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集纳
2018-02-06
外交部前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前副主任何亚非在2017年11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刊发的《新时代的外交新脉搏》一文中认为: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定义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要求,既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又符合绝大多数国家愿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些都是建立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基础之上的。2016 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的G20 杭州峰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凸现了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今年5月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丝路精神”已经成为一面国际合作新思想的旗帜。代表中国外交新思想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贯穿于中国外交实践之中,更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和认同,联合国在决议中对这些新思想、新方案予以了肯定和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在不同场合和时机都高度评价和支持中国的新思想、新方案,认为这是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开始提供世界急需的“全球公共产品”。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在《外交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刊发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一文中认为:文化传统不仅在确定一国外交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外交手段、方式和风格也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外交客观上有了以前不具备的体现自身文化传统的战略空间与条件;在主观层面,中国努力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但长期以来,在国际关系学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理论几乎不存在,在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很多战略和政策问题都被套用西方理论解读,很难切合实际。只有完善外交话语体系,才能使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而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对中国的道路观、国家观、秩序观、交往观和价值观进行系统梳理,诠释其与中国外交实践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关联,是完善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和把中国知识拓展为世界知识的必然选择。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6期刊发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一文中认为:数字新媒体颠覆式地改变了人类交往与传播模式,传统的话语体系正在被解构和重建,基于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全新话语模式正在形塑。一方面,新媒体正在重塑跨文化传播的格局、思路和实践方式;另一方面,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之間互动频繁,它突破了媒体融合原有的新技术认知层面,将人与技术的融合、文化与技术的动态交叉、文化间的多维镜像囊括其中。伴随着不断的新媒体跨文化传播事件,人们发现复杂多元的传播渠道和模式正不断重塑我们的话语体系,而话语又反过来对传播内容和方式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话语及其变迁即成为新媒体跨文化传播需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夏立平:两个“构建”指明中国外交方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构建”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在全面推进,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2017年11月7日10:48 )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贾秀东:习近平十九大后首次出访一条主线三大看点】一条主线:新时代将是贯穿于此访的一个主题词,也是此行的主色调。三大看点:一是如何诠释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如何演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三是如何分享治国理政经验。(2017年11月10日22:08)
@人大重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周晓晶:如何准确把握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金融海啸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强势崛起,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强势崛起,才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并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和话语权。(2017年11月13日15: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