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大国际舆情与新闻发布效果分析

2018-02-06

对外传播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党代表习近平

2017年10月18-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了《党章》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勾画了“两步走”的蓝图。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十九大的召开恰逢世界遭遇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风潮的冲击而陷入“震荡期”“迷茫期”的时代关口,国际舆论对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引领“新全球化”的路径和走向充满期待。

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成为全球媒体竞相追踪的焦点和热点便是这种舆论氛围的充分体现。在大会开幕及闭幕的当天,包括BBC、CNN、RT等全球主流新闻媒体网站都在头条位置安排了关于十九大的专题报道,CNN还在其官网上开辟了名为“中国:新的世界秩序”的专栏,从投资、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中国这五年以来的成就。海外媒体对参与报道十九大的热情同样高涨,报名采访大会的境外记者数量达到了1818人,创下了历次党代会之最。这使得更多的海外记者有机会接触和体验到真实而鲜活的中国政治生态,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十九大的新闻发布工作站在全球传播的高度,适应媒体传播发展的变局,搭建了大会堂之外与国内外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第二会场”,让以往深居庙堂之高的党代会走进了国内外民众的荧光屏和移动端,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国际舆论对党代会的强烈关注与我党现行的组织纪律和信息发布体制不能完全满足社交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变局的矛盾,以新闻发布会、党代表集体采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党代表通道、实地采访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十九大报告语)。

基于以上的认知和判断,本文对十九大召开前后三周的国际媒体报道进行语义网和框架分析,进一步分析十九大期间的新闻发布工作与国际舆情之间的互动关系。样本采集的对象不仅来自路透社、《纽约时报》等14家西方主流媒体,还包括来自亚洲、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11家英文媒体,尽可能通过多样化的文本来源准确呈现十九大国际舆情的全貌。

西方主流媒体的十九大报道

下图为14家西方主流媒体十九大报道的语义网图,通过对语义网络分析和文本的细读发现,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人选的高度关注,其中“政治局常委”成为高频词。直到十九大召开前夕,仍有不少西方媒体对相关的人事安排进行“站队式”的臆测甚至于“权力斗争式”的妄断。当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后,这些臆测和妄断便不攻自破。外媒的报道议题主要集中于新一届政治局委员所具有的专业背景上。例如,BBC在报道中强调他们受过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训练,是从原来工程师出身的“技术型官员”主导的执政团队向具有良好学术素养和专业背景的“职业政治家”团队过渡。《金融时报》等媒体指出,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尚贤制”(meritocracy)的政治模式打造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和执行能力的施政团队,新晋的中央委员当中包括企业家、航空航天等专业的高科技人才、大学校长、两院院士等,背景和来源更为多元化,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共在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

其次是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地位。为了叙述上的方便,西方媒体倾向于将其简化为Xi Jinping Thought (“习近平思想”),对此,路透社、美联社等多家西方主流通讯社的报道都援引了国内主流媒体的解读,强调“习近平思想”是中國进入“新时代”最突出的特征,辨明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向”。路透社刊发评论文章称,“习近平思想”为“中国梦”描绘了更为细致的发展蓝图。这一指导思想将会给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定下基调,也会影响地区及世界政治、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BBC等多家外媒在报道中将“习近平思想”与“软实力”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中国向世界呈现清晰而统一的价值观、展现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西方主流媒体也对“新时代”这个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CNN在关于十九大的专题报道中指出,这个概念的提出与当前西方所处的“混沌与动荡”的现状形成了对比,表明了中国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的自信,中国的成功提供了一条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效仿的现代化路径。在相关报道和评论中,外媒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如下阐述做了较为集中的引述和解读:“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

第三个特点是,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除了“习近平”之外,“毛泽东”和“邓小平”也成为高频词。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媒体将中共历届领导人和他们各自的思想主张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例如,CNN发表专文分析了习近平时代与毛泽东时代众多的“相似之处”,但作者也强调,“习近平的许多做法并不是对毛泽东的‘简单复制”。《经济学人》在评论中对“邓小平理论”与“习近平思想”进行了对比,指出前者强调“先富与共富”的理念,而后者更注重实现更加平衡、充分的经济增长。

