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徐本《说文》口字部研究
2018-02-07张雨
张雨
摘 要:《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作者是东汉许慎。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是由徐铉校订的,被称为大徐本;徐锴的《说文解字系转》被称为小徐本,其中徐锴增加了许多个人观点。本文从中选取口部字作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力求对研究《说文解字》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关键词:《说文解字》 二徐本 口部字
一、相同点
(一)编排体例
大小徐本的编排体例都是依据许慎《说文解字》“据形系联”原则编排。即根据小篆形体相近的原则来编排部首的前后顺序。口前一部首是告,后一部首是凵。
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告。
凵:口也。象形。凡凵之属皆从凵。
每部中的部属字的排列方式是“以类相从,不相杂越”,即把意义相关联的字排列在一起。这是为了便于检索,同时也便于研究词义。[1]203
与小儿有关的字,呱、啾、喤表示小儿的声音、咺、唴、咷、喑表示小儿的哭声、表示小儿懂事的样子、咳表示小儿笑声。
(二)说解体例相同
先谈谈许氏《说文》体例。先列篆文字头,次释其本义,再解剖其字形结构,注明读音。如有异说或异体,则再加以申说。有时征用文献材料或通人之说加以证明。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则注以“阙”,阙而不论。[1] 207
:小儿有知也,从口疑声,诗曰:克岐克。
接下来,本文根据许氏《说文》体例具体内容,分析大小徐本不同点。
二、不同点
(一)收字数量
大徐本注:文一百八十,重二十一[2]29;小徐本注:“文一百八十二,重二十一(臣次立曰,今重二十,补遗訡一字,共补二十一)[3]30。段注:文一百八十(锴一百八十二),重二十一(张次立曰,重二十,补遗訡一字。共二十一,按訡字今不补)[4]65。疑是小徐本统计有误,大小徐本均文一百八十,重二十一。
(二)内部字排列顺序不同
大小徐本口部字排列顺序是按照许氏排列顺序编排,但仍有9字排列顺序不同。“哙、吞、嚵、噬、否、唠、咤、叱、呝”。
(三)篆文字头变化
大小徐本篆文字头大多数一致,但有“噣、吹、嗷”三字不同,其中“噣、吹”是字形演变结果;“嗷”是字体结构不同。
(四)释文内容不同
1.释文顺序不同。口部字中大小徐本“哲”两个古文顺序不同;“唬”一曰与六书分析顺序不同,不影响整体意思;少数遗缺解释本义与遗缺古文
哲:知也。从口、折声。[悊]哲或从心。[嚞]古文哲从三吉。(大徐)
哲:知也。从口、折声。[嚞]古文哲从三吉。[悊]哲或从心。(小徐)
唬:唬声也。一曰:虎声。从口、从虎。(大徐)
唬:唬聲也。从口、从虎。一曰:虎声。(小徐)
呱:小儿嗁声。从口、瓜声。诗曰:后稷呱矣。(大徐本)
呱:从口、瓜声。诗曰:后稷呱矣。(小徐)
:谁也。从口、,又声。,古文畴。(大徐)
:谁也。从口、,又声。(小徐本)
2.部分用字虽不同,但整体意思不变。例如“也”“或” “下”。
呼:外息也。从口、乎声。(大徐)
呼:外息。从口、乎声。(小徐)
哙:咽也。从口、会声。读若快。一曰:嚵哙也。(大徐)
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一曰:嚵哙也。(小徐)
唴:秦晋谓儿泣不止曰唴。从口、羌声。(大徐)
唴:秦晋谓儿泣下不止曰唴。从口、羌声。(小徐)
部分用字不同,但整体意思改变,这部分最为复杂。
吮:欶也。从口、允声。(大徐)
吮:嗽也。从口、允声。(小徐)
《说文·欠部》:“欶,吮也。从欠,束声。此加口旁字,俗。”钮树玉:系转欶作嗽,俗。[5]50《周礼·天官·疾医》:“冬时有嗽。”陆德明释文:嗽本亦作欶。故大徐本为正字,小徐本为俗字。
含:嗛也。从口、今声。(大徐)
含:衔也。从口、今声。(小徐)
《说文·口部》:“嗛,口有所衔也。”故二字互训。《说文·金部》:“衔,马勒口中。”故“嗛”的词义范围大于“衔”,大徐本更为正确。
:野人言之。从口、质声。(大徐)
:野人之言。从口、质声。(小徐)
:野人之言。从口、质声。(段注)
与《段注》比较,小徐本正确。
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大徐)
君:尊也。从尹,口发号,故从口。(小徐)
君:尊也。从尹,口发号,故从口。(段注)
从口、从尹,尹亦声。尹像手执权杖之形,口表发号施令[6]81。再与《段注》比较,故大徐本脱“口。”
召:也。从口、刀声。(大徐)
召:嘑也。从口、刀声。(小徐)
召:也。从口、刀声。(段注)
《说文·言部》:“,召也。从言、乎声。故、召二字互训。《说文·口部》:“唬也。从口、虖声。”《说文·口部》:“唬,嗁声也。一曰:虎声。从口、从虎。”段注:唬,虎声也。故大徐本“”正确。
嘑:唬也。从口、虖声。(大徐)
嘑:号也。从口、虖声。(小徐)
嘑:号也。从口、虖声。(段注)
