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坊会议研究综述

2018-02-07江小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红一方面军红军会议

□江小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务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和红军先后召开过几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会议,而其中的罗坊会议是一次关系到中央苏区与红一方面军前途、命运的重要会议,也是中共党史、军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但长期以来,除了研究党史、军史的学者对罗坊会议比较了解外,其它人对罗坊会议了解较少。主要一是宣传力度比较小,二是史学界对罗坊会议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不够深入。本人以“罗坊会议”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还没有200篇,正式出版的专著只有2本。可见,现有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很不够的。为进一步拓展罗坊会议研究,弘扬罗坊会议精神,现对罗坊会议已有的研究和论述进行梳理,供研究者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罗坊会议

1930年10月25日至30日,毛泽东在江西新余罗坊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的联席会议。这次会议的前一阶段主要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和红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问题,并在26日通过《红军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决议;后一阶段主要讨论如何粉碎敌人即将发动的大规模“围剿”的问题,于30日确定“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同时,在会议期间,毛泽东抽空请来新参加红军的8位农民,调查了兴国、永丰区的社会情况,写下了著名的《兴国调查》一文。

罗坊会议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关系到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和政策问题,关系到粉碎敌人对根据地“围剿”的作战方针问题,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又直接关系到红军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因此,“罗坊会议不是孤立的。它发生在红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过程中,和我们党抵制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斗争过程中,是一个战略错误的终止,又是一个战略正确阶段的开端,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1]P3表明了它在红军建军史上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总结了两次攻打长沙和夺取吉安的经验教训,明确了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党的任务和具体工作路线,从理论和实践上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实现了红一方面军、江西省行委思想、政治路线上的根本转变。1931年4月《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的决议第一号》也肯定了这次会议的成果,这个决议的结论指出:“攻打长沙后(这时一军团和三军团汇合,成立总前委),事实证明立三路线是错误的,行不通的,所以总前委即由开始怀疑立三路线,进而反对立三路线,转变到正确的路线上去。这个转变的正式形成,是在新余的罗坊会议,这就已经在党的文件上,明显的确定了这个转变,这是经过袁州会议、峡江会议、太平圩会议,许多严重斗争才有这个结果。”[2]P300-301这是罗坊会议的第一个重大历史功绩。

会议确定了“诱敌深入”的反“围剿”作战方针,发展了红军的战术原则,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正如朱德所说:“敌人第一次‘围剿’被打破。这说明了:只有依靠群众,依靠根据地,诱敌深入,才能大量歼灭敌人。这是用事实反对了立三路线。”[3]P123“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红军,使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总结我军的战争经验时指出:“从1928年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有朴素性质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十六字诀的军事原则,立三路线以前的中央是承认的,后来我们的作战原则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这时是军事原则的新发展阶段,内容大大丰富起来。”[4]P725这是罗坊会议的第二个重大历史功绩。

二、罗坊会议研究的几个重要阶段和主要研究成果

对罗坊会议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展开和逐步深入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是空白,60年代初开始了研究,一方面筹建罗坊会议纪念馆,一方面征集资料,访问革命老前辈,初步打下了研究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纪念罗坊会议60周年座谈会之间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调查研究、资料征集和学术研究。这一阶段的初期对罗坊会议本身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成果主要有:1983年罗坊会议旧址陈列馆编的《毛泽东同志和立三路线的关系论文集》(内部资料),1983年罗坊会议纪念馆编的《一九三零年党史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84年新余市委党史办编的《关于罗坊会议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内部资料)等;中后期的研究打破了仅仅限于罗坊会议本身的研究,开始把它放到当时的整个历史环境和红一方面军在这一时期的整个历史活动中,从纵向和横向相结合作深入研究,成果主要有:1986年新余市委党史办编的《罗坊会议前后史料选编》(内部资料)和1988年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的《江西党史资料(罗坊会议前后专辑)》第六辑(内部版)等;而其中的《罗坊会议前后专辑》是这一阶段研究的重要成果。同时,这段时间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公开发表罗坊会议研究学术文章40余篇。

