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区”社工专业人才计划项目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基于贵州省的调查

2018-02-07黄开腾杨芬芬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三区社会工作者计划

黄开腾 杨芬芬

(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阳 550025;2.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 510665)

一、引言

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推动社会工作介入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社会治理,可以提升“三区”社会治理水平,助力解决“三区”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善治之目标。而要推动社会工作广泛介入“三区”社会治理,首要前提就是要为“三区”培育大量社会工作人才,促进“三区”社会工作事业繁荣发展。关于这个问题,党和政府早有充分认识并已着手部署。2012年4月,中央19部门颁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确定了“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的重点工程。 2012年9月,中组部、民政部印发《“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项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从2012年至2020年,每年引导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每年支持“三区”培养500名社会工作人员,推动“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三区”社会工作事业。”并于2013年9月颁布《关于做好首批“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三区”计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这些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三区”计划已进入政策实施阶段,也意味着社会工作介入“三区”社会治理迈出了极为关键的步伐。显然,“三区”计划契合了“三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滞后却社会问题众多、亟需社会工作广泛介入的社会需求,为“三区”发展社会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为社会工作介入“三区”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时至今日,“三区”计划已经走进第五个年头,全面总结地方在实施项目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推进“三区”计划项目走向成功至关重要。本文接下来将结合在贵州省“三区”计划项目点的调研情况,对此进行探讨。

二、“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成效

贵州省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帮扶省区,也是民政部实施“三区”计划的重点受援省区。贵州省“三区”计划项目于2015年启动,截止2017年7月,总共完成了2个项目周期。贵州省“三区”计划项目的任务在于: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本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县和革命老区的福利机构、中小学校、城乡社区等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社会工作实务,为当地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当地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目前,贵州省“三区”计划项目主要围绕着老人服务和留守儿童服务两个领域开展任务。其中,老人服务重点在于为受援单位的老人提供心理辅导、生活帮扶、社会参与、社会融合等方面内容的服务,帮助老人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其幸福安享晚年;留守儿童服务重点在于为学校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的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贵州省“三区”计划项目经过2年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初见成效,影响力日益提升。

1. 形成了民政系统上下联动的格局。 贵州省民政部门对国家民政部部署的“三区”计划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发展贵州社会工作事业,弥补贵州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之短板的重要契机。一方面,贵州省民政厅每年都会举办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区”计划启动仪式,以彰显“三区”计划项目的重要性和地位,并签订省民政厅、受援县民政局和选派单位三方服务协议书,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以市州、受援县民政部门负责人、选派人员为对象开展专题培训,全面提高其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水平。另一方面,各受援地民政部门根据贵州省民政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调动系统内部资源,统筹解决社会工作者的办公场地、办公设备、住宿等问题,切实为选派的社会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定期对项目点进行工作指导和监督,保障项目点顺利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2. 建立了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受援县的民政部门和项目点根据自身情况,创造有利条件,构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推动本地社会工作事业向前发展。例如,黔南州民政局与广州市团校签订社会工作培训人才帮扶协议,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通过邀请专家讲学、促进双方社会工作者相互交流等途径加强本地社会工作队伍建设,为本地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盘县项目点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把精神关怀和物质帮扶有效结合起来,在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同时免费为其家庭发送鸡苗,并创办“一水义集”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鸡蛋代售等方面的服务;德江县项目点秉承“社工+义工”联动的理念,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组建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社工+义工”联动的服务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本地民众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助人服务。

