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城,十面“霾”伏

2018-02-07王楚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存困境雾霾城市

王楚君

摘 要:作为自《耶路撒冷》后的又一长篇力作,《王城如海》显示了徐则臣人到中年后崭新的创作特质。作者运用深刻的感知力与洞察力,以王城和雾霾为切入口,剖析中国当代城市发展问题,透过形形色色各类人群的生活危机,揭示人类存在中难以脱逃的困境和伤痛。

关键词:《王城如海》 城市 雾霾 生存困境

如果没有韩敬群先生指出“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这两句诗,也许《王城如海》现今还叫做《大都会》、《大都市》或其他的什么。假设没有“王城”,“大都会”依然能保证徐则臣书写“城市启示录”的宏图实现。然而,若非“王城如海”,小说中那一种扑面而来的孤独、焦虑、忧惧、迷惘与怨怼便难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而这,才是生活本身粗粝的质感——一种唯有人到中年方能体悟到的危机丛生、十面埋伏的人生困境与伤痛。

城市,是这篇小说一切思想及故事生发的基点。有关于城市的思索和探究通过《王城如海》精致的结构展开,这暗合着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既是有意为之,又与整部作品完美契合而无斧凿之迹。小说的内容在两个事实层面上铺陈。首先,由每章开头的内容组成,在小说中作为戏中戏的剧本《城市启示录》以跳荡、荒诞、抽象以至于形而上的方式关注着当下中国社会最为现实的问题,在艺术的世界里最大限度地思虑社会的真相,探索着城市的内核。与以往作品中从大城市看小城市、局限于国内视角的认知方式不同,徐则臣在新作中采用了一种崭新的国际视野,将北京这座现代化进程中的千年古城放入全球化的坐标系内,以世界眼光进行审视。为此,《城市启示录》中特别设定了海归教授为叙述的主体,通过教授及妻儿的北京之行,交杂其与小偷、菜贩、蜗居青年及社会各色人等零零落落的对话,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北京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审察:两个北京在时空中并存,“一个藏在另一个里面。一个崭新的、现代的超级大都市包裹着一个古老的帝国。”①33这宛如包浆般的北京浮华、精致而科学,现代化的发展如同打了鸡血般一路狂奔,却并不具有稳定、饱和、完整而自足的城市形态。在光怪陆离的表象之下,一个乡土的灵魂在城市的血液中沉静地流淌。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王城,在现代化的今天,它跑得太快,以至于丢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乡土的基座。

由《城市启示录》所提出的思考向内延伸,《王城如海》的主体部分以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就剧本中所思辨的问题进行了生动而丰富的注释和图解。以剧作家余松坡、祁好夫妇为中心,延伸至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罗冬雨、韩山、罗龙河、鹿茜,从高级知识分子,到进城务工的小保姆、快递员,以及虽则一只脚跨入知识分子阶层、实则仍然难以摆脱乡土文化及家庭背景、“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罗龙河和鹿茜。形形色色,男男女女,人们在城市中摸爬滚打,谨小慎微地讨生活,到头来,却都不免被城市所累,为生活所伤,在北京这座巨大的灰色怪兽口中孤独地舔舐伤口。

小说中人物的苦恼与伤痛几乎全部来自于城市本身。余松坡的忧惧和痛苦在两个层面缓缓流淌。一方面,他为近期上演的新作《城市启示录》而苦恼。由于剧中人物对现代北京“蚁族”的生活表达了微词,余松坡饱受社会非议,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变故。这无疑是由城市直接施加的痛苦与烦忧,从客观社会层面而言,蚁族的诞生是现代城市跨越和传统乡土发展衔接的不畅所致,繁华锦秀的都市既不加掩饰地彰显着对农村子弟的诱惑,在生产和制度的层面,却又无力吸纳数以千万的外来人员在城市安身立命。两方的抵牾逐渐上升、发酵,最终,催生出身处城市却不得不集体蜗居的蚁族。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副产品,蚁族的存在无疑是城市乱象之一种,而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则昭示着不同对象对中国现代化城市进程的不同理解和迥异心态。二十多年的国外生存经验在余松坡身上并非雁过无痕,远离故土多年,一经归来,他势必会面临一种独属于老海归的認识断层。中国社会发展太快了,快到他已追逐不上,认识不透,理解不了,而潜意识以国际化视野进行中国审视的思维方式也为余松坡多年之后融入故土的努力制造出阻碍重重。从一部剧本出发,徐则臣将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与人的精神困顿相连结,揭示了城市发展过度引发的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另一方面,从更深的角度切入,余松坡的内心埋藏着一段难以言说的隐痛:年少无知时为了争夺一个参军的名额而对堂哥余佳山进行了诬告,导致堂哥入狱。时过境迁,这段陈年秘密的阴影却始终在他心头挥之不去,并以梦游和狂躁症的方式予以表现。事实上,尽管这段惨痛的经历发生于80年代的乡村,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源头,却是余佳山所引以为豪的那次王城之行。自古以来,王城便携带着独特的政治基因。如果不来北京,可能这位生性孤傲的青年一生也不会与传单、政治扯上关联,杜绝了他锒铛入狱的悲惨命运,由此,也自然没有了余松坡一生难以脱逃的梦魇和愧疚。