纪念罗坊会议60周年座谈会至纪念罗坊会议80周年理论研讨会之间这一阶段,主要是召开座谈会、史料集成和学术研究。这一阶段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和资料征集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使研究进一步系统化。从而对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立三路线错误时期的历史功绩做出科学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在1930年的发展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正确的阐述。1990年10月25日和28日,江西省新余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罗坊会议60周年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邀请当年在罗坊进行过革命活动的老前辈杨成武、冯文彬、黄炜华、冯征以及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人和对罗坊会议前后历史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座谈会情况。与会的革命老前辈、领导、专家学者共同回顾罗坊会议这段历史,高度评价罗坊会议的历史意义,对今后罗坊会议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次座谈会的召开,对罗坊会议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罗坊会议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赵泉钧等编著的《罗坊会议》于1993年正式出版。该书对红一方面军在罗坊会议前后历史进行了研究,对革命实践活动等大事进行了梳理;对有关历史文献、历史资料、当事人回忆录以及纪念罗坊会议60周年座谈会、学术讨论会等纪念会材料进行了整理汇编。2006年,王建成著的《罗坊会议研究文集:毛泽东在新余》正式出版,该书以详细的史料,记叙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等在罗坊会议前后这段革命历史。同时,这段时间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公开发表罗坊会议研究学术文章60余篇。

纪念罗坊会议召开80周年研讨会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召开纪念会和进行学术研究。2010年10月25日,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新余市委市政府等联合举办了“纪念罗坊会议80周年理论研讨会”。经专家评审,评选出优秀理论文章13篇。会后结集出版了由廖兰芳主编的《纪念罗坊会议召开80周年论文集》,同时,这段时间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公开发表罗坊会议研究学术文章50余篇。

三、罗坊会议研究聚焦的主要内容

罗坊会议召开之时,正是李立三“左”倾错误路线在实践中走向破产,红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实行战略转变的关键时刻,是红一方面军由战略进攻到战略退却的转折点;又是敌人以10万重兵开始向红一方面军实施第一次“围剿”的危急时期;而且,正是根据地内部所谓富农问题与“AB团”反革命阴谋亟待处置的重要关头。正因为其召开时机和肩负的使命不寻常[5],学术界对会议的评价存在不同见解。

(一)罗坊会议的历史功绩。对罗坊会议的历史功绩,许多学者给予了充分肯定。韩泰华认为:罗坊会议既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总前委在红一方面军中,在自己的实践中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江西苏区为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作准备的一次重要会议。罗坊会议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在实践中逐步克服了立三路线在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地方党内的影响。罗坊会议决定“诱敌深入”的方针,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执行了这个方针,红军才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伟大胜利。罗坊会议无论是在对敌斗争方面还是在解决党内的不同认识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1]P509。孟昭庚认为:罗坊会议的历史功绩,就是在于它正式克服了李立三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在红一方面军内的影响。没有罗坊会议,就没有“引兵赣东”,不能“引兵赣东”,就不可能打败敌人的第一次“围剿”。罗坊会议把两个军团和地方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了,诱敌深入,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6]。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马成碧认为:罗坊会议是贯彻执行而不是纠正“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会议,其所讨论并通过的《红一方面军前委会、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指示》,其总的指导思想是“左”倾冒险主义的。但这次会议所确定的“诱敌深入”的方针,为尔后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可靠的战路基础,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7]。

(二)罗坊会议与反“围剿”。余伯流认为:罗坊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一言以蔽之:没有罗坊会议的决策,就没有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罗坊会议的亮点和主要成果,是作出了“诱敌深入”的重大战略决策[8]P34。习秉忠、姚涛认为:1930年,红一方面军的指挥者毛泽东面对强敌的进攻,在罗坊会议上提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使弱小的红军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红军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诱敌深入”方针的成功,是毛泽东运用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在我党我军的战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9]。王新生认为:1930年秋至1931年9月,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正确判断形势和敌我态势,运用罗坊会议确立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苏区[10]。

(三)罗坊会议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党史学界对这个理论形成时间和标志问题的争论一直颇为活跃。杜魏华认为:1930年10月毛泽东在罗坊会议上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到1931年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既是毛泽东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新阶段的时间,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时间[11]。贺翔指出:罗坊会议有力地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城市中心论”,确立了“乡村中心论”,明确提出“诱敌深人”的方针,真正体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这就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因此,把罗坊会议作为中国革命道路确立的标志,亦即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更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更符合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从萌芽探索到基本形成,最后发展成熟,夺取全国胜利的逻辑发展过程[12]。任汝平认为:一个革命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并不等于革命实践中的这一道路确立的标志。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理论成为共识,转化为今后实践的指南或路线,有一个内在逻辑发展过程。立三路线的出现并影响全局,说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尚未确立;在抵制立三路线过程中,罗坊会议召开,标志中国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确立[13]。

