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堂、家庭三位一体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8-02-07刘元超王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行为习惯校园文化

刘元超+王莹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研究表明,3—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切不可疏忽。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小学段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一、学校和课堂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

1.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文化,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校纪校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保证。 以“一日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日评比”等为抓手,在学校中进行卫生、纪律、学习、两操等各方面的星级评比,通过评选“校园之星”等活动,有力地渲染了教育气氛,充实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2.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80%是在课堂,因此课堂将成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學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3.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我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还处于朴素、自发的随意阶段。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成绩上,认为只要分数高,其它一切不重要,至于孩子是否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思想道德,将来能否自立于世,父母们根本不去进行这些非智力能力的培养。他们很少了解社会信息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把孩子禁锢在书本知识的小河里,忽视孩子生活习惯、日常行为的培养,一味地要求他们死读书、读死书,结果导致孩子生活习惯差、日常行为不规范、知识面狭窄、生活单调。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隔代教育问题,单亲家庭孩子缺少关爱等等问题凸显。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是一块短板。因此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日本教育教福泽渝吉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可见,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是多么重要。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轻轻松松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从学校、课堂、教师、家长、学生等方面进行多层面落实。endprint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行为习惯校园文化
小学生命教育策略研究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促进一年级学生好习惯养成的小妙招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