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驿站”创新模式与珠海工会改革经验探析*
2018-02-07曲霞
曲 霞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劳资冲突事件不断增多,劳工集体维权的行为也日益频繁。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双重使命。如何加强维权机制建设、切实保护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新时期工会组织面临的新挑战,而从组织、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是各级工会迎接这一新挑战的必要探索甚至是必然选择。
一、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与工会职能
工会改革不仅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如何将这两个重要内容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就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界政界以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建设内容,提出将工会建成枢纽型社会组织。关于“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北京和广东两地均有界定:北京市将其界定为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经市政府授权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广东省则归纳为加强统筹协调与纽带联系,实现同类型、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协调指导、培育孵化、合作发展、自治自律的联合性社会组织。综合两处的表述,本文认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能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并对同类型社会组织实现聚集服务功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是代表职工利益的群团组织,要始终发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群团功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当前职工队伍的变化,尽管广大职工对工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但工会现有服务职工体制手段陈旧、平台欠缺、方式行政化等,又如何能与工会自身的职能相契合?换句话说,当工会失去紧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群团功能时,广大职工就可能会自发形成维权组织,而与工会组织疏远,联系不再象过去一样紧密。工会的地位得不到彰显,职能可能被弱化,长此以往,工会作为党和职工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就会弱化,甚或危及党的执政基础。为此,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中的作用,不仅为工会改革提供了思路方法,更有助于中国工会回归社会组织的本色,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来服务职工群众。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重要模式。中国工会具有执行政府政令、协调各方关系、帮助政府起到社会控制作用的政治职能,以及坚决代表下属工人的整体利益,并将该利益组织化至政府体制中,影响政府决策的职业职能,这一独特的政治优势,是工会得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充分条件。工会因其自身的组织、业务、资源和管理等方面优势,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培育各种服务职工的社会联合组织。
近年来,广东省强调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要求其具备孵化、整合、服务和引领四项功能,能够发挥桥梁纽带、聚合引领、集约服务作用。本文选取的个案—“工友驿站”,是由珠海市、区总工会建立的非传统工会模式的服务机构,创建初衷是克服工会行政化的缺陷,拉近职工与工会的距离,发挥工会联系职工队伍的能力,是工会工作的探索创新。“工友驿站”是珠海市总工会创新服务职工的一个工作品牌,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宽帮扶服务职工渠道,设立的专为广大职工和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的社会组织。
2014年5月18日,珠海市总工会与香洲区总工会联合举行了“工友驿站”启用仪式,正式启用珠海市首家“工友驿站”,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与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力合作,建立“工会+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模式,为职工提供维权、帮扶救助、就业介绍、幼托等一系列服务。此后,珠海市总工会陆续创办了4家“工友驿站”,分别是新加坡花园站、保安公司站、斗门新青站和金湾红旗站等,还有驿站正在筹建中。