3. 创新了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为了解决贵州省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滞后而社会问题众多亟需社会工作广泛介入的问题,该省民政部门在推进“三区”计划的过程中创新了多种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一是构建了“督导+选派社工+培养本土社工”服务模式,即为每个受援县配备1名专业督导和9名专职社工人才,要求项目点在一年服务期内培养2名以上本地社工人才。通过这种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地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又培养了本土社会工作者,为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二是“义工机构”培育“社工机构”的模式。贵州省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数量非常少,尤其是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数量几乎为零。因此,为了实施“三区”计划项目,民政部门将项目交由当地的义工联合会承接,并要求其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此推进地方社会工作机构的茁壮成长。在所有选派单位中,盘县义工联合会的经验最具代表性。该机构在一年的项目周期结束后成功孵化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工作机构,并将次年的“三区”计划项目转由其承担,自己身份则由原先的承接者变为业务指导者,实现了义工机构成功孵化社会工作机构的典型案例。三是立足于本地的特色服务模式。贵州省民政厅鼓励各项目点结合本地情况创新服务模式,丰富“三区”社会工作服务形式和内容。例如,江口县项目点以中国传统孝文化为切入点,以“微孝(笑)行动”为主题,开展了特色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习水县项目点在敬老院开展“家”文化活动及老年课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院舍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为其它敬老院开展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建立了项目评估机制。为了推进各项目点高质量地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以及全方位了解“三区”计划的实施情况,贵州省民政厅建立了“三区”计划项目评估机制。贵州省民政厅的“三区”计划项目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其中,中期评估一般安排在每年的12月份,末期评估安排在每年的7月份;在内容上其两者近似是一致的,主要围绕服务管理、服务实施、服务效果三方面开展。具体做法如下:每年的7月初和12月初,省民政厅下发通知,制定评估方案,统一制作评估表和满意度测评表,并发给选派单位让其自评;然后,市州民政局对各选派单位工作进行检查,撰写检查报告并上交省民政厅;之后,省民政厅抽调人员、邀请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对各地进行重点抽查和督导评估;最后省民政厅根据评估结果撰写情况说明报告,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并将其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完善“三区”计划工作和选择选派单位和项目点的重要依据。

5.提升了社会工作的影响力。为了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改变贵州省社会工作事业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工作事业的跨越发展,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以实施“三区”计划为契机,不断加大“三区”计划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工作的影响力。例如,省民政厅在门户网站开设社会工作专栏,及时发布本省关于“三区”计划的有关文件和活动安排以及介绍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合作,先后获得了多家中央及省市媒体发布相关资讯;地方民政部门主动与当地主流媒体联系,加强地方“三区”计划的宣传力度,如都匀市民政局与黔南电视台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由其对当地的“三区”计划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并利用“掌上V黔南”进行全程直播和新闻推广;各受援县项目点则通过外展活动、趣味活动、公众微信号、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三区”计划。

三、“三区”计划项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效果日益凸显,但是“三区”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1.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王思斌认为,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越来越由受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的人充任,并按照专业要求为社会服务的过程。[1]社会工作属于专业化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意味着唯有受到专业训练、掌握专业的方法和技巧、认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社会工作者方能胜任这项工作。然而,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三区”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专业性并非特别突出。例如,在方法的运用上,大多数的项目点主要以小组工作为主,而缺少对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两种方法的广泛使用,而且其所开展的小组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项目点在开展小组活动之前并未制定完整的计划书,小组活动的随意性强、科学性不够;大多数的小组活动以开设诸如使用智能手机、绘画、看电影等日常性的兴趣班为主,而专业化的成长性小组、治疗性小组、支持性小组等类型的小组活动少有涉及;有些针对儿童的小组活动在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与他们在校的学习情况近乎一致,兴趣班变成了课后辅导班。由此可见,“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与实施“三区”计划项目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不够息息相关。从贵州省“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人员构成来看,选派的社会工作者当中除了少量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专业人才之外,主要由在高等院校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专业老师、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以及地方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三部分人员构成。对于前者,虽然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仍有所欠缺,加上他们自身工作忙,也难以有足够时间驻扎项目点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对于中者,虽然他们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同时也期望通过参与“三区”计划项目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由于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欠缺,导致其专业知识难以转化为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对于后者,他们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而是基于内心的助人情怀参与“三区”计划项目的,然而,社会工作有别于志愿服务,丰富的助人经历和满腔的奉献热情也难以保证他们可以高质量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2.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工作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认同度,即政府和民众对社会工作职业有一定程度的知晓并从心理上支持和相信社会工作具备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才能获得永续发展,否则社会工作的发展便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本。然而,从调研的情况上来看,社会工作的认同度在基层地区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其一,有些基层政府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缺乏足够的支持。虽然一些基层民政部门领导特别热衷于争取“三区”计划项目落户本地,但这种表现并非可以折射出基层政府对社会工作的理念、功能的认可,而是在压力型体制之下所表现出来的对政绩追求的结果。比如,调研中发现,目前不少地方民政系统对于“三区”计划项目的支持更多体现在日常性的指导(主要以定期的听取汇报为主),而缺少“货真价实”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也有一些地方至今尚未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来负责社会工作事业,导致这些地方的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更为滞后。其二,民众对社会工作缺乏相应的了解和信任。只有民众对社会工作表现出足够的了解和信任,他们才会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三区”计划项目的实施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落后地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不够到位,导致当地民众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和信任,甚至大多数人对此概念从未耳闻,更别说有信任感。比如,社会工作者普遍反映,当地民众都把他们称为义工,而并非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入户开展“服务对象需求调查”时,虽然他们说明了身份,但往往是徒劳,因为民众对社会工作根本不知晓,其结果常常是被拒之于门外。由此可见,落后地区对于社会工作认可度不高无疑给“三区”计划项目的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

