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
2018-02-06朱宗友
□朱宗友 刘 凯
(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P2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能否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说话有分量、有底气,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程度密切相关。文化自信是一种在文化问题上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内在价值、特有属性的充分肯定和深切认同。中华文明发展五千年绵历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2]P29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究竟是个怎样的自信,自信的根基到底在哪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P41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涵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P17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理念,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对今天中国发展乃至世界发展均有借鉴和启迪意义。所以,我们要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4]P339今天,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4]P340。
对革命文化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创造的引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它体现着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和美好愿景。“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凝聚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相反,否定革命文化传统,割断历史,必然会使人民思想混乱,最终丧失前进的动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守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接班人。”[5]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民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多样性与开放性特征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魂。”[7]P36-37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本上来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谋福祉的学问,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价值层面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性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P168我们党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亦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吸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上。社会主义文化除了凝聚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理念,创造出了形式多样的现代文化形式。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的互动交融。它既主张对过去文化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面向世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厚资源
中华文明发展五千年绵延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凝结了人类思想的精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习近平所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P40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伴随着它、认同着它、相信着它直至今日,已内化成了我们的血脉经络。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中国文化自信之根。[7]P11这种“根”的基础地位体现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9]P14这种精神是由“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9]P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乘风破浪、阔步前进。
意蕴深厚的百家思想在历史的舞台上争光夺艳,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儒家思想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就是平民的意思,这里孔子注重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独立意志。在个人修身方面,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齐家胸襟。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人生理想。这些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果的工作,是把自己本分的事做好,不该干、不能干的不越雷池一步。老子有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静如止水。这种思想是处理好当今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国际关系的一把利器,也是中华民族“尚合和”思想的生动写照。此外,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论断,充分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墨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逻辑学的发展。在逻辑学方面与名家交相呼应。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主要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这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法家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经坎坷,令人称奇的是,每次磨难都能化险为夷。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钱穆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从古到今传下来没有破坏还存在的,只是中国‘文化的生命’。”[10]P12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生命,中华民族才绵延至今,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曾经的匈奴入侵,唐朝突厥的侵扰,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都未能战胜这种精神的力量,反而被华夏文化所同化。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包容会通、坚忍不拔的精神所在,也是我们自豪、自信的根本力量之源。
可见,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这些“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1]。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题中应有之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1]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绽放自己独特的光辉,引领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前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其充满自信。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2]P2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就等于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就不知道往哪里去。如果不能够正视和准确认清自己的文化来源,不能够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没有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核心部分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理所应当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主要组成部分。[7]P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烜赫一时的彩虹,而是熠熠生辉的太阳,它的价值是恒久巨大的。“中国文化不仅由中华民族所创造,而中国文化乃能创造中国民族,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民族,那还不见中国文化之价值,那还不值得我们来阐扬其甚深意义之所在吗?”[13]P59这是智者的呼唤,也是钱穆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深情流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厚资本。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中华民族无异于一位挺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他所散发出的文化魅力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能够带给我们坚定的自信。
(三)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习近平提出:“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1]文化自信不是源自照搬照抄的模仿,而是来自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智慧。培育文化自信,一方面在于对于自己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也在于走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14]P38-39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增强文化自觉。自从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以来,这个概念就备受社会关注。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土特产”,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只有彰显中国人的主体性、自觉性,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气韵与风骨,“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为人类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16]才能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培育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自信。张岱年先生说过:“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就在于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中包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结合,从而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17]P98习近平强调:“在我国,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6]所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决不能把它当作口号,而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具体地贯彻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14]P37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的目标,从而达到“会通以求超胜”的理论高度。让传统文化不在“传统”,把它融入到每个中华儿女的生活中,汇聚深厚的文化自信。
坚持对外开放。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1]P44只有广泛吸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打开视野,开阔胸襟,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迅速提升,才能有更强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要始终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借鉴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矢志不渝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继续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海外孔子学院、文化交流站等的建设,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更好走出去,展现中华文化审美风范,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树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
三、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动荡的旧中国响应时代的召唤,毅然担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带领各族人民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引领中华民族阔步向前,在这伟大征程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革命文化,铸就起一座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这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成果。
(一)革命文化的不朽价值
红色革命文化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西方列强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题,是极具中国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18]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创立不怕苦不怕死、坚定理想、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革命文化。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创造近代中国惊天动地发展奇迹的动力之源。毛泽东在《新民主义主义论》中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19]P707邓小平提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20]P367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品质,“延安精神”更是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的人格特征。在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还必须要弘扬这些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革命精神与传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强后盾。
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思想火炬。革命文化正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族富强的高度文化凝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
(二)对革命文化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16]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深深植入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凝练了一部部经典,竖起了一座座丰碑。革命文化迸发出了时代的强音,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含糊。”[14]P36
“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P11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中蕴含着不朽的红色精神、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和共产主义的坚定志向。这种崇高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境界,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革命文化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21]所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力量,带领我们走向民族复兴。
革命文化是人民的创造。“一旦离开人民,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4]P37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亦是革命文化的创造者。党的每一步活动都没有离开过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在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是萦绕在中国上空优美的旋律,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进行曲。它是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雄厚力量,这份力量必将带给我们强烈的文化自信。
(三)弘扬革命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弘扬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应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加大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看到革命文化的崇高,以党的自信带动所有中国人的自信。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中国革命先烈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写就了彪炳史册的革命事业,这是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遗产,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继承。正如习近平提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