本文以珠海首家工友驿站—“新加坡花园站”为考察对象,从驿站的组建模式、组织基础、角色功能、实施效果等层面探索工会改革中,工会联系引导社会组织的工作。考察在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中如何培育孵化工会自身的外围组织,扶持发展专业协会、基层服务站和志愿者服务队等问题,从而将社会组织纳入工会服务职工的工作体系中,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治理与承担政府职能,回应职工多样化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友驿站”与珠海工会的改革举措
根据广东省构建枢纽型工会组织的改革思路,2014年5月,珠海首家“工友驿站”启用,这是珠海工会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完善工会组织体系的改革创举。“工友驿站”独特的组建模式和角色定位,有助于克服工会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整合社会力量,动员、引导广大职工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升群团组织工作的有效性。
(一)创建“工会+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模式
“工友驿站”通过建立“工会+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模式为职工及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珠海首家工友驿站—“新加坡花园站”是由香洲区总工会与珠海市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豫德)以项目合作方式,共同选址、共同设计和共同投资建设的站点。“豫德”作为经过工会自身孵化培育和优选的社会组织,是工会志愿服务队伍的骨干力量。该机构负责人热心公益,本身就是在珠海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外来工,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热心服务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具有承接和参与农工青妇等有关部门活动的经验,具有较好的口碑和认可度。这些条件为“工友驿站”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看,也可以说是珠海“工友驿站”的特色。
驿站以“职工下班我在岗,职工休息我服务”为宗旨,从早上8:30到晚上9:30全天候为职工开门服务,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在具体机构运作方面,香洲区总工会安排律师团到工友驿站值班,又派驻3名专职工会干部在接访窗口值班。其他项目如“心灵驿站”、工友大家乐、景点优惠门票服务等则向“豫德”购买,坚持“养事不养人”的原则,确保专业性和资源有效对接。
由于驿站的三方联动,使其在服务时间、服务人员和服务项目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保障,是对既有工会服务体制的突破。因此,说到工会改革,谈起基层薄弱问题时,大家都说编制太少。但珠海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奕根却说:“‘工友驿站’采取‘三工’联动运营模式服务职工有实效,让我认识到,我们不仅不要扩编,相反还需要逐步减少编制内人员,不足的人手都从社会吸收、招聘。”驿站不仅有助于解决基层服务人员欠缺问题,还为社工和义工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以说,“工友驿站”这种模式为工会改革甚至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最关键和困难的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经验。
“工友驿站”实际上是工会去行政化,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成功尝试,借助“驿站”的平台,动员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服务职工。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维度观察,其实是基层和社会自治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提供服务。这种结合,一方面提升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自治团体能够享有国家给予的条件保障,从而在与国家良好互动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工友驿站”刚好成为这一结合的结果,从而使社会自治团体与基层之间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互动区域。
按照珠海总工会的规划,市总主要负责与300人以上的企业工会联系,区总抓100人到300人的企业,街道工会要常去小企业走访,再与“工友驿站”结合,由点成线建成一个体系,互相补充。而“工友驿站”本身也需要升级,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把工会工作提升到更高层面。同时,根据职工需要,各级工会要建培训基地,帮助职工增长技能、改善和丰富生活。珠海市现有5个驿站,各个站点各具特色,共开设服务项目49项,服务职工群众近5万人,“工友驿站”已成为珠海工会服务职工的新阵地和新品牌。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一个可以效仿的标杆和可以拷贝的模板。
(二)建设由工会专干、专职社工和志愿者组成的多元队伍
