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熏脐疗法在腹泻型肠易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2018-02-06郑连雪权春分刘慧莉费景兰
郑连雪 郑 华 权春分 刘慧莉 费景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1]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IBS属于功能性疾病,但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增加患者精神压力,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2]。由于IBS病因和发病机制与炎症、肠道感染有关,尚不明确具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治疗上缺乏特异性药物[3,4]。肠易激综合征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0%~20%,IBS分为四个临床亚型,其中以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较为常见[5]。
隔药熏脐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是以肚脐(神阙)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6]。本研究通过观察隔药熏脐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进一步评价隔药熏脐疗法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7年1月至8月脾胃肝胆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研究对象共60例,依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2±15.43岁,病程6~8年;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58.4±14.52岁,病程7~10年,均是脾气虚型泄泻。
1.2 诊断标准
1.2.1 IBS西医诊断标准[7]:在最近的3月内每月至少有3天具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有下列症状中的2个或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排便频率改变;③粪便性状改变;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最近3个月症状发作符合上述诊断标准。IBS症状亚型分类标准:腹泻型IBS(l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占大便量≥25%,硬便或块状便占大便量<25%;
1.2.2 中医辨证标准:中医脾气虚型泄泻诊断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泄泻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制定:①主症:大便时溏时泄,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舌质淡。②次症: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苔薄白,脉细弱。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脾气虚型泄泻。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IBS腹泻型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②腹泻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③符合脾气虚证诊断标准;④年龄在18~80岁;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治疗方法
1.4.1 隔药熏脐疗法组:(1)药物组成:主要由白术、五倍子、丁香、冰片等药物组成,混合超微粉碎,密封备用。(2)操作方法:①面圈的制作:以温开水调小麦面粉(重量比例为1:1),面质软硬及面圈大小适中,制成圆钵状(直径约8cm,高约3cm,底厚约2cm),面圈的底部中间孔与患者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1.5cm)。②艾柱的制作:取纯净的艾绒制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炷高约2cm,炷底直径约2cm,要求紧实,以燃烧20分钟为宜。③具体操作:令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用75%酒精在脐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面圈绕脐一周,然后取上述药末适量(约8~10g),填满脐孔,用艾炷置于药末上,点燃艾柱,待艾柱完全燃尽,更换艾灶连续施灸5壮,约90分钟。④灸后护理:熏脐结束后用医用胶布固封脐中药末,4~6小时自行揭下,并用温开水清洗干净脐部。同时告诉患者灸后皮肤发红为正常现象,嘱患者注意脐部保暖,勿受凉、勿洗澡,清淡饮食。
1.4.2 隔药淀粉灸疗法组:除将药物换为淀粉外,其余操作与隔药灸脐组一致。
1.4.3 治疗周期:每周治疗2次,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随访1个月。
1.5 疗效观察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
1.6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的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 见表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11.21,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5.9354,P<0.01,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4.849,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分)
2.2 两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例(%)]
注:χ2=8.388,P<0.05。
3.讨论
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是一系列生理、心理改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而造成的症候群[9],由于病程长、症状常反复发作、时重时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许多患者同时伴有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失眠多梦、情绪不畅等症状。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便秘”“腹痛”“泄泻”和“郁证”等范畴,发病部位为肠,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功能异常、脾的升清功能和胃降发生失调[10],而脾胃功能受到影响可能与
IBS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机体劳累、紧张、情志变化、压力等都会造成升清降浊功能的失调引起IBS。
经过对本病治疗临床不断探索,我们采取中医特色治疗技术隔药熏脐疗法,又称脐灸,其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隔药熏脐疗法治疗采用脐部(神阙穴)治疗,有它的独特的特点和优势[6~9]。①脐部部位特殊,脐部即神阙穴,表皮角质层最薄,血管分布丰富,脐下无脂肪组织,使药物迅速弥漫入血达到全身,利于药物的吸收。②药物外用:减少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及胃肠道刺激作用。③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所用药物大部分归脾、胃经、大肠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涩肠止泻的作用,加用冰片存进药物在脐部的渗透吸收。④隔药熏脐疗法把穴位特性、艾绒的温热效应、中药的四气五味综合,三种作用相结合,达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研究表明,隔药熏脐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有确切疗效(P<0.01),隔药熏脐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P<0.0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给予常规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隔药熏脐治疗,它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对患者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腹胀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其特点是操作简便,针对性强,绿色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2 罗香姣.隔药灸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1):96-98.
3 王志凌,张意兰,韩际奥,等.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7,40(5):162-163.
4 曹晓龙,陆敏.肠康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3):232-234.
5 萧树东,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512-516.
6 刘雁.脐灸治疗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J].河南中医,2012,32(12):1728.
7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9 魏艳红,张丽艳.肠易激综合征致病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215-218.
10 霍德永.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