《说文·号部》:“号,呼也。从号、从虎。”《段注》:“嘑各本作呼。《周礼·春官·鸡人》:“夜嘑旦以嘂百官。”陆德明释文:嘑本作呼。《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以及与段注比较,故小徐本正确。endprint
台:说也。从口、声。(大徐)
台:悦也。从口、声。(小徐)
台:说也。从口、声。(段注)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故小徐本“悦”为本字。
吐:写也。从口、土声。(大徐)
吐:泻也。从口、土声。(小徐)
吐:写也。从口、土声。(段注)
《说文、宀部》:“写,置物也,从宀,与声。”段注:“小雅曰。我心写兮。传云。输写其心也。按凡倾吐曰写。故作字作画皆曰写。俗作泻者、写之俗字。周礼以浍写水。不作泻。”故小徐本“泻”为俗字。
哽:语为舌所介也。从口、更声。读若井级绠。(大徐)
哽:语为舌所介碍也。从口、更声。读若井级绠。(大徐)
哽:语为舌所介也。从口、更声。读若井级绠。(段注)
“哽”即因哀痛而语塞。《说文·石部》:“碍,止也,从石,疑声。”再与段注比较,故疑小徐本“碍”为衍文。
:语相诃歫也。从口、。,恶声也。读若櫱。(大徐)
:语相诃相歫也。从口、。,恶声也。读若櫱。(小徐)
:语相诃歫也。从口、。,恶声也。读若櫱。(段注)
与段注比较,疑小徐本衍“相”。
嗙:謌声,嗙喻也。从口、声。司马相如说:淮南宋蔡舞嗙喻也(大徐)
嗙:诃声,嗙喻也。从口、声。司马相如说:淮南宋蔡舞嗙喻也(小徐)
嗙:诃声,嗙喻也。从口、声。司马相如说:淮南宋蔡舞嗙喻也(段注)
《玉篇·言部》:“謌,亦作歌。”《说文·欠部》:“歌,咏也。从欠,哥声,歌或从言。”《说文·言部》:“訶,大言而怒也,从言、可声。”《汉书·司马相如傅上》:“《巴俞》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铿鎗闛鞈,洞心骇耳”王先谦补注引清钱大昭曰:“疑‘巴俞古作‘嗙喻矣。”故大徐本正确。
呶:讙声也。从口、奴声。《诗》曰:载号载呶。(大徐)
呶:嚾声也。从口、奴声。《诗》曰:载号载呶。(小徐)
呶:讙声也。从口、奴声。《诗》曰:载号载呶。(段注)
《说文·言部》:“讙:哗也。从言、雚声。”毛传:“号呶,号呼讙呶也。二字互训。《玉篇·口部》:“嚾,与唤同。”故大徐本正确。
喝:也。从口、曷声(大徐)
喝:渴也。从口、曷声 (小徐)
《说文·水部》:“渴:尽也。从水、曷声。”《说文·欠部》:“:欲歠歠。从欠、渴声”王筠:《说文》之渴与今竭字同;与今渴字同,凡毕尽之意字皆从曷得声。段注:也,疑当做音也。[5]所以大徐本正确。
(五)字形结构不同,又分两点:
1.大小徐本六书分析不同。
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大徐)
咸:皆也。悉也。从口、戌声。戌,悉也。(小徐)
右:助也。从口、从又。(大徐)
右:助也。从口、又声。(小徐)
否:不也,从口从不。(大徐)
否:不也,从口不声。(小徐)
唯:诺也。从口、隹声。(大徐)
唯:诺也。从口、唯声。(小徐)
2.大小徐本省声不同。
唏:笑也。从口、稀省声。一曰:哀痛不泣曰唏(大徐)
唏:笑也。从口、希声。一曰:哀痛不泣曰唏(小徐)
吺:讘吺,多言也。从口、投省声。(大徐)
吺:讘吺,多言也。从口、殳声。(小徐)
噆:嗛也。从口、朁声。(大徐)
噆:从也。从口、濳省声。(小徐)
(七)读音不同
许慎时代,没有反切,反切是随印度佛经传入之后才出现,才产生。大徐本是根据孙愐的《唐韵》加注反切;小徐本是根据当时朝散大夫行政秘书省校書郎朱翱而加注。故二者注音有不同。
:小兒聲。从口、皇聲。《詩》曰:其泣喤喤。乎光切。(大徐)
:小兒聲。从口、皇聲。《詩》曰:其泣喤喤。诗荒反。(小徐)
三、徐锴补充释文
徐锴述作结合,部分字下面加注个人意见。
(一)对许慎解说引用例证,进行详细解释
噭:吼也。从口、敫聲。一曰:噭呼也。臣楷曰:按汉书噭咷楚歌是也。
《汉书·韩延寿傅》:“歌者先居射室,望见延寿车,噭咷楚歌”。颜师古注:咷音。《说文·口部》:“咷,楚谓儿泣不止曰噭呼。”引用例证解释。
(二)添加其他义项,进一步说明
周:密也,从用口。臣楷曰:忠信为周。诗曰: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言用之也。
周本义密。《诗经·小雅·鹿鸣》:“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毛传:周,至。小徐本补充义项。
(三)强调六书名称
命:使也,从口令。臣楷曰:会意。
吉:善也,从士口。臣楷曰:口无择言,会意。
小徐本徐锴多处加注个人意见,但大徐本仅采用一处。
右:助也,从口从又。徐锴曰:言不足以左,又手助之。(大徐)
局:促也。从口在尺下,復局之。一曰:博所以行棊。象形。徐鍇曰:人之無涯者唯口,故口在尺下則爲局。博局外有垠堮,周限也。
参考文献
[1] 黄天树.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 徐锴.说文解字系转[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5.
[6] 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