“工友驿站”是工会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工会合作建立。珠海首家工友驿站,由香洲区总工会与珠海市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建成,目前人员规模在珠海市社会组织中首屈一指。其人员来源于三个方面:法律维权律师由市总工会派出、困难帮扶人员由香洲区总工会派出,其他帮扶服务(志愿服务)由豫德的人员负责。为贯彻“职工下班我在岗,职工休息我服务”的工作原则,365天“全天候”为职工开门服务,香洲区总工会向工友驿站派驻23名专职工作人员,包括5名工会专干和3名专职社工,同时依托1000多名“豫德”和工会的志愿者,有充足的人员保障。
依托“工友驿站”,珠海市工会志愿者组织不断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种类多样,人员充足。一是以文体活动为主的康宁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达到130多人,大多来自退休职工,有效的解决了工作日找志愿者难的问题;二是来自企业的许继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达到56人;三是新建一支工伤探视志愿服务大队,志愿者人数达到120人,切实为因工受伤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四是新建一支劳模中队,志愿者人数达到50人,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五是新建两支关于心理、英语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人数达到60人,为职工提供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和技能化的志愿服务。可以看出,对各种类型、不同技术特点、不同年龄层次的志愿者队伍的挖掘和开发是整个“工友驿站”多元队伍构建的重要一环。
(三)“工友驿站”的财务支持
“工友驿站”的筹办和经营资本主要来自企业资助。珠海市香洲区“工友驿站”,前期建设由市、区总工会和豫德三家提供。2014年,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创办人和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张向海,在珠海市和香洲区两级工会的业务指导下,出资创办了珠海市首家“工友驿站”,驿站成立至今的运营费用,均由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担。张向海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好队长”,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专题报导,如《“好队长”自掏腰包建“工友驿站”惠福十几万人》、《“好队长”张向海创办“工友驿站”服务异地务工人员》等。
此外,工会针对外来工较多的特点,创造出“工友大家乐”这一大家唱活动,成为“工友驿站”新的服务内容,由市区总工会通过购买服务委托豫德负责。然而人员工资不计算在内,仅驿站每年场地租赁、水电费用近50万元,正是有企业的公益资助,方才保证了“工友大家乐”的实现和发展。
“工友驿站”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资助,这决定了其生存的相对独立性,因此,驿站能够更多地代表职工利益,大批职工尤其是农民工通过驿站认识了工会。而这种认识相对更客观,说服力更强,更直接,有利于未来忠诚度的形成和加深。珠海市保安集团有限公司督察大队队长植炜鹏深有体会地说:“‘工友驿站’的服务很契合我们的需要。我原来只知道有区总工会,不知道还有市总工会,通过‘工友驿站’才知道层层有工会。”队员苏靖也深有感触:“以前觉得工会跟我们没多大关系,或者说工会离我们很远,现在天天在‘工友驿站’,才知道工会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什么事都可以找工会帮忙,感觉有了依靠”。驿站在人、事、财权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服务能够真正地接地气,从而有助于克服工会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基层工会的活力也得到增强。当然,这种独立性的条件不是每个类似组织都具备的,但这种模式确实可以为相关探索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四)“工友驿站”的角色和功能
“工友驿站”的构想是建立一个服务职工的平台,让职工随时看得到、找得到工会,踏踏实实为职工服务、维权,起初是给工友提供一个歇脚的驿站,路上的家,很形象贴切。后来借鉴香港工联驿站的做法,还可以为工会会员提供各种培训,于是在香洲区就诞生了珠海的首家“工友驿站”。驿站是工友们在路上的家,从平时工作到日常生活,从身体保健到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实现“全覆盖”,力求为工友打造一个温馨的职工之家。没有“工友驿站”的时候,职工们下班就回宿舍睡觉,现在会去“工友驿站”打球、健身,生活丰富、健康了很多,有了“驿站”之后,职工们下班也都喜欢过来健身、交流,不像以前各上各的班,现在很多都认识了,有的还渐渐成了朋友。对于他们,“驿站”就像另外一个家。在新加坡花园站,全新装修的工友驿站宽敞明亮,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一进门是沙发椅子,工作人员笑脸相迎,就像回到家一样的感觉。可以说“工友驿站”从布置到服务,都能让工友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工友驿站”是非传统工会模式的服务机构,是职工群众另外一个家,决定了其功能是服务。相较传统工会,驿站服务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窗口下移,搭建去行政化服务平台。与传统职工服务中心设在政府机关大院不同,“工友驿站”大多设在交通便利的居民社区,可辐射周边职工和居民10万人。同时,珠海市总工会将设在机关大院的职工服务中心融入“工友驿站”,“工友驿站”场地可以用自由物业,也可租用商业楼宇,一般有300—1000平米。设有法律服务室、职工医疗互助室、党群工作室、心灵港湾、图书阅览室等,方便职工到“工友驿站”学习、休闲以及办理相关事务。职工群众不用到工会的行政办公楼就可以接受服务。“工友驿站”门好近,门易进,使工会服务真正地贴近了职工。而这种贴近职工需求的服务对职工的吸引就大,也使其对工会的工作产生较好较深的体验。
