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与破解办法

2018-02-07李志军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时代发展

□李志军

(国防大学 国家安全学院,北京 100091)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着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的转化,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这个重大判断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坐标和逻辑前提,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理解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和基础;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抓住工作的“牛鼻子”,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时代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标定了中国发展变革的时代坐标,指明了当今中国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过近代以来百余年的探索,当今中国正处于最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冲刺阶段;二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当今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历史性跃升的攻坚阶段;三是世界格局分化重组,当今中国正处于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临界阶段。

(一)实现民族复兴的冲刺阶段

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角度描述我国发展,大国崛起是从横向比较的意义上讲的,侧重于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民族复兴,则是从纵向比较的角度讲的,它的参照系是本民族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是世界的一个梦;近代以后实现复兴就成了中国的一个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再创领先世界的卓越地位。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发展站上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这个新起点就是新时代的开端。首先,中国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主权独立意味着不依附于人,近代以来任何民族的强盛都是从争取主权独立、建立民族国家开始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取得的。其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富是民族复兴的基础,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第三,中国已经是新兴国家中的突出一员,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难得机遇。比如,随着世界资源能源布局的变化和交通的发展,世界经济贸易中心正在由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转移;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绿色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等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蔓延,至今仍在波动徘徊,暴露出西方社会经济结构失衡、经济与政治失衡等突出问题,这些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P50这是对当代中国时代坐标的科学判断,它表明实现民族复兴已经是大势所趋。十九大报告在宏伟目标、梦想追求、共同理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实现民族复兴定位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一新定位充分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性与紧迫性,充分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

(二)由大向强发展的攻坚阶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矛盾问题凸显。邓小平曾预言:“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P401从经济看,当人们已经习惯了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却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巨大压力;从需求看,原来简单的温饱需求为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所替代,普遍贫困为严重的社会分化所替代,如何弥合社会裂痕成为重大现实课题;从文化看,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表现出种种与大国崛起极不相称的现象,如何重新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与大国崛起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崭新课题;从生态看,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直接威胁经济社会正常发展,而且威胁到整个民族的身心健康;从对外关系看,中国日益成为西方防范、遏制的重要对象,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博弈更加尖锐。更为严重的是,党内政治生态受到侵蚀,甚至出现了某些利益集团,妄图窃取党和国家权力,破坏党的集中统一。这些都是中国由大向强、将强未强历史阶段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民族复兴绕不过的门槛。

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口,我们不仅需要改革发展,同时需要改革重塑。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立起复兴图强的新航标,凝聚起强大正能量,这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塑;习近平着眼“啃硬骨头”“涉险滩”全面深化改革,打破既得利益格局,这是对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重塑;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塑;习近平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是对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重塑;习近平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抓八项规定、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正风反腐,这是对党风政风、政治生态的重塑;习近平提出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强势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这是对人民军队的重塑;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这是对大国外交乃至全球治理的重塑。重塑意味着革弊鼎新、回归初心,本身也是一种开拓创新、一场历史性变革,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新一轮奠基。攻坚克难、改革重塑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走近世界中心的临界阶段

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强行纳入阶段,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国隔绝于世界工业文明之外,但是在列强入侵中屡战屡败,因而被强行纳入到世界体系之中;二是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期间基本又再次与世界隔绝;三是主动融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加快学习西方、融入世界,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是世界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超过30%,大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贡献率的总和。这表明,当今中国已经从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化角色转变为重大贡献者,从世界性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落伍者转变为成功者,从全球公共产品的搭车者转变为提供者。这种角色和地位的历史性变化,必然要求中国从国际事务的被领导者转变为重要的决策参与者。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融入世界走向参与治理决策阶段。

全球化的世界需要负责任的大国来引领,发展起来的中国也需要继续融入和主动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新的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力量显著上升,西方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受到重大冲击。全球治理正在从少数大国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的方式,向世界各国通过共同制定规则、相互协调利益关系的方式演进。中国的发展壮大是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的重要动因。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热议“美国之后的世界秩序”“中国之治终结西方时代”等,但是他们的出发点、目的不尽相同,不排除一些国家期待中国取代美国在经济上的领导地位,但也有不少西方国家把中国崛起看作是对全球秩序的最大挑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道路并不平坦。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越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正处在历史发展的上升期,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把各种风险挑战考虑清楚。”决定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归根到底是实力。必须看到,尽管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国际地位变化同能力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综合国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仍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从整个世界历史看,大国崛起的临界期一般都在30至50年以上,有的甚至更长。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仍然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接近民族复兴的时代、由大向强发展的时代、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同时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时代,这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

