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劳模文化价值探析*

2018-02-07张志元雷慧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劳模东北基地

张志元,雷慧俊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因此,充分发挥劳模文化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价值,符合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基本规律,既有助于满足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文化发展要求,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是新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劳模文化价值追问

(一)劳模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促进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振兴。进入新时代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加快实现东北劳模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为当前东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一方面,劳模文化的本质内涵影响着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脉络。劳模文化是由劳动模范这一集合体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和道德规范等品格,[2]这些品格代表着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了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价值遵循,推动劳模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劳动模范的带动作用为推动东北经济转型升级集聚新动力。激发劳模文化影响力的主体是劳动模范,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不仅是关键性技术的开拓者,推动各项任务顺利进行,而且与一般职工相比,他们的坚定信念和高尚修养,使得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更加愿意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要远远地高于普通员工。因此,劳模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推动东北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深度发掘这一精神富矿,有利于调动包括劳模在内的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是工会发挥其建设职能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二)劳模文化的实践探索是促进东北文化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民族振兴的凝聚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不仅有助于东北文化的传承,而且有助于推动东北文化发展迈向新境界。首先,作为促进东北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挖掘劳模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推进东北地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走出困境,积极将创新发展理念融入东北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推出东北劳模文化转化的新气象,进而丰富东北文化的内涵;其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有助于把握东北文化的发展方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集中表现为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本质内涵的劳模精神,[3]这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道德规范是相契合的。因此,将其作为东北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有利于保证东北文化实现科学发展;最后,作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宝贵精神资源,有利于营造东北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我国的发展受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人的思想带有了趋利性的特点,功利主义色彩较浓,不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因此,需要以带有东北特色、具有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劳模文化为契合点,使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逐步形成促进东北文化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三)劳模文化的示范效应是推动东北人才队伍建设的路线图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将东北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在这项工程的重要位置,努力形成东北人才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一,从人才培养工程的标准看东北劳模文化的重要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由此迈入了一个新阶段,东北人才队伍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劳模文化作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共同孕育成长起来的精神财富,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更加注重发挥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与当前对东北人才队伍建设的高标准要求是有机统一的;其二,从人才培养的现有条件看东北劳模文化的应用价值。劳模文化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劳模这个集合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无论是东北的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乏涌现出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劳动模范,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劳动模范的精神品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模典范的先进业绩,能够为培育新时代东北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鲜活“教材”,激发出更多优秀人才的无限潜力,积极投身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历史洪流中。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发挥作用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促成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发挥作用,既有文化发展本身固有规律的推动,同时也需要有践行主体以及政策措施等内外部助推力量。

(一)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发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与演进是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劳模文化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源泉,发挥劳模文化在新时代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需要随着东北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而不断做出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要求。伴随着东北振兴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持续好转,进一步夯实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经济发展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经济发展进入缓慢提速阶段。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内在机制的逐渐完善,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涉及到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包括有横向层面不同文化之间关系以及纵向层面古今文化之间关系的处理。就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而言,其要实现现代转化不仅要处理好东北劳模文化在新时代与之前发展阶段的关系,即理清其历史沿革,从中汲取发展的历史经验;而且要处理好劳模文化在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发展现状的关系,即掌握其发展趋势,从中找寻发展的不同立足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为东北劳模文化的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实施条件。

(二)历史悠久的劳模文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传承的源泉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动力,大力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维、新理念,这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人才问题是东北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人的创造力潜能发挥得是否充分与文化环境有着直接关系。[4]东北劳模文化在近代以来悠久的发展历史,为现代东北劳模文化的发展提出了继承发展的新要求,也为东北劳模文化的现代转化奠定了深厚的发展基础。我国的劳模孕育成长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壮大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时俱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5]解放初期,面临着国家生产状况的极度贫乏和社会主义政权还未得到有力巩固等挑战,以赵国有、马恒昌等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克服当时物质条件落后的困难,攻坚克难,发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干劲,创造了当时生产发展的新纪录,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大力发展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建设全面拉开,涌现出了一批以“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工人工程师”王凤恩为代表的劳模,为实现国家“一五”、“二五”建设目标发挥了榜样作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勇于冲破僵化的体制机制,敢于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探索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八十年代新孟泰”张成哲、勇于改革的企业家赵希友为代表的劳模,他们用敢想敢做的魄力、创新求变的勇气,为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建设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三)先进的劳模典范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发挥的基本条件

先进的劳模典范不仅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同时赋予了社会巨大的精神财富。一种优秀文化能否在变化发展的实践中继续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变化发展的实践中是否仍然存在着对这一文化始终不变坚守着的一群人。现代东北仍然存在着一群为新时代劳模文化形成不断努力和践行的人们,以徐强、曹佰库、“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新一代劳模,展示了当代工人阶级解放思想、勇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他们构成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除此之外,“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成为当代劳模的鲜明特征。优秀劳模典范作为东北劳模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存在的现代人格化载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对现代东北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东北劳模文化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传声带,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劳模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体会,从而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活力,这是时代赋予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崇高使命,必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四)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价值践行的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既定战略,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要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到了要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除此之外,201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通过了《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从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等方面为“十三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谋篇布局,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早日实现全面振兴。