第二,服务时间去机关化。为回归工会群团组织的本色,必须坚持服务职工的工作生命线,为服务职工创造条件。“工友驿站”明确以“职工下班我在岗,职工休息我服务”为工作原则,配备5名工会专干和3名专职社工以及众多的志愿者为广大职工及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这正是工会回归群团组织、撕掉机关化标签,贴近职工“生物钟”的重大改革举措。“工友驿站”服务时间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实现全年365天全天候服务。通过按照职工的“生物钟”来安排和开展工作,让职工“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从时间上保证了为职工办好事、解难事,维护和发展了职工利益,不断增强自身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三,服务方式主动化。珠海市总工会通过把职工服务中心融入到“工友驿站”,推动资源和服务的下移,实现了服务职工零距离,体现了服务理念从被动向主动的新转变。从困难职工帮扶到重大疾病救助,从职工日常生活需求到法律服务,“工友驿站”都是主动作为。此外,市总工会以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律师入企”计划。工会向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会派驻律师,担任工会法律顾问、工会主席法制助理,为企业工会和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参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劳动争议调解等,增强了管理方守法意识,提升了职工依法维权的能力,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实现了劳资纠纷的源头治理、依法治理。
第四,服务内容去机关定制。“工友驿站”作为工会服务职工的新平台,一方面发挥现有的工会职能,同时结合新时期职工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增设了驿站的其他功能,职工和居民根据“工友驿站”时间安排或者通过微信预约,都可以享受到工会的服务。此外,工会还针对外来工比较多的特点,创造出“工友大家乐”这一大家唱活动,以喜闻乐见、便于参加的形式,加强了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工友大家乐”坚持在工业园区、社区演出,坚持职工是演出主体,吸引了众多草根演员的参与。在工会的支持下,年演出量达100多场,有近千名职工演员参与,惠及10万职工群众。在各级工会支持鼓励下,在媒体关注和群众参与下,“工友大家乐”成功成为有影响力的职工文化娱乐品牌,受到政府和社会广大群众的赞誉。
“工友驿站”作为职工群众另外一个“家”的角色定位,其服务职工的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会基层工作和职工群众需要,使广大职工在共建共享中实现自身权益。通过“工友驿站”,增进了工会与职工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符合工会建立健全联系职工群众长效机制的改革目标。“工友驿站”的这种服务,可谓以小见大,经过长期积累,将会为工会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三、枢纽型社会组织视野下工会改革的对比分析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一种创新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2009年,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成为北京市首批获得认定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因此,在枢纽型社会组织下探讨工会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5月,广东省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尤其是工会组织,在政治上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比拟的优势,理应发挥主体作用。在省总工会的指导下,广东省辖下的21个地级市成立了市区级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走在全国前列。本文通过对深圳龙岗区工会的调研,对比分析在枢纽型工会组织的建设方面,深圳工会与珠海工会的不同举措与各自特色,从而凸显“工友驿站”改革的实质意义。
龙岗区服务职工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是深圳工会系统首家经主管部门核准登记成立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其工作目标是聚集、管理具有同类型功能的社会组织,完善工会枢纽型组织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该类型社会组织的联系、孵化、扶持和规范工作,以承接和委托项目为手段,进一步发挥枢纽型工会组织的引领服务作用。联合会下设职工帮扶、法律维权、创业就业、枢纽型社会组织孵化等工作室,拥有职工创意、学习、休闲、交友、情绪宣泄等多种功能,主要任务是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自身优势,将社会资源聚合在一起,发挥枢纽型组织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通过对比,龙岗区服务职工联合会更加注重资源整合,自2013年8月设立以来,已联系和聚集了34家服务职工类社会组织,并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社区级源头治理劳资纠纷推进会,注重探索劳资纠纷的治理新机制,通过创新参与源头,建立和谐劳动试验区。而“工友驿站”的角色定位就是为工友打造一个温馨的职工之家,为职工提供面对面情感交流的机会,驿站的实践理念就是实实在在地服务,实实在在地维权,体现一个“实”字。驿站功能主要包括工伤探视、心理疏导、职工志愿服务、单身联谊活动、工友书吧、休闲茶歇、优惠景点门票和职工互助保障业务,通过这些举措改善民生、服务职工、化解矛盾纠纷。“工友驿站”所有服务均围绕着“家”的理念,让广大务工人员感觉自己有娘家可以依靠,感受到家的温暖。
