2)。
图2 汉堡仓库城(来源:作者自摄)
仓库城是红砖建筑的天下,每座建筑高6~7层,为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年)典型的哥特式建筑。100多年来,仓库城一直是汉堡重要经济命脉。但随着货柜船的兴起和自由港区的扩大,仓库城逐渐失去重要性。2013年起,“自由港”正式载入历史。转型后的仓库城,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方地毯仓库,目前许多空间被改建为办公楼、旅馆、剧院、演奏厅和博物馆等。
仓库城河对岸的船运大楼区(Kontorhausviertel)是中欧建筑史上的第一个商业区。原贸易办公楼区于19世纪20—30年代由建筑师弗里茨·舒马赫建成。其中最杰出的建筑是智利之家(Chilehaus),其建筑外形像一艘迎风破浪的大船,是德国著名表现主义红砖结构建筑的典范。
2015年,德国申报的“汉堡仓库城和包括智利之家在内的船运大楼”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汉堡仓库城、包括智利之家在内的船运大楼区的建筑综合体是描述人类历史上某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鲜明案例。尽管仓库城和船运大楼区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在道路、运河和桥梁的连接下,又恰到好处地进行了互补,体现了历史悠久的汉堡市仓库区在1885年至1927年期间以及港口红砖建筑群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作为办公楼时所起到的重要价值。
2.2 新老对话
港口新城位于汉堡内城以南,易北河以北,西至码头栈桥,东至易北桥。仓库城位于港口新城北面,不属于港口新城规划范围,但是从汉堡城中心来,必先经过仓库城,才进入港口新城。新城设计在高度和材质上与老仓库城进行了新老对话,港口新城的建筑高度与仓库城基本相同,建筑外立面采用的红色外墙砖与仓库城红砖呼应。港口新城较好地实现了与受保护的仓库城及旧城建筑的融合。
3 港口新城总体规划
汉堡港口新城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具体内容[1]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地段的保护作为港口未来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多种混合的功能结构,改变单一功能区。
(3)除拥有传统市中心的功能,如购物和办公,还有更多的居住和休闲功能。保证住宅的比例、创造丰富水空间、岸边林荫道、街道广场和公共空间是规划的重要内容。
(4)生态、经济和社会持久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涉及能源和材料的消耗,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城市结构的长期有效性。
(5)注重工程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建筑与空间的质量。
(6)港口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应与其相邻的内城和其他地区紧密联系,提升城市活力。
新城的开发顺序从西向东逐步推进,分西、中、东3个片区,总共10个板块(图3)。为保证实现各区块建筑形式风格的多样性,规划要求各区块必须公开投标选出。每个板块的开发时间在5~8年之间,总开发周期约25年。逐步开发缓和了规模巨大造成的资金压力,促进了功能混合。各板块均富有各自的特色和主题,如滨水居住、特色办公、文化创意等,且每个板块均有标志性建筑,既是板块形象代表,又是区域功能体现。
图3 汉堡港口新城总体规划[2](来源:www.Hafencity.de)
区内原有的单层仓库设施多数被认为没有保留价值,目前除了东部以外已大都拆除。留下的多为大型建筑,有的采取策略性保护,有的经过翻新改造,成为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新城区的街区尺度同样遵循欧洲传统,它的建设密度与老城相同,街区和建筑都是小尺度的体量,规划的关键点是使建筑与水产生联系。
4 港口新城交通
汉堡港口新城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原基地具有鲜明港口功用和历史地貌。与城市中心区距离近,距离中心火车站及市政厅在可步行范围内,且公共交通发达。这与一些传统港口不同,很多在工业化过程中闲置的港口及沿岸地区,远离市区,公共交通少,环境被污染,没有历史建筑,存在不同土地所有权和分割情况,对这些地区的改造将更加困难。
