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中的新传播:十九大新闻发布研究
2018-02-06刘笑盈
2017年10月17日到26日的十天内,十九大及十九届一中全会组织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一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六场记者招待会,八场集体采访,十天十六场的密集发布,全方位地向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声音。这是一次高水平、高强度、高压力的新闻发布实战,达到了“有效沟通、设置议程、提升理念、拉近情感”的新闻发布功能,值得认真总结。相比于接受或组织记者采访、发布新闻稿或新媒体发布,新闻发布会是较高形式的权威发布,适合发布重大信息与核心信息。新闻发布会包括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媒体通气会、恳谈会等等。本文试图从两次新闻发布会和六次记者招待会(以下统称发布会)的素材出发,对十九大的新闻发布做初步的梳理和研究。
一、新闻发布会的总体描述
从八场新闻发布会的总体情况看,可以总结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发布会的总体布局合理、清晰、完整。十九大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坚持“四个自信”。在发布会的总体安排上,我们看到第一场是介绍即将召开的十九大,最后一场是解读十九大,而中间的六场记者会分别从政治、文化、统一战线和对外交往、经济、社会和环境六个方面介绍了具体情况,直接对应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展示了我们的建设目标。
其次是发布会的参与者权威性高、专业性强。出席每场发布会或记者会的领导少则两人,多则八人,共35人次,都是各个专业的一把手或主要负责人。而且出席者与发布会主题非常契合,说明了发布会的精心设计。例如,解读党建和解读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布会,出席者显示了专业性;而解读保障与改善民生和解读十九大的发布会,出席者则显示了全面性。这些都保证了发布会的权威与专业。
第三是规范化和全面性。初步统计,这八场发布会和招待会的总时长是957分钟,平均每场在两个小时左右,其中最长的介绍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布会180分钟,最短的第一次发布会也有90分钟。在八场发布会或记者会中,回答了90多人次的记者提出的约200个问题,每位记者的提问多是1到3问,最多的一次回答了14位记者的问题,最少也回答了8位。而且在提问的记者中,来自境外媒体的记者占比大约是40%左右。
二、新闻发布的中观研究
我们认为,就新闻发布会而言,衡量的指标主要有五个要素:一是总体指标,发布会目的清楚、组织到位,程序完整;二是记者指标,记者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三是发言人指标,发言人所做的回答是否巧妙得体、精彩到位,展现了个人魅力;四是现场指标,发布会现场是否气氛活跃且又局面可控;五是最重要的信息指标,发布会是否传递出了主办方想传递的大量信息,可供记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从这五个指标衡量,这八场发布会基本上达到了标准,有些场次还显示了可圈可点的特色。
就八场发布会的主题而言,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发布目的通过事先的提示、选择发言人及主发布词,得到了明确的展示。例如10月17日十九大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就契合发布主题,明确说明了十九大的议程,关于十九大四个方面的工作:报告起草、党章修改、代表选举和中央委员会及纪律委员会选举等重要问题,尽管在记者提问时问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前景、全面脱贫、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等拓展性的问题,发言人都可以围绕十九大的精神进行回答,做到在阐明事实中设置议程。再如在其他六场专项的记者招待会中,也做到了目的清楚、主题明确。例如在反腐的专场中,突出了反腐形成了压倒性态势的主题,围绕整治四风、强化监督、依法反腐和依靠群众做了说明。八场发布会的组织,包括提问和时长都比较合理。另外在会议组织方面,对记者的服务更加贴心,新闻中心图片服务室将各项服务的活动图片实时上传,记者称“机位增加了,图片质量提高了,内容也比以前丰富了”。
就记者的表现而言,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记者的面孔日益多元,例如在反腐的招待会上,就有乌干达、肯尼亚等国外新面孔,体现了世界想了解中国的普遍愿望。二是多数记者都做了充足的会前准备,表现出了良好的媒介素养,直来直去地提出敏感问题。三是国外记者表现积极,普遍提出了自己所关心的与本国相关的问题,例如在10月20日关于思想道德与文化的记者会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提出了中美软实力竞争的问题,韩国京乡新闻社提出了中韩文化交流中的“萨德”障碍问题。总体而言,记者的表现是积极踊跃的,尽管也出现了记者记不住问题或是问题质量一般的现象,出现了问题或者过小、或者过大、或者过平的问题,但是记者大部分的问题还是质量较高的。
记者的问题是发言人表现的试金石和推进器,记者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发言人就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与才能。在保障与改善民生的记者会上,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各位部长回答一下到2049年第二个一百年时,各自负责的领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一个假设性、开放性的问题,不好回答。教育部长陈宝生的回答是,到那个时候在我的心中,中国教育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中国将成为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中国将为世界教育规划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中国的教材将走向世界。住建部长王蒙徽的回答是,那个时候我们要实現人有所居、环境美丽和居住设施更方便、更齐全。回答思路清晰、表达生动。在八场记者会中,我们看到发言人都能坦率负责地直面问题,体现了发言人所应有的“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好的回答”的态度。
这八场发布会中,基本上做到了会场气氛积极活跃,提问权的分布比较合理,问题的角度多元而丰富。尽管有些问题超出了发布会的主题范围,但在主持人和发言人的有力调控之下,局面显示有对话、有交锋,但是合理可控。endprint
在八场发布会中,围绕不同的主题都传递出了大量的有效信息。例如在10月26日解读十九大的发布会上,出席发布会的六位发言人先以每人六分钟,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对十九大做了阐释,随后又回答了记者八个高质量的问题,发言人的回答时长最长的20分钟,最短也有两分钟,传递了大量信息。再如在10月22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记者会上,尽管只有八位记者提问,但是有记者问多个问题或者一次问多位部长,也传递出了关于教育、社会福利、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大量信息。