龙岗区联合会内设“心灵驿站”,与“工友驿站”枢纽型平台不同,“心灵驿站”是联合会下设的一个机构,是工会孵化的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经过联合会的培育孵化,“心灵驿站”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挑选出对心理问题感兴趣的职工,将他们培养成“心灵种子”。作为“心灵种子”的职工群体能够及时发现和帮助自己身边有心理问题的工友,更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不仅发挥了“心灵驿站”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更符合深圳全市以85后、90后为主体的劳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工伤探视”是龙岗区工会打造的另一个品牌,采用“工会+社工”的模式,即工会干部和专职社工联合开展探视,将社工的专业优势整合到为职工服务的工会实践中。具体措施是,先由社工人员进行资料收集,每周安排3-4个工作日到试点医院收集工伤职工信息,建立并动态管理工伤档案;然后由工会组织人员根据专职社工建立的职工工伤档案,及时开展探视慰问。社工人员与工会干部各有分工,分不同阶段进行。对比龙岗工会,“工友驿站”则依托“工会+社工+义工”的“三工”资源,组织多方志愿者,由专职社工联同志愿者一起进行工伤探视工作,分析受伤原因并写出报告,与企业协调沟通,因而不仅具有人员保障的数量优势,并且是三方联动,共同打造“工伤探视”这一品牌。
由于龙岗区联合会的启动资金来源于市总工会,“工会+社工”的龙岗模式是以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即工会通过购买社工服务实现工伤探视,从而工会干部与专职社工各有分工,社工人员收集信息,探视慰问则由工会干部负责。“工友驿站”则是社会化、专业化和项目化的“三工”联动服务职工模式,驿站的建立主要来自企业资助,香洲区首家“工友驿站”建立由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出资创办,驿站的运营费用,也由该服务中心承担,驿站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直接就工伤问题与企业沟通调解。
此外,龙岗区联合会综合实际情况,联系适宜的企业或社区,将服务项目放到这些企业或社区中落地成长,联合会则提供资源链接、交流合作、能力建设和信息咨询等服务,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组织孵化工作。“工友驿站”则将自己定位为枢纽平台,与市人力资源实行无缝对接,只要在市人力资源能够找到的招工信息,在工友驿站全部能找到,最大限度满足失业者、务工者的需求,是政府职能转移和服务项目的承接者。以驿站为枢纽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异地务工人员在驿站内咨询相关工作事宜,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解答,使这种底层打工者了解到适合自己的招工信息,在这里找到了自尊,感受到了温暖。驿站坚持“养事不养人”的原则,也实现了服务窗口专业性和资源的有效对接。
虽然深圳龙岗区建立服务职工社会组织联合会与珠海香洲区创建“工友驿站”在组织制度以及功能定位上有差异,但广东省倡导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工会组织的活力,创新了服务职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通过枢纽型组织体系,能够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协调劳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地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求。其实,每个地区都可以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部分创新,丰富服务工会社会化组织的形式和内容,更好的为职工服务。
四、“工友驿站”创新模式下对工会改革经验的探讨
珠海工会创建“工友驿站”的改革举措,是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探索和实践,这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工会组织在新常态下的主动出击。这一创新模式结合了工会的组织优势、社工的专业优势和工会义工的群众参与优势。驿站将三方优势充分发挥,凸显了工会建成枢纽型社会组织所应具备的聚合引领、资源整合、协调沟通、桥梁纽带以及维权服务等功能。
第一,“工友驿站”的建立使工会整合内部资源的功能得到增强,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珠海工会通过“工友驿站”这一新模式,探索出克服“四化”的新路子,推进了基层工会的组建,由以往的被动迎合化为积极主动。珠海全市25人以上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率达96.06%,职工入会率达88.59%,不仅提升了工会在职工中的号召力、影响力,增强了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有助于实现工会的固本强基。另一方面,珠海工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以实现“从抓数量为主到质量与数量并举”的转变。如举办民主建会专题培训班,预计全年参训人员将达到2000人以上,学员绝大多数为最基层的工会干部;编印《基层工会民主建会文件资料汇编》3000多册,在基层散发;在市总工会网站开设建会知识专栏,为基层工会答疑解惑等等。通过民主建会感召职工、凝聚职工。2015年上半年,珠海市共完成民主换届33家,会员14538人;民主建会85家,新发展会员15784人,其中农民工9470人。