港口新城的交通路网体系与现有城市路网相连,除尽量利用好原有道路路网外,在西区还提供了一套架空的人行路网体系。因西区直面出海口,为保证极端气候条件下道路的畅通,单体建筑设计了二楼天桥,将各个办公建筑联系起来,形成独立的步行交通系统[3]。
为加强新老城区联系,共翻新或新建25座桥梁来形成新的交通网络。新城北面及西面与城市相连接之地,已有地铁3号线及1号线站点,专门为港口新城建设的地铁4号线将穿过整个新城,为今后在这里工作的人提供高效交通。
洪涝是新城所面临的隐患,最终解决方案是将全区地面抬高至超过水平面7.5~9 m(除了码头和岸边道路),高过该地历史最高水线(1976年,水平面上6.45 m),新城内所有道路和桥梁都在水平面7.5~8.3 m以上,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洪灾。而平时用作车库的建筑物地下层,也可以作为抵御洪涝侵入的堤坝。被抬高的道路系统能够保证消防、警用和救护车辆的通行无阻。
5 港口新城建筑及景观
港口新城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实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和谐共存为规划原则,依托港区自然地貌,保护性再利用港口工业历史建筑(如仓库城、国家航海博物馆等),在新城区的节点位置,创造性设计建造明星地标建筑(如易北河音乐厅、观光塔等),营造新城的文化氛围。
5.1 沙门码头区建设
1866年汉堡第一个人工港池沙门港(Sandtorhafen)开放使用,曾是汉堡现代化港口的标志,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港池和码头设施逐渐废弃。这里是港口新城最先改造完成的区块,成为充满活力的滨水街区。2009年,沙门码头/达尔曼码头(Am Sandtorkai/Dalmannkai)改造全面完工,将工作、娱乐、居住及休闲等多功能完美融合。沙门码头区北面是自由港仓库城,南面是沙门码头港池及达尔曼码头区。沙门码头区由3栋办公楼、5栋住宅楼组成。8栋建筑临水而建,因高度基本一致而获得整体统一,立面各有特点而展现独立的建筑风格。浮桥形成浮动码头,水中的老帆船展览使空间充满度假气氛,水陆的有机交融展现了港口城市的魅力(图4)。
图4 沙门码头区(来源:作者自摄)
5.2 易北河音乐厅
易北河音乐厅(图5)位于整个仓库城“桥头堡”位置的码头仓库A(Kaispeicher A),建于1963—1966年,曾储存可可和茶叶。建筑位于沙门港(Sandtorhafen)的尽头,易北河分流的起点,在该区域具有极强的地标性。该建筑的改造按照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设计方案,在37 m高的老红砖建筑上加建一个现代、轻盈、通透的,如同浪潮的新建筑与之结合。形成虚与实、厚重与轻盈、新与旧的对比。老建筑保留原有建筑的红砖墙面外皮,内部结构全部拆掉。在底部建造了1 761个水下钢筋混凝土支撑柱,支撑上部玻璃体。红砖仓库的2/3部分被改造成拥有500多个停车位的立体停车场,其他空间作为音乐培训的场所和后台区。建筑核心部分是2 150座和550座的音乐厅,及拥有250个房间的五星级酒店及公寓住宅。入口设在37 m高老建筑顶部,可通过自动扶梯直达,此处也是平台广场,可360o鸟瞰汉堡全貌,同时设置社区休闲商业,酒吧、面包房及咖啡厅等。该项目由于超时的建设周期、惊人的建造费及设计费而令人关注,2017年音乐厅正式开放,成为汉堡最受瞩目的地标建筑,为汉堡塑造欧洲文化大都市添加亮彩。
图5 易北河音乐厅(来源:https://marketing.hamburg.de/latestprojects-elbphilharmonie.html)
5.3 汉堡国际航海博物馆
大型公共建筑为地区带来活力和声誉。码头仓库B(Kaispeicher B)是港口新城最老的仓库建筑,被改建为海事博物馆于2008年开放(图6),MRLV建筑师事务所将这栋建于1879年的哥特式老仓库改造成14 000 m2的大空间,保留独具汉堡特色的红砖外墙和砖墙上丰富的细节。内部展示大量船舶模型、构造图、航海仪器、美术品及图纸等藏品。
图6 汉堡国际航海博物馆(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b4ffa0102e49e.html)
5.4 景观
公共空间占地约为整个港口新城项目的1/4,港口新城把公共空间的塑造作为一项贯彻始终的目标。在已经投入使用的街区,公共空间成为人们聚会、休息、运动的场所 。老港池赋予新城滨水特色,宜人的河滨大道、广场、绿化区,使原有码头成为市民户外活动良好的休闲场所。
