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2018-02-06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主体农民农业

王 凯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实现乡村振兴,农民既是创造主体,也是受益主体。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民这个阶层。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无可估量的,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农民主体地位的内涵

从哲学方面讲,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所以主体是人,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体,只有那些有大脑,有思维,并且能够进行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体,我们称之为主体。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改变自己。实现乡村振兴就是主客体良性互动的一种结果,广大农民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改造和完善自身,把自己塑造成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农民是有意识的和能动性的人。农民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农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其创新精神,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依靠力量。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同时农民之间、城乡之间要相互联系和互动。具体来讲,农民主体地位有三重含义。第一,农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第三,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承担者,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农民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体。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一)由乡村的特点决定的

乡村的特点是地域广阔,而人口较少;保持乡村的自然风光,经济活动简单,大多都是务农;乡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反映了不同时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形成了具有传统的乡村文化。

一方面,广大农村保持着传统的地域特征,体现出了聚集的特点,乡村生活与生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的农村里,大多数农民家庭都是聚集在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好的地方,而农田基本上是与村庄相交织或者离居住地较近的地方。农民都是在自家院子里晒粮食,种菜以及养一些家禽等。由于乡村多在一些偏僻不发达的地方,地势复杂,交通很不便利,所以,外力很难以介入。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农耕文化中,广大农村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文化,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必须顺应农民的意愿,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首先,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物质财富创造主体。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来自国家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但实际上农民才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承担者。要引导农民合理消费,积极引导农民资金再投资,使农民的财富变成财富之源。

其次,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劳动主体。伟大事业是干出来的,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农民要进行劳动致富,如果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那么,再好的政策扶持,再正确的道路引导,成效都不可能好。

最后,农民是乡村振兴的评价主体。乡村振兴就是要建设新时代新风貌新气象的新农村,农民最清楚自己的需求。乡村振兴的最终成效的评价主体,都是农民自己。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广泛的了解民意,更尊重农民意愿,不能下强制性的命令,必须把符合农民利益作为制定决策的重要标准,提高农民的自主权,建设符合农村实际的新农村。

三、如何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所以要想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富裕农村、提高农村、扶持农村这三方面着手。

(一)富裕农民:创新制度体制机制

创新农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的制度和机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农村振兴,还要在于制度和机制的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

多年来,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很大,城市居民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民的收入。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收入来源,基本上都是以种地为生,而仅仅依靠种地的收入又很微薄。一方面,种地会受到气候环境的制约,雨水多少都会影响粮食收成,另一方面,农民种地投入成本,他们需要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而粮食价格较低,导致农民收入微乎其微。很多农民会选择到城市里打工贴补家用,导致大片土地荒芜,也会造成粮食危机。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政府、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我国的农村实际,在乡村振兴中,为了更好地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创新体制机制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投资体制机制:吸引资金,从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激励体制机制: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三是参与体制机制:使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从而给予支持。四是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使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同样的权利,实现城乡公平。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有利于农民确立其主体地位,都有利于长期发挥农民主体性。

(二)提高农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农民必须热爱农业,让农业成为自己的一份事业,通过勤劳致富过上幸福生活。其次,必须懂农业,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学习各种生产技术的能力,而且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再次,农民要学会经营农业,具备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安排生产。最后,要提高乡村振兴,必须要提高农民的素质,要通过开设多种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此外,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主动学习相关技术、经营方法的意识,还应该具有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的发展靠农民,乡村振兴的实现更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顺应广大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各方面权利,从而提高和激发农民对乡村振兴的信心,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要想实施乡村振兴,培养一批热爱农业,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又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要培养农民的思想觉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通过对他们进行培养,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才能经营好农业;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环境,给农民营造一个的良好的家园;要开展各项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精神涵养,使农民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扶持农民:国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坚持党管农村,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发展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管农村的过程也是党扶持农村的过程,党的十九大就提出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即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类型复杂,所以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遵循乡村本身的发展规律,建设美丽乡村。党中央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满足条件的农民在城市落地扎根,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扶持农民关键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农业的发展。新型农业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农民可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如采摘园)、绿色农业等。在地势平坦的农村可推进现代化农业,通过机器大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较少的劳动力投入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地势险峻多山的农村,农民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农产品,不用化肥,坚持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当然也要考虑当地的环境情况,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发旅游农业,以此促进餐饮业、宾馆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结语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的真实意愿。产业兴旺是农村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繁荣,这不仅要改进传统的农业,而且要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品和旅游业等,同时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快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让农民有一个青山绿水的舒适环境;乡风文明,对于一些陈规陋习要进行思想上的教化,让其主动舍弃,培育文明健康的乡风,开展适合农民特点的健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从而树立文明的乡风;治理有效,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农村基础工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以及农民要挖掘自身潜能,进一步提高乡村自治的能力,要推动村务公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生活富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精神也很富足,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消失,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乡村振兴必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乡村迎来了大有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安排,坚定信念,踏实苦干,把乡村振兴战略推向新的高度,建成美丽乡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广大的农民走进新时代,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1]逄锦聚,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李秀林,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潘逸阳.农民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主体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