此外,针对农民工人数较多的情况,强化重点领域、行业的工会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民工入会潜力。四大领域协同推进,即工业园区通过属地工会推动、家庭服务业和建筑行业依托行业协会实现突破、民办学校和医院则寻求相关管理部门支持。通过上述举措,可吸收农民工会员约7.5万人。此外,总工会也注重抓好新兴行业、“边缘人群”的入会工作。如快递行业、物流行业、劳务派遣人员、国有企业中的临时工、公办医院和学校中的编制外人员等,确保组建工作不遗漏、无“死角”,实现工会组建统筹兼顾全覆盖。
第二,“工友驿站”家的角色定位,能够真正心贴心、实打实地服务基层群众。如珠海某电子厂职工因白血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因生活贫困而无钱医治。工友驿站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展开救助,积极收集材料并在第一时间报送上级工会。上级工会接收到申请材料后,迅速研究,并按照程序给予了3000元困难救助金,解决了燃眉之急。职工由衷称赞道:“你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与我们这些贫困打工者心贴心!”工友驿站以一套崭新的模式和“真心”温暖每一位困难务工者,让他们来到这里如回“娘家”,带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归,真正做到零距离服务,与贫困打工者心连心。这种服务正是工会服务职工职能的具体化、实践化,落得准、落得实,效果自然良好。
另外,驿站创建工伤探视品牌,开展“凡工伤必探”服务,让工伤职工切实感受到工会如家一样的关怀和温暖。驿站主导的“工伤探视”,依托“三工”资源,组织多方志愿者,秉着凡工伤必探视的原则,以珠海市区四家医院为试点,收集工伤和疑似工伤职工名单开展探视活动。工伤探视从工伤事故发生,到身心康复和权益落实,所需程序和时间过程较繁琐和漫长,由社工联同志愿者的工伤探视工作,通过描述职工受伤过程和原因,分析、总结安全生产问题和隐患,并写出分析报告,与企业沟通调解,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力图做到实际化、可操作化,避免工伤事故的再次发生。
第三,通过“工友驿站”,可以实实在在地维权,完善和优化工会维权、保障和服务体系。劳资冲突日益尖锐,是目前劳动关系领域最深刻的变革,迫使工会由“福利型”向“维权型”转变。“工友驿站”通过窗口现场接待来访职工,记录时间安排,并预约时间,在中心或是到达争议现场等开展面对面沟通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如珠海异地务工人员黄绍海、黄春林是残疾人,面对突然被工厂辞退的现实,他们深感劳动权益受损,决心要讨个说法。驿站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的困境后,立即向珠海市总工会领导汇报,市总工会也特事特办,第一时间审批了法律援助,这两名工友也找到了新的工作。像上述一样通过工友驿站进行法律维权的异地务工人员还有很多。据工友驿站统计,自首家工友驿站成立以来,前来参观和求助的群众络绎不绝,驿站切实为广大职工提供了帮扶服务,共接待来访职工群众1738人次,并得到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维权工作是广大职工群众感受工会力量的重要体现。珠海市总工会成立“工会法律志愿服务律师团”入驻“工友驿站”,已有成员62人,免费为职工提供代写法律文书、代理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等“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2015年上半年,已提供法律援助75件,涉及职工380人,涉及金额达1930.38万元。通过维护权益向农民工展示了工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工会通过“工友驿站”的影响力,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加大源头参与和治理劳资纠纷工作力度。总工会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劳动争议诉讼中推进工会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成立市、区两级工会劳资纠纷应急处置分队,对重大劳资纠纷,坚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引导职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免费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通过上述举措,总工会成功调处珠海兄弟工业有限公司因工资福利引发集体停工等重大劳动纠纷17件;及时调处“工人在线”、“工情在线”和“舆情日报”反映的投诉案件,市总工会全年共受理职工信访1244件,涉及职工2482人,涉及金额1875.52万元,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第四,“工友驿站”能够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珠海工会自推行“工友驿站”服务以来,实行“律师入企”计划,实现与企业工会之间的协调对接。总工会向104家企业工会派驻法援律师,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担任企业工会法律顾问、工会主席法制助理,为企业工会及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参与企业平等协调、参与协调劳资纠纷、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职工普法宣传教育等。