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数字电子技术》慕课的设计与应用探索

2018-02-05黄黎红

科技视界 2017年34期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慕课

黄黎红

【摘 要】自2012年以来“慕课”的井喷式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文章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化机遇为挑战,进行教学改革,把慕课借鉴到教学中去,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管理变革,结合本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慕课教学方法。

【关键词】慕课;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翻转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提升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个行业带来了冲击、变革、进步与挑战。“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即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的变革中。“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就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兴产物,它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新”。2013 年开始,中国各所大学也纷纷宣布加盟“慕课”,“慕课”出现爆发性增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网上名校、名师的高水平教学资源变得唾手可得,那么应用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及其教师未来该如何生存?2012年《时代周刊》以“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专题报道,引人深思[1]。地方本科院校只有本着开放的态度,敢于直面挑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 地方本科院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面临的困境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仍然大部分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可是课时却越来越紧缩。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日益深入影响和渗透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医学和国防等领域,“数字化”的浪潮几乎席卷了一切应用领域[2]。《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各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又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但是现实的问题是该课程教学学时较少,导致大量教学知识点无法展开,很多内容浅尝辄止,教学效果差。

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答疑、讨论的时间有限。课堂主要还是以教师“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没有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学生“学”的真正目的,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高。学生旷课、课堂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学习气氛不够活跃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3]。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把学生从众多网络的诱惑中拉回课堂,靠的不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还要借助于互联网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借助互联网让教学内容更加精彩纷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

慕课的出现,无疑为解决上面种种困扰成为可能。目前,“慕课+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地方本科院校值得推荐的较好的教学模式。

2 地方本科院校《数字电子技术》应对慕课的方式

(1)将慕课的优势借鉴到教学中来。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慕课网站一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视频清晰精致,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计、教学名师上课效果都比较优秀,把这些资源进行筛选,取长补短,选取出能够适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慕课,借鉴到教学中去,这样教师既可以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还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学”为本,进行“翻转课堂”等教学设计,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本校的特色和专业优势,成立自己的《数字电子技术》慕课团队,探索建立自身特点的《数字电子技术》慕课。正如达特茅斯学院数字学习项目部主任约书亚·金博士所说,对每个大学来说,重要的不是問“某种慕课有没有市场”,应该问的是“我们的教授和学校的特长在哪里”。找到自己的优势才是关键所在。应用型高校也有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更有其他院校难以企及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名校、名师、名课的资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也许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符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教学深度的慕课课程更能为这一群体的学生所接受。

3 地方本科院校《数字电子技术》慕课课程内容的设计

1)重新组织《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内容,设计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课程模块。由于《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集成电路的外特性及其应用是重点,所以在设计课程知识点的时候,要始终围绕《数字电子技术》的核心内容,并兼顾“应用”有序展开。比如,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围绕着一个中心概念、一个集成模块的应用进行设计。但是,在设计这节课时,还需要重点把握这节课与上节课、下节课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增强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连贯性和整体性,以便学习者在正式学习时能够将这些看似孤立的短课内容关联起来,形成具有活性的知识网络。

2)在对《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及问题逻辑关联,以“微课程”为教学单元,建立“微课程”教学的问题体系。

3)课程网站教学活动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有导学、督学、促学、助学等模块。

(1)导学是指该课程开课前在网上列出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学习目的等。它包括:课程一体化导学、课程章节导学和课程考核导学。

(2)督学。首先对本课程视频做断点设置,督促学生完成所有视频教学的观看任务;其次网络后台数据提供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计划执行情况的追踪记录,判断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对进度缓慢或有可能弃学的学生进行回访和提醒,同时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每周作业、小测、考试等都有时间提醒,督促学生及时提交完成等等。

(3)促学。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程还设置了一些激励政策,比如:视频观看完成率的加分政策;设定讨论分值,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增加课程设计的额外加分鼓励政策等。endprint

(4)助学。助学是在线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自主性参差不齐,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各异,所以,由教师进行“助学”既要注意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个体差异,体现个性化助学服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可以通过《数字电子技术》“慕课”的云数据中筛选出关于学生观看视频时的回放点位置、小测时比较频繁出错的知识点等等的数据,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分析出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并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习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分割为几个群体,针对每个群体的水平和特点实施专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就使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除了提供教材外,《数字电子技术》慕课网站还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参考辅导资料、ppt课件、Multisim仿真軟件、随堂小测、作业互评、定时测验等,并增强网络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解答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4 地方本科院校《数字电子技术》慕课的应用

不管是借鉴得来的慕课资源,还是自己设计制作的慕课,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精神交流与文化传承是网络教学无法替代的。把“慕课+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无疑于是取两者之长,既能有网络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又能还课堂教学为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以及探索精神。

利用“慕课”上《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大数据模拟实境,发掘出学生的新需求并提升教学质量。慕课的出现, 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度的分享探讨、问题解决、团队合作、课题设计等[4]。即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安排集中面授辅导课,内容主要是进行重点难点讲解,解答疑难问题,作业讲评,组织学生讨论等。即教师通过网络反馈,分析到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进而在翻转课堂时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比如针对性地解答一些常见问题,设计一些针对性的讨论题目,采取竞相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让学生自己制作ppt上台演讲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解等等;分组讨论时在最后打分评出若干明星小组,给予加分鼓励等等,让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使得课堂“生动”起来。

要使慕课资源实现共享,很重要的一环是建立学分互认与评价机制。地方院校要探索学生跨校选课的教学管理、成绩考核、学分互认、学习效果评价等机制,保证共享课程健康、有序、规范建设与运行, 确保课程质量。

对教师而言,本着开放的心态,大胆接受慕课,在应用慕课的同时,还需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从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了观念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应解,冯策,聂芸嫤.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0-84.

[2]王宏昊,于春雨,崔阳.慕课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35(10):89-91.

[3]闫丽霞.地方高校教师融慕课资源于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95-98.

[4]张伟俊.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02):56-58.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慕课
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探索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