与余松坡的 “城市之伤” 不同,罗冬雨和韩山这一对小情侣的困境来自于跨越城乡裂隙的艰辛。进城务工的外来青年男女,为了生计做着繁重的工作,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在城市中获得一席之地。走到底,城市却兜头泼下一盆冷水,透心凉。经历了同事卡卡的车祸,韩山一个激灵,他对于城市的觉醒与自知被彻底激起,在余家面对满墙面具近乎迷狂的手淫满含着历经艰难不被城市(爱人)所接纳的伤痛、怨愤和悲哀。罗冬雨的城市痛感没有韩山那么敏锐,她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懵懵的痛觉状态里面,在余家兢兢业业地工作,身为一个小保姆,却肩负着沉重的家庭重担,以至于年幼的余果将她视为生命的至亲,甚至比祁好更像一位母亲。然而,罗冬雨的城市悲哀也正是来自于这种难以言明的身份错位,为了北京,她舍弃了乡村,为了余家,她把韩山置于身后。然而,这个城市从来不曾真正地接纳罗冬雨,她最后的北京,大风刮过,气清天朗,无风、无霾,十二月之夜的一副手铐。

可以看到,身处王城,人们的灵魂却并未如现代化的城市般流光溢彩,却满溢着难以言传的孤独和隐痛。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乡土和城市之间,有太多被飞速前进的时代所遗漏的跨不过的沟渠。摩肩接踵的街头,拥挤不堪的蜗居,从高高在上至如蝼蚁般平凡,如海的王城中,孤独成为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活着艰辛,有痛难言。城市在飞速地前进,埋葬一个个血肉之躯的痛苦,现代跑丢了乡土的基座,在包浆的两个北京不相融合的龃龉中,人们灵魂的裂口渐趋扩大,斩断了故土的根脉。endprint

城市,是整部小说思想流泻与故事铺展的背景和根基,雾霾,则为这篇“城市启示录”画下最为浓重的一抹底色。这种灰白、混沌、刺激的气体漫溢全篇,企图将许多疼痛而尖锐的问题遮掩在灰色的幕布之下,不曾想,却以别样的方式,把一切生活的创口尽情暴露。整篇小说的绝对时间极短,在一周之内,刻画出一次北京雾霭从肆虐至消散的全过程,雾霾不仅承载着作者指摘现代城市生态污染的意图,还是中国当今沉重社会现实的隐喻,更是猜度人心、勘测命运的载体。以余松坡为代表,作者写尽了人之困顿。父亲患肺癌过世与自己曾经被误诊为肺癌的经历作为余松坡记忆中永恒的伤痛留存,尽管与雾霾的关系不尽明朗,这种关乎性命的威胁与戕害仍被暗示为雾霾的隐性后果被加以放大,而作为雾霾天最大受害者之一的余果,他那凄惶而空洞的咳嗽贯穿全篇,使人心惊肉跳。这是生态之霾,作为城市化与现代化最为惨烈的后果,对人类的健康进行毫不留情的屠戮。但作者笔下的雾霾意义绝不止步于此,它还是人生中挥之不去的心灵阴影。对余松坡而言,雾霾勾起的,是关于死亡的记忆,连带着浓重而压抑的生之忧惧。这不仅来源于对肉体受损的担忧,还源自内心深处心灵之霾的作祟,那终其一生对堂哥余佳山无从诉说的亏欠。从这个意义上更进一步,反窥80年代的鄉村,尽管水绿天蓝,却有历史纵深处社会的疼痛。那些从一场疾风骤雨而遍地成殇的十年浩劫中走过的人们,经历了岁月轮转,仍洗不去心头的恐惧与忧虑。当又一次风波来袭,人的一念之差,政治的阴霾便足以将一位大好青年的一生葬送,也造成余松坡终身难以脱逃的歉疚。这是历史走过最为无解的难题,它势必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心中打下烙印。从生态之霾到心灵之霾,雾霾是梦魇、是恐惧、是死亡、是劫数,既无孔不入,又在劫难逃。自肉体向灵魂,余松坡的生命被一寸寸地侵蚀。以至于面对年幼无知的余果,他情不自禁地喟叹:“所以爸爸说,雾霾进了爸爸的骨头里。爸爸像小熊一样重得抬不起脚。”①146