显而易见,西方媒体的这种“区隔”式解读是带有其自身偏见的。一位境外记者在十九大开幕式后向《大公报》发表了这样的观感:“当西方政党还在搞拳击赛时,中共却在跑接力赛。”这个生动的比喻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引述。虽然从总体上看,西方主流媒体的十九大报道并未完全跳脱用“欧几里得公设”来度量中国现实政治逻辑的惯性思维,但在世界进入“后西方、后秩序”的当下,在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感召力面前,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铁板一块”的认知已经出现了松动和分化的趋势。endprint

发展中国家英文媒体的十九大报道

相比于西方主流媒体,发展中国家英文媒体十九大报道的立场更为正面,态度更为积极。与前者的关注点不同,后者的报道中聚焦于中国发展道路和经验,较多使用新闻发布会和中国主流媒体作为信源。从语义网络分析的结果来看,发展中国家媒体主要关注以下三个主题,见下图。

首先,发展中国家媒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概念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聚焦的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在21世纪中叶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与西方主流媒体相似的是,发展中国家媒体也是从中西对比的角度来解读“新时代”的意义,但两者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具体来说,西方媒体强调“中国模式”的特殊性与“新时代”的偶然性,而发展中国家媒体则更倾向于突出“中国道路”的“普适性”和“新时代”到来的历史必然性。《曼谷邮报》的评论指出,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愿景是一条更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更加强调自身的独立自主性,并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护“非西方化”的独特价值观,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菲律宾《马尼拉公报》的报道中称,在特朗普采取“退群”政策的同时,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逐渐取得了引领全球化的主动权。巴西《里约时报》在评论中进一步指出,中国模式的崛起印证了“西方模式已经开始步入衰老期”。

其次,与西方部分媒体仍然带着“有色眼镜”说三道四的态度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在报道中充分肯定中国在政治制度上的优势。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的报道中称,在中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与军事强国的同时,中国的政治运行更加稳定且可以预测,可以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因此能够避免西方政坛频频出现的“黑天鹅”“朝令夕改”等现象。报道中还援引清华大学外籍教授贝淡宁的观点称,中国实行的“尚贤制”不同于西方的全民普选,这种政治制度有其自身的文化基因和社会土壤。因此在看待中西方民主政治时,应该秉持“一个世界,多种制度”的包容性视野。

第三,发展中国家媒体的十九大报道对中共近五年来“强力反腐”的成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西方媒体报道“反腐”议题时往往与“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偏见”不同,发展中国家媒体则突出“反腐”是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的挑战,而中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南非《开普敦时报》的报道以《向中国学习反腐》为题,举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数字,最后用“卓越”(remarkable)一词来称赞中国的“打虎拍蝇战役”,并建议南非的政党应向中国学习反腐经验。

《印度时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反腐行动在党政军等各个领域全面展开,使得中共的威望得以巩固和强化。虽然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未受影响,这对于东西方国家来说都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十九大期间的新闻发布及效果分析

以上对不同国家媒体报道的分析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十九大期间的新闻发布是卓有成效的,尤其在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丰富性方面对外媒的议程设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对上述25家英文媒体的报道信源进行了检索,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文本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各类新闻发布渠道所提供的信息或线索。

外籍专家首次全面介入十九大报告的同步翻译中,确保外媒第一时间获得最为权威的“官方说法”,避免了以往因中外文本“延时”效应而导致的“断章取义”“借题发挥”等现象的出现,体现了将“传播”环节前置、参与决策过程的战略传播新思维。在六场记者会、八场集体采访、三次党代表通道(简称683模式)等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中,包括20多位党政负责人在内的来自不同阶层和岗位的党代表与中外记者零距离互动,回答各类问题160余个,尤其是让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了直观的体会,从而提升了新闻发布和议程设置的有效性。

本文对外媒引用上述这些信息发布的情况进行了甄别,从中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西班牙埃菲社在“反腐”议题的报道中,大量援引中央纪委副书记杨晓渡在记者会上提供的权威数字和深入解读。《纽约时报》关于中国环境治理的报道中援引了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记者会详细介绍的各种“严刑峻法”,凸显了“中共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决心”。