三、新聞发布的微观考察
新闻发布会的微观环节,主要是看记者的提问和发言人的应对。在这方面,八场发布会也不乏亮点,我们可以从10月23日关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记者会上窥见一斑。
在这次发布会上,中央电视台提问说,此次环保督查督查了30个省,问责了上万人,两位如何评价此次大督查?如何防止督查结束继续污染?有没有长期有效的督查机制?未来将如何部署?对此提问,环保部长李干杰评价说,环保督查的成效有四点:群众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幅提升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意识;二是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保问题;三是中央环保督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四是有效促进地方环保、生态文明机制健全与完善。而关于如何防止继续污染及后续工作安排,李干杰提出四条措施,一是总结经验,二是制定法规,三是专项点穴整治,四是建立省级治理体系。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则引用了十九大报告“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的行为”的语言,表明了治理污染的决心。《华尔街日报》记者问,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持经济稳中增长,是不是存在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李干杰回答说,微观上看有些影响,宏观上看是正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科学论断。并提到在督查过程中关注地方经济数据,以防对地方经济有影响,还举例说明了此举并没有影响就业率问题。在《中华合作时报》记者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否有新的规划、对农业面源污染是否有新的举措时,李干杰用数据和举例说明了成绩,杨伟民则用举例说明推进乡村宜居、环保进乡村的政策,例如在浙江垃圾分类分两个桶,即能烂的和不能烂的,百姓一下子就知道怎么扔垃圾了。李干杰在继续补充中承认过去对乡村污染关注不够,表示在十九大之后在总书记的部署下,将加大力度,还给老百姓一片蓝天。
以上对三个记者提问的回答,说明好的发言人和新闻发布有一些共同特征。原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曾提出的发言人的五项要求是“讲政治、懂政策、知情况、会说话、敢担当”。①我们进一步总结发言人的特点:第一是坚持立场;第二是充分掌握各方面的信息;第三是认清职责范围,确保信息真实;第四是认清与媒体的平等对话关系,并谋求在对话中掌握主动;第五是具有传播技巧,尽管发言人的沟通技巧因人而异,有个人的风格,但也有普遍特征,这包括:逻辑缜密,思路清晰,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回答问题,语言丰富多彩,晓之以理并要适当地动之以情等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认为传播者三要素包括:内容、声音、形象。可以进一步分出,内容三要素就是言之有物、有序和有情,综合关键词是价值;声音三要素就是音质、音调和语速,综合关键词是魅力;形象三要素是手势、眼神和体态,综合关键词是人格气场。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两位发言人不仅坚持立场,而且熟悉情况;不仅做到了言之有物,用数据说话,而且做到了言之有情,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表达;不仅敢于承担,而且可以互相补台,互相补充,构成了立体全面的信息表达。
应该说,在八场发布会上有不少精彩的问答,也留下了不少易于传播的金句。例如教育部长陈宝生在谈到过去五年教育的成就时,用了“中国教育个子大了、骨架壮了、颜值高了、排位靠前了”这样的句子。人社部长尹蔚民在谈到老有所养的问题时,用了“有两个硬骨头”,一个是养老保险金全覆盖,一个是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句子让人印象深刻。30多个新闻发言人,由于是各个方面的一把手和主要负责任人,基本上可以做到有问必答、坦率负责,显示出新闻发布的专业性。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我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简要分析了十九大的新闻发布会。纵观八场新闻发布会,总地说来在三个层次都有不少亮点。就宏观而言,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总体布局经过精心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体现了十九大精神的宏观信息系统,出席发布会的发言人选择得当、专业性强、权威性高,发布会一天一场,组织规范有序。就中观而言,在八场发布会中,有不少组织得当、问题尖锐、发言人表现得体、信息量大的发布会,例如首场发布会、关于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发布会、解读十九大报告的发布会等等。在微观层面,发言人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也有不少与记者的精彩对话。八场发布会传递出了大量信息,新闻发布会作为宣传十九大的一部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就这八场发布会来看,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从中观的角度说,有些场次可以再多一些设计,更活跃,以释放更多的信息。比如关于新发展理念及中国经济的发布会,本身比较枯燥,应该设计出更出彩的内容。再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布会,也可以设计出更多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说,发言人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提高的地方。例如一些发言人念稿子的时候还是多了些,不利于与受众的表情交流。再如就语言而言,口语化的表达不够多而书面语多了些,接地气的话、金句和标题句也少了些。又如发言人的时长控制,尽管总体上每个问题的回答大约十分钟是合适的,但是有的回答在半个小时以上,而有的回答则不足两分钟,也是可以研究改进的。
我们曾经写过文章表明,十八大以后新闻发布制度站上了新起点,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②关于十九大的新闻发布,正是这种新起点中的新传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新闻发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讲师康秋洁,博士生董超,硕士生施璇、于海涛、黎江宇、殷楚冬、席寒婷,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刘奇葆:《新闻发言人要履职尽责,敢于善于发声》,新华网2016年3月29日。
②刘笑盈:《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展与挑战》,《对外传播》2016年第1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