只因生存,雾霾肆虐中,人类必得寻觅立命安身之法。为了防范生态之霾,修补玻璃、防霾口罩和空气净化器轮番上场。而为了摆脱心灵之霾的围困,余松坡所赖以成活的则是来自遥远乡土回忆中父亲的一首《二泉映月》。然而,不论物质还是精神,人类对雾霾进犯采取的终归只是一场保守而怯懦的自我防卫。霾消雾散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风,是一场来自遥远西伯利亚的强劲之风,以人们翘首企盼而势不可挡之力,将城市的一切混沌、阴霾和不可告人荡涤干净。自然之风拯救了生态之霾下人类的苟延残喘,清除心灵之霾的任务则被作者安排给了余佳山这一人物形象。在现代化的北京无可避免地被雾霭全面进犯之时,他以得道高人般荒谬绝伦、不可捉摸的出现紧紧攫取着读者的眼球,在人人自危的北京游荡于天桥之上并旁若无人地兜售新鲜空气或袖珍风扇一类的防霾神器。这一来自遥远映像中的人物,作为乡土与记忆的双重化身,既像流浪汉般狼狈、无依,又带着宛如“救世主”的奇幻色彩。他来自一个无霾而纯净的乡土的过去,经过二十余年的不为人知后,陡然出现在现代化的忧惧与困顿之中。这既是绝顶的讽刺,又是难言的暗示。滑稽、荒诞而悲凉,余佳山的所作所为正像一个文化符号般对现代城市与人类困顿进行拯救与追讨,不论是他的贩卖还是他的出现本身,似乎都暗含着一场对于战胜“雾霾”的完美想象。由余佳山的出现,风终于来了,那些独属于历史的隐秘与疼痛似乎也迎来了“守得云开见日出”的一天。然而,过去的一切太苦太涩,虽一阵风过,雾霾消散,一切龃龉、丑恶却集中爆发。当罗龙河以一种偶然窥得隐秘者的姿态将余佳山带到余松坡家时,我们看到的并非是理想中的握手言欢和前嫌尽释,余佳山终归不是那个拯救的圣贤。在恐惧与刺激中,过去在牢狱里的惨痛记忆将余佳山迷狂与疯癫的一面唤醒,他于混乱中失手伤了祁好。为了逃避责任,罗冬雨姊弟则携手潜逃。逝去的一切终不能轻易抹杀,在余家满地的血污中,徐则臣宣告了,与生态之霾相比,心灵之霾拯救与驱散的不可能。而从罗冬雨手上明晃晃的镣铐中,现代城市与乡村的矛盾被一圈圈放大,成为罪孽深重的社会之霾。这是一个时代难以抚平的伤痛,北京,携带着一座漂浮在雾霾重重中的乡土基座。霾,无处可逃。

十多万字,一周时间,几个人物。在王城的十面霾伏之中,小说的描写超越了表面环境污染与城乡对立的主题,进入更为高远的形而上层面,探讨着人类存在本质的困境问题。两大危机,趋于一个共同的指向,城市与雾霾属一体两面,共同揭示着存在中无处可逃的孤独、落寞、艰难与困顿。

在《王城如海》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徐则臣。从迈向中年的人生旅程里,他为我们贡献了一部独特的作品,饱含着对困境和难处的感喟、悲悯、无可奈何与感同身受。这似乎是作者历经中年危机的宣言:“生活的确是尘雾弥漫,十面霾伏。”之后呢?徐则臣并未向我们提供答案,然而,答案似乎就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睿智思索与深情厚谊里。

注释

① 徐则臣.王城如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 徐则臣.王城如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存困境雾霾城市
新德里雾霾
扫清“霾”伏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买卖婚姻中“挥刀女性”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