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以“思政课”为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8-02-06张红梅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红梅 白 芳

(1.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030012)

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到2005年从学科的角度又将其归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这一归属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就在于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研究和探索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具体到高校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高校“教书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所开设的“思政课”,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特别是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高校作为培养和输出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运用“思政课”这个阵地,开展有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的所有课程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都能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思政课”则是侧重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角度,从人们精神生活的层面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要发挥“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高校真正成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从教育的一般意义上讲,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功能,完成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它承担着一定的灌输意识形态和增进政治认同的社会功能。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为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服务。因此,要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从思想认识上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性观念。这是因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完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高度上,为“立德树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所谓“立德”,就是高校应具备赋予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能够引领着校园的气息和风尚,引领着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就是教师应具备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这种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对社会价值的选择,成为学生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标杆;就是学生应具备规范自我行为和提高自身认知能力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体现着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所谓“树人”,就是通过教育使其成为现实意义上的人,在走向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懂得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可以看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真正树立起来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才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所在。从社会的维度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全过程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全过程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全部。人作为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在从事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也在构建着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宗教和科学等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政治法律思想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社会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社会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看,成长是大学生的基本需要,这个成长过程既要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是大学生自我主体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涵养大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个“以学养人”的过程中,通过学有成就的教师的引导,学习和吸收科学精神和培育道德情怀;通过学业的深入探究,搭建起知识到行为的桥梁;通过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养成理性思维的方式和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一切都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注重“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主观世界改造的过程,它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承载形式来完成,而“思政课”的开设就是重要的手段和工具。这种重要性表现在:一方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对落实全体人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高校开设的“思政课”本身来讲,“思政课”顾名思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我们知道,任何课程都是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支撑,思政课也一样。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观念和思维,转化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素质和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和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辩证统一,实现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实现了施教过程中的“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和“知识传播中突出价值引领”的辩证统一。从“思政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来看,我们知道,大学课程一般分为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思政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的所有专业中都设置了“思政课”,说明了“思政课”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情况看,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普遍存在轻视“思政课”的认识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高校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在“思政课”建设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学校自己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专业教师不能从“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思政课”,把“思政课”简单地归结为“无用课”;三是一些学生不能从个体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思政课”,把“思政课”简单地归结为是“政治说教课”。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任何认识和理论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人们对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反复出现的就有了经验性的认识,把这种经验性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具有了普遍意义的,就是关于世界某一方面的理论,这就是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共性。世界是不同要素构成的整体,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也就形成了我们不同的学科。但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和认识对象,因而人们认识所形成的不同观点和思想又是相通的,社会人文科学和科学学科都是在探究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只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领域来解释世界罢了。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专业课与“思政课”割立开来,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和把握世界。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每个学生的成长就是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一个青年大学生来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接收系统教育和训练来完成。其中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符合青年大学生成长的自身特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整个世界的规律和本质,进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达到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因为,要培养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首先他必须能够正确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通过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其中重要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也就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从思政课程的角度来讲,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不同的课程组成,其中教学的主要课程内容是提升“思政课”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就目前高校思政课内容设计的实际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内容之多是很难在规定的时间讲完,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影响教学的效果。对大学生而言,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点的把握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的侧重点应放在思维方式的把握上,但在有限时间内不能完成有效的思维训练,是不可能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引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和理解。具体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来讲,其主要思想精髓是从近代开始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教学的目的讲,通过教学使大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但这样一来,它和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内容就存在重复的问题。但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很难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知法懂法用法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别是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是有重要意义的。但针对大学生而言,在法律知识的把握方面就不是简单地知道一些就行,特别是涉及到大学生将走向社会所应有的基本能力就包括了对法律知识的有效把握,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把一些重要的法律条文展开来讲。另一方面,为了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各高校也非常重视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开展了多种形式比赛和活动,实施了不同形式的举措和手段,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有效性。但从实际效果看不是太理想,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把形式和内容相割立,这种形式主义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后,在对待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问题上,从学校到专业教师到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比“思政课”重要的多。反映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专业课的优先权比思政课的多;一些专业教师对思政课存在错误的认识和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一些学生经常在“思政课”上做着专业课的作业,有的利用思政课的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这些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政课的有效性。

(一)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立足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在我国,高校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自身建设,不仅是本学科体系持续深入发展的生命力和意义所在,同时也辐射影响到其他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目标实现。其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实现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同时对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以完善“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为基础,从学科含义、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学科边界以及该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科内部各分支的关系的角度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思政课”基础理论要进行思想性的开发,不能停留在一般知识点的讲解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上,增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阅读来丰富课程内容。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本源和基础,只有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上,我们才能培养大学生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实现思政课所承载的使命。具体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不论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原则;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不断提升和加工,并与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因此,讲好这门课,既离不开中国历史,也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达到认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所以,从根本上讲,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必须建立在思政内容的系统和完备,这就需要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政课输送充足的思想理论。

(二)以内容与形式的相结合为切入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如果我们理性地去分析就不难发现,不同的学生面对具体的课程,它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课程针对每一个学生,他的掌握和理解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究竟是矛盾双方谁来把握主动权,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把握和理解的程度。因而不能简单地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而在教学实践中一味地满堂灌;也不能简单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在教学实践中短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组织。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由于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触过其的基本知识点,到了大学需要深入学习,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来提升其效果;具体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它蕴含着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来完成;具体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采用案例式教学是最理想的教学方式。只有形式与内容统一了,才能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

(一)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成为教书育人、播种未来指路明灯。因此,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首先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坚持言教和身教相统一,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构成“思政课”的主要思想理论,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有的还需要自然学科的科学发明来说明问题。特别是具体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还需要对实际问题有着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社会问题理论分析的客观透彻,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教育人和引导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生产力。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定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有利于高校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高校良性发展的统一。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拓宽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完善包括教师聘任制度、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在内的管理制度,重视培育后备人才,为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