巴塞罗那米拉莱斯-塔格里亚布EMBT(Miralles Tagliabue EMBT)设计事务所在西部港口新城开放空间景观规划中,将土地、水及潮汐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想象,并布局到空间中,给工业港口的硬朗风格带来一些地中海城市的柔美感觉,和更多的舒适、浪漫的气息。“水”是项目设计的重点,让人们可以既欣赏到水的美丽,又可以进行近水活动。港口空间用方便人们的尺度,嵌入了不同材料的台阶、长椅及小公园。
5 600 m2的麦哲伦阶梯广场(Magellan Terraces)设计步步趋向水面,营造亲水空间。7 800 m2的马可·波罗阶梯广场(Marco Polo Terraces)绿树茵茵,邀请人们到树下小憩(图7)。新城的“绿肺”,44 000 m2的洛斯公园(Lohsepark)将是港口公园最大的连续绿地,由苏黎世的AG景观建筑公司设计,像一条宽的绿丝带一样,连接埃利库斯(Ericus)运河和易北河。公园广场还特意降低高度,层层向下延伸至与水齐平,使人能与水亲近。在洛斯公园中的部分区域曾是汉诺威火车站遗址,1940—1945年间,至少7 692名犹太人、辛提人和罗姆人从这里被驱逐。这段汉堡的黑暗历史在公园设计中给予重视,相关的纪念地和展览将在公园中呈现。由建筑师沃斯(Renner Wirth)设计的高13 m的外形类似远洋望远镜的橙色观光塔,是观看新城建设的最佳地点。
为不影响滨水区的可达性,防洪措施采用了疏导而非修建防洪墙的方式。低位滨水区维持原港口4.5 m左右的地坪标高,形成宜人的亲水空间。但是每年2~3次的汛期会将此淹没,故采用大量硬质铺装,以便汛期后尽快清理使用。
6 生态策略
图7 马可·波罗阶梯广场(来源:http://www.hafencity.com/upload/images/artikel/z_artikel_en_43_DSC00439_1200x800.jpg)
港口新城属于棕地改造,开发项目将生态规划作为重点,树立了欧洲城市建设项目生态规划的典范。涉及污染土地治理、土地高效及可持续利用、环保交通、低碳供热及建筑节能等方面的生态规划策略。通过对污染地段的整治,如对原天然气厂的泥土进行更换、恢复植被等来整体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新城内设置的广场、滨水步道和公园绿地,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新城采取低二氧化碳排放,新城东部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89 g/kW·h。同时采用分散制热集中供热的方式,将分布在新城内外的制热站组合成网络,结合先进的燃料电池和光电技术,通过多种能源混合使用办法,提高效率,降低能耗。该系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可根据新城发展而发展[4]。
2000年港口新城项目刚开始时,德国还没有完整的节能环保建筑认证体系。为了控制港口新城的生态环境,激励私人和公共开发商对资源和环境负责,实现可持续发展。汉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委托柏林生态建筑有限公司根据国际现有标准和德国要求,设计了适合港口新城的环保建筑认证体系,并不断完善分类体系,以适应建筑类型的需要。从2007年开始使用,到2010年春,约有24万m2建筑获得认证,包括联合利华大楼、卡塔琳娜小学、明镜报社总部、港口新城大学建设等。该节能环保建筑认证体系获得极大成功,并逐渐在德国范围内推广。
7 结束语
汉堡港口新城提供了历史港口工业区建设新城区的新模式和标准。我国江河众多,拥有几十个港口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兼顾城市的历史背景,理性、创造性地改造、更新港口工业废弃地,使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融合,汉堡港口新城的探索和经验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1]秦洛峰,魏薇.汉堡港口改造规划[J].新建筑,2005(1):34.
[2]Hafen City Hamburg GmbH.Hafen City_Projects_March_2016[EB/OL].(2016-10- 09)[2017- 08-11].http://www.Hafencity.de.
[3]周挺,张兴国.汉堡港口新城建设中的更新改造对策[J].新建筑,2010(5):85.
[4]陈挚.城市更新中的生态策略:以汉堡港口新城为例[J].规划师,2013(8):63-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