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未来十年的十大战略选择
2018-02-06文丨马世领
文丨马世领
2008年,我作为《遵义》杂志最年轻也是最没有资格的顾问,参与了《遵义》杂志创办与改版的策划,后来又异地作为该杂志的执行主编,工作了三年,至今还兼任着国内媒体界独创的一个软评论栏目《月字》的专栏作者。对于《遵义》杂志,一方面,有十年深厚的交情,另一方面,也算是比较了解。
在纪念《遵义》杂志创办十周年之际,我首先表示祝贺《遵义》杂志十岁生日快乐,然后我再提一些对《遵义》杂志未来十年发展展望的拙见。
① 内容仍然为王,也更加为王
因为自媒体和融媒体的诞生和流行,人人可为记者、信息真正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不确定的受众可以更加自主自由地用脚投票。内容不是更好的媒体必然被实质性地边缘化乃至没落和消失,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大势所趋。现在即使电视台和电影院,都已经有目共睹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过去提“内容为王”还可能是个理想的口号,现在“更加为王”已经成为现实。简单地客气说,你不好,就拜拜;粗俗地不客气说,你差了,就滚蛋。这也可以说是“供给侧改革”在传媒界的反映。
② 开展融媒体,形成矩阵
因为信息产业、网络科技、云计算、自媒体等等IT乃至于AI的高速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然登上大众流行舞台。正如当年,许多中央国家级媒体在创办互联网站上差点晚了一步一样,如今官方媒介在融媒体上普遍还是慢了半拍。中国改革的“倒逼机制”依然是改革的最大动力之一。同样,《遵义》杂志也必须跟上甚至领先至少遵义地方的官方融媒体,才无愧于地方党刊的地位,否则在主阵地就容易失语。也就是说,杂志、官网、官微、自媒要形成网络体系的矩阵合力,互为犄角,互生共荣。如果说,纸质媒介还有地域限制,融媒体则无远弗届,不会受制于时空的阻隔。在战略和结构设计上,融媒体前期更多要承担侦察兵、排头兵、先遣队、冲锋队和仪仗队的作用,也就是把最好的内容用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带动纸媒,烘托纸媒。
③ 以书代刊,把专题做细成书
报刊作为快消品的纸媒,因为成本高、速度慢、容量小、不便捷等等原因,没落的颓势已是必然,但图书作为单主题的纸媒,仍然有足够的市场和持续的受众,因为图书远比报刊更有收藏性和重复性。因此,如果可能情况下,《遵义》杂志可把现有的半月刊扩张成旬刊或周刊,多出的一刊或两刊可作为专题书来做。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专门成立图书部,专门采编撰写有畅销价值、资料价值和实用价值乃至收藏价值的图书。
④ 作为地方政府智库参考的鲜活档案
《遵义》杂志的身份是遵义市委机关刊物,加上是杂志这种定期出版的特点,非常适合也理所应当成为遵义地方政府的智库和参考。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是时政为特色的新闻类杂志,更应该体现其鲜活性和保鲜性。也就是说,要更多地从案例上,而不仅仅是理论上、观点上下手,尤其是杂志这种以深度报道和立体解读为特色的媒体上,更要学会通俗易懂地把复杂的政策、高深的理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得让读者喜闻乐见,过目不忘。
⑤ 拿过来与推出去有机结合
《遵义》杂志定位基本是“中等城市的时政期刊”,也就是立足遵义,辐射中等城市,然后放眼全国。这就要求遵义的成功或教训性案例可以推到全国其他同类的中等城市做参考,同样全国其他同类城市的成功或教训性示范案例也可以推介到遵义做参考。也就是,要把拿过来和推出去有机相结合,而不能仅仅自说自话;也就是,中等城市之间的话题,要有一个信息的互换与交流,甚至互动。
⑥ 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作为重点选题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拾中国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也是当前乃至未来必须的国家战略。客观而言,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国际语境中与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很不匹配,与此同时,表面上的大汉族即使在国内的文化生态中也愈加显得淡化、模糊化和边缘化,甚至还不如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地方期刊,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应当作为重点选题之一,演好这一重头戏。尤其是贵州和遵义,又是少数民族文化非常密集的地区,有更多的民族文化值得发掘、保护和弘扬。
⑦ 重视与受众的体验式互动
传统媒体由于过去供不应求的供需关系和中国特色的传媒管理体制的原因,使得传媒与受众处于一种不平等关系,但现在网络媒体、自媒体和融媒体的畅行,使得这种关系几乎颠倒过来。如果传统媒体还没有醒悟过来,势必将被用脚投票的受众所抛弃而导致事实上的被淘汰。网媒、自媒和融媒最大特征或优势之一,就是平等地互动,甚至相反地要讨好受众,这就必然考验传媒与作者的真正能力。传统的互动也早就证明了传受之间互动的重要,但现在的互动更要超越过去,而应更多地拓展到体验式的互动上。体验经济和体验商业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现象和商业模式。作为媒体,尤其是重视阅读市场和读者受众的媒体,更要高度重视与受众的体验式互动。比如利用读者数据的优势,成立读者俱乐部,经常组织与读者的互动活动。例如,由《遵义》杂志社组织优秀读者和作者到优秀客户如茅台酒厂参观旅游等等。
⑧ 构建遵义杂志读书会和图书站公益网络
报刊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公益性。在全民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的今天,报刊理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其中践行国家倡议的全民读书,更是义不容辞。而最有效的无疑是组建读书会和图书馆的网络。这种公益行动,客观上也为《遵义》杂志积累巨大的潜在读者资源。供过于求的供给侧改革时期,最大的赢家都是粉丝和粘性客户的赢家,也就是“圈粉量”的多少决定了最后的输赢。同样,通过构建图书站和读书会,不仅更加强已有读者与客户等受众的粘性,同时带来更多的圈粉量。因为受众网络和渠道的建设,对《遵义》杂志经营链条的延伸与跨界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加上其公益性,本身不需要额外增加更多成本,包括政府本身都会支持,当然最好依托社会赞助,取之于读者,用之于读者,形成一个良性的与读者群有效互动的直接通道。
⑨ 打造遵义文化论坛
《遵义》杂志最好打造一个由自身主导的遵义文化论坛品牌,形成与杂志、图书、网络、融媒构成矩阵的传媒系统,但又各有侧重。一年至少一届,可放在最佳旅游季节,逐渐达到一年两届,最后形成一年四届,两届大论坛,两届小论坛。大论坛定位成全国性或中等城市群的交流活动,小论坛定位成贵州省或西南地区的交流活动。如果可能,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总会址,然后灵活择址举办。在文化论坛实质内容主导下,联动不要与其他会展雷同、重复、冲突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会展经济。
⑩ 关联产业延伸与跨界
在上述稳固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关联产业的延伸与跨界。但《遵义》杂志要学会利用自身的政府优势、政策优势、媒介优势、资源优势、读者优势和客户优势,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引领性的统筹,不是凡事事必躬亲,自投自营,而是要联合相关优势产业链条,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只要保证《遵义》杂志的主导和引领地位即可,至于其他的运营和利益可放在其次,这样不仅不影响主业,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主业。比如,通过《遵义》杂志与外省期刊的合作,链接本地的旅游企业,策划相关的旅游产品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与关联产业的互生关系,从而打造一个更好的传媒事业生态,而非仅仅停留在传统运营老路上。
如果说《遵义》杂志过去十年磨一剑,我们相信,未来的十年,《遵义》杂志必然出鞘“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