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顽固性心衰的中医理论认识和治疗思路

2018-02-06邵永波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效果

邵永波

【摘要】目的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衰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发生顽固性心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使用中西医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西医治疗。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在实验组中达到无效标准的患者的危险性出现降低。结论 对顽固性心衰的患者使用中医理论治疗以及西医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中医理论;顽固性心衰;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6..02

顽固性心衰又称为难治性心衰,在临床上主要以呼吸困难和疲乏引起的活动耐力明显降低,和(或)液体潴留导致的肺淤血与顽固性水肿,并且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在宋代的《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最早出现心衰一词。在中医中心衰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痰饮”等范畴。在临床上出现心悸烦躁,下肢水肿,呼吸困难,干咳或者咳血,协胀痛,多汗,尿少,乏力等症状。在治疗中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配合西医治疗,以及单纯西医治疗。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顽固性心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在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配合西医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纯西医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我院发生顽固性心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使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西医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纯西医治疗。其中,实验组中有11例女性患者,有19例男性患者,最小的患者有39岁,最大的患者有72岁,平均年龄为(61.3±2.8)岁。对照组中有12例女性患者,有18例男性患者,最小的患者有38岁,最大的患者有70岁,平均年龄为(62.4±2.9)岁。选取的患者均出现心悸气短,并在活动后加重,尿少浮肿,面色青紫,畏寒肢冷,舌胖质暗苔白腻,脉象细数或者结代,辨证属心肾阳虚证。排除标准:(1)患者具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2)患者具有严重的精神障碍。(3)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

1.2 方法

在对照组中使用纯西医治疗,调整使用洋地黄,利尿剂,ACEI或ARB以及血管扩张剂治疗。在实验组中使用西医治疗的同时中医治以:温阳利水,补气健脾,行气活血为大方,使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方组成为:炙附片(先煎)15 g,茯苓20 g,白術15 g,桂枝12 g,薤白10 g,炙甘草15 g,黄芪30 g,党参30 g,当归15 g,丹参20 g,生姜10 g,香加皮10 g,车前子(包煎)15 g。如果患者畏寒肢冷重,去生姜,加干姜10 g,肉桂10 g;如果患者出现腹泻纳差,加陈皮15 g,木香10 g;如果咳喘明显加紫苏子15 g、葶苈子15 g,如果体虚衰弱元气大伤去党参,加人参20 g。在治疗中使用水煎熬,取汁300毫升,并分为早中晚三次服用,每日一剂,每14天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的情况。治疗效果的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心功能分级上调大于1级;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分级上调1级,无效:患者的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有些患者甚至发生心律失常,猝死。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治疗的效果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卡方检验;P表示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数据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达到无效标准的患者的危险性出现降低。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 论

顽固性心衰是一种复杂,严重的疾病,在临床上,顽固性心衰往往与喘证,虚劳,哮病,心悸,虚劳等病症相结合[2]。在我国古代著名医书《金匮要略》中提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其人阴肿。”此文中的心水症的描述与心力衰竭相似。在中医临床诊断中使用望、闻、问、切,其中望,患者出现唇青灰或者紫绀,颈部脉络出现怒张,爪甲出现紫绀,舌质暗淡,舌下脉动络迂曲。闻,患者的心音低钝,双肺的底部出现细湿罗音。切,患者的脉象出现疾数,或者促,弦涩,或者虚弱无力,沉微,结,强弱不一。顽固性心衰的阳衰是发病的关键,因此,在治疗中需要益气温阳。人体中的阳气主要来自于肾脏,在脾脏中养育[3]。患者心脏发病,久而导致心火衰弱,进而导致肾水寒冷,肾脏功能衰弱从而导致患者水液泛滥,从而出现水肿。阳气虚衰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根据五脏相辅相成的关系,五脏六腑之间形成一个独特的循环的系统,从而由于肺,肝,肾,脾,肝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心脏出现心力衰竭[4]。因此,心衰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心阳虚,心气虚,是发生疾病的基础,从而会导致肺,肝,肾,脾的功能损伤[5]。另外,患者还会出现心肾阳虚,心肝阳虚等情况。顽固性心衰的发生的原因之一为气血失常。由于心主血脉,在运行时需要心气的推动,才能达到脉道通畅,血液充盈。一旦出现气虚,会出现血脉不流,脉道淤阻等情况,从而加重心衰的病情。在治疗中使用中医理念治疗,一般使用温壮阳气为主,赵献的《医贯》中提到,阳气“壁之元宵之灯,鳌山走马,拜舞风走者,无一不具,中间唯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温阳以助心火,而温养肾脏的阳气,心肾相交,水火共济,从而改善顽固性心衰。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进退有度,权衡轻重。顽固性心衰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需要标本兼职。本文在治疗中使用炙附片为君药,附子大辛大热,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助心阳以复脉,补命门之火,以温补肾阳,心肾共济。茯苓、白术健脾宁心,利水渗湿;桂枝、薤白温通心阳,行气散结;炙甘草补益心气,益气复脉,同时为引进药;党参、黄芪补肺脾之气,党参兼补血养心,黄芪兼利尿宁心,诸药共为臣药。当归、丹参补血养心,活血行瘀;生姜辛温助附片温肾助阳,其温中之力助茯苓、白术以散水湿;香加皮、车前仁利水消肿渗湿,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凑温阳利水,补气健脾,行气活血之功,故心肾相交,水火共济诸症自除。在治疗中使用中西医治疗,效果良好。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顽固性心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在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配合西医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纯西医治疗。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在实验组中达到无效标准的患者的危险性出现降低。张安东等[6]研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6例临床研究的研究结果中表示对顽固性心力衰竭实行中西医结合效果更好,与本文结果相似,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可信。综上,对顽固性心衰的患者在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配合西医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病情,提高生活治疗,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菁蓉.中药联合血液净化治疗慢性顽固性心衰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2379-2380.

[2] 胡少林,黄乐平.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配合西药治疗顽固性心衰73例[J].陕西中医,2013,34(6):648-650.

[3] 张银军,李志刚.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顽固性心衰并急性肾功能不全38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4):26-27.

[4] 龚 锦.黄芪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868-3870.

[5] 董宝丽.多巴酚丁胺与酚妥拉明治疗顽固性心衰的观察及心理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8):357-358.

[6] 张安东,崔红海.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6例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11):1482-1483.

本文编辑:王 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