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国学经典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

2018-02-05杨金芝

科技视界 2017年34期
关键词:孟子国学人格

杨金芝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缺失现状以及學生心理教育的有效性等问题,结合近几年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所发生的人格缺失造成的悲剧实例,强调大学期间合理进行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论述了国学经典在人格道德培养上的辅助性,可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

【关键字】国学经典;道德人格;高职院校学生

经过历史积淀的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食粮,若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话具有较强说服力。本文首先源于2016年暑假,山东临沂18岁贫寒大学生徐玉玉因被电信骗光学费而极郁心脏骤停猝死的悲剧而深思,侧面折射出当前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存在的缺陷;再结合部分社会现象,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提出可有效利用国学经典教育来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形成良性循环。

1 道德人格的含义

所谓道德人格指的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1]前有马加爵杀人案,后有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均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信念和科学的认知所导致。

2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分析

2.1 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及道德人格缺失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物质文明在不断提高,然而精神的生态文明方面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严重影响到今天的青少年人群。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比如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突出表现有:人生发展规划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感恩、自制力差、拜金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都有留守的家庭成长经历,在当前QQ、微信、网游、借贷平台等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辨别能力弱又疏于管理,从而在心理健康成长、人格养成等方面存在很大欠缺。

《荀子·王制》中曾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道德规范和自我约束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有研究[2]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已不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必需品,总体百分位排名前5位的情感需要依次为异性、成就、表现、求助及亲和需要,值得我们重视。

2.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待深思

进入大学环境的极大转变、适应能力的滞后、自我认知的缺乏,特别是贫困生成为缺失安全感的重点人群,局限了他们健康心理的正常发展。

我们今天高职高专院校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很大挑战,虽然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有效性还需要引起深思。

3 国学经典在道德人格培养方面的作用

3.1 国学的基本概念

国学是指一国的学术,学术是系统而专门的学问,而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核。中国国学指的是中国自古至今的学术,其意义有两层:一是指中华民族的学术。二是从时间跨度来讲“自古至今”,从殷商西周到近现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儒学、人间佛教等学说。

3.2 国学的道德观点

读过经典的人都知道“蒙以养正,圣功也”出自《易经》的蒙卦,简短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正是什么?是正气,是道德修养。中国古典哲学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强调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不是在于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在于具有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崇高道德意识及道德实践,还有坚定的独立意志。

3.3 国学经典在培养道德人格方面的论述

3.3.1 人伦孝道

《周易》里有乾坤六子,雷、风、水、火、山、泽。《孝经》中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已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3.3.2 道德至上

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大教育家孔子、孟子肯定了生命和道德的价值,坚持道德原则,把“德”提到了如此的高度。

3.3.3 诚实守信

《孟子·离娄上》记载:“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王通在《文中子·周公》中云:“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3],即诚信教育。

3.3.4 善良意志

《孟子·公孙丑上》云:“志,气之帅也”孟子认为意志、志向是精神状态的统帅。孟子提出“尚志”说,(参见《孟子·尽心上》)提倡发扬仁义。

3.3.5 面对挫折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励。”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做任何事情要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一旦失去,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3.3.6 社会责任心

中国古代士大夫强调社会责任心。正如《大学》所规范的“大学之道”八个步骤,社会平安康宁要依赖于每个人的修身,而个人则只有能为社会服务,才能实现其人身价值。

3.3.7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庄子说:“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庄子·德充符》)主张一切要顺乎自然,无为无造,不要人为地去破坏自然。《周易大传·泰第十一·象传》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的原则。这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相辅相成。

早在199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曾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曾经我们的民族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险恶而总能重生,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和教育,才积淀为今天的经典。所谓“文以载道”在2016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 “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周年之际曾提出“少年青春何以安放?”答案是:“读书与经典”,当有爆发力的文字或音像穿透心灵的时候“道”便悄然而至。

综上所述,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职教育者我们既要传承这份珍贵的遗产,还要去粗取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为新时代的高职大学生在培养道德人格方面开启正确的心智导航。所以,今天的教育工作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指导学生提高个人修为,从而增强我们对生命的感召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自己,并不断的提高自己。有教育者曾提出教育的终极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重视道德人格养成的途径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76.

[2]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13.

[3]陈蓉.浅论大学生人格教育中自我人格管理的养成.中国西部科技,232.endprint

猜你喜欢

孟子国学人格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