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2018-02-06赵敏涯华英廖黎莉

职业·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作室创新创业学生

赵敏涯+华英+廖黎莉

摘 要:本文从笔者实际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在学生工作室创建过程中实施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对学生工作室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学生 工作室 创新创业

在对中国高校转型发展进行思考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了“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校院近年来一直尝试探索多种渠道,采取了开设就业讲座、校企合作、创业培训、课程替换、顶岗实习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自2009年以来,学院开展学生工作室计划,提供场所和各种政策支持,至今已成立19个学生工作室。每个学生工作室由1~2名指导老师和若干名学生组成。在指导学生工作室工作的一年多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成长,笔者自己也受益匪浅。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两会期间,教育部门制定了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诸多优惠政策,然而创新创业的教育开展起来不是一件易事。很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惠及的学生较少,规模不大,形式单一,基本采用一对多的大教室演讲模式,延续性差,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获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今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的人才培养课题之一。

二、当代在校大学生的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方式,做事情多数是出于兴趣或利益驱使。虽然在主观意识中他们也有学习的需求,但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学生会停滞不前,不愿意再钻研和深入学习,慢慢地出现畏惧情绪,思想上表现出消极、浮躁、焦虑、忧郁、自我否定等不良状态,从而对专业越来越缺乏兴趣,最终把大量的大好时光荒废在无谓的游戏和虚拟网络中。而这是高校教育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三、学生工作室形式的教学

高职学生学制较短,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面临毕业就业的时候,才能顺利地上岗,尽快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而对于创业,短短高职三年是无法培养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

因此,学校和学院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中,不断联系实际,与企业开展多方面合作,以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分析岗位群能力,制订一系列配套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并给予教师开展课堂外延伸教学以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其中,以学生工作室为载体进行的项目教学效果尤为突出。

1.工作室建设阶段

2014年9月,笔者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以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和大赛、专业考证等为目标成立工作室,進驻学院提供的“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训练中心”的专用房间,工作室成员以来自不同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为主,计划每年招新逐渐带入一年级新生。

建设之初,工作室由学生主导,指导老师从旁引导,制定了完善的考核管理制度,安排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让每一位成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外学习,充分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将技能训练和个人发展融合,以训练促进教学,带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

2.基于研究性课程项目的工作室运营阶段

万事开头难,笔者鼓励、引导学生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多做调研,多思考多讨论,互通有无,激发创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软件研发上,先做出像样的作品来;在研发过程中,不怕困难,遇到问题能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及时解决,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随着工作室工作的有序开展,各方面工作逐渐进入正轨。2015年4月,笔者申请校级教改项目,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学习软件的研发。

申请项目的目的不在于结果,而是在整个完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移动系统开发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主要的Android应用开发技术和项目开发流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战经验。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还能掌握中英文技术文档的快速查阅、精确理解和规范写作等技能,从而提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自我定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潜力。

在研究性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多渠道发展,鼓励学生参加程序员、计算机等级等考证考试,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类比赛,如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利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软件成品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学生进入二年级以后,面临着选择就业、创业还是升学的压力。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更多的专科生是不甘于专科文凭的,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专续本、专转本或自考来提升自己的学历,而工作室提供的良好环境和学生相互之间促进的学习氛围为这些学生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3.工作室的效果与延续发展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工作室成员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工作室学生获得了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和校院级优秀团员、学生干部等荣誉,在各级大赛上获奖,具备了程序员、计算机二级等职业资格,自考课程通过率高等。工作室的第一任学生负责人也信心满满地筹备着创业事项。

值得一提的是,十几个学生工作室之间的学生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但是依托学院提供的共同场所,他们之间有了交流,各取所长,一起研发项目,完成了很多合作,并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组成跨专业研发团队,成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显著延伸效果。

随着工作室成员的升学、就业,工作室面临更新换代。通过老带新,一棒接一棒,不断给工作室补充新鲜血液,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证了工作室工作的延续开展。

四、对工作室教学的思考

工作室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想真正作为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尝试。

总之,以学生工作室为载体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的一个探索方向,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周德福,李金祥.高职动漫专业研究性课程与学生工作室结合的培养模式探讨[J].成人教育,2012(1).

[2]张红,李国俊.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

[3]陈李飞.以学生工作室为引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10).

[4]孙云龙.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2).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创新创业学生
学生写话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学生写的话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