3.经费支持有待提高。“三区”计划项目活动的开展涉及给予选派人员发放补贴、购买保险、差旅费用、购置办公用品等事宜,故需要以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为此,民政部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然而,“三区”计划项目实施地点往往位于偏远的落后地区,这些地方离市区距离较远、交通费用高,条件艰苦、需提高补贴标准,办公基础条件差、需购置办公用品多。因此,民政部的专项经费往往会显得捉禁见肘。调研中发现,项目经费基本上做到了专款专用,并实现了专门化管理和支出透明化,但是社会工作者普遍反映,20万元(项目点有10个社工)的经费难以支撑“三区”计划项目的良性运转。据了解,有些项目点经过自我宣传、主动联系等途径链接了社会资源,获得相应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从而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局面,但是,大多数的项目点并未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经费长期处于紧张状况。从20万专项经费使用的构成来看,大部分经费用于支付社会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其比例一般都占到70%以上,高者甚至达到100%,即给予每名社会工作者发2万元生活补贴。诚然,社会工作者在基层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其付出有目共睹,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这也能产生激励作用,以鼓励更多社会工作者踊跃报名参与“三区”计划,但是专项经费过多用于生活补贴必然导致在购置办公用品、开展活动宣传等方面支出的严重减少,从而影响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知,在地方政府缺少资金支持、项目点社会资源链接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当前标准的专项经费显然过少,难以保障“三区”计划项目顺利推进。

4.项目连续性有待提高。社会工作的长期发展以培育相应的文化作为前提,但是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过程。目前,虽然我国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文化已经形成并逐渐走向繁荣,但是落后地区仍处于萌芽阶段,浓厚的社会工作文化的形成尚需时日。正如前文所述,从社会工作在“三区”的认同度不高的情况就可以管中窥豹地判断出“三区”社会工作文化尚未形成的事实。推进社会工作文化在落后地区生根发芽,以此推进社会工作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国家民政部实施“三区”计划项目的重要初衷之一。而要想通过实施“三区”计划项目实现社会文化的生成,那么就必须要保证项目的连续性,即让“三区”计划项目在当地有一个比较长的实施周期,以便社会工作在不断推广中逐渐沉淀生成社会工作文化。然而,从贵州省当前“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其连续性有待提高。例如,在贵州省每年实施的10个“三区”计划项目点之中,只有极少数的项目点能够连续维持两个项目周期(两年),更多的项目点在实施完一年周期后便面临“人去楼空”的局面。从效果上来看,这种短期的项目实施方式既难以帮助“三区”形成社会工作文化,也有可能会带来不利结果。一方面“三区”计划项目的实施初见成效或刚被认可就结束的状况导致其影响力大打折扣,不利于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另一方面项目缺乏连续性会让民众认为这是政府追求政绩的权宜行为,并非是长远之策,从而难以调动其参与社会工作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社会工作的文化种子无法在落后地区撒播并发芽成长,基层社会工作事业也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

