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底蕴

2018-02-07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马 超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极其丰富和精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底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土壤。本文将从文化基因、文化内涵、文化自信、文化表征等四个方面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这就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源头,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构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社会民主和谐为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主旋律更加响亮,真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2]

(一)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是培植中华文化自信的沃土,也是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泉所在。十八大以来,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3]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和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最终汇聚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因。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需要在创新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道德精神可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世界期待中国能够贡献更为先进和有价值的中华文化,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发掘汲取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困境和国际治理难题的思想文化资源。因此,当前正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机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打造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权,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在全球化格局中寻求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新开发和新成果,有力克服逆全球化的浊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供条件支撑,打造可持续的文化兴盛态势,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复兴和崛起提供文化推力。

(二)中国革命文化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富有代表特征的革命文化精神。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更加需要弘扬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补共产党人精神之“钙”,以昂扬的斗争精神,坚定革命理想追求。革命文化对于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历史价值功能,革命文化中凝练的共产党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以传承发展,革命文化彰显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有利于红色精神深入人心,对于弘扬时代精神具有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挖掘和弘扬革命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基因,有利于巩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革命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坚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竭动力。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价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创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文化结晶,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提供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服务人民的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价值指向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符合中国当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开放性、包容性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所在,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当前,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力,才能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认识和新概括,也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阐释在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部分得到集中呈现,是紧紧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展开的,而这个思想的内涵核心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5]这充分表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刻印着新时代文化烙印,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始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断根枯源。同时要学会去除糟粕、取其精华,积极挖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引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化方针,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正确内涵和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经验等加以挖掘和加工,赋予其新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关于运用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如何运用好、发展好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指出了正确途径,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找到了新的力量。

(二)引领和发展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先进文化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从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文化。革命文化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主线,融入革命斗争,成为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的战斗号角和战斗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强国富民为主线,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成为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的奋斗号角和强大力量。“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6]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坚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7]中国共产党人带头创造文化、发展文化,把文化作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方针、决策部署的重要工具,普遍运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有力发挥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引导、凝聚和推动作用。

(三)创造和提升文化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8]这是对在新时代党和人民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要求。这个要求的核心内容是不要脱离实践,要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文化是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创造性的成果。但是文化创造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把创造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符合实践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精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无比壮阔的伟大实践,只有参与这一实践,才能产生有助于推进这一伟大实践取得胜利的文化创造。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并为时代服务,在服务时代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进步,这就是时代与文化的发展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又一个新的征程。因此,中华文化必须顺应时代前进的足印,合着时代前进的节拍,去反映时代、赞美时代,实现文化进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告诫我们要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的真谛。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文化自信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文化创新,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为重要的是党和人民都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要建设繁荣兴盛的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文化涵养民族精神,以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支撑政治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促进文化软实力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要积极通过理论武装,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续坚持内聚力量、外树形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向正则思想明,思想明则行为端。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眼睛向下、关注基层,大力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倡导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尚。“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尤为必要。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释放市场活力,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经济奠基文化,文化拉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二)凝聚“四个自信”的精神力量。自信作为精神层面的力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其固有的特征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以文化自信作为基础的,没有文化层面的自信,就谈不上在道路、理论和制度层面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余三个自信的精神凝聚和存在根基。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文化认同,进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必须把文化自信作为其余三个自信的落脚点、支撑点和关键点。文化自信本质上是精神自信,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肯定性评价与坚持肯定,新时代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定力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了新时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文化自信对于国家自强、民族自立的重要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高度和国家战略的新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传播,更需要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基础,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迈向新征程保驾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决定了文化自信是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精神提升到民族精神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使之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三)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全球视野。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特性和时代背景,只有将中华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才能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各国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叙事,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指导,承担起解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分析功能,传承与创新传统优秀文化因子,“苦练内功”,更需要大胆“走出去”,在全球文化开放交流中,实现分享、共生和融合。在文化开放交流中,我国必须善于吸纳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创新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的传达方式。要将传统文化资源放在今日之文化语境中重新阐释和开掘,用中国概念重新诠释中国思想传统,传播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让“见者远”而“闻者彰”,以此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在对文化的深入解读和探索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族文化的内容、特点与时代性要求相结合,形成了诸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理念新思想。

(四)坚持人民创造文化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作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1]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根源的指导思想,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化创造发展要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极大地调动人民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践中,文化人才凭借专业素养对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升华,引领和带动文化潮流,加速先进文化的产生和推广,文化人才的兴盛才是文化真正繁荣的体现。因此,要把人才工作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做好培育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的长远规划,并为其营造“能者为才,才者见用”的发展环境。尊重文化人才,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献智献力,让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人才推动文化自信的不断发展。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有广泛群众基础,才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表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表征,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征程。具体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表征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坚守意识形态正确方向。意识形态决定国家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新时代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中国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同时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发展的逻辑,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必将推动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2]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弘扬主流意识形态,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应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宣传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让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入脑入心。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和道德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自信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价值理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会诞生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加强思想道德水平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4]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自觉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力争使社会道德状况明显好转,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5]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落实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政府、社会、市场”各自职责,要遵循文艺规律,改变单一的“政府办文化”思路,建立政府引导的公共文化机构,改革审批机制,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文艺创作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营养,使自己的作品能够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受到人民喜爱。要多创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映党和国家奋斗历程、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适合基层人民群众需要的作品,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五)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16]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继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产业,努力在开发、整合全区优势特色文化资源上做文章。推动文化惠民工程与群众的需求对接,规范和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注重打造文化品牌,把文化品牌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深度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内涵、文化题材和文化元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只有坚守自己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文明交流互鉴时,才能以自己的独特内涵不断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我们有责任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觉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指引。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把文化的思想理论创新与文化的工作实践创新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中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诠释和论证。把文化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让文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展望未来世界发展,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向世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自强之路,为时代发展提供新路径,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4]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N].人民日报,2015-10-15(0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