二、新矛盾: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本依据和重要标志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立足当今中国发展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

(一)事关国家工作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需要我们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把握矛盾转化规律。曾经有历史学家提出一个观点,中国若无战乱,十年可恢复,三十年可振兴,五十年到七十年必成盛世。然而,自秦汉之后两千多年来,实现振兴的朝代不少,达到盛世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地集中,即核心资源集中,二是阶层分化。针对这种社会矛盾的转化,很多王朝没能拿出适当的国策,最终只能在盛世的边缘徘徊。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无数人间奇迹,全世界为之惊叹。然而,它的工业化、现代化背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飞机、导弹生产能力很强,生活必需品供给却不足。正因为苏共脱离人民自成体系,蜕变为苏联最大的利益集团、特权阶层,根本不考虑底层人民的需求,最终在悄无声息中被人民所抛弃。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又是另一个侧面的典型案例。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为了应对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执政党片面迎合底层群众,采取高福利的分配政策,过高的财政压力导致政府破产。新上台的反对党没有勇气和能力扭转局面,继续“寅吃卯粮”,最终不可持续,不得不陷入所谓的“拉美陷阱”。

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30年一个小周期。第一个30年,从1921年到1949年,这是革命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作为主要矛盾,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策略,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第二个30年,从1949年到1978年,这是奠基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抓住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矛盾,奠定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基础。这个时期之所以经历了30年,是因为在1957年之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出现严重失误。第三个30年,从1978年到2012年,这是发展的30年。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八大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新事业。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能否在重大历史关口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把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好、贯彻好、坚持好,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开启一个新的30年,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至关重要。

(二)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

主要矛盾就是在矛盾全局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2015年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抓住主要矛盾就是要找准纲举目张当中的“纲”,“四两拨千斤”当中的“四两”。

我们关照全局,首先分析几个重大矛盾。一是干群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基础难题。当前我们有一个重大判断,就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一条已经写入了党章。我们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最终都聚焦在党和群众的关系上。民心民意,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根本的政治基础,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事业成败。习近平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宣示不忘初心,就是要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二是贫富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共同富裕难题。基尼系数是国际社会衡量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尽管中国基尼系数呈总体下降趋势,但仍然居于0.4这一国际警戒线之上,处于收入差距较大的风险水平之列。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正常拉大的主要原因是机会不平等,也就是由于各级党政机关有过大的支配资源的权力,能够接近这种权力的人可以凭借这种权力靠寻租活动暴富,或者由于部分企业的行业垄断所造成的。”[3]权力寻租与资本寻租相互伴生,政治腐败与经济腐败相交织,才是隐藏在贫富矛盾之后的最严峻问题。三是生态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资源环境难题。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二氧化硫排放国,环境污染严重,人民群众不满意;另一方面,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形势严峻,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后备储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使得中国地缘政治格局面临重大挑战。生态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同时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怎么来确定主要矛盾呢?至少有三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遵循,一是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始终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基本原理;二是关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基本原理;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核心价值。基于这三条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就不难看出上述这些矛盾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和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是导致这些矛盾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十九大报告关于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揭示了当今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病根,为中国共产党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

(三)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时代走向

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相比较,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矛盾双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从社会需求看,新时代人民生活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二是从社会供给看,“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成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表明,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极大提升、条件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这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深刻动因。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变”之中还有“不变”,变化性之中还有连续性。那就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强国的意义在于利民,强国的目标需要凝聚人民共同奋斗。如果我们的国家是世界第二乃至世界第一强国,而我们的人民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吃着毒大米、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强国也就失去了意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和层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对物质生活、民生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也都有更高要求,而制约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因素,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其最大特点、最大优势在于揭示了新时代实现强国复兴的动力之源,强国复兴的最大动力就蕴藏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之中,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重大政治判断。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1981年八大时恢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全党实现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奠定了基石,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必将引领中国社会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新发展战略的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消除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发展。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不偏离这个发展方向,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都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来谋划,各项具体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来展开,所谓社会公正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执政基础问题等都能得到相应解决。