而王德木则认为:“诱敌深入”是古已有之的一个军事作战方针,硬要把毛泽东1936年12月才提出并论述的中国革命战争四个特点的基本内容提前六年,而且硬要塞进“诱敌深入”这个军事作战方针中去,实在令人难以信服。而且罗坊会议和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毛泽东还多次提出占领中心城市、夺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问题。因此,那种认为“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看法,也是难以成立的[14]。贾蔚昌也指出:有的同志著文说1930年10月罗坊会议上提出“诱敌深人”方针,到1931年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罗坊会议为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时间。我认为“诱敌深入”是作战方针问题,执行了它,粉碎了敌人“围剿”,保卫和发展了根据地,但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并未增加主要的新内容[15]。

(四)《兴国调查》与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窦春芳指出:纵观农民出身的毛泽东83年的人生岁月,他制定的关于农民的每一个正确的决策,都与他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密不可分,而罗坊会议期间的《兴国调查》的成文就是一个最好的范例。它为当时中央苏区正在进行的土地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调查思想[16]。姚亚平认为:1930年毛泽东开展的兴国等系列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调查中践行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作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回顾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如何对待群众的基本问题,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维护群众利益、解决实际问题上来[17]。王晓丹认为:通过兴国调查,毛泽东得出了一系列与实际相符合的重要认识和结论,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找到了现实依据,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后来,经他整理而成的《兴国调查》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政治文献,也是党的调查文集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8]P145。

(五)罗坊会议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罗坊会议精神是一种独立形态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8]P65。黄爱国、黄洋认为:罗坊会议精神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弘扬罗坊会议精神,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8]。杨会清认为:罗坊会议和遵义会议一样,是关系到党、红军乃至于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会议。罗坊会议的召开,避免了当时红一方面军的分裂,维护了党内团结。特别是以毛泽东、彭德怀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确地处理了当时党内的矛盾。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罗坊会议也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一个范例[19]。

(六)罗坊会议与肃AB团。有的学者在肯定罗坊会议历史功绩的同时,指出由于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存在一定历史的局限性,比如:在肃反问题上有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戴向青认为:正因为罗坊会议通过的决议强调“改造全部党的组织和团的组织重新建立,不使有一个富农反革命分子(AB团)留在党内团内,因为现在赣西南的党内和团内充满着富农反革命的原故”。决议认定赣西南党内、团内和苏维埃政府内都充满了地主富农和AB团。所以,总前委和省行委在已肃出大批AB团的基础上,又作出了进一步肃AB团的决策,导致肃AB团的错误愈演愈烈[20]。罗惠兰认为:罗坊会议是中共党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决策性会议,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但罗坊会议在肃反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失误,这一错误在指导中央苏区肃AB团斗争中起了重要的负面作用[21]。

四、罗坊会议研究的推进路径

对于罗坊会议,今后应进一步以多角度和宏观上加深研究,特别是对罗坊会议所蕴含的丰富的现实意义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继续作深入探讨。

第一,关于罗坊会议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及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关系。对罗坊会议的研究,离不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否则就说不清楚。要正确评价罗坊会议,就必须弄清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时间。当时的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而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已经明确了要以农村为中心,因此毛泽东主动放弃攻打南昌、果断撤围长沙、先打群众基础较好的吉安。在罗坊会议上要解决什么问题,革命要走什么道路,毛泽东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的。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李立三“左”倾错误路线虽有干扰和影响,但通过罗坊会议的召开,红一方面军从思想到行动上,又转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方向上来了。

第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罗坊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红一军团汀州整编到罗坊会议通过的决议内容和制定的“诱敌深入”作战方针来看,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党和红军一切斗争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作兴国调查,是为了了解群众的生活,了解群众的要求。面对强大敌人的进攻,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将敌人引入到根据地作战,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增强战胜敌人的力量。红军有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可以处于战争的主动地位;而敌人却成了“聋子”“瞎子”,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正是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才有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才有了中央苏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今天,学习和借鉴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对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关于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谋事之道、成事之基。在会议期间,毛泽东抽空请来新参加红军的8位农民,通过促膝谈心,逐一发问并加以讨论的方式,对兴国、永丰区的社会结构、土地等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剥削情况以及各阶级对待土地革命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准确的分析,尔后写下了《兴国调查》,为以后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在《兴国调查》前言中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22]P182—183毛泽东这种创造性地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矛盾分析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发扬。

第四,关于罗坊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罗坊会议所体现的精神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的重要传承,所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革命勇气,注重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为民情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历久弥新,是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

猜你喜欢

红一方面军红军会议
《八七会议》
永和会师:红一方面军的创立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略述红一方面军五个军团的历史沿革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