在此基础上,珠海工会积极探索与有关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广东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的宣传贯彻,积极探索集体协商新对策,推进企业建立“一月一沟通,一年一协商”制度,全面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质量和实效。市总工会采取“上代下”方式开展市汽车与摩托车维修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经协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受益职工5000多人。
除与企业协调,工会也注重与其他政府部门沟通衔接。市总工会积极联合市人社局和财政局,推动建立企业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2014年9月,《珠海市企业欠薪应急周转金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企业欠薪应急周转金由市总工会和市财政各出资300万元,共计6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市总工会负责垫付金的发放和欠薪追讨,通过工会组织主动参与维权,有效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工会推动下,2015年5月,珠海市政府下发了《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珠海市人民政府与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意见》,拟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从而工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渠道得以保持畅通。
第五,“工友驿站”创新模式能够发挥聚合引领作用。驿站实实在在服务职工群众的做法起到示范效应,为不同地区和企业工会的改革提供了方向。珠海很多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职工群体基本上以农民工为主,文化水平偏低,因此,企业工会在学习考察“工友驿站”做法的基础上,准备在企业内部建设驿站,帮助职工解决小孩上学,及其家属求职等实际困难,使驿站成为职工倾诉、投诉的有效管道。佛山市总工会借鉴珠海工会的改革经验,建立“工友小驿站”,这是佛山市总工会开展的2016年新春送温暖系列活动之一,创办初衷是给劳作后的环卫工人提供一个歇脚之所,让他们累了渴了,也有地方可以喝口水,歇歇脚。小驿站的设置给予环卫工人实实在在的帮助,目前佛山全市共有108个“工友小驿站”,已遍布五区。未来可以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广大职工的实际需求,建立更多更贴近职工的形式多样服务灵活的各种驿站。
珠海工会的改革经验不但是工会自身的变革,也有助于广东省总工会关于“两位一体”的体系设计思路诉诸于实践,即在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中,将地市级工会定位为枢纽,各种联合会则定位为枢纽平台。另一方面,工会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也给驿站提供了充分的改革空间。对于未来的改革,“工友驿站”在继续做“实”基础上,还应做到:一是服务要与职工需求精准
[参考文献]
[1] 王向民,吕鸽.政治社会转型与工会改革:将工会建设成枢纽型社会组织[J].工会理论研究,2013(1).
[2] 乔健.工会改革:中国特色工会道路的“提质增效”—2016年上海群团改革的经验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4).
[3] 许文超.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塑造:试论工会的去行政化改革[J].工会理论研究,2014(5).
[4] 刘勇.试探基层工会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内容[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5] 石晓天.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现状及其反思—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8).
[6] 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J].开放时代,2004(6).
[7] “工报圆桌”走向珠海“工友驿站”:服务职工永远“在路上”[N]. 南方工报,2016-11-28.
[8] 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总工会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12-8-29.http://www.gdftu.org.cn.对接,每次活动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让工友对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在现场和网络、微信等平台收集他们的意见,为职工提供贴心服务;二是进一步凝聚职工志愿骨干,从职工队伍中寻找自己的资源,着力打造工会志愿服务队伍。当然,可以在吸引志愿者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上进一步创新,以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