弘扬革命文化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要赋予革命文化新的内涵,表彰新时期体现革命文化精神的优秀代表,如社会先进群体和英雄模范,让革命文化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22]
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方向指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蕴含深刻内容,是当代中国的文化最强音,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16]张岱年先生也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遵照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指导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开辟了探索真理的广阔道路,指导着人们不断前进。”[17]260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它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指南针”。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3]作为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是塑造个人人格的基本尊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修身”思想的生动体现;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齐家”思想的有效继承;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大同”社会的深切呼唤,是“治国”“平天下”的生动写照。只有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我们才会对核心价值观背后的优秀文化充满自信。
(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尤其是在今天各种文化交流交融碰撞更加频繁与激烈的背景下,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8]P3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2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自信关系到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正确导向、前进的方向,全国各族人民凝聚的精神力量,厚重而强大,定能发出振聋发聩的文化之音,成为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支撑。从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P44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习近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1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这样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确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信仰的文化自信很难维持。要通过教育,坚定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信仰。要让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力量,这样才能使人们愿意下功夫学习、掌握这些理论。由此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向前进。只有人民有了信仰,国家才能够有力量,文化自信才能牢固树立。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3]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环节,是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正面教育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抓好青年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奋力前进的精神力量。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推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环节。忽略对历史先人思想精髓的吸收和借鉴,中国文化的发展就失去发展的根基。正如习近平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基础之上的,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就有了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所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结合来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在继承、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鉴于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P42
五、日益增强的国家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物质保证
一定的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要有过硬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没有过硬的经济实力,很难有高水平的文化创造。唐朝的诗歌极为兴盛,明成祖时期编写了《永乐大典》,乾隆时期编写了《四库全书》,这些都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
(一)不断增强的经济科技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GDP快速增长,从高速发展到今天的中高速发展,展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旺盛的生命力。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如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一带一路”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竖立在这样雄厚经济实力之上的文化必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摆在这里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我们应当有这个自信。
从1956开始,中国就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口号,历经六十多年的沧桑巨变,我国科技发展的面貌焕然一新。靠着邓稼先、钱学森、王淦昌、朱光亚等科技工作者的终身奉献,迎来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迎来了中国人与世界对话的自信。如今,我国取得了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果都居于世界前列。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军事实力显著提升,以前那个怯弱落后的中国一去不再复返。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受中国文化滋养的中国人的胜利。
(二)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
“一个国家并不因为单纯拥有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免除民族灾难,综合国力强大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2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雄厚的硬实力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高质量。丧失了硬实力的保护,文化自信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清末国家衰颓,国力弱小,西方列强大肆入侵中国,为振兴民族、抵御列强,中国人大量引进西方文化,轻视本民族的文化,甚至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没有什么文化自信可言。但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雄厚的硬实力,完全有能力支撑起中华文化的自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些年来我国取得的科学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带动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屠呦呦便是从古代的医学手稿里获得了灵感才摘取了诺贝尔奖。目前中国的科技发展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就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三)夯实国家实力根基,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为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发展进程的阻碍,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越是困难越是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更要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面对现阶段的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科学技术的较量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否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文化创造离不开高层领军人物、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基层人才基础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强有力支撑。”[25]P213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了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和完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健全科学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尊重知识创造,培养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的人才队伍。只要各方共同努力,我们便能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更加深刻地影响世界。
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P20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够与时俱进提出科学的文化指导思想,不断推进文化实践与创新。
(一)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P44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义不容辞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责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以中国先进文化引领民族发展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坚定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26]P5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为条件的。她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登上历史舞台,而且一直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提出科学的文化指导思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成为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创新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提出文化为什么人服务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强调文化要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发展文化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文化建设“三个面向”的任务和“四有”目标,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文化建设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都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文化实践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运用文化引领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阐明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实践与创新。
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夺取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文化成了革命的推动力量。“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9]P708正是在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奋斗目标是尽快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国家变为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文化上先进的国家。为此,我们党高度重视、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在革命胜利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27]P129-130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我们国家文化落后状况得到了比较大的改观。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成为党的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鲜明提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从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方针、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文化建设做了详尽的阐述。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实现由“富”到“强”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中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等等。
总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重要、十分迫切的任务,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关注。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实际上应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天天沐浴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怎么还会不自信呢?“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受历史和现实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具备引领文化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一定能够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迎来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形象的高层次跃升。”[28]“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忧心忡忡了,不再防范抵御了;如果有一天,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精神处境问题不那么在意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困惑不那么明显了,我们就重新拥有了文化的自信。”[2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白纯.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2-09.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7]朱宗友.中国文化自信解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9]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钱穆.中国文化精神(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3]钱穆.中国文化十二讲(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5(15).
[1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7]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8]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1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2]沈壮海.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N].人民日报,2017-03-22.
[2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党建,2014(3).
[24]陈先达.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强[N].人民日报,2016-12-05.
[2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
[26]章传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7]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8]齐卫平.文化自信的实质与意义[J].中原文化研究,2016(5).
[29]徐圻.怎样看待文化自信[J].当代贵州,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