除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性引导之外,东北各省政府深入领会党中央和国务院就东北振兴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各省各地的具体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2017年4月16日,经过沈阳市政府的积极引导以及沈阳市人民的共同建言献策,《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印发并向公众发布,这个规划中制定了沈阳振兴的“两步走”具体战略,力争将沈阳建设成为引领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以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7]为使辽宁的劳模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下去,2016年6月17日,沈阳市总工会、市委宣传部以及沈阳日报社联合举办“弘扬劳模精神、助推创新振兴”劳模文化研讨会,指出深入研究沈阳特有的劳模文化,深入挖掘沈阳市的劳模文化资源,推动劳模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实践;除此之外,沈阳市政府于2016年9月23日制定并推出《关于建立“盛京大工匠”评选制度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将大国工匠精神与东北劳模文化相联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列为劳模文化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行的制度,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高超技术和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为沈阳市的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8]党和政府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度关注,为劳模文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回归奠定了重要的前提;东北老工业基地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方针政策与具体省情的有效结合,制定推出了多项促进东北劳模文化发展的具体举措,为东北劳模文化实现当代价值奠定了重要的铺路石。由此构成了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现代转化的政策导向性条件。

三、拓展劳模文化价值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几点思考

(一)将劳模文化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应重点在体制机制、结构调整、创新创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进行开创性工作,培育东北发展内生动力,突破“振兴——衰落——再振兴”的怪圈,[9]这些战略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独特作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劳模文化的内核,劳模文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生产力。[10]因此必须将劳模文化的现代转化融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主要是要处理好两大关系,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智库建设中处理好政府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这两对关系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这三大主体构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1.将劳模文化融入到东北服务型人民政府的建设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靠党中央和国务院宏观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合理把握,更要靠东北地方人民政府的认真贯彻和具体落实。一方面,对政府工作人员要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组织阅读国史以及党史书籍、参观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等具体措施,使公职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为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决心,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真正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培养一支创新型公职人员队伍,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和方法;完善相关物质与精神奖励机制,激发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打造一支勇于创新的公职人才队伍。将劳模文化的弘扬贯穿到东北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实践中,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将劳模文化融入到企业改革创新的具体实践中。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发展虚拟经济的重要价值。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既面临着虚拟经济的冲击,自身的发展结构又亟待调整和优化,而企业是构成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细胞,因此要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从速度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是关键因素,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广大职工又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为此,一方面,充分利用劳模文化资源打造企业文化,通过培育和宣传企业员工中的劳动模范,组建企业劳模的优秀队伍,组织企业其他员工向劳动模范学习,发挥劳模精神的重要示范效应。着力培育产业工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引导产业工人树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在此基础上打造符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11]另一方面,发挥劳模效应,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通过赋予劳模一定的权利,使企业劳模带头组建技术研究小组,成立企业劳模技术创新工作室,最大程度地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产品的开发,逐渐建立起劳模带企业其他员工、员工再带员工的技术研发小组阶梯制度,形成企业科技创新加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为企业实现长远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和制度基础。

3.将劳模文化融入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工作中。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需要抓住人才资源这一重要资源。一方面,东北各高校之间要加强沟通,就劳模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建设振兴东北智库网络,合力搭建振兴东北专业人才实训基地,逐渐形成高校劳模文化的研究链和传播链;另一方面,东北各高校要将劳模文化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作业形式的更新以及考核方式的更新等使学生对劳模文化具备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要针对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劳模文化教育,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发挥各自专业所长,从不同视角、不同程度上学习劳模文化、培养劳模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传播劳模文化,同时也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打好基础。如2015年东北大学在全国率先聘请全国劳动模范等专家学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为青年大学生带来鞍钢精神的时代蕴涵与核心价值等主题报告,进一步奏响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主旋律。

(二)将劳模文化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

劳动是人类整个社会存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直接定义着人类的社会发展。[13]劳模文化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模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道德规范的一大重要体现,是东北人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将劳模文化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既可以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深入传播和践行,又可以推动东北特有的劳模文化得到深层次传承。

1.加大研究力度以挖掘东北劳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都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重要反映,二者在文化传承上同根同源、爱国情怀上相通、道德提升上目标一致,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东北劳模文化发展的价值引领,对东北劳模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东北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和践行过程中的一大重要文化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践行起着关键性的辅助作用。要将劳模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地加强思想文化的基础研究,运用文化发展等相关理论,对二者之间的内涵一致点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形成劳模文化与价值观建设的关系理论。