总之,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支配性意义的重大判断,决不能把它看轻了;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判断,决不能把它看小了;是一个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的重大判断,决不能把它搞虚了;还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判断,不能把它看近了。

三、新思路:新时代解决新矛盾的举措办法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事关全局的重大变化,对党和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P12有了好的决策,关键在落实。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中。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十九大报告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篇,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结束,“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贯穿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们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方向。

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需求主要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从吃饱穿暖到收入和财产分配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二是从数量满足到品质享受。当人民群众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就不再满足于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数量本身,而是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比如,买东西更加注重品牌、注重个性;工作之余更加注重健康养生、注重旅游消遣。从数量满足到品质享受,这是社会主要矛盾中需求侧的本质变化。三是从衣食住行到全面发展。在社会生产落后的时代,人民的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关心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更加关心教育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治安、环境污染、政府廉洁和国际局势等公共事务。可见,更加充分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目标和价值实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从以上这些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然而,难点在于面对社会阶层分化,怎样把多样化的利益主体协调好。一方面,新兴社会阶层强势崛起,掌握或管理着近百万亿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这个阶层中一些人缺乏安全感,在十八大之前移民现象非常严重。另一方面,产业工人结构深刻变化,农民工成为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这个阶层很多人也缺乏安全感,面临“城市难留下、家乡回不去”的窘迫局面。这些阶层利益不同、需求各异,但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的利益都需要得到维护。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4]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努力处理好这三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最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将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聚焦到人民期盼和人民意愿上来,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二)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政治保证。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既有历史文化原因,也有现实发展原因,甚至还有宏观地理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和运用不平衡发展原理开启的。邓小平讲“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让有条件的地域、领域加快发展,先富起来。不平衡注重的是差异化发展,发展起来之后的差异就更加突出。进入新时代,要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样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也是“革命党”,更是“人民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有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制定全国统一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政令军令畅通,从而抵制地方保护主义、杜绝社会分裂与冲突;有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抵制资本的逻辑,防止和杜绝越来越强大的资本在中国“俘获”和驾驭政治;有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改革不改向、江山不变色;至关重要的是,有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合理适度的“转移支付”,才能有超大规模的“脱贫攻坚”,使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十八大以来,中国平均每年“转移支付”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央财政收入的70%左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财富转移,而且是从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资本逆向流动。

贫富差距、资源环境、社会公正等不仅是中国问题,同时也是世界难题。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出版新著《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跨越300年包括美、英、法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西方世界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会继续恶化下去。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P20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样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具有世界各国无法比拟的制度优势。这个制度优势就是我国的特殊社会性质,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用好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中蕴含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法宝。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性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论具体的矛盾形式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这一基本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为我们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矛盾转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深刻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提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重要体现。

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论述,其中也蕴涵着解决矛盾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是敢于直面矛盾。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抓工作的第一信号。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问题不回避、不遮掩,不搞击鼓传花,尤其是面对难题顽疾,敢于亮剑、勇于攻坚。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就是直面核心矛盾的重大理论创新。二是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不能脱离实际“刻舟求剑”,更不能异想天开“闭门造车”。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发展变化的新认识,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三是善于抓住重点。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领导干部职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多、情况越复杂,就越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四是狠抓工作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是领导工作的关键环节。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以“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地抓落实。

(四)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

为政之要,要在得人。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必须抓住“关键少数”;要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也必须抓住“关键少数”。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各级领导干部肩负重要使命。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指出:“‘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5]P145是否具有担当精神,能否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名党员干部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这种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为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突出表现为勇于在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做出新业绩。

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强化矢志不渝的政治担当。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习近平反复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基本国情、着眼未来发展提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必须从政治上深入思考、理解把握、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思想上才能领会到位,行动上才能贯彻到位。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强化攻坚克难的改革担当。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属于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发展来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又突出体现为中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的矛盾问题,需要我们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敢于吃螃蟹、涉险滩、破藩篱,牢牢把住关键环节、重要领域、主攻方向,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效。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强化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习近平指出:“大家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5]P144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的理念,心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领导动员群众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强化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习近平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6]P338党的干部无论担负何种职务、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忠于职守、敬业奉献、奋发有为。尤其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挺身而出,靠前指挥,有胆有识,果断决策,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各种困难的主心骨。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起点,作为党和国家各项重大工作的着力点,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用好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在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中成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