四 、优化“三区”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对策

为了顺利“三区”计划,提高其实施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实施方案。

1.完善“三区”计划项目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机制。美国学者威廉姆·法利指出,社会工作从诸多专业中脱颖而出是源于社会需要受过培训的人员来执掌人类服务系统,“社会己经申明,助人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工作必须由有专业能力的、服从严格的责任制要求的人来做”。[2]由此可见,专业化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专业化是社会工作的生命线。只有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社会工作才能成为一门职业,才能在社会上长远立足。对于“三区”计划项目而言,只有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效果,不断提高其影响力。为此,需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机制,着力提升“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专业化程度。第一,在项目评审中强化有关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要在项目评审中明确要求社会工作人才构成中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尤其是负责人或者领队必须要求是中级以上持证社会工作者。同时,要对负责人或者领队驻扎在项目点的时间有明确规定。每周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驻扎在项目点,以便组织和指导各项工作。第二,加大岗前培训力度和推行岗中培训制度。要在“三区”计划实施前组织所有参与项目的社会工作者开展岗前培训,为其推进“三区”计划奠定能力基础。要在继续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训课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各种实训教学活动,让社会工作者既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巧,又让其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方法和技巧。同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有必要组织开展以提高业务能力和同行交流为任务的岗中培训,让已具有一定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人员在培训中对照自己的工作情况寻找不足,也让社会工作人员相互交流心得,以期共同提高业务能力。第三,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学习交流平台。要通过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社会工作学习软件APP等平台,为促进“三区”计划项目的社会工作人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与其它省份“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点的联系,学习他省的成功经验,弥补本省之不足。尤为重要的是要链接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资源,聘请这些地区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担任督导,利用公共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视频、网络问答等途径为本省所有参与“三区”计划项目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专业督导,实现项目督导和项目点督导的有效结合,全面提高“三区”计划项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2.建立“三区”计划项目社会工作认可度提升机制。要确保“三区”计划项目在“三区”有效推进,首先就要提高社会工作在“三区”的社会认可度,让政府和民众从内心深处对社会工作表现出相应的接纳和信任。第一,要努力提高基层政府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在“三区”,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因此,政府要树立表率,以自身的积极作为带动全社会的踊跃参与。首先,上级政府要通过宣传、培训等途径让基层政府领导充分认识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尤其是要让其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认识到推进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未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其次,基层政府要在机构岗位设置上有所调整,以体现对社会工作地位的尊重。要在基层民政系统内部增设社会工作专门岗位,以更好地承接上级社会工作单位的工作以及在本地区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在养老机构、福利院、中小学、医院等事业单位增设社会工作岗位。该岗位由持证社会工作者担任,负责在本机构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以体现社会工作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化。第二,努力提高社会民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可度。社会工作是为民众服务的,因此,民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是决定社会工作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一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公交车广告屏、路边广告牌、社区宣传栏等途径开展社会工作宣传活动,既要让民众知晓社会工作,又要让民众对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以及专业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以致对社会工作向而往之。二要鼓励“三区”基层相关从业人员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扩大基层地区社会工作者队伍,以达到“以专业带动非专业”、“以点带面”的社会效应,进而扩大社会工作在基层地区的影响力。