路透社在有关中国五年来文化建设的报道中,援引了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记者会上介绍的相关情况,称“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中国软实力的一大亮点”,并对创下票房奇迹的《战狼2》做了重点分析。报道中还援引了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在记者会上的发言,强调中国“重视电影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意义,而不仅仅将其作为是赚钱的工具”。

除了党政领导的信息发布获得重视之外,基层代表的声音也频频出现在外媒报道中。在“党代表通道”中与记者互动的“台南小镇姑娘”、复旦教授卢丽安成为十九大期间最为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之一。《外交学人》等媒体发表专文对她进行介绍,引用她的肺腑之言来评述海峡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路透社在报道中对“党代表通道”这一新形式进行了介绍,强调三分之一的党代表来自基层。彭博社等多家媒体重点报道了80后、90后党代表,对在记者会上出现的互联网金融创业家、清华“村官”博士生、南航“网红”辅导员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显而易见,与党代表的零距离接触有助于打破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共产党员形成的“刻板印象”,重塑了世界第一大党历久弥新、充满活力的崭新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习总书记所说的“大要有大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对未邀请BBC、《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出席个别场次的记者会表达了不满。还有一些媒体炒作向党代表提“敏感问题”的外媒记者遭到“封杀”“雪藏”等话题。因此,如何更加精细化地实施“柔性管理”,将习总书记在记者见面会上提出的“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欢迎客观的报道和有益的建议”的精神落到实处,避免外媒借题发挥,借势炒作,彰显敢于直面不同类型海外媒体的“传播自信”,要把新闻发布和媒体管理工作中的“敢于亮剑”与“绵里藏针”有机结合起来。endprint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的国际舆情分析和对新闻发布工作的效果评估可以看出,十九大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有可能成为重塑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航向的重要转折点,同时还是实现我国对外政治传播转型升级的一个新起点,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体现战略传播和议题管理新思维,主动设置媒体议程。十九大召开前夕召开了八场发布会“预热”,大会期间“6+8+3”模式的新闻发布多点出击,多角度切入,大会闭幕第二天又立即召开发布会进行深入解读,像这样立体化、高频次、全链条式的密集发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媒体的议题选择和报道角度。从本文对外媒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往常频繁出现的“陰谋论”等传统框架不再凸显。尽管仍然存在一些“刻意误读”“借题发挥”的现象,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媒体的关注点大都聚焦于“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等主流议题上。无论各类媒体自身秉持的立场如何,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于中国道路的有效性和普适意义。

第二,充分发挥人际传播和体验式传播的优势。在国际媒体,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的“刻板印象”中,党代会是神秘莫测的“闭门政治”,党代表形象整齐划一,不易接近也难以沟通。此次十九大首创的“党代表通道”和加大力度推出的“集体采访”“代表团开放日”“采访线”等活动,对于国际媒体深入了解党代表、增进沟通和交流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这些面对面交流和亲身体验,中国共产党重塑了开放包容的新形象,各行业各阶层的党代表展现了自信昂扬的新风貌,这使得国际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整体评价向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三,切中热点难点,发挥话题传播效应。十九大的新闻发布工作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一些“网红”党代表的出现及其引发的热议为这方面的大胆“试水”形成了良好的开局。同样,在“反腐”等热点议题上的积极引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会召开前夕,海外社交媒体上“杂音”不断,一些西方媒体借势放大“权力斗争”等传统框架。大会期间的新闻发布在“反腐”议题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提供了权威信息和积极回应。从本文的舆情分析来看,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体,都对中共过去五年的反腐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不少媒体还呼吁世界向中国学习反腐方面的经验,而此前被热炒的一些“八卦”“黑幕”在充满正能量的权威发布面前失去了传播的价值和空间。

总的来看,十九大的新闻发布工作运用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的思路为解决这个基本矛盾、有效提升中国对外政治传播的效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具有启示意义的范例。

(执笔:王沛楠 邱伟怡 刘亮 刘弼城 谢张天;学术指导:史安斌 周庆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代表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原平市四举措做好党代表服务工作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三注重”确保党代表发挥作用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
广东:“党代表工作室”让党代表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