2.加强思想教育以推进东北劳模文化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同向同行。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要努力实现“四化”。首先,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要做到日常化,增强宣传常态化和提高宣传时效性,从空间上看,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和场所,提高东北劳模文化的宣传覆盖面;从时间上看,要高效利用可用的一切时间,增强东北劳模文化的宣传渗透力,提高人们对东北劳模文化的认知。其次,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要做到具体化,提高东北劳模文化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过程中采取的讲座设置、团日活动等活动形式,同时兼顾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实际接受程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针对实际推出不同的宣传方案,使其宣传的实效性得到最大化体现;再次,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要做到形象化,提升东北劳模文化宣传教育的生动性,通过批判地继承和革新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宣传教育的新需求;而且要适当地添加艺术因素,运用艺术的方法增强东北劳模文化的渲染力。最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要做到生活化,通过采取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例如拉家常的方式,将东北劳模文化的弘扬与培育寓于谈天说地之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劳模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多地体现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14]将劳模文化的宣传深入贯彻到人民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

3.注重行为养成以实现东北劳模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向同行。创新精神的培育、劳模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最终都要通过人们的实际行为进行检验,通过人们的点滴行动予以体现。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价值发挥,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汲取强大能量,促使东北劳模文化的现代发展获得长足动力。伟大时代需要弘扬伟大的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深刻理解、大力弘扬黄大年精神,就是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担当道义、甘于奉献。[15]在高校推进各项工作中,从课堂教学的开展、校园文化的营造以及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入手,推动劳模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开展方面,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组织劳模、工匠进学校、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进对劳模精神和劳模文化的认知;校园文化的营造方面,学校要鼓励各个年级各个班级成立劳动实践小组,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发挥这一劳动小组的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校内劳动实践中;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方面,要发挥政府的教育部门以及工会的重要作用,针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参与劳动的平台。2017年4月15日,由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劳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致力于打造全国劳模文化的理论研究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文献资料平台与实践育人平台。

(三)构建以劳模文化为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以劳模文化为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使人民从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感受地区特有优秀文化的魅力,使人们更好地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当代价值得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政府要适应时代变化的潮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从文化管理体制的完善、文化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三个层面着力体现公共文化发展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加强以劳模文化为主题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大力弘扬劳模文化。要推进东北劳模文化实现当代转化,就必须从政府管理层面入手,处理好文化发展事务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文化发展事务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运行规律的作用。东北各省市政府应从改变自身的管理观念入手,进一步下放权力,改变之前的行政弊端,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行使好自身的管理职能,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为文化企业的发展行使好“开红灯”和“开绿灯”的权利;而且东北劳模文化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社会文化企业的大力宣传和产品研发,政府应明确劳模文化的宏观发展方向,为各个文化企业顺利推进劳模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在新时代富有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劳模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得到多角度多方面的弘扬,使东北劳模文化在更短时间内深入人心,取得较好的宣传效应,为加速东北劳模文化的现代转化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2.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提高文化服务能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调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弘扬劳模文化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在基层设置有效的信箱,各个单位和部门定期举办“听民声、集民意”的听众大会,听取人民群众对劳模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在制定劳模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中融入人民群众的重要观点,使东北劳模文化的当代传承更能紧贴民生、反映民意;通过组织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走进基层参与社会调查活动,从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所和岗位上寻找更多践行着劳模精神的人民群众,对其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和报道以及对其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使劳模精神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3.借助科技发展之力丰富劳模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文化的发展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新时代要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价值实现,构建以劳模文化为主题的公共服务体系,就必须运用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推出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劳模文化产品,例如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动漫制作中,弥补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动漫剧空白,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的差异性,有重点、分层次地展示劳模文化;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劳模文化”的建设,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出劳模文化的经典专题栏,使劳模文化通过现有网络优势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而且要从分析现代人的“微心态”入手,合理利用好微博、微信等重要工具,为人民群众推送最新的劳模文化精粹,把握好劳模文化宣传的主方向,利用好互联网主阵地,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互联网发展新平台,为其更好实现现代化转化奠定良好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广大80后、90后甚至即将逐步进入劳动力大军的00后员工中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是未来劳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政治论断的提出是对我国发展实际的又一次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同时也意味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了新的机遇和条件,沈阳作为新中国劳动模范的摇篮、劳模文化的发祥地,蕴涵着丰富的劳模文化资源。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当代价值也由此具有了新的发展。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阶段,应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独特作用,找准劳模文化转化的关键着力点,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加大力度使劳模文化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强大精神支撑,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筑牢精神之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陈勇.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及其价值取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03).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

[4]马兆俐,陈红兵.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王永玺,张晓明.简述中国劳模的历史发展[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0(3).

[6]沈阳劳模纪念馆矗起城市精神地标[N].沈阳日报,2016-4-22.

[7]《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印发[N].沈阳日报,2017-4-15.

[8]“盛京大工匠”评选 打磨最亮沈阳品牌[N].沈阳日报,2016-9-23.

[9]和军,张紫薇.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与重点——兼评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效果[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6).[10]张志元,周雪雪.劳模文化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J].党政干部学刊,2017(9).

[11]李玉赋.新的使命和担当——《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

[1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9-10.

[13]孙力.劳模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审视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17(8).

[14]吴静,颜吾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J].红旗文稿,2017(7).

[15]陈宝生.伟大时代需要弘扬黄大年精神[N].光明日报,2017-8-12.

猜你喜欢

劳模东北基地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我的基地我的连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