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的职业素养:家国情怀与思政意识
2018-02-06刘文静
刘文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10087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中蕴含民众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也对出版行业提出新的挑战。图书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是科技传播与陶冶情操的特殊载体;编辑承担着审核把握作品质量的责任,在著作者与阅读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由此可见,图书编辑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其职业素养、学术水平、策划思路和政治素质尤为重要,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有一支视野广阔、素质过硬、博爱自省的编辑队伍为支撑,实现编辑自我职业定位、出版机构发展目标、国家文化产业方向的协调统一,在出版国际化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体现民族性格、传播中华声音。
一、编辑的职业修养
从编辑队伍的结构来看,总体呈现健康向上态势。《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统计,“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30.5万家,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53.9万人”,出版单位比2015年有所减少,从业人数则略有增长,可见出版业吸纳人才和集聚资源的能力增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每一位编辑的作用都不能忽视,正是无数个编辑的倾力奉献,才汇聚出知识的海洋。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都有编辑的参与,从书稿甄选、审稿校对,到装帧设计、营销策略乃至成本核算,都有编辑的身影;固然有的出版社分工较细,但终究无法将编辑流程完全分割。实际上,编辑生产的并不仅是书籍,还有沉甸甸的文化传承责任,以及作者和读者期待的目光。出版一部好的著作可以流芳百世,这可以提升出版社的整体声誉;水平欠佳的作品很快湮没消失,也会给出版单位带来资源浪费。因此,编辑的个体素质、团队的协同能力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阐释中华民族精神的水平与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从民族复兴角度对编辑工作提出了要求。出版社企业化以后,年轻编辑普遍与事业编制无缘,还要面临房价高企、教育费用猛涨等压力,能坚守出版阵地的确实是发自内心的真爱。图书编辑要坐得住冷板凳,潜心钻研学术前沿和掌握编辑技术;站在专业角度精益求精,着眼于宏观视野促进营销;既确保图书不失品味,又要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需要编辑有走稳平衡木的能力。认真培育职业情感,努力充实自己成为行家里手,把握职称晋升、专业进修等机会,避免因为工作的重复性而产生职业倦怠,以昂扬向上的精神为出版事业做贡献。
二、编辑的家国情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与家密不可分,编辑人员要有为国为家服务的准备。从文化传承而言,四大发明中有两大发明与之相关,造纸是文化的载体,印刷术是技术方法的革新,这与中华文明在古代繁荣昌盛密不可分。追溯历史长河,为文化传播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数不胜数,广为人知的有司马迁编纂《史记》,国家组织编纂如《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典范,也是当代编辑学习的榜样。文化产品的背后是编辑的默默奉献,绝非能用金钱和物质所能衡量;如果编纂人员不是以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出发,断然不会有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流传于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民族才能好”,这对文化从业者是精神上的激励。身处现代和平环境,自然不是要求编辑抛家舍业,而是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将读者与作者关系处理的游刃有余;出版社的发展与编辑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编辑人员若能做出更多贡献,显然对集体和个人都有益处;从职业延续来讲,资深编辑传帮带新编辑,形成良好的氛围。把分内之事做好、为团队建设和文化发展做更多贡献,这是新时代编辑的使命。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和编书处,自设立以来就致力于搭建中西交流的桥梁,无数业界前辈胸怀祖国、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为宗旨,不断追求卓越的图书质量,体现各学科的最新成果。编辑要注意掌握外语编辑技术,向资深编辑学习、向学界专家请教,不断探析出版规律,努力做到不辱使命。“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编辑与作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编辑成就了作者,作者也帮助了编辑。在组稿审稿过程中,编辑要注意与作者沟通,更深入了解该领域知识,判断该稿是否有价值出版;图书出版后也与读者互动,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力求让图书再版时降低差错率;编辑在出差旅途中要顺路调查,参观高校问询师生教材使用情况,走进书店查勘书架摆设和销售状况。图书出版并非单纯逐利,更有繁荣学术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三、编辑的思政意识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国务院专门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教材工作,这凸显出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教材发展的重视。出版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是大学出版社的职责,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图书是无数学子的心灵家园,也是教师授课依托的蓝本,其中的意识形态引领工作不容忽视,这也是关涉到国家发展和下一代成长的大事。“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作为图书编辑,必须要有大局观,仔细研读中央精神,精准把握自己的定位,意识到肩负的责任,恪尽职守、勇于奉献,为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添砖加瓦。具体到操作层面,图书编辑不必苛求每一本书都是精品,却要注意挖掘文化精髓和把握科技方向,按照国家教材建设标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材甄选编辑严格把关,深入师生群体了解需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筑安全屏障,发挥应有的正本清源作用。
根据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新闻出版业务从原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总局剥离出来,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可见出版业务成为重中之重,这毕竟关系到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编辑人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超脱的思维,破除个人好恶,避免因为疏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影响职业生涯。书稿审校的过程中,如何审慎都不为过:有时句中的一个逗号,一个断句,意思截然相反,必须严谨对待;书稿中无意识的错误,要与作者反复沟通确认,确属错误的及时修正;不排除有人故意含沙射影,这需要编辑人员细心查找,确保图书不出政治问题,避免因为教材错误荼毒学子心灵。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图书编辑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厚的文化底蕴、过硬的编辑技术,紧跟“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让更多精品图书传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