3.建立“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推进“三区”计划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三区”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紧张问题,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三区”计划项目经费保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需要多管齐下,同时在节流和开源两方面发力。在节流方面,要加强资金管理,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一要强化经费预算制度,细化专项经费使用范围、构成比例等方面的操作细则,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化程度。二要加大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力度,把经费使用情况纳入“三区”计划项目中期考核或者末期考核的重要指标体系,确保专项经费使用的合理化,防止专项资金被挪用、占用和损失浪费,切实实现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在开源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齐心协力,扩大经费来源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把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每年财政预算,对于“三区”计划项目,因其作为专项计划的特殊性,其参与“三区”社会治理和为“三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功能的特殊性,政府在经费预算上也要列出专项计划,以突显政府对“三区”社会工作事业的重视。同时,“三区”计划项目作为促进落后地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合法性领域。因此,各地方福利彩票公益金要把“三区”计划纳入扶持项目,定期给予经费资助,以保障社会工作事业在落后地区不断发展。要通过减免税收、树立形象等途径激励地方企业积极为“三区”计划项目捐款捐物,以减轻“三区”计划项目的经济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既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三区”计划项目,更要求“三区”计划项目主动寻找企业支持。比如盘县义工联合会以“三区计划”项目为杠杆,一年内撬动了总额约为157万元的社会资源,从此解决了经费紧张的问题。该项目点的成功经验值得其它项目点学习。因此,需要对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让其认识到链接企业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与企业沟通与合作的方法和技巧。

4. 建立“三区”计划项目持续性保障机制。只有建立“三区”计划项目持续性保障机制,才能促进“三区”社会工作文化的生成,从而为“三区”社会工作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第一,形成各级民政部门合作共管“三区”计划项目的工作模式。针对当前“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低覆盖、不连续性以及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省民政部门要本着公平的原则,把民政部每年支持的项目分配给符合条件且尚未获得立项的州或市县,而已经在各个州或市县实施的项目结束后,若其末期考核合格,则单独由各个州或市县的民政部门继续给予支持。同时,考虑到州或县支持的项目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地方经费上可能会有所困难,所以要形成省、州和市县三级经费比例分担机制,共同承担项目点继续运转的专项经费。第二,适当延长“三区”计划项目服务周期。为了解决项目时间过短不利于生成社会工作文化以及无法消除民众对政府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疑虑的问题,需要适当延长项目服务期。民政部门与社会工作机构签订三年服务期协议,第一年由省民政部门负责,后面两年如考核合格则由基层民政部门继续给予支持,否则协议自动作废。第三,动员地方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社会工作事业。基于“三区”社会工作文化的严重贫乏性,要形成浓厚的地方社会工作文化,那么就要形成地方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参与社会工作事业的局面。由民政部门负责牵头,建立由民政部门、商业协会、社会工作机构、志愿者协会、新闻媒体机构、地方精英等部门领导或个人组成的社会工作发展协调机构,定期召开有关社会工作发展的联席会或者协调会,共同商讨地方社会工作发展大计。第四,形成有效激励措施,培育本土化人才。社会工作事业能否在“三区”繁荣发展,人才是基础和保障。一方面要制定效激励措施,激励优秀人才参与“三区”计划项目,以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和扩大项目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培育本土化人才,为社会工作事业在本地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人才激励方面,对于有单位的兼职社会工作者,民政部门要与选派单位协商,要求其给予选派人员工作上的鼎力支持,为其全脱产参与“三区”服务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并在年终考核、工作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对于没有单位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建立公益创业基金为其创办社会工作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建立社会工作者荣誉制度,从精神层面给予激励。在培育本土化人才方面,一要力争在受援单位招聘一定数量的兼职社会工作者,为“三区”计划项目点撤销之后继续传播社会工作文化奠定人才基础;二要与当地志愿者协会、共青团等机构合作,力争把具有助人情怀、奉献精神的本地志愿者发展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当地发展社会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五、小结

作为推动“三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三区”社会工作人才计划经过几年的实施,逐步走上正轨且政策效果不断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的功能不断获得释放和认可。对于许多“三区”而言,正是因为有了“三区”社工人才计划,才有了当地民众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才有了社会工作理念的传播,才有了社会工作事业的初步发展。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然是否突出,唯有高度重视,加以解决,才能为“三区”社工人才计划顺利实现其政策目标清除障碍,最终促进“三区”社会工作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5.

[2]赵芳.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涵、实质及其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2015(8):73-80.

猜你喜欢

三区社会工作者计划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