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历史故事构建情境教学
2018-02-05王肖燕
王肖燕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丰富了情境的内涵,有利于教师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来为他们创设学习情境。“历史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借助“历史典故”的悬疑和跌宕起伏来创设教学情境,会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关注课堂,参与课堂,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 高中地理;历史典故;情境教学;导入;构建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丰富了情境的内涵,有利于教师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来为他们创设学习情境[1]。同时,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地讲授,很多学生都会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历史故事”来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聆听历史典故中掌握地理知识。学生课堂上听得入神,就会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建构情境的作用
情境是增加课堂色彩、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有效方法[2]。通过恰当的教学情境,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到课堂中,真实而深刻地体会所学的内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用情境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相互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也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它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兴趣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利用历史故事创设情境的意义
利用历史故事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大量搜集和精选历史故事来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提高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学生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听故事一样,实际上,教师别出心裁,在故事的情境中融入了课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结合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情境中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感悟历史,主动探究其中的地理知识,在思考中形成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深化了认识,优化了课堂,产生了学习热情,进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历史典故中的故事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感觉到这些地理知识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进而会更加关注课堂,带着更大的动力去探究和分析,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三、利用历史故事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施
1.采用历史典故导入情境
为了使学生可以产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在课堂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3]。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会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学习动力,关注故事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进而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季风”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历史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出了连环计,想要火烧曹军。但是仔细一想,当时正是冬季,很少刮东南风,倒是经常刮西北风,如果采用火攻,根据两军方位关系,反而会烧到自己,这样的做法行不通。正在着急之际,大病来袭,诸葛亮前来探望,说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于是,诸葛亮帮助周瑜出谋划策,预测到冬至前后天气有反常现象,可以实施计划。”学生听故事时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关注课堂,这时候教师指出故事中的“东风”,正是“季风”,进而将话题转入到课堂教学中的季风、气候和天气等,使学生顺利地走进课堂,开启探究模式。
2.通过历史故事建立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启迪学生智慧,点燃学生探究欲望的导火索和催化剂[4]。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流水侵蚀作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诉历史典故“寻找石兽”,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究。这个故事是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讲到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不见了。多年后,在重修山门的时候,人们想到了原来的石兽,于是便去寻找。但是并没有在原来的地方找到石兽,也没有在河流的下游找到石兽,而是在上游找到了石兽,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在思考中学生会想到石兽在水中会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流加速,冲刷能力更强,石兽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形成一个坑,在重力的作用下石兽就会向有坑的方向倾倒。久而久之,石兽就会向河流的上游移动,这正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3.恰用历史故事构建任务情境
任务是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动力,有了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任务会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做什么、怎样做,从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探究,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密度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授“德军潜艇”的故事:“二战时,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经过多次的教训后就派战舰守住海峡,想要通过深水炸弹来炸毁德军潜艇,但是多日的守候和监听却没有任何消息,德军潜艇还是顺利通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原来由于海水盐度的不同,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向地中海流动,底层海水的流向则恰恰相反,由地中海向大西洋流动,這股海流就是密度流。”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密度流及其成因更加明确。在任务情境中,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了课堂探究中。
4.借用历史故事创设合作情境
新课改倡导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来学习。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通过历史故事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互相沟通,实现高效学习。例如在学习“自然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授“海湾战争”的故事:“利用空军参与作战是美国的强项,在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采用了空军作战的方式,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越南战争不奏效的空袭在海湾战争大放异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探究。沟通中,学生会认识到这两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越南为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森林茂密,地势崎岖,很难看清地表的军事状态,所以采用空军作战没有优势;但是海湾战争却不同,伊拉克与科威特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植被稀少,采用空军作战的方式会很有利。通过学生之间的畅所欲言,学生认识到自然带与地形对空袭战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合作探究的乐趣和成果。
总之,课堂上地理教师采用历史故事来创设学习情境,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优势,在探究中感悟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会更加关注,更加认真,在体验中理解地理知识,主动分析,科学探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途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56.
[2]宋志斌.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J].中学生阅读,2010(05):98.
[3]王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如何实施高效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4):38.
[4]张荣亮.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构建高效地理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4